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教育认识学生——浅谈如何做好中学生教育教学

来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too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教育是普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身心发育、增长知识、认知外界事物最快速的教育阶段。这个教育阶段的学生身体迅速发育,到达青春期,心理发育相较身体发育缓慢得多,因此出现身体成熟、心智不成熟的矛盾。这种矛盾体现在学生认为自己已经属于"成人"想要承担,但心智仍旧是"孩子"无法承担的矛盾上,这种矛盾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学习,影响认知。本文分析了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中学教育教学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其他文献
1 学校终身体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学校体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战略重点,也是培养造就一代新人的重要途径。在这一时期加强学生的终身体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这就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既要加强学生的德育和智育的培养,使他们学有所成,献身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又要重视体育,锻炼身体,有效的增强体质。实践证明,没有一个健康体魄以学好技术,就是学好技术在工作中
1995至1996年,山中幸子老师在山西农大任教一年,她也是大阪府日中友好协会会员,为中日友好尽自己的一份力。一张来自日本的明信片  1995年8月下旬的一天,我路过报刊信件收发室时,被一位姓渠的工作人员叫住:“靳老师,有你一张明信片。”我接过明信片一看,是来自日本的,寄件人名叫“山中幸子”。我看了三遍之后,还是觉得纳闷儿,我在日本并没有一位叫“山中幸子”的友人呀。尽管没有写寄件人地址,但是我的姓
马克思人性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哲学层面对人的本质所作的理性思考和精辟概括。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是做人的工作,马克思人性论思想为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在文化多元的今天,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其自身的文化涵养直接影响着对大学生社会批判精神的养成。应从教育文化、教学方式等方面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批判精神。  关键词:教育文化 社会批判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8(a)-0241-0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中指出:“必须教育大学生成为学识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