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大V是这样炼成的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a5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甫一直觉得自己没资格申请加V,并且终其一生都在夸耀自己碰到了大V。他第一个碰到的大V是会舞剑的公孙大娘。
  那一年,杜甫六岁,骑在墙头上观看了那一场惊天动地的剑舞。50年后,在刘备曾经哭泣过的白帝城,杜甫看到公孙大娘的徒弟再现三尺青锋的神韵时,所有的回忆涌上他的心头:普天之下,八千蛾眉,只有她能掌握的剑舞就在我的眼前,如雷霆而来,像后羿射日,像天帝驱龙,青山低下了头,风云变了颜色……在这剑舞里,那个叫张旭的狂生参悟了仓颉的奔放,那个叫吴道子的画士捕捉到万物的线条。而我呢?我蹉跎了岁月,霜染了鬓发,还不知道人生的方向。
  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该好好参悟那如电的剑势,或许我也可以成为吴道子、张旭那样的奇才。
  遇到一个大V,普通人的第一感觉是,他们将会改变你的某个部分。在洛阳的酒合里,杜甫偶遇了李白。
  李白是个超级大V,大神孟浩然跟他互推,大神王维则跟他互掐,管理员贺知章把他的《蜀道难》拎出来,放到大唐的首页一直挂了月余。李隆基喂他喝过粥,高力士为他脱过鞋,贺知章为他解过腰带——为了取下腰上的金龟印,呼儿将出换美酒,与李白吃烤串谈人生。
  这样的李白带着神一样的色彩出现在杜甫的面前,穿着青衫,带着剑,如嫡仙一般。
  此时的杜甫只是个小渣渣。九年前,他去长安参加高考;接下来九年,他都在用旅游疗落榜的伤,离长安远远的。见了李白,杜甫只有仰望的份儿,坐下听李白聊诗,聊长安,聊成仙的道,也聊成仁的剑。
  杜甫满脸泛光:这样的人是无敌的存在吧(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他怎么可以做到这样的洒脱,这样的无所顾忌(飞扬跋扈为谁雄?),他的笔为什么带着风,他的歌为什么惊着魂(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喝完这杯酒,李白说,走吧,如果你会拉弓,跟我去猎天空的鹰,逐草间的免。杜甫忙不迭点头。李白呼啸着横冲直撞,杜甫在后面拎着猎来的飞禽走兽,满面幸福。
  离别之后,杜甫决定去长安,再次去试试科考——这才不负那一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就是写詩,我也比不上李白,比不上孟浩然,比不上王维吧……
  杜甫的一生就是如此吗?他与这么多大V有过交集,最终却只是一个普通的诗人?
  有人不同意。
  元稹翻着杜甫的诗集,内心翻江倒海。1500首,这是诗的海洋,诗中的史记!他激动得不能自抑:我要替这个人写墓志铭,我要让人知道,这世间的诗,还没有超过子美(杜甫的字)的!
  白居易随声应和:他的诗注定要流传千古,他的诗注定要传遍天下。
  韩愈将他跟李白并列在一起:如果心中没有热情,去读李白跟杜甫的诗吧,他们的诗焰有万丈那么高!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不同意。
  王安石说:如果可以选一个人同游,我愿意是杜甫。
  文天祥说:我想说的话,当年那个叫子美的苦命人已经替我说尽了。
  后来,杜甫被尊为诗圣,和诗仙李白一并被视作唐诗的最高峰。
  是的,有了大V作为人生的方向和楷模,你最终也会成为一个大V。
  编辑/安楠年的交游。李白身上长安的酒香让杜甫找回了站在朱雀大街的勇气。
