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着的师生和生生交流的过程。学生作为鲜活的生命个体活跃于课堂之中,主体性凸显,会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产生,这些不确定因素随时会生成新的课程资源,即动态生成性资源。应关注学生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按照“动态生成”的理念,把它视作课堂生命的“活水”,当作一种独特的课程资源来开发、利用。
关键词 动态生成性资源 独特课程资源 关注 捕捉 开发 利用
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过程,也是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教学中,我们要凸显学生鲜活的生命个体,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时间,自主探究的空间,张扬其个性。与此同时,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也增多了,这些不确定因素随时会生成新的课程资源,即动态生成性资源。动态生成性资源包括学生积极的情感、兴趣、关注点、学习方式、方法、发表的意见、提出的问题、争论,它们如烟花般绚丽,稍纵即逝。面临这样的问题,教师是用旧思维驾驭新课程,掩盖、消除教学中的“不确定性”,还是善于和“不确定性”打交道,把它视作课堂生命的“活水”,当作一种教学资源来开发、利用?如果我们善于捕捉,能充分利用动态生成性资源,会使课堂教学引人入胜,令人回味无穷。新课程的价值在这里,新课程的艰难也在这里。一个有智慧的老师一定是捕捉这种生成性资源、因势利导地去实现教学目标的高手。那么如何捕捉、巧用、开发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呢?
一、捕捉——听“不同的声音”,即时取舍
教师要善于倾听,及时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类信息,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
教学“植树节期间,我校四年级学生栽了60棵树,五年级学生栽了69棵,六年级栽的比四五年级的总数少30棵。六年级栽了多少棵?”一题时,放手让学生分析后,大部分学生是这样想的:先求出四五年级一共栽的棵数,然后再从中减去30棵。回答完全正确,正当我准备收场,进行下一个环节时,一个女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不是这样想的。这题还可以先求出:六年级比四年级多栽多少棵?69-30=39(棵),再结合第一个条件求出:六年级栽了多少棵?60+39=99(棵)。”她怕同学们听不明白,还在黑板上画起了线段图,并且边画边讲。同学们恍然大悟,我也发出了由衷地赞叹:“你的想法太有创意了,老师还从没想过这样解答。谢谢你!”同学们也投去了惊羡的目光。在她的启发下,又有同学想出了另一种解法:60-30=30(棵),69+30=99(棵)。极短的瞬间,我听取了众多学生中“不同的声音”,激发了学生创新的勇气。学生由于受到老师的尊重与赏识,更愿意与老师进行心灵对话,从而能突破预设,更好地促进生成。
教师虽然在备课时对整堂课作了预设,但面对人的思路多样性时,预设一定要做好“升级”的准备,大胆、合理地运用动态生成性资源,最大限度地开发动态生成性资源,实现对预设的超越,让预设真的为学生服务,成为教学工作的助推器。
二、巧用——用“错误因素”,趋利避害
出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见而不怪的现象,学生的错误经常造成课堂的“纷扰”,这种“纷扰”,有时会令老师措手不及,但这种“纷扰”又是我们常常容易忽略的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独特资源。在开放的课堂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个性化的,因此出现分歧或错误也就在所难免,要以平和的心态理智地看待并将它开发和利用,让错误成为难得的教学新资源。
特级教师潘小明在上《圆的认识》一课的“画圆”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用圆规在自己的练习纸上尝试画一个圆,在巡视后,潘老师选择了几个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观察、评点:有的起点、终点不在同一处;有的弧线画得时粗时细、时隐时现;有的画成了扁的鸡蛋形状。展示时,学生哄堂大笑。“你们笑什么?”自然、简单的问话和讨论使“画圆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怎样才能画出一个漂亮的圆?”这一教学重点水到渠成地解决了。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错误我们不能视之为“洪水猛兽”,要做到:心胸开阔——容错,眼光长远——用错,机智教育——诱错,让课堂在“出错”“纠错”的探究过程中呈现活、呈现美、呈现价值。这样随时把握有价值的“不确定因素”,展开“创造性碰撞”,推动教学的生成、发展。
三、开发——抓“节外生枝”,峰回路转
课堂教学永远不可能是直线型的,经常会有一些“节外生枝”因素打破原先预设的教学流程,让教师陷入“尴尬”,甚至“无以应对”。这时,教师需用教学智慧迅速地识辨“节外生枝”,看看其中哪些能为我所用?哪些能帮我们扭转教学情势,有益学生知识、智慧、情感的生长?
