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辈的恩惠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lyl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天我下班路过一条小巷,这是我很少路过的巷子,因为回家时间充分,就绕了一个弯溜达溜达两边的地摊。巷子路不好走,垃圾遍布,偶尔还有几处水洼。
  我正低头走路时,一位老人狐疑地从我身边走过,忽然间他又转过身,追着我,大声喊道:“你是阿奇吗?”我吃了一惊,“阿奇”是我小名,这个老头怎么知道我小名呢?除了父母和亲戚很少有人这样叫我。我抬头一看,是一个60多岁的老头,皮肤黝黑,佝偻着身子,但显得很硬朗,一手推着一辆半旧的三轮车,上边放着葱、白菜、萝卜等蔬菜,一个典型的菜农。人有点眼熟,但猛然间想不起来是谁。
  “你好哇,老爷爷。”我慌忙打了个招呼。老人停下车子,拉着我的手说:“走走走,到我家坐会去。”我忙说:“不了,家里做好饭等我呢。”“前边不远处就是我家。”他紧紧地握住我的手,生怕我不去,他的热情让我盛情难却,有种被绑架的感觉。
  他家住在一楼,一个小院,满院种着蔬菜,一进大门,老人就大喊着:“娃他妈,你看谁来了?”此时,从里屋走出来一个老奶奶,可我对她也不认识,一丝一毫的印象都没有。惭愧之际,来到老人家的客厅。
  老奶奶端过来一杯热茶,不好意思地说:“刚刷洗的杯子,房子才装修的,不要介意……”我接过茶杯,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我客套了几句后,便在大脑里搜寻有关两位老人的记忆,无论如何我都想不起来是什么亲戚。
  当我打算要站起来离开他家回去时,听到院子里有只公鸡在“咯咯叫”,一看是老爷爷正在庭院的西北角试图杀鸡,我心想这是招待我的吗?我现在连是什么亲戚都不知道,也不至于如此盛情吧?于是说,家里人还在等我,我要回去了。“那哪行啊!你看,你爷爷已经把鸡都杀了,你还是吃了饭再走吧。”老奶奶说,“你如果嫌俺家不卫生,我们可以到附近的饭店去。”老人说的话,让我更加如坐针毡,一个近乎陌生的人,如此热情招待,我红着脸说:“不行,不行……”我挣扎着只能吞吞吐吐地说,差点说出:“我不认识你们啊!”
  吃饭时,我从他们的言语之间和称呼中得知老头好像叫“老邢”,两位老人對我家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了如指掌,而且知道我父母的身体状况,知道我爸两年前得过轻微脑中风病,对我大伯一家也很熟悉,知道我堂弟因为伙同别人偷电缆进过局子……
  吃完饭,我慌忙回家问母亲,母亲想了好久竟也没有想起来,还是母亲给外出打工的父亲打电话才知道是谁。原来“老邢”的父亲和我太爷是同一个村的堂兄弟,老邢的母亲生老邢时大出血,那时我太奶奶把家里仅有的一斤红糖送给了老邢的母亲补身子。为此,老邢一家一直很感激我们一家,奶奶去世前,我在外读书,后来奶奶和爷爷先后去世了,我们一家也就搬到城里住了,难怪我不认识老邢他们。
  “就一斤红糖?”我真不明白,一斤红糖让老邢两位老人如此感激。父亲在电话里肯定地说:“除了一斤红糖,我们祖上是一家的。”
  我小心翼翼地问母亲,我二叔是县人事局副局长,难道他们一家没找我们办过事?父亲在电话里大声说:“没有,他们除了生产季节结束后给我们送过一些土特产,其他真没央求过你二叔帮办过事。”父亲生气地说:“阿奇啊!你现在变得怎么那么庸俗啊!为什么总把人往坏处想?”
  我突然明白了,祖奶奶的一斤红糖,竟让他们铭记了我们四代人,而感恩的人不仅谢了祖奶奶,而且还感谢了奶奶的后人!这份爱历经了几十年,原来祖奶奶的恩惠,不仅给了别人,也给了自己的子孙!
