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诵读即朗读和背诵,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训练学生理解课文,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现行的语文教科书的思考练习中原先放在理解课文之后的朗读背诵要求现在也一跃排在了第一。由此可见,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那么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指导学生诵读,使他们在语文课中想读、能读、乐于读、读出感情、读出个性呢?
一、激发诵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感兴趣的事物学生往往愿意接受,否则会出现排斥心理,要引起学生对诵读的兴趣可以从以下三点着手。
1.选材激趣
入选教材的文章,编者已经过精心的安排,不要求每一篇都背诵,当然能背诵是一件很好的事,可以鼓励学生尽量地多背,但绝不能强求。加之当前学生所学的科目逐渐增多,知识面要求越来越宽,因而也不可能全部背诵。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文的性质和特点为学生选好适合其朗诵的作品或段落。《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据此,我们在选择诵读材料上,还可以尊重学生的选择,可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课文或段落诵读。
2.方式激趣
一般来说,朗读的方式因文而异。因为低年级的课文人物对话较多,特别是把动物或植物拟作人来写,课文情节简单,语言流畅,所以,可分角色读,描写景物或为了易于理解课文内容的宜轻声读,情节生动的宜表演式地读,容易混淆的则可用对比读的方式等。如,《庐山的云雾》这一课,比较生动,富有情趣,我采用了对比读的方法进行教学,庐山多云多雾。在山上,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走在山道上,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的感觉。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像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像巨大的天幕。正因为庐山常常云遮雾罩,所以人们会发出“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感叹。
在教学时抓住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的情景,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并让学生边品析边轻声读,通过多读来理解“庐山的云雾”的意思。在各自的朗读体会与进步的喜悦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收到的效果比老师多讲好得多。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主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要避免烦琐的教学分析。在朗读教学中,可采用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生与女生比赛、小组合作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从一年级开始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读出轻声、重音。读出不同角色的语调和句子,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示范激趣
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范读。教师本身的教学语言是直接用于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所以,教师的示范作用不容忽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范读、范背,领读、领背,以及引读、引背,既是诵读的直观指导,又是激发学生朗读、背诵興趣的对症良方。在指导朗读对话多的课文,范读时要像舞台上的演员那样自己首先进入角色,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的欲望和朗读兴趣,学生才能学到朗读方法,使他们有试一试、比一比的念头。
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讲前范读。一般适合于情境教学的文章,像《大海的歌》《帽子和鸟窝》《山雀》等。二是讲中范读。适合于范读课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多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三是讲后范读。具有一定的欣赏性,品位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注意,要选择写景状物的文章。如,教学《大海的歌》这篇课文时,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范读重点段,学生闭眼,静静地感受,通过品味课文的语言文字和欣赏录像使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联想的能力。感受大海的美丽与奇妙。同时引发学生思考,你见过的大海什么样?通过这样语言实践活动发展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语言,从而达到一种境界,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
二、教授诵读的技巧
诵读不同于一般的读,它具有更高层次的要求。我们常常听到课堂上学生要么嘤嘤细语,要么就大声唱读,读时根本没体会到文本的深意。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诵读的技巧,让学生会读。
1.准确认读
诵读时要求学生吐字清晰,字正腔圆,同时要正确流利,不添字,不漏字。
2.把握内容
首先从整体入手,找准文章的感情基调,再了解文章背景,理解文本语境,然后揣摩词句,加深理解,最后要进入情境。了解了这些基本内容会帮助学生更好的诵读好文本。如,学习《江雪》这首古诗时,先去了解背景,这首诗是作者柳宗元贬谪时期所记山水诗,在对现实和黑暗、仕途的艰险以及理想的失落的充分体验中,柳宗元心中凄苦不平与寂寞孤独,所以《江雪》这首诗描写出幽僻清冷的孤寒境界,表现作者拔流绝俗、孤傲高洁的品格。然后抓住关键词语“孤舟”“独钓”深入体会作者的孤傲寂寞的情感。最后进入情境诵读体会。
