“赛仁贵”郭盛并不是武痴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ping3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浒传》中,宋江上梁山的路上,在青州碰到了“賽仁贵”郭盛与吕方在打架,宋江进行劝架后,双方冰释前嫌。郭盛为何要和吕方打架呢?郭盛说是为了比戟法:“江湖上听得说对影山有个使戟的占住了山头,打家劫舍,因此一迳来比并戟法。”如此看来,郭盛只是个武痴而已,和吕方没有什么利益冲突。但事实真是这样吗?看看吕方怎么说。
  “近日走这个壮士(郭盛)来,要夺吕方的山寨,和他各分一山,他又不肯,因此每日下山厮杀。”吕方说得很明白,郭盛来和自己打架不是一天两天了,即使自己答应分一半公司股权给郭盛,郭盛都不愿意收手,而是继续前来火并—郭盛要的是吕方公司的全部股权,自己专营抢劫业务。
  那么,郭盛争这块地盘争了多久?“连连战了十数日,不分胜败。”若真是切磋武艺这么久仍无法分出胜负,就没有必要再比下去了。郭盛一直紧咬不放,分明不是在切磋武艺,而是另有所图。
  郭盛与吕方冰释前嫌后,作为东道主的吕方设宴款待宋江,郭盛偏偏也要次日“置酒设席筵宴”。郭盛表面上是为了表达对宋江的感谢,其实是为了巴结宋江。郭盛和吕方同时结识宋江,如果吕方请客,自己不请客,一定会给宋江留下不太好的印象。盡管这山头是吕方的,确实该他做东道主,但所谓礼多人不怪,讨好名声在外的宋江总不会吃亏。或许正是这个原因,籍籍无名的郭盛加入梁山集团后竟然排名第55位,这对于他来说已经不算低了。
  结合这件事不难推断出,郭盛对宋江说自己和吕方打架只是为了比戟法,显然是遮人耳目的手段,其实他有自己的小算盘,如果不是宋江及时出现,郭盛估计还会继续和吕方打下去的。编 辑/夏 涵
其他文献
1943年春末的一天,阳光格外好,重庆国立艺专学生邹佩珠正在离学校不远的路边写生,这时,一位又高又瘦的男子走过问路,他就是邹佩珠舍友的二哥、受邀到国立艺专教授的李可染。就这样,在舍友的介绍下,邹佩珠和李可染正式认识了。  从舍友口中,邹佩珠得知李可染从小热爱画画,但因为家贫,他就用破碗片在地上画戏剧人物,常常惹得邻人围观;还得知他曾是西湖艺术院的学生,并深得该校校长的喜爱;知道他曾在郭沫若主持的文
人们总是喜欢把他们认为美的东西记录在艺术作品中。所以看不同时期艺术作品中的女人,大概就能了解到这个时期人们对美女的定义。  1  这个雕塑诞生于两万多年前,虽然只有巴掌大小,但足以看出这是一个半满的女性……那时女性主要负责孕育、培养后代,所以当时的人们认为这就是美女。  2  古埃及时期,女性地位有所提高,不再只是孕育后代的象征,她们可以自由结婚、离婚,拥有自己的财产。于是新的审美观形成了——人瘦
在唐代,门第、血统是士人走向仕途很重要的门径,然而读书求教则为贵族士大夫们所不齿。韩愈却是“另类”,他非常重视教育,主张以教育为本选拔有识之士管理各级部门,并极力为教育运筹帷幄,于是,很多达官显贵嘲笑他爱出风头。  为了回击那些诋毁,公元802年,韩愈写出著名的《师说》一文。这下更引起众怒,“讨伐”之声此起彼伏。韩愈为解心中郁闷,告假回乡祭祖,途中碰巧遇见当朝丞相之子郑浣。郑浣素以家世为荣,对韩愈