  (潘光贤摘自《大江晚报》2017年8月27日)
其他文献
是的,我30多岁才开始学编剧,确实太晚。可是我确定自己喜欢这行,既然迟早要做,相比四五十高龄,我现在做,就已经是早的了。  我们所在的每一天,不都是我们生命中最年轻的时刻吗?所以,与其花时间去挣扎去纠结,何不现在就滚去好好努力,缺哪补哪。  我把能买到的所有编剧专业书买来,一本一本地精读。  我把经典的剧本,比如《肖申克的救赎》,直接背了。  我把《老爸老妈浪漫史》看了4遍,笔记都记了6万多字。 
“半轮秋月明,一片春云腻。到手时清风阵阵起。”折扇曾是日常用品,而今慢慢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却有人将它做成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一门喜欢到骨子里的手艺  幼年时的孙亚青,最心心念念的就是回家路经的杭州折扇厂。一放学,她抓起书包就飞奔起来,为的是多看一眼橱窗里的扇子。“太美了。”羡慕的神情,两眼放着光。直到夕阳西下,折扇的样貌模糊了,她才一步三回头地往家走。  一天,在王星记做工的姑姑领她去厂里看了一
今天我过生日。早晨照常起来做饭,我身边的两个男人照常睡觉。一边忙碌,一边暗自思忖:这个生日与往年的一样,没有人记得。  六点半,做好了饭菜,叫儿子起床——老公不用叫,听到我招呼儿子,自己就起来了,比儿子强多了。  招呼了三遍,儿子终于懒洋洋地起来,一边穿衣服,一边说了一句:“妈妈生日快乐!”我惊喜:原来儿子记得我的生日!  趁他们洗漱的时候,我端上饭菜,坐在那儿等他们上桌。儿子洗漱完,走进卧室又很
很多新技术和新产品都在世博会上首次“亮相”,世博会让世界了解了蒸汽机、缝纫机、橡胶、海底电缆、电话、电视、汽车,熟悉了计算机技术、公共网络和数字化经济、现代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等。然而,越来越发达的城市,越来越进步的科技却给环境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污染和麻烦。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本刊记者专访了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教授,他也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环境顾问。  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上
我一直都很喜欢喝母亲用蜂窝煤炉煨的藕汤,那浓稠的汤汁、烂熟的藕,还有杂骨的清香,都时时诱惑着我的味蕾。只要一想母亲的藕汤,我就忍不住舌上生津,回味无穷。  小时候,不管家里多穷,母亲每个月都要煨一大锅藕汤。藕是父亲下湖采的野生藕,有一丝清甜的味道。没钱买排骨,母亲总是买没肉的杂骨,因为杂骨的价钱要便宜一些。煨过汤后,母亲将里面的骨头捞出来放好,留着下一次煨汤时再用,这样一来,一堆杂骨可以煨上两到三
好些年前,因为不懂事,写了一些凄凄惨惨戚戚的情感小说。其实这些文字会像阴云一样影响到我的心态和生活,以为笔下编织的那些有挫折的人生故事是一种酷,所谓青春时尚要经历挫折才有感觉。  后来的时光,一直被阴影纠缠,我经历了婚姻变故和父母家庭生活的变故,我的身体和心理的转变,甚至到现在我也还经常和某些情绪斗争。几年过去,我意识到太长时间走错了路,一切好像被我荒废。人到中年才幡然醒悟,自伤自责的日子必须结束
苏东坡有首《菩萨蛮·回文夏闺怨》,下阙是:“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这里的冰碗藕应该就是花香藕,也只有花香藕才配得上这诗的意境与情趣吧。  ——正是品尝花香藕,大饱口福的最佳时节。  在水乡,花香藕可从燠热闷人的大暑,一直吃到立秋、处暑、白露时分。走过荷塘,那亭亭玉立的荷梗上还开着粉红雪白的花朵,根下就有了花香藕。嫩、甜、脆,象牙白,贵妃腿似的漂亮。难怪有句谚语说,“头刀
“你为啥要从树下面一路爬到上面來?”蜘蛛问毛毛虫。  “我在下面的世界太小了,我想看看我错过的东西。”毛毛虫回答。  “现在打算回去吗?”  “是的。”  “我一直在这儿,昨天就在这儿。”蜘蛛说,“你知道,我需要做的就是在我的网上溜达。”  “这就是生活的不公平之处,”毛毛虫说,“有些人比其他人富有得多。我费了好半天劲才爬到这里,但我很失望。在下面待着的时候,我有很多选择,去哪儿都行,有很多东西可
让我们停止摧残底层了吧,他们并不喜欢看自己在银幕上打滚,比如我外婆,她就不喜欢看所谓的底层电影,她说,都长得跟你二舅似的,有啥好看?    苹果和丈夫安坤到城里打工,苹果当洗脚妹,安坤是擦窗工。有一次苹果意外地让自己的老板林东给泡了,整个场景凑巧还让蜘蛛人老公给看了个正着。不久,苹果怀孕。虽然不确定孩子是谁的,但林东还是兴奋不已,因为他自己老婆不育。四人于是坐下来谈判,如果孩子是林东的,可以得到十
北宋时有个超级学霸叫胡旦,为人处事很张扬,年轻时就立下誓言:“人生在世,就得轰轰烈烈,科考就是要做状元郎;当官嘛,就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据传宰相吕蒙正未发迹前,曾经流落江湖,一日遇见了公子哥胡旦。吕蒙正看起来气质不俗,满面书卷气,胡旦问其所长,吕蒙正答善诗书。胡旦说:“不妨把你作的诗读来听听。”吕蒙正遂口占一绝,最后一句是“挑灯夜读梦不成”。胡旦听后拊掌大笑,很促狭地说了一句:“原来是个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