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历史的另一面

来源 :检察风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wj9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蒋经国的一生,从向往革命的“狂飙青年”,到竭力维护党国体制的保守者;从用武力来对待异己分子的情治领袖,到体恤民情、事必躬亲的“明君贤臣”,历史的两面性在他的身上显露无余。
  《蒋经国回忆录》
  作者:蒋经国
  出版:东方出版社
  作者简介:蒋经国,浙江省奉化人。蒋介石长子。1925年去苏联,先后进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格勒红军中央军事政治研究院学习。1975年任国民党中央主席。1978年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湾独立。1987年11月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1988年1月13日在台北病逝。
  在大陆公众眼中,蒋经国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人物。大凡有点近代史常识的人,一般都知道,他是蒋介石的公子,是曾经统治台湾多年,对台湾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产生巨大影响的政治家。但是,或许也正是因为蒋介石公子的特殊身份,使得他似乎永远处于其父的盛名之下,有关于他的很多细节,对于海峡对岸的人们来说,永远都隔着一层纱。
  改革开放以前,甚至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大陆人民对于蒋经国的认识,基本上还是停留在“蒋家王朝继承者”和“资产阶级政治家”的粗浅阶段。这种带有明显阶级对立色彩的认识,显然是在冷战时期特定环境之下所产生的必然认识。所幸的是,这些年来,随着两岸交流的加深,加之社会思想氛围的日益宽松,史学上的意识形态禁忌也越来越被学术自觉所突破。对岸的材料逐渐进入公众视野,有关对岸人物的叙述和研究视角自然也就逐渐与国际学术界接轨,中性化、客观化的史学价值观正逐渐成为主流,并开始影响大众的日常判断。进入新世纪后,尤其是趁着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契机,民国历史和民国人物研究,陡然成为学术界的新宠。其中,主宰民国历史大半个世纪的蒋氏父子,无疑是这场学术热潮之中绕不开的中心。
  近十年,在大陆出版,冠以《蒋经国自述》《蒋经国文存》及《蒋经国回忆录》名号出的出版物,一共有三本。一本是曾景忠、梁之彦选编,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的《蒋经国自述》;一本是江西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年版的《蒋经国赣南文存》;还有一本就是这本由东方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蒋经国回忆录》了。相比前两本,东方版的史料最为翔实,内容最为丰富,角度最为全面,可谓横跨传主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四个阶段,将其一生重要经历和重大事件尽数囊括。读罢本书,不仅可以让我们领略一个与以往面谱化形象完全不同的、有血有肉的蒋经国,而且可以让我们见证不少非同寻常的历史“定论”,感受不一样的近代史。
  相信很多大陆读者和我一样,对蒋经国一生的头尾两段历史充满了浓厚的兴趣。青少年时期的蒋经国,离开祖国,独自到苏联学习和生活,从昂然去国,到羁绊异乡,其间的艰辛和波折的心路历程,至今未被史学家们完全解读,各种细节,或许早已被历史的烟云所掩盖了。在《回忆录》中,关于这段历史有两段读起来似乎截然不同的叙述。
  第一段是蒋经国在苏联的日记,是当时记下来的,这部分叙述行文平和,用词中立,没有过多的感情色彩,仿佛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留学青年在向友人平淡地描绘他的异国生活。从这里面,我们既看不到一个“左倾”青年澎湃的革命激情,也听不到一个落难“人质”的郁闷心声。第二段是蒋经国归国之后在父亲要求下,于溪口老家读书七个月之后写出的反省性回忆。在这段叙述里面,作者的感情色彩和政治立场显然有了很大的改变,对苏联阴暗面的描绘也多了起来,其间甚至还有对于苏联和中共高层活动的诸多深描。
