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公平问题无时无刻不体现在教育活动的每一过程中,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求实行公平的教育,必须从影响学生学习生活的课堂抓起。因此,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教育公平。本文就当前课堂教学中的不公平现象进行分析,并从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上寻找出应对不公平问题的对策,从而使教师们在课堂上能够更好地做到教育公平。
关键词:教师;教育公平;课堂教学;公平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这都充分显示出了教育公平的重要性。
但是大多数人一说到教育公平,首先想到的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城镇与农村、中心城市与边远地区,在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上都相差甚远。即使在一个城市中,优质教育资源的分布也是不均衡的。二是群众接受教育机会不平等。一部分农民工随迁子女不能进入城市中小学就讀;国家助学体系尚没有覆盖普通高中教育;残疾儿童受教育水平远落后于普通儿童;部分地区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少;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省市录取分数线差距较大等。这些,确实是当前社会存在的教育不公现象。但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渗透于学生校园生活的课堂上的教育公平问题。教育公平问题无时无刻不体现在教育活动的每一过程中,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要求实行公平的教育,必须从影响学生学习生活的课堂抓起。因此,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教育公平。
课堂教学,作为教育过程中一个具体而且相当重要的环节,在教育目标实现与否的衡量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课堂上的公平对教育公平的实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身为一名教师,自身在课堂如何实现教学教育公平呢?
一、营造公平和谐的课堂氛围
公平、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创设和谐愉悦课堂气氛的基础。微笑的面容,爱抚的目光,鼓励的话语,都是一种微妙的评价和情感的动员,它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抬起头来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在和谐愉悦的学习气氛中,老师要善于由浅入深、秩序渐进的设计练习,注重团结带领优秀学生攻坚克难,更要善于帮助后进生克服心理障碍,给他们尽可能提供机会,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提供体验成功的参与机会,培养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给基础差的学生课堂上给予公平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温暖、重视,足以让这个学生课堂上兴奋好一阵子,学生看见老师感到高兴、自信,老师看见学生感觉欣慰、满足,从而促进了教学相长。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教学学习关系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尊重学生表达学习思想的机会,还需要从其他方面培养学生平等与教师交流的权利和能力。在课堂上,促进空间资源和学生资源的公平分配也是要实现上述目标所需要的。教师在课堂上应尊重学生的意见,允许开放性答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平等地与教师交流,“答案”不唯一。平时将“优惠政策”尽可能地向后进生倾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进步。比如,合理设计学生座位就是一种有效的办法。座位的安排,除了考虑身高外,尽量让不同类型学生在教室中的座位排列呈均匀分布状态,以保证每一个学生周围环境的相似性。当教师与所有学生尤其是与距离教师较远和处在教师视域边缘的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时,师生之间就会降低空间距离所带来的疏远感,从而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师生的交流心理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其他多方面的能力必将得到发展。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使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班级授课制下,课堂要求的一致性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始终是一对矛盾。为解决这个矛盾,就要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如分层教学、合作学习等,分层教学是将学习情况大致相似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在班内组成若干个分层学习小组,然后教师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发展。合作学习则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把全班分成数组。这些形式的目的都是为了在课堂教学框架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最大限度的实现课堂教学的公平。促进课程资源的公平分配,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方法,鼓励个体学生自主学习,布置更加人性化的作业,实行多种分组模式,缩小学生个体之间的能力差距。为所有学生提供能够满足其需要的学习材料,又要给予学生学习具有同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的机会。
四、课堂提问机会均等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人格,都有一定的尊严和自尊心,都有自己的追求,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必须一律予以理解、爱护和尊重。课堂提问能够检查孩子对已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间的感情,激发孩子的自信心,促进孩子各方面的和谐发展。但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选择孩子回答问题时,把回答问题和发言的机会都留给优秀生,认为他们的回答快而准,能够节省课堂时间,把表扬和鼓励给了他们,而不大乐意提问所谓的差生,如果长时间这样,这部分同学就不会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学的气氛和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实际上,学生在课堂上正确回答一次问题,对他们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鼓舞,特别是公开课上,如果某个后进生正确回答问题,对他的激励作用比其他任何时候都大得很多。可是我们部分教师总感觉抽学生回答问题麻烦,答错了又得纠正,浪费时间,于是冷落了“学习的主人”,“主人”感觉无趣、无味、无聊,必然会作出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举动,影响课堂秩序,最终影响了教学效果。给予每个学生均等的表现机会,让他们在回答中得到锻炼,感受到老师的重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
总之,要实行公平教育,必须从影响学生学习的课堂教育教学抓起。教师做到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做到公平公正,把关注的目光均衡地分配给学生。作为教师,我们唯有克服自我意识心理和行为表现上所体现的偏见和公平,时刻提醒自己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并随时对自己不公平的教学行为作出适当的调整,才能在教学过程和结果上无限接近公平,那么我们的教育一定是和谐教育,公平教育。
关键词:教师;教育公平;课堂教学;公平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这都充分显示出了教育公平的重要性。
但是大多数人一说到教育公平,首先想到的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城镇与农村、中心城市与边远地区,在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上都相差甚远。即使在一个城市中,优质教育资源的分布也是不均衡的。二是群众接受教育机会不平等。一部分农民工随迁子女不能进入城市中小学就讀;国家助学体系尚没有覆盖普通高中教育;残疾儿童受教育水平远落后于普通儿童;部分地区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少;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省市录取分数线差距较大等。这些,确实是当前社会存在的教育不公现象。但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渗透于学生校园生活的课堂上的教育公平问题。教育公平问题无时无刻不体现在教育活动的每一过程中,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要求实行公平的教育,必须从影响学生学习生活的课堂抓起。因此,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教育公平。
课堂教学,作为教育过程中一个具体而且相当重要的环节,在教育目标实现与否的衡量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课堂上的公平对教育公平的实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身为一名教师,自身在课堂如何实现教学教育公平呢?
