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课堂教学是指教师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指定的教学目标.有效教学追求社会化、人性化教育,强调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提倡教师少说精讲优释,提倡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并有较浓的合作和探究学习的兴趣,这样就可以“教”得不苦,“学”得不累,从而学生的整个生命体得到真实的进步和成长. 那么对于有效教学我们需要关注它什么呢?我认为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发展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也就是說,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所以说有效教学首先需要关注的是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那么具体又要关注学生的哪些方面呢?
1. 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学习的兴趣与欲望,是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也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与态度的表露. 当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时,他们才会积极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去探究数学内容的真谛,体验学习的乐趣. 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主要来自于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具体情境中的数学现象或数学问题,也有可能是在获得数学学习成功之后产生的.
2. 关注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思考”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数与形的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数学教材已经基本实现了生活化,教师通过结合教材内容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向学生揭示周围世界的数学现象与内在美,使学生体会到在数学这个诱人的王国里,有许多数学现象需要去观察、去发现,有数不清的问题需要去思考,去操作. 同时教师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将生活化的材料引入到课堂中. 学生往往习惯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思考,这时就需要教师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思考的多样性,引导学生经历从生活经验逐步上升到数学思考的过程. 这样,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就能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3. 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
每个班的学生都会参差不齐,在每一次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都会有不同的眼神,不同的表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学会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从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 而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是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教案,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去处理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很少去考虑学生的想法,这样就会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 在学习中所获得的成功和教师的鼓励,都会使学生体验到心理学所说的“愉快效应”. 因此,教师对学生取得的成绩,甚至微小的进步都及时给予鼓励,会使他们感到有希望学好数学.
二、以课堂为载体,关注教学的有效性
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我们的教师往往在课堂上唯恐学生听不明白,于是不厌其烦地讲解. 结果是话说得太多,说得口干舌燥,多么辛苦啊!可是这样反而是阻碍了学生的思考,阻碍了学生探索性学习的产生,这种教学不是有效教学. 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使我们的教学成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呢?
1. 尊重学生、用好教材、坚持反思
遵循学生的一般规律,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个性选择,满足他们多样化或自主化的需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 我们的教师在备课时往往从教师的角度来备课,而忽略了学生这个角色. 但是,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影响我们教学效果的关键者,所以,我认为我们在备课时应该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备课. 大量的资料表明,很多特级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反思. 怎样把课前备课和课后反思相结合,只有不断地反思,才会不断地生长出新理念、新方法、新举措,才会使原来的教学不断走向有效.
2. 讲究策略、创设情境、精导妙引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不适应教师的全权讲授法,对于新知识的接受必须通过他们自己去探索,这就要求教师要讲究策略,要教会学生“爬坡”. 每节数学课都要向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新知识. 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着一个知识的坡度. 很多老师在课堂上把这个“坡”铲得平平的,例题之前要加准备题,解答准备题所用知识,老师又先给复习一遍,结果不需要学生多思考,就在不知不觉中 “爬” 上了“坡”. 事实上,不管是解题方法还是结论都是老师给予的,下次如碰到这样的题目学生还是做不出,教学效率不高. 所以我们要让学生自己“爬坡”,动脑思考,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学生做的事,教师不能包办代替,结论是学生得到的,方法是学生摸索出来的,“坡”是学生自己爬上去的. 看上去花的时间多一些,但学生的分析、对比、综合等多种能力在这一过程中都得到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3.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新的数学课程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提倡充分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组织他们主动探究相关内容,以便发现相应的数学规律或者结论. 但在实际的课堂上很多的教师唯恐学生听不明白,于是不厌其烦地讲解. 结果是话说得太多,反而使重点不突出,还干扰了学生的思维. 所以,我觉得要提高课堂效率,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教师就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进行有效的探索活动,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过程中实实在在地体验数学思想,发现数学的结论和方法. 在学生讨论、看书或动手操作时,一定要给予足够的时间,使之真正能“到位”,达到预定目的,不能走过场.
