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试从思想品德课固有的特点,初中生的学习特点、遗忘规律的启示等方面来探究“背默”在学习思想品德课方面的魅力以及如何选择背诵的内容来提高思想品德课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 特点 遗忘规律 知识建构
法国雕刻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邓小平同志也说过:“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思想品德课的学习运用“背默”这种方式也有美,只是它一直被误解为是“死记硬背”,被认为是素质教育的垃圾,使得我们没有发现这只好“猫”的美。
一、背默之“美”
(一)思想品德课本身固有的一些特点需要学生以“背默”来处理
现行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较以前有很大的不同,显得更活泼,更具实践性,更贴近生活,并且有大量的实例,学生学习起来更容易掌握了。不过,课程整合了“心理健康、伦理道德、法律知识和国情教育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具有思想性、综合性的突出特点,这部分知识的获得、储存、分析、运用需要学生强化记忆。
(二)初中生的学习特点决定了“背默”是其学习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手段
相比较于小学,初中生在观察、记忆、逻辑思维能力方面有进一步的发展,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在记忆特点方面,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意义记忆在学习中逐渐成为主要的记忆方式,抽象记忆也有很大发展,但初中生情绪容易波动,意志品质较不稳定,形象思维还起很大作用,学习的意志和效果受兴趣影响比较大。思想品德课具有的理论性、思想性的知识难以通过40分钟的课堂学习让学生接受、消化,所以课后的复习巩固是必须的。“背默”是初中生对学习内容加强记忆效果的有效手段。
(三)思想品德课运用“背默”可以缩小课堂学习与评价结果的差距
现行思想品德课程的设计使得课堂教学的进行和效果的评价变得开放、活泼,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但实际的效果有时是,教师精心准备各种材料和活动施教,课堂效果热热闹闹,但老师一旦提问,有的学生却抓不到答案的重点(不一定是课本原话),课堂教学质量一时难以得以体现。
尤其是,“考试”这种学期终的评价手段,更能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考试”仍然是中国现行的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科学合理的考试可以检验学习的人是否将真正的知识学到手,能力是否有提高,也可以督促授者和学者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和学进行调整和改进,是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综合分析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
(四)思想品德课运用“背默”是符合“遗忘规律”的要求的德国实验心理学家
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告诉我们,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的,复习的最佳时间是记材料后的1-24小时,最晚不超过2天,在这个区段内稍加复习即可恢复记忆,过了这个区段复习起来就“事倍功半”。所以,学过的知识应马上进行记忆,复习得越及时,费时越少,费力越小,记忆效果越好。给学生布置背默的任务,把刚学过的知识进行及时的记忆并通过默写再现,是符合“遗忘规律”的要求的。
(五)思想品德课运用“背默”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实现知识的平衡、迁移
在教授思想品德课程的过程中,通常也会遇到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提到的“图式”(知识建构)问题。课程本身的综合性很显著,是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内容的有机整合。各单元中的各课内容有时是统一的,有联系的出现的,这种情况按照皮亚杰的理论,个体在学习后,知识之间是比较容易建构新的知识结构。
但有些内容是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是独立的,联系不大的,如七年级(上册)的内容,前面两单元是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后面两单元学习法律知识,这对初中生而言就比较难建立起新的知识结构,因为该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品质还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常常不能全面、辨析地分析、解决问题,有时只抓住一点而不及其余,并且生活体验还不够丰富,所以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运用一些方法对这部分的知识进行合理的建构。
前提条件是,学生必须对学过的知识能够形成。图式”(知识结构),才能对新知识的建构起作用。布置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及时记忆和默写,一旦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有与其相似的部分时,新知识就可以自动归类,不需再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就能使新旧知识之间及时形成“图式”,假设新知识与其联系不大,但通过强化的记忆,就能与之前的众多旧知识共存于记忆中,在一定的时间段里就会从量变到质变,这各种似乎没有联系的知识同样也会形成“图式”。巴甫洛夫也指出:“任何—个新的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旧工具实现的”,把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抽取出来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可以为引进新知识搭桥铺路,形成迁移,达至平衡。凡是容易和已知的知识,都比较容易记忆,记得知识内容越多、范围越广,也越容易使旧知识和新知识建立起联系。
二、背默之“选”