3.恰当运用诵读手段
(1)停顿。让学生理解文本中有标点的地方要停顿,在句子中没标点的地方有时也要停顿,特别是一些长句子。
(2)重音。找到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加大音量或延长声音,读出重音。
(3)语速。诵读时注意恰当的语速,一般文章体现紧张时,要用急促的语速读,表现快乐高兴时用轻快的语速读,表现悲伤痛苦时,用缓慢的语速读。
(4)语调。一般疑问句用上扬调,陈述句用平调,感叹句用下降调。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手段如颤音、断断续续的话语等,把握一些恰当的诵读手段,会让学生诵读的更好。
4.指导背诵技巧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这些文章都是语文教材中最精华的部分,是典范的语言材料。指导学生背诵这些课文,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和记忆的能力。
(1)理清文章的条理。当学生理清了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条理,会易于背诵。
(2)抓重点句子。找到文章中的中心句或关键句多背诵,会让学生记起许多其他的句子,易于背诵。
(3)由少到多。对于背诵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先背句子,再连起来背一段,最后再连起来背一篇,以少到多,一部分一部分的解决。
(4)反复背诵。运用多种背诵形式让学生乐于背诵。
(5)理解背诵。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因为只有对课文理解得透彻,学生背起来才会流畅。如果学生对课文一知半解,他们只能死记硬背,背起来疙疙瘩瘩,结结巴巴,收不到背诵的效果。
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诵读技巧,能诵读得更好。
三、注重朗读的评价
小学生朗读水平还不高,但他们能进行一些初步的评读。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对学生的朗读作出有针对性的评价。如,当学生把《雷雨》一课中“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读出了乌云的黑,多,人们心里感到害怕时,我真诚地夸奖:“听了你的朗读,我感到看见了满天的乌云!”他们就特别高兴。即便是要指出学生朗读的不足之处也要巧用评价用语。如你要是声音洪亮点,就更好了,或是把哪个词再读重点,就更好了。总之,要结合语境对学生的朗读作出评价,既不打击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又能使学生明确朗读的方向,升华朗读的情感。
由此可见,如果将评读训练到位,相信在读与点评中学生们已初步掌握了朗读的技巧,朗读能力会不断提高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多给予恰当的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微笑和鼓励,少一些单一的评价及评判,学生们树立了能读好的自信心,会读得更精彩。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加强诵读训练,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并教给他们正确的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的方法,对增强学生语感,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以及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大有裨益的。
一、激发诵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感兴趣的事物学生往往愿意接受,否则会出现排斥心理,要引起学生对诵读的兴趣可以从以下三点着手。
1.选材激趣
入选教材的文章,编者已经过精心的安排,不要求每一篇都背诵,当然能背诵是一件很好的事,可以鼓励学生尽量地多背,但绝不能强求。加之当前学生所学的科目逐渐增多,知识面要求越来越宽,因而也不可能全部背诵。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文的性质和特点为学生选好适合其朗诵的作品或段落。《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据此,我们在选择诵读材料上,还可以尊重学生的选择,可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课文或段落诵读。
2.方式激趣
一般来说,朗读的方式因文而异。因为低年级的课文人物对话较多,特别是把动物或植物拟作人来写,课文情节简单,语言流畅,所以,可分角色读,描写景物或为了易于理解课文内容的宜轻声读,情节生动的宜表演式地读,容易混淆的则可用对比读的方式等。如,《庐山的云雾》这一课,比较生动,富有情趣,我采用了对比读的方法进行教学,庐山多云多雾。在山上,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走在山道上,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的感觉。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像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像巨大的天幕。正因为庐山常常云遮雾罩,所以人们会发出“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感叹。
在教学时抓住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的情景,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并让学生边品析边轻声读,通过多读来理解“庐山的云雾”的意思。在各自的朗读体会与进步的喜悦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收到的效果比老师多讲好得多。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主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要避免烦琐的教学分析。在朗读教学中,可采用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生与女生比赛、小组合作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从一年级开始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读出轻声、重音。读出不同角色的语调和句子,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3.示范激趣