一、营造公平和谐的课堂氛围
公平、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创设和谐愉悦课堂气氛的基础。微笑的面容,爱抚的目光,鼓励的话语,都是一种微妙的评价和情感的动员,它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抬起头来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在和谐愉悦的学习气氛中,老师要善于由浅入深、秩序渐进的设计练习,注重团结带领优秀学生攻坚克难,更要善于帮助后进生克服心理障碍,给他们尽可能提供机会,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提供体验成功的参与机会,培养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给基础差的学生课堂上给予公平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温暖、重视,足以让这个学生课堂上兴奋好一阵子,学生看见老师感到高兴、自信,老师看见学生感觉欣慰、满足,从而促进了教学相长。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教学学习关系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尊重学生表达学习思想的机会,还需要从其他方面培养学生平等与教师交流的权利和能力。在课堂上,促进空间资源和学生资源的公平分配也是要实现上述目标所需要的。教师在课堂上应尊重学生的意见,允许开放性答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平等地与教师交流,“答案”不唯一。平时将“优惠政策”尽可能地向后进生倾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进步。比如,合理设计学生座位就是一种有效的办法。座位的安排,除了考虑身高外,尽量让不同类型学生在教室中的座位排列呈均匀分布状态,以保证每一个学生周围环境的相似性。当教师与所有学生尤其是与距离教师较远和处在教师视域边缘的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时,师生之间就会降低空间距离所带来的疏远感,从而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师生的交流心理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其他多方面的能力必将得到发展。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使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班级授课制下,课堂要求的一致性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始终是一对矛盾。为解决这个矛盾,就要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如分层教学、合作学习等,分层教学是将学习情况大致相似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在班内组成若干个分层学习小组,然后教师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发展。合作学习则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把全班分成数组。这些形式的目的都是为了在课堂教学框架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最大限度的实现课堂教学的公平。促进课程资源的公平分配,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方法,鼓励个体学生自主学习,布置更加人性化的作业,实行多种分组模式,缩小学生个体之间的能力差距。为所有学生提供能够满足其需要的学习材料,又要给予学生学习具有同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的机会。
四、课堂提问机会均等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人格,都有一定的尊严和自尊心,都有自己的追求,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必须一律予以理解、爱护和尊重。课堂提问能够检查孩子对已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间的感情,激发孩子的自信心,促进孩子各方面的和谐发展。但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选择孩子回答问题时,把回答问题和发言的机会都留给优秀生,认为他们的回答快而准,能够节省课堂时间,把表扬和鼓励给了他们,而不大乐意提问所谓的差生,如果长时间这样,这部分同学就不会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学的气氛和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实际上,学生在课堂上正确回答一次问题,对他们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鼓舞,特别是公开课上,如果某个后进生正确回答问题,对他的激励作用比其他任何时候都大得很多。可是我们部分教师总感觉抽学生回答问题麻烦,答错了又得纠正,浪费时间,于是冷落了“学习的主人”,“主人”感觉无趣、无味、无聊,必然会作出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举动,影响课堂秩序,最终影响了教学效果。给予每个学生均等的表现机会,让他们在回答中得到锻炼,感受到老师的重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
总之,要实行公平教育,必须从影响学生学习的课堂教育教学抓起。教师做到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做到公平公正,把关注的目光均衡地分配给学生。作为教师,我们唯有克服自我意识心理和行为表现上所体现的偏见和公平,时刻提醒自己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并随时对自己不公平的教学行为作出适当的调整,才能在教学过程和结果上无限接近公平,那么我们的教育一定是和谐教育,公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