  身边有个大V,会给你额外的信心加持,会给你勇气去面对更多的挑战,去赢得更好的未来。
  杜甫没有赢得更好的未来。考试考不上,选拔选不上,找人走后门推荐也是应者寥寥,偏偏安禄山杀进了长安,将天下搅得浑浊不堪。
  面对烽烟四起的中原,杜甫想起了李白的奔放,想起了高适的血与沙,想起了王维的田园。好吧,让李白去写颠倒乾坤的酒、激荡九州的剑;让高适去写沙洲的白骨、北风的雁;让王维去写松间的明月,风中的蝉鸣吧。我就写写我自己,写写我所看到的。
  写写那去云南的征夫,他们的哭声淹过了咸阳桥;
  写写骊山行宫里的驼蹄羹和貂鼠裘;
  写写长安荆棘丛里被遗弃的王孙;
  写写石壕村里翻墙走的老翁,和夜半离开家到前线的老妇……
  李白、高适、王维,他们写尽了豪情,写尽了塞外,写尽了山水,我就写写那些微不足道的老百姓吧。也许,有一天,会有人读到这些诗,想起这些永远不会在史书上留名的人……
  曾经和大V混在一起,会让你不仅仅是想模仿,而会寻求做最好的自己。
  世事艰难,杜甫四处漂泊。公元770年的冬天,在湘江的一条破船上,杜甫贫病交加,伏在枕头上写下最后的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
  他反映了那么多悲惨的现实,最后的诗,他选择留给自己。因为他跟这个国家的所有百姓一样,是个苦命的人。
  当官,官被贬了;家,家困苦贫病;国,国支离破裂……在这样的夜里回首,我这样的一生,难称得上成功吧?正如56岁那年,看到公孙大娘传人的剑舞,他惆怅着自己迷惑的一生(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就是写诗,我也比不上李白,比不上孟浩然,比不上王维吧……
  杜甫的一生就是如此吗?他与这么多大V有过交集,最终却只是一个普通的诗人?
  有人不同意。
  元稹翻着杜甫的诗集,内心翻江倒海。1500首,这是诗的海洋,诗中的史记!他激动得不能自抑:我要替这个人写墓志铭,我要让人知道,这世间的诗,还没有超过子美(杜甫的字)的!
  白居易随声应和:他的诗注定要流传千古,他的诗注定要传遍天下。
  韩愈将他跟李白并列在一起:如果心中没有热情,去读李白跟杜甫的诗吧,他们的诗焰有万丈那么高!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不同意。
  王安石说:如果可以选一个人同游,我愿意是杜甫。
  文天祥说:我想说的话,当年那个叫子美的苦命人已经替我说尽了。
  后来,杜甫被尊为诗圣,和诗仙李白一并被视作唐诗的最高峰。
  是的,有了大V作为人生的方向和楷模,你最终也会成为一个大V。
  编辑/安楠
其他文献
1949年初,三大战役以解放军的全胜而结束,蒋介石的精锐部队损失殆尽,全国只剩下胡宗南的40万大军尚可一战。在解放军的猛烈攻势下,胡宗南的老巢西安也很快攻陷,胡宗南只得逃到汉中,以秦岭为屏障,继续与解放军抗衡。这时,宋希濂到胡宗南的司令部来了。  他对滇缅边境非常熟悉,于是建议胡宗南到滇缅边境去建立根据地,就算形势不好也可以退居缅甸。宋希濂不愧是抗日名将,若胡宗南真的去了,战略影响不可想象。几乎同
洪武初年,苏州人严德珉出任大明帝国都察院的御史,因工作稳重,所以在洪武一朝历次的政治风浪中都幸运地挺了过去。后来,朱元璋擢升他为左佥都御史,相当于监察部副部长。  官越大,严德珉就越担心,因为那时朱元璋治国用的是铁腕政策,官员动辄得咎。严德珉为了自保,找了个适当的机会,跟朱元璋说自己的身体不好,提出了辞职请求,不想却引起了朱元璋的猜忌。朱元璋一怒之下,下令将严德珉抓了起来,处以黥刑(在犯人的脸上或