总之,“有效教学”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也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难题,需要我们一线老师在工作中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追求. 只有这样才能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内化数学精神等方面得到尽可能多的实际效益.
一、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发展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也就是說,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所以说有效教学首先需要关注的是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那么具体又要关注学生的哪些方面呢?
1. 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学习的兴趣与欲望,是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也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与态度的表露. 当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时,他们才会积极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去探究数学内容的真谛,体验学习的乐趣. 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主要来自于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具体情境中的数学现象或数学问题,也有可能是在获得数学学习成功之后产生的.
2. 关注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思考”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数与形的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数学教材已经基本实现了生活化,教师通过结合教材内容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向学生揭示周围世界的数学现象与内在美,使学生体会到在数学这个诱人的王国里,有许多数学现象需要去观察、去发现,有数不清的问题需要去思考,去操作. 同时教师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将生活化的材料引入到课堂中. 学生往往习惯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思考,这时就需要教师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思考的多样性,引导学生经历从生活经验逐步上升到数学思考的过程. 这样,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就能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3. 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
每个班的学生都会参差不齐,在每一次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都会有不同的眼神,不同的表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学会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从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 而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是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教案,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去处理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很少去考虑学生的想法,这样就会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 在学习中所获得的成功和教师的鼓励,都会使学生体验到心理学所说的“愉快效应”. 因此,教师对学生取得的成绩,甚至微小的进步都及时给予鼓励,会使他们感到有希望学好数学.
二、以课堂为载体,关注教学的有效性
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我们的教师往往在课堂上唯恐学生听不明白,于是不厌其烦地讲解. 结果是话说得太多,说得口干舌燥,多么辛苦啊!可是这样反而是阻碍了学生的思考,阻碍了学生探索性学习的产生,这种教学不是有效教学. 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使我们的教学成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呢?
1. 尊重学生、用好教材、坚持反思
遵循学生的一般规律,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个性选择,满足他们多样化或自主化的需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 我们的教师在备课时往往从教师的角度来备课,而忽略了学生这个角色. 但是,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影响我们教学效果的关键者,所以,我认为我们在备课时应该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备课. 大量的资料表明,很多特级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反思. 怎样把课前备课和课后反思相结合,只有不断地反思,才会不断地生长出新理念、新方法、新举措,才会使原来的教学不断走向有效.
2. 讲究策略、创设情境、精导妙引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不适应教师的全权讲授法,对于新知识的接受必须通过他们自己去探索,这就要求教师要讲究策略,要教会学生“爬坡”. 每节数学课都要向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新知识. 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着一个知识的坡度. 很多老师在课堂上把这个“坡”铲得平平的,例题之前要加准备题,解答准备题所用知识,老师又先给复习一遍,结果不需要学生多思考,就在不知不觉中 “爬” 上了“坡”. 事实上,不管是解题方法还是结论都是老师给予的,下次如碰到这样的题目学生还是做不出,教学效率不高. 所以我们要让学生自己“爬坡”,动脑思考,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学生做的事,教师不能包办代替,结论是学生得到的,方法是学生摸索出来的,“坡”是学生自己爬上去的. 看上去花的时间多一些,但学生的分析、对比、综合等多种能力在这一过程中都得到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3.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新的数学课程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提倡充分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组织他们主动探究相关内容,以便发现相应的数学规律或者结论. 但在实际的课堂上很多的教师唯恐学生听不明白,于是不厌其烦地讲解. 结果是话说得太多,反而使重点不突出,还干扰了学生的思维. 所以,我觉得要提高课堂效率,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教师就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进行有效的探索活动,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过程中实实在在地体验数学思想,发现数学的结论和方法. 在学生讨论、看书或动手操作时,一定要给予足够的时间,使之真正能“到位”,达到预定目的,不能走过场.
总之,“有效教学”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话题,也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难题,需要我们一线老师在工作中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追求. 只有这样才能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内化数学精神等方面得到尽可能多的实际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