  在这里面,我们终于见到了这位蒋家公子处于家国难归之中的真实心境:这十余年的留苏历程,看似一场“噩梦”,更是一段“最残酷、最惨痛”的痛苦现实。从其父亲过世,独自执掌台湾大权开始,晚年蒋经国步入了其人生最辉煌而又最有争议的13年。这13年中,台湾实现经济腾飞,完成现代化转型,他也成为台湾各阶层普遍认可的政治人物。在“从庭训到守灵”和“七十古来稀”两章中,我们从作者略带悲凉的笔调中,洞悉到了其独撑大局的不易,也体会到了其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台独的良苦用心。更为难得的是,作者在文章中用不少笔墨记录了他在台湾各地行走,视察民情的一些情况。视察途中,他会随意走下车子,进入农家,与农民聊天,见农家的子女学业有成,会为之欣喜;见路旁有人售卖小吃,他会停下来,要一份来吃;海滩遇到渔民,渔民硬以捕到的龙虾相送,拒不收钱,令他深受感动。看到这一幕幕,令人顿感最受台湾人民欢迎政治人物的亲民魅力着实值得钦佩。
  本书的遗憾之处在于:这是一本以史料为主的书,书中的材料皆是传主各个时期的言论、叙述和情感流露,留有明显的时代色彩和个人感情色彩。它的特点是朴实,完全不加一点修饰。然而,也恰恰是这种返璞归真,在不经意间会给读者设置很多的障碍。毕竟,像这种史料的合集,既缺乏叙事的连贯性,又没有权威的解读,会让读者(尤其是一些史学知识不是很丰富的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不少的疑虑。有些疑惑,如果没有专业来引导的话,很有可能让读者对传主的理解出现偏差。因此,笔者建议,要是史学背景不是很深的普通读者来读这本书,希望能做一点额外的功课,事先了解一下传主的经历和相关的研究者论述,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书中的特定意境。有条件的读者,要是能把江南和陶涵两位先生写的两本经典传记都拿来,对比着细细品读,那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栏目主持人: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
  主控官笔记
  作者:逄政
  出版:中国检察出版社
  日本学者牧野英曾经说过,法律是冷酷的,但我们可以用温暖的方式来处理。逄政检察官从事刑事检控工作十几年,经手处理了各类刑事犯罪案件两千余件。但是他没有因此而变得机械与麻木,而是不断用他温热的触角,小心翼翼地触摸法律的温度。法律的温度,可以是一种司法艺术,“天平倒向弱者”是为了避免一个弱者流离失所的悲惨命运。法律的温度,可以是一种司法良知,“善良而公平的艺术”,为了刑法之剑的挥舞不致野蛮地刺痛社会的肌体。法律的温度,可以是一种社会责任,为了警醒世人远离犯罪的边缘。作者游弋于诗性与理性之间,在其主控官笔记中,既有理性的外壳,又不乏诗性的温婉,道出了他平日办案的心得与思考。
  哈佛法律评论
  编译:许章润等
  出版:法律出版社
  1887年,哈佛大学法学院三年级学生麦凯尔维四方奔走呼应发起创办《哈佛法律评论》,由此开美国法学高等教育机构由学生管理编辑学刊之先河。编辑们在《评论》创刊号前言写道:“本刊由哈佛法学院学生于学年内按月出版,旨在推进法律教育,以希对法律职业有所裨益。《评论》发展至今,以其先锋性、旗帜性及严谨性,已为美国法学界引征率最高的评论类刊物,乃至世界法学研究水准之绳墨航标,誉之为法学学术之高峰与传奇亦不为过。该书中收入的著述,在陈述一己学思的同时,反映了百年之间西方世界的法学思考,特别是英语世界有关法律之道的探索和追问,而以地方性知识分享着关于生活世界的意义体验。
  点评
  说起来蒋经国也正是哈姆雷特型的人物。他是热情的,却又是冷酷的;他是刚毅有决断的,却又是犹豫不决的;他是开朗的黎明气息,却又是忧郁的黄昏情调。他是一个悲剧性格的人,他是父亲的儿子,又是他父亲的叛徒。蒋介石、蒋经国这一对父与子,并不是代表了两个世代、两种性格,如罗斯福与霍普金斯那样相反而实相成的人。他们都有点刚愎自用,都有点耐不住刺激,都有点好大喜功,他们都会用权谋诡计,使人疑惧生畏。他们都只能用奴才,不会用人才。
  ——曹聚仁(现代著名作家)
  蒋经国“是一个勤劳的人”“是一个亲兵亲民的人”“他和百姓群众很接近”“他是一个认识时代的人”。蒋经国惟其是一个勤劳简朴的人,才可以缔造台湾经济奇迹的成果;惟其是一个亲兵亲民的人,才有台人对他的感念与肯定;惟其和百姓群众很接近,所以他的施政作为才能贴近民意;也惟其是一个认识时代的人,他对岛内,先是民主开放,解除党禁、报禁,继之又解除戒严,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卸除两岸近40年的人为藩篱;蒋经国更是一个反台独、主张大一统的中国人。