提到“背默”就不可遏制地想到“死记硬背”,“死记硬背”是一种被无数人唾弃的学习方式,人们对此厌恶到极点。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行为多有谴责,他说“学生的那种畸形的脑力劳动,不断的记诵、死记硬背,会造成思维的惰性,那种只知记忆、背诵的学生,可能记住了许多东西,可是当需要他在记忆里查询出一条基本原理时候,他脑子里的一切东西都混杂成一团,以致他在一项很基本的智力作业面前显得束手无策。学生如果不会挑选最必要的东西去记忆,他也就不会思考。”在要求学生以“背诵”来提高学习效果的同时又要避免陷入“死记硬背”的尴尬局面,确实需要教师花功夫去考量和选择。
(一)选内容,有的放矢
有人做过这样的比喻:“人的脑子像一间空空的的小阁楼,应该有选择地把一些家具装进去。”符合学生记忆特点,能有效把握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知识结构的内容应该是背默的首选。例如,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内容,关于制度规则与正义的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讲是个难点,全面背默有可能加深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畏难情绪。如只选取“如何做个有正义感的人?”让学生背默,就显得简单多了,这个知识点既是对“制度规则与正义”学习内容的概括和升华,也是贴近学生的情感和生活的,同时对下个内容的学习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二)选方法,争取双赢
布置学生背默内容,同时教给他们记忆方法,既是对知识进行记忆,也在背默的过程中学习和强化了记忆方法,这是双赢。初中生的学习特点发展得很快,但不稳定,亟需在记忆方法上下功夫。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背默任务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记忆方法。
1、理解记忆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记忆,收效会很大,如布置学生背默“如何做个有正义感的人?”这一知识点,答案“正义要求尊重规则、尊重人权”都是对前面内容的概括和升华,答案“正义要求承担责任”是对下个内容的学习起启下、迁移的作用,这样就可以把新旧知识构建成一个系统,触类旁通,达至经久不忘。
2、重复记忆法,并非是死记硬背,要动员多种感官一起参与,激起脑神经活动的积极性。例如,在反复记忆的过程中,可以把默、写、讲(讲解给别人听)等多种活动结合起来对背默内容重复记忆。
3、使用归纳、演绎、对比等方法来进行记忆。把有联系的知识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和分类来背诵,或者是把容易混淆的知识进行对比来背诵,都可以起强化的作用,有利于更好更快地把知识默写出来。
(三)选时间,提高效率
美国有位记忆的学者哈伯特·伯兰德曾说过“训练记忆必须做的第一件事,是决定每天该在什么时间记忆。”按照遗忘规律,记忆一定要及时才持久。每次上课后马上布置,在下节课前5分钟进行默写,事实证明是比较有效的。另外,还可以选择相关的练习加强背默内容的理解与巩固。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认为人的记忆力象人的体质一样,是可以通过长期不懈的锻炼得到增强和提高的,他每天都拿出一点时间选取一些有价值的材料来背诵,他称这种活动为“记忆体操”。在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过程中,也应积极、有效、适度地训练学生的“记忆体操”,选取有价值的内容进行背默,智用这只“好猫”,施展背默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2 《教育心理学》,陈琦,高等教育出版社
3 《中学生常用的记忆方法有哪些》
4 《中国著名教师的课堂细节》主编:赵国忠
关键词 特点 遗忘规律 知识建构
法国雕刻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邓小平同志也说过:“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思想品德课的学习运用“背默”这种方式也有美,只是它一直被误解为是“死记硬背”,被认为是素质教育的垃圾,使得我们没有发现这只好“猫”的美。
一、背默之“美”
(一)思想品德课本身固有的一些特点需要学生以“背默”来处理
现行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较以前有很大的不同,显得更活泼,更具实践性,更贴近生活,并且有大量的实例,学生学习起来更容易掌握了。不过,课程整合了“心理健康、伦理道德、法律知识和国情教育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具有思想性、综合性的突出特点,这部分知识的获得、储存、分析、运用需要学生强化记忆。
(二)初中生的学习特点决定了“背默”是其学习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手段
相比较于小学,初中生在观察、记忆、逻辑思维能力方面有进一步的发展,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在记忆特点方面,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意义记忆在学习中逐渐成为主要的记忆方式,抽象记忆也有很大发展,但初中生情绪容易波动,意志品质较不稳定,形象思维还起很大作用,学习的意志和效果受兴趣影响比较大。思想品德课具有的理论性、思想性的知识难以通过40分钟的课堂学习让学生接受、消化,所以课后的复习巩固是必须的。“背默”是初中生对学习内容加强记忆效果的有效手段。
(三)思想品德课运用“背默”可以缩小课堂学习与评价结果的差距
现行思想品德课程的设计使得课堂教学的进行和效果的评价变得开放、活泼,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但实际的效果有时是,教师精心准备各种材料和活动施教,课堂效果热热闹闹,但老师一旦提问,有的学生却抓不到答案的重点(不一定是课本原话),课堂教学质量一时难以得以体现。
尤其是,“考试”这种学期终的评价手段,更能体现出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考试”仍然是中国现行的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科学合理的考试可以检验学习的人是否将真正的知识学到手,能力是否有提高,也可以督促授者和学者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和学进行调整和改进,是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综合分析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
(四)思想品德课运用“背默”是符合“遗忘规律”的要求的德国实验心理学家
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告诉我们,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的,复习的最佳时间是记材料后的1-24小时,最晚不超过2天,在这个区段内稍加复习即可恢复记忆,过了这个区段复习起来就“事倍功半”。所以,学过的知识应马上进行记忆,复习得越及时,费时越少,费力越小,记忆效果越好。给学生布置背默的任务,把刚学过的知识进行及时的记忆并通过默写再现,是符合“遗忘规律”的要求的。