明末天启年间的首辅大臣朱国祯辞官后打算编一部《明书》,不料书未成而身先逝。朱家败落,已没有能力继续朱国祯的未完稿。当地富户庄廷罐虽然双目失明,但一直有编著史书的梦想,知道朱家的情况后不惜千金买来遗稿,又延聘名士,补入崇祯和南明史事。书未付梓,庄廷鑨也溘然而逝。其父庄允城便出资,历时五年,将此书刊刻印行于世。  浙江归安知县吴之荣因贪赃枉法被罢了官,一直苦于找不到起复的机会,忽然听说庄廷鑨的这部史书
世人每每提起楚怀王,想到的都是一个内惑于南后郑袖、外欺于张仪的昏聩之主。然而,历史上的楚怀王并非如此不堪。  战国时期,群雄并立,战争频发。秦国谋士张仪出使楚国,对楚怀王说,只要楚与齐国绝交,秦国甘愿以六百里肥沃土地相送。然而,楚与齐绝交后,秦国仅以六里土地回馈,实为戏弄楚怀王。楚怀王这才知道自己被张仪诓骗了,他怒而兴兵伐秦,结果惨败。  我们熟知的这段历史故事彰显了张仪的聪慧与楚怀王的愚钝。可这
据《明宫史》记载,明朝皇宫里的太监读书是从宣德年间开始的。当时,凡是进入皇宫里的太监,相关部门选出年龄在十岁上下者二三百人,送到皇宫里的内书堂读书。太监在读书之前,要择吉日拜孔夫子,然后请朝廷里的饱学之士进行训示。为了让太监好好读书,朝廷派年长且有势力者六人或八人为监督人员,并选派稍能写字者为督察员。凡是不会背书、字写不好或损污书本的太监,以及犯规有过错者,将会受到处罚。  清朝时,乾隆曾下了一道
在曹操军中,战将之多犹如昨夜星辰,然而他们大都粗鲁、率直、不事文笔,只知钢刀出鞘,喋血沙场,李典可谓其中的异类。  李典以一个文雅书生的身份走入史家笔端,“乃就师读春秋左氏传,博观群书”。如果不是生逢乱世,遭遇“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境况,他一定会独坐西窗,品茶抚琴,一本诗书,悠闲度日。  不喜兵事并不等于不擅长,当李典在鼙鼓硝烟中随着叔父李乾一块儿冲上沙场时,一位名将浴火而生。  由于读书多
杜甫一直觉得自己没资格申请加V,并且终其一生都在夸耀自己碰到了大V。他第一个碰到的大V是会舞剑的公孙大娘。  那一年,杜甫六岁,骑在墙头上观看了那一场惊天动地的剑舞。50年后,在刘备曾经哭泣过的白帝城,杜甫看到公孙大娘的徒弟再现三尺青锋的神韵时,所有的回忆涌上他的心头:普天之下,八千蛾眉,只有她能掌握的剑舞就在我的眼前,如雷霆而来,像后羿射日,像天帝驱龙,青山低下了头,风云变了颜色……在这剑舞里,
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青年吴汝求到官府控告继母王氏侵吞了他父亲的财产。这本是一件案情明晰的家产分割案,却让法官为难了。  原来,吴汝求七岁时,生母去世,父亲迎娶了王氏为继室,而王氏正是看上了吳汝求父亲的经济实力才答应嫁给他的。婚后,王氏仗着丈夫对自己的宠爱,提出了很多过分的要求,不仅要求把吴家很多财产纳入自己名下,还要求以她的名义新购置田产、房产。吴汝求的父亲当时也不差钱,于是大笔一挥,全
因为印度陆军招募士兵的考试总有人作弊,为了正風肃纪且保证公平,2016年,陆军改了考试形式,让一千多名考生只穿内裤在空旷的草地上参加考试。考生们倒不在乎冷热,他们反映强烈的是被迫脱得近乎精光,还要在公开场合被人“参观”,非常没有尊严。然而尊严与公平,如果让一名希望通过考试改变命运的考生来选择,首选当然是公平。无论古今中外,正常人心里都有一杆秤,量的就是公平。  北宋时,欧阳修就非常重视考试中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