教师不再为学生的意外而意外,不再视学生的出格为出格。相反,教师却可在意外中看到学生的多彩之心,可在出格处寻找出彩之处,与学生共享智慧,传递情感。
让教学向“不确定性”开放,并不等于放羊式的教学,放弃教学目标的随波逐流。教学是“预设”和“生成”、“封闭”与“开放”、“实然”与“应然”的矛盾统一体,如果过分强调“预设”,便会忽略学习主体的“自主建构”;如果对“不确定性”过分推崇,可能失去教学主体的“价值引导”。作为新课程的具体实践者,我们应高瞻远瞩,关注学生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按照“动态生成”的理念,去探索新型的、充满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 动态生成性资源 独特课程资源 关注 捕捉 开发 利用
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过程,也是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教学中,我们要凸显学生鲜活的生命个体,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时间,自主探究的空间,张扬其个性。与此同时,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也增多了,这些不确定因素随时会生成新的课程资源,即动态生成性资源。动态生成性资源包括学生积极的情感、兴趣、关注点、学习方式、方法、发表的意见、提出的问题、争论,它们如烟花般绚丽,稍纵即逝。面临这样的问题,教师是用旧思维驾驭新课程,掩盖、消除教学中的“不确定性”,还是善于和“不确定性”打交道,把它视作课堂生命的“活水”,当作一种教学资源来开发、利用?如果我们善于捕捉,能充分利用动态生成性资源,会使课堂教学引人入胜,令人回味无穷。新课程的价值在这里,新课程的艰难也在这里。一个有智慧的老师一定是捕捉这种生成性资源、因势利导地去实现教学目标的高手。那么如何捕捉、巧用、开发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呢?
一、捕捉——听“不同的声音”,即时取舍
教师要善于倾听,及时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类信息,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
教学“植树节期间,我校四年级学生栽了60棵树,五年级学生栽了69棵,六年级栽的比四五年级的总数少30棵。六年级栽了多少棵?”一题时,放手让学生分析后,大部分学生是这样想的:先求出四五年级一共栽的棵数,然后再从中减去30棵。回答完全正确,正当我准备收场,进行下一个环节时,一个女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不是这样想的。这题还可以先求出:六年级比四年级多栽多少棵?69-30=39(棵),再结合第一个条件求出:六年级栽了多少棵?60+39=99(棵)。”她怕同学们听不明白,还在黑板上画起了线段图,并且边画边讲。同学们恍然大悟,我也发出了由衷地赞叹:“你的想法太有创意了,老师还从没想过这样解答。谢谢你!”同学们也投去了惊羡的目光。在她的启发下,又有同学想出了另一种解法:60-30=30(棵),69+30=99(棵)。极短的瞬间,我听取了众多学生中“不同的声音”,激发了学生创新的勇气。学生由于受到老师的尊重与赏识,更愿意与老师进行心灵对话,从而能突破预设,更好地促进生成。
教师虽然在备课时对整堂课作了预设,但面对人的思路多样性时,预设一定要做好“升级”的准备,大胆、合理地运用动态生成性资源,最大限度地开发动态生成性资源,实现对预设的超越,让预设真的为学生服务,成为教学工作的助推器。
二、巧用——用“错误因素”,趋利避害
出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见而不怪的现象,学生的错误经常造成课堂的“纷扰”,这种“纷扰”,有时会令老师措手不及,但这种“纷扰”又是我们常常容易忽略的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独特资源。在开放的课堂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个性化的,因此出现分歧或错误也就在所难免,要以平和的心态理智地看待并将它开发和利用,让错误成为难得的教学新资源。
特级教师潘小明在上《圆的认识》一课的“画圆”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用圆规在自己的练习纸上尝试画一个圆,在巡视后,潘老师选择了几个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观察、评点:有的起点、终点不在同一处;有的弧线画得时粗时细、时隐时现;有的画成了扁的鸡蛋形状。展示时,学生哄堂大笑。“你们笑什么?”自然、简单的问话和讨论使“画圆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怎样才能画出一个漂亮的圆?”这一教学重点水到渠成地解决了。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错误我们不能视之为“洪水猛兽”,要做到:心胸开阔——容错,眼光长远——用错,机智教育——诱错,让课堂在“出错”“纠错”的探究过程中呈现活、呈现美、呈现价值。这样随时把握有价值的“不确定因素”,展开“创造性碰撞”,推动教学的生成、发展。
三、开发——抓“节外生枝”,峰回路转
课堂教学永远不可能是直线型的,经常会有一些“节外生枝”因素打破原先预设的教学流程,让教师陷入“尴尬”,甚至“无以应对”。这时,教师需用教学智慧迅速地识辨“节外生枝”,看看其中哪些能为我所用?哪些能帮我们扭转教学情势,有益学生知识、智慧、情感的生长?
教师不再为学生的意外而意外,不再视学生的出格为出格。相反,教师却可在意外中看到学生的多彩之心,可在出格处寻找出彩之处,与学生共享智慧,传递情感。
让教学向“不确定性”开放,并不等于放羊式的教学,放弃教学目标的随波逐流。教学是“预设”和“生成”、“封闭”与“开放”、“实然”与“应然”的矛盾统一体,如果过分强调“预设”,便会忽略学习主体的“自主建构”;如果对“不确定性”过分推崇,可能失去教学主体的“价值引导”。作为新课程的具体实践者,我们应高瞻远瞩,关注学生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按照“动态生成”的理念,去探索新型的、充满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