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范读。教师本身的教学语言是直接用于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所以,教师的示范作用不容忽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范读、范背,领读、领背,以及引读、引背,既是诵读的直观指导,又是激发学生朗读、背诵興趣的对症良方。在指导朗读对话多的课文,范读时要像舞台上的演员那样自己首先进入角色,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的欲望和朗读兴趣,学生才能学到朗读方法,使他们有试一试、比一比的念头。
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讲前范读。一般适合于情境教学的文章,像《大海的歌》《帽子和鸟窝》《山雀》等。二是讲中范读。适合于范读课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多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三是讲后范读。具有一定的欣赏性,品位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注意,要选择写景状物的文章。如,教学《大海的歌》这篇课文时,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范读重点段,学生闭眼,静静地感受,通过品味课文的语言文字和欣赏录像使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联想的能力。感受大海的美丽与奇妙。同时引发学生思考,你见过的大海什么样?通过这样语言实践活动发展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语言,从而达到一种境界,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
二、教授诵读的技巧
诵读不同于一般的读,它具有更高层次的要求。我们常常听到课堂上学生要么嘤嘤细语,要么就大声唱读,读时根本没体会到文本的深意。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诵读的技巧,让学生会读。
1.准确认读
诵读时要求学生吐字清晰,字正腔圆,同时要正确流利,不添字,不漏字。
2.把握内容
首先从整体入手,找准文章的感情基调,再了解文章背景,理解文本语境,然后揣摩词句,加深理解,最后要进入情境。了解了这些基本内容会帮助学生更好的诵读好文本。如,学习《江雪》这首古诗时,先去了解背景,这首诗是作者柳宗元贬谪时期所记山水诗,在对现实和黑暗、仕途的艰险以及理想的失落的充分体验中,柳宗元心中凄苦不平与寂寞孤独,所以《江雪》这首诗描写出幽僻清冷的孤寒境界,表现作者拔流绝俗、孤傲高洁的品格。然后抓住关键词语“孤舟”“独钓”深入体会作者的孤傲寂寞的情感。最后进入情境诵读体会。
3.恰当运用诵读手段
(1)停顿。让学生理解文本中有标点的地方要停顿,在句子中没标点的地方有时也要停顿,特别是一些长句子。
(2)重音。找到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加大音量或延长声音,读出重音。
(3)语速。诵读时注意恰当的语速,一般文章体现紧张时,要用急促的语速读,表现快乐高兴时用轻快的语速读,表现悲伤痛苦时,用缓慢的语速读。
(4)语调。一般疑问句用上扬调,陈述句用平调,感叹句用下降调。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手段如颤音、断断续续的话语等,把握一些恰当的诵读手段,会让学生诵读的更好。
4.指导背诵技巧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这些文章都是语文教材中最精华的部分,是典范的语言材料。指导学生背诵这些课文,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和记忆的能力。
(1)理清文章的条理。当学生理清了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条理,会易于背诵。
(2)抓重点句子。找到文章中的中心句或关键句多背诵,会让学生记起许多其他的句子,易于背诵。
(3)由少到多。对于背诵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先背句子,再连起来背一段,最后再连起来背一篇,以少到多,一部分一部分的解决。
(4)反复背诵。运用多种背诵形式让学生乐于背诵。
(5)理解背诵。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因为只有对课文理解得透彻,学生背起来才会流畅。如果学生对课文一知半解,他们只能死记硬背,背起来疙疙瘩瘩,结结巴巴,收不到背诵的效果。
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诵读技巧,能诵读得更好。
三、注重朗读的评价
小学生朗读水平还不高,但他们能进行一些初步的评读。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对学生的朗读作出有针对性的评价。如,当学生把《雷雨》一课中“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读出了乌云的黑,多,人们心里感到害怕时,我真诚地夸奖:“听了你的朗读,我感到看见了满天的乌云!”他们就特别高兴。即便是要指出学生朗读的不足之处也要巧用评价用语。如你要是声音洪亮点,就更好了,或是把哪个词再读重点,就更好了。总之,要结合语境对学生的朗读作出评价,既不打击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又能使学生明确朗读的方向,升华朗读的情感。
由此可见,如果将评读训练到位,相信在读与点评中学生们已初步掌握了朗读的技巧,朗读能力会不断提高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多给予恰当的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微笑和鼓励,少一些单一的评价及评判,学生们树立了能读好的自信心,会读得更精彩。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加强诵读训练,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并教给他们正确的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的方法,对增强学生语感,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以及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