(五)思想品德课运用“背默”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实现知识的平衡、迁移
在教授思想品德课程的过程中,通常也会遇到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提到的“图式”(知识建构)问题。课程本身的综合性很显著,是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内容的有机整合。各单元中的各课内容有时是统一的,有联系的出现的,这种情况按照皮亚杰的理论,个体在学习后,知识之间是比较容易建构新的知识结构。
但有些内容是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是独立的,联系不大的,如七年级(上册)的内容,前面两单元是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后面两单元学习法律知识,这对初中生而言就比较难建立起新的知识结构,因为该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品质还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常常不能全面、辨析地分析、解决问题,有时只抓住一点而不及其余,并且生活体验还不够丰富,所以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运用一些方法对这部分的知识进行合理的建构。
前提条件是,学生必须对学过的知识能够形成。图式”(知识结构),才能对新知识的建构起作用。布置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及时记忆和默写,一旦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有与其相似的部分时,新知识就可以自动归类,不需再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就能使新旧知识之间及时形成“图式”,假设新知识与其联系不大,但通过强化的记忆,就能与之前的众多旧知识共存于记忆中,在一定的时间段里就会从量变到质变,这各种似乎没有联系的知识同样也会形成“图式”。巴甫洛夫也指出:“任何—个新的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旧工具实现的”,把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抽取出来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可以为引进新知识搭桥铺路,形成迁移,达至平衡。凡是容易和已知的知识,都比较容易记忆,记得知识内容越多、范围越广,也越容易使旧知识和新知识建立起联系。
二、背默之“选”
提到“背默”就不可遏制地想到“死记硬背”,“死记硬背”是一种被无数人唾弃的学习方式,人们对此厌恶到极点。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行为多有谴责,他说“学生的那种畸形的脑力劳动,不断的记诵、死记硬背,会造成思维的惰性,那种只知记忆、背诵的学生,可能记住了许多东西,可是当需要他在记忆里查询出一条基本原理时候,他脑子里的一切东西都混杂成一团,以致他在一项很基本的智力作业面前显得束手无策。学生如果不会挑选最必要的东西去记忆,他也就不会思考。”在要求学生以“背诵”来提高学习效果的同时又要避免陷入“死记硬背”的尴尬局面,确实需要教师花功夫去考量和选择。
(一)选内容,有的放矢
有人做过这样的比喻:“人的脑子像一间空空的的小阁楼,应该有选择地把一些家具装进去。”符合学生记忆特点,能有效把握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知识结构的内容应该是背默的首选。例如,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内容,关于制度规则与正义的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讲是个难点,全面背默有可能加深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畏难情绪。如只选取“如何做个有正义感的人?”让学生背默,就显得简单多了,这个知识点既是对“制度规则与正义”学习内容的概括和升华,也是贴近学生的情感和生活的,同时对下个内容的学习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二)选方法,争取双赢
布置学生背默内容,同时教给他们记忆方法,既是对知识进行记忆,也在背默的过程中学习和强化了记忆方法,这是双赢。初中生的学习特点发展得很快,但不稳定,亟需在记忆方法上下功夫。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背默任务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记忆方法。
1、理解记忆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记忆,收效会很大,如布置学生背默“如何做个有正义感的人?”这一知识点,答案“正义要求尊重规则、尊重人权”都是对前面内容的概括和升华,答案“正义要求承担责任”是对下个内容的学习起启下、迁移的作用,这样就可以把新旧知识构建成一个系统,触类旁通,达至经久不忘。
2、重复记忆法,并非是死记硬背,要动员多种感官一起参与,激起脑神经活动的积极性。例如,在反复记忆的过程中,可以把默、写、讲(讲解给别人听)等多种活动结合起来对背默内容重复记忆。
3、使用归纳、演绎、对比等方法来进行记忆。把有联系的知识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和分类来背诵,或者是把容易混淆的知识进行对比来背诵,都可以起强化的作用,有利于更好更快地把知识默写出来。
(三)选时间,提高效率
美国有位记忆的学者哈伯特·伯兰德曾说过“训练记忆必须做的第一件事,是决定每天该在什么时间记忆。”按照遗忘规律,记忆一定要及时才持久。每次上课后马上布置,在下节课前5分钟进行默写,事实证明是比较有效的。另外,还可以选择相关的练习加强背默内容的理解与巩固。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认为人的记忆力象人的体质一样,是可以通过长期不懈的锻炼得到增强和提高的,他每天都拿出一点时间选取一些有价值的材料来背诵,他称这种活动为“记忆体操”。在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过程中,也应积极、有效、适度地训练学生的“记忆体操”,选取有价值的内容进行背默,智用这只“好猫”,施展背默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2 《教育心理学》,陈琦,高等教育出版社
3 《中学生常用的记忆方法有哪些》
4 《中国著名教师的课堂细节》主编:赵国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