谷雨時节正值春海水暖之时,也是百鱼行至浅海、人们下海捕鱼的好日子。俗话说“骑着谷雨上网场”,为了能够出海平安、满载而归,谷雨这天,沿海渔民均要举行海祭,以祈祷海神保佑。  旧时,山西一带的人在谷雨这天会画张天师符贴在门上,名曰“禁蝎”。乾隆年间有书记载:“谷雨,朱砂书符禁蝎。”“禁蝎”的民俗也反映了人们驱除害虫、渴望丰收平安的心情。  谷雨这天,苏州地区的人们会举行“走谷雨”活动。届时,青年妇女走
1943年春末的一天,阳光格外好,重庆国立艺专学生邹佩珠正在离学校不远的路边写生,这时,一位又高又瘦的男子走过问路,他就是邹佩珠舍友的二哥、受邀到国立艺专教授的李可染。就这样,在舍友的介绍下,邹佩珠和李可染正式认识了。  从舍友口中,邹佩珠得知李可染从小热爱画画,但因为家贫,他就用破碗片在地上画戏剧人物,常常惹得邻人围观;还得知他曾是西湖艺术院的学生,并深得该校校长的喜爱;知道他曾在郭沫若主持的文
人们总是喜欢把他们认为美的东西记录在艺术作品中。所以看不同时期艺术作品中的女人,大概就能了解到这个时期人们对美女的定义。  1  这个雕塑诞生于两万多年前,虽然只有巴掌大小,但足以看出这是一个半满的女性……那时女性主要负责孕育、培养后代,所以当时的人们认为这就是美女。  2  古埃及时期,女性地位有所提高,不再只是孕育后代的象征,她们可以自由结婚、离婚,拥有自己的财产。于是新的审美观形成了——人瘦
在唐代,门第、血统是士人走向仕途很重要的门径,然而读书求教则为贵族士大夫们所不齿。韩愈却是“另类”,他非常重视教育,主张以教育为本选拔有识之士管理各级部门,并极力为教育运筹帷幄,于是,很多达官显贵嘲笑他爱出风头。  为了回击那些诋毁,公元802年,韩愈写出著名的《师说》一文。这下更引起众怒,“讨伐”之声此起彼伏。韩愈为解心中郁闷,告假回乡祭祖,途中碰巧遇见当朝丞相之子郑浣。郑浣素以家世为荣,对韩愈
明末天启年间的首辅大臣朱国祯辞官后打算编一部《明书》,不料书未成而身先逝。朱家败落,已没有能力继续朱国祯的未完稿。当地富户庄廷罐虽然双目失明,但一直有编著史书的梦想,知道朱家的情况后不惜千金买来遗稿,又延聘名士,补入崇祯和南明史事。书未付梓,庄廷鑨也溘然而逝。其父庄允城便出资,历时五年,将此书刊刻印行于世。  浙江归安知县吴之荣因贪赃枉法被罢了官,一直苦于找不到起复的机会,忽然听说庄廷鑨的这部史书
世人每每提起楚怀王,想到的都是一个内惑于南后郑袖、外欺于张仪的昏聩之主。然而,历史上的楚怀王并非如此不堪。  战国时期,群雄并立,战争频发。秦国谋士张仪出使楚国,对楚怀王说,只要楚与齐国绝交,秦国甘愿以六百里肥沃土地相送。然而,楚与齐绝交后,秦国仅以六里土地回馈,实为戏弄楚怀王。楚怀王这才知道自己被张仪诓骗了,他怒而兴兵伐秦,结果惨败。  我们熟知的这段历史故事彰显了张仪的聪慧与楚怀王的愚钝。可这
据《明宫史》记载,明朝皇宫里的太监读书是从宣德年间开始的。当时,凡是进入皇宫里的太监,相关部门选出年龄在十岁上下者二三百人,送到皇宫里的内书堂读书。太监在读书之前,要择吉日拜孔夫子,然后请朝廷里的饱学之士进行训示。为了让太监好好读书,朝廷派年长且有势力者六人或八人为监督人员,并选派稍能写字者为督察员。凡是不会背书、字写不好或损污书本的太监,以及犯规有过错者,将会受到处罚。  清朝时,乾隆曾下了一道
在曹操军中,战将之多犹如昨夜星辰,然而他们大都粗鲁、率直、不事文笔,只知钢刀出鞘,喋血沙场,李典可谓其中的异类。  李典以一个文雅书生的身份走入史家笔端,“乃就师读春秋左氏传,博观群书”。如果不是生逢乱世,遭遇“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境况,他一定会独坐西窗,品茶抚琴,一本诗书,悠闲度日。  不喜兵事并不等于不擅长,当李典在鼙鼓硝烟中随着叔父李乾一块儿冲上沙场时,一位名将浴火而生。  由于读书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