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高中数学素养与劳动教育融合比较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renwang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素养与劳动教育具有非常高的融合性、兼容性、互助性和实效性,因而数学素养与劳动教育之间的相互融合具有非常高的可行性和必然性。因此,首先阐述中外在数学素养概念上的区别;然后阐释中外在数学素养要素上的区别;最后论述中外高中数学素养与劳动教育融合上的区别。
   关键词:数学要素;劳动教育;中外区别;高中生
   随着核心素养理念与课程融合理念的深入人心,教师以创新理念为指导开始为高中生寻求全新的认知方式、认知途径和认知资源,力求促进高中生知识积累、合作探究、快乐交流和全面发展的创新化发展。在此过程中,高中数学素养与劳动教育的科学融合极大地吸引了教师群体的注意力和教科研关注度。
   一、中外在数学素养概念上的区别
   (一)国内对于数学素养的解读
   国内教育工作者将“数学素养”的核心概念解读为四大主要区域:“课程思想、处理能力、抽象思维和认知交互”。在国内,很多教育学者将“数学素养”具体阐述为认知者在数学课程内容的支持下对研究对象从数量方面、空间方面和信息方面进行的主体认知构建,能够切实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品质,熟练掌握数学课程内容中的科学语言。
   (二)国外对于数学素养的解读
   国外教育工作者将“数学素养”的核心概念解读为四大主要内容:“实践运用、概念体系、解决过程与多元整合”。在国外,很多教育学者将“数学素养”简述为“认知者在代数体系与几何体系两大方面的整合发展”,或“认知者在特定数学情境下进行课程知识运算的主体实践能力”,或“认知者将数学知识活学活用与现实生活、解决实际问题、获取自身发展的技能”。
   二、中外在数学素养要素上的区别
   (一)国内在数学素养要素上的解读
   国内教育工作者将“数学素养”的五大要素定义为“情境性、主体性、多元性、外显性和渐进性”,分别涉及认知情境、主体能动、环境整合、信息外显和发展递升等内容。国内教育工作者非常周密、细致地将“数学素养”一一具化为一个知识体系,能够对“数学素养”形成一个较为清晰、直观、全面的认识,便于掌握“数学素养”的精神内涵和具体含义。
   (二)国外在数学素养要素上的解读
   国外对于“数学素养”核心要素的解读可谓五花八门,主要分为三大板块:“三维目标的评价内容、世界数学课程评价体系、本土化新课标的具体内容”。其中,美国对于“数学素养要素”的解读内容最有代表性,将“数学素养要素”具化为课程内容、课程推理、课程策略、课程思想、课程能力与课程品质等方面,提倡认知者要具有一定的问题发现能力、问题分析能力与问题处理能力。
   三、中外高中数学素养与劳动教育融合上的区别
   (一)国内偏重理论阐述,国外偏重实践研究
   “理论研究高于实践探究”是国内教科研活动的“普遍弊病”。国内对于“高中数学素养与劳动教育融合”的相关研究在理论方面阐述得“头头是道”,非常有条理、有顺序,明显比国外关于“高中数学素养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叙述与论证更科学、全面。然而,国内教科研活动关于“高中数学素养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实践论述不足。
   (二)国内偏重逻辑推理,国外偏重人性感知
   国内教科研活动关于“高中数学素养与劳动教育融合”的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国内教科研活动主要停留在“理论推演方面”,因而教科研活动看似逻辑性很强、分析很透彻、论述很全面,却在实践验证方面差。天性开放的国外研究者却在实践方面做足文章,能够获得认知者在主体实践方面的观察结果、感知情况和发展现状。因此,国内研究者应注重教科研实践完善工作。
   (三)国内偏重能力发展,国外偏重人文成长
   国内教育工作者对“高中数学素养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教科研活动主要局限于能力培养与素质发展方面,而对于高中生的主体体验、认知兴趣和发展动机方面的研究涉及较少,因而存在一定的不足。然而,国外教育工作者却在“高中数学素养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教科研活动过程中凸显较强的“生本理念”,非常注重高中生的情感体验、认知情绪、心理态势和精神状态。
   教师不仅是数学素养的研究者、培养者和提升者,也是劳动教育的设计者、实施者和完善者,更是高中生知识積累、合作探究和快乐成长的关注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因此,教师立足数学素养与劳动教育的基本概念,积极探索二者之间的科学融合渠道以及中外此类研究的不同,以此“博取百家之长”纳为己用,努力为高中生的课程融合、兼收并蓄、厚积薄发创设科学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李丽,鲁晓红.小学数学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途径与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20(20):78-80.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关于城区高中学科核心素养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以静宁县文萃中学为例”(课题批准号:GS[2020]GHBZX150)的阶段性成果。
其他文献
摘 要:物理是高中教育阶段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其知识内容不仅和生活有紧密的联系,并且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教育工作者在进行物理教学时要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多加重视,要在实验课程中多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发现物理实验课程的趣味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和积极性。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物理;教学策略   物理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缓慢且持续的过程,教师在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对外开放和全球化不断发展,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家国情怀认知受到的多元文化冲击日益增多,教育部也更重视家国情怀教育。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将家国情怀定为高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作为价值追求项体现教育的“育人”本质,意义重大。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加强渗透家国情怀教育,通过多种方式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知识素养的同时,加强他们对古今家国的认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摘 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中英语教学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思路。而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目标。探究信息技术背景下加强文化意识培养的活动设计的相关问题,旨在实现高中英语课程目标和文化教育目标。   关键词:信息技术;文化意识;高中英语;活动设计   在信息技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探索高中英语文化意识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新形势、新问题,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全面地
摘 要:篮球运动作为常见的国民运动,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而且也拥有较强的对抗性与观赏性,是世界上流传范围广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由于篮球比赛竞争性较强,每一个上投动作都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在开展篮球教学活动时,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单手肩上投篮技巧,帮助学生纠正动作错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篮球运动水平。   关键词:篮球;持球;旋转;瞄准   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快、高、准成
摘 要: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应注重家国情怀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很强的责任感和家庭感以及对民族的自豪感。要让学生成为传承者、未来的创造者,要让学生对国家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做一个有担当的中国好青年,会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解决和分析各种问题。   关键词:核心素养;家国情怀;高中历史;培养策略   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是非常重要的,高中生要有探索的精神,要有责任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