  ——王丰(台湾著名传记作家)
其他文献
编者按:在群众的举报下,海南省残疾人联合会康复部原主任符国晓贪腐助残资金案告发。至今,已有多人被法院作出有罪判决。这起涉及多人的贪腐案,引起社会震动。面对最弱势的残疾人,助残资金是名副其实的“救命钱”,侵吞助残资金引发的社会后果非常严重。在谴责犯罪分子的同时,我们更应举一反三,查漏补缺,尽快建立和完善助残资金监管机制,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对助残资实施全面、动态、实时监管,确保助残资金的安全使用。  
《那些人那些事》  作者:谢蔚明  出版:上海远东出版社  十几年来,两访北京东城老舍故居,第一次接待我的是老舍夫人胡絜青,当时正值天日重开的新时期。女主人和我回顾故居经历的劫难,少不得有物是人非的感慨。  1949年岁末,在二战后应美国之邀前去讲学的老舍(同行的还有曹禺),谢绝了台湾当局的邀请回到北京,记得他用160匹白布的代价在乃滋府大街丰盛胡同买下这幢北京旧式住宅,距离我工作的所在地灯市口朝
作为上海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重点工程之一,四行仓库抗战纪念地将于2015年8月13日正式开放,并成为上海仅有的战争遗址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据悉,“八一三”上海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活动也将在四行仓库纪念地举行,届时,部分抗战老兵及“八百壮士”亲属代表有望出席。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奉命据守上海四行仓库、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的国民党第九集团军第88师第52
改变美国司法史的一封信  1962年1月8日上午,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收到了一封由佛罗里达州雷福德市第221号邮政信箱、州立监狱第003826号囚犯吉迪恩寄来的特大号信件。对此,美国前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后来曾这样说:“如果一个身份卑微的、名叫克拉伦斯·厄尔·吉迪恩的罪犯,没有坐在他的监狱单间里,用一支铅笔在一张纸上写了一封给最高法院的信,美国庞大的法律机器本来会不受干扰地继续运转。但吉迪恩的确写了
初中女学生与男同学拥抱亲吻被发现后,教师当着同学面予以训斥批评,因不肯按经学生家长签字的纪律规定在全班同学面前做检讨,教师请来家长予以处理,从而引发学生跳楼伤害事件。对此,学校有责任吗?女学生自我伤害应由谁来承担责任?  事出最严“班规”  征得家长同意,最严“班规”生效。坐落在辽西沿海的某中学是一所普通的非全封闭式的学校。该中学二年级(3)班因接连发生打架、谈恋爱、逃学等事件,一度成为学校最典型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反腐成为媒体与社会关注的焦点,既打“老虎”,又拍“苍蝇”的反腐风暴不断升级,无论是从深度还是广度上来看,都是空前的。  “八项规定”、反“四风”、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派驻中央巡视组、公车改革,这一系列反腐“组合拳”的出击,逐渐树立了新的官风、政风、党风,权力反腐的快、准、狠,已经成为反腐败“治标”的“杀手锏”。  随着反腐败的深入推进,在保持高压反腐态势的同时,探索反腐新
从世俗的眼光看,人分三种:讨人喜欢的占百分之十,令人讨厌的占百分之十,百分之八十是既不讨人喜欢又不讨人嫌的。尽管牛犇长相令笔者不敢恭维,不帅气也不魁梧,但观众似乎对他很宠爱,还连连获奖。为什么?因为他不但有悟性、有演技,还有一颗乐于助人的心。  观众喜欢  50个小天使献上50朵红玫瑰,如此高贵的待遇,牛犇在10年前就享受过。那是他从影50周年的庆典上,作为同事与朋友的我亲眼目睹的。主持人深情地问
高铁列车枪击案始末  四通八达的铁路列车网,使得欧罗巴大陆上的各国能够相互联系。欧洲国际高铁的舒适与便捷,也令其成为人们穿行于欧洲各国之间的首选公共交通之一。然而,近期欧洲国际高铁列车上响起的一阵刺耳的枪声,迫使人们不得不对欧洲国际高铁列车的安全性展开“拷问”!  2015年8月21日下午4时左右,一辆从荷兰阿姆斯特丹驶向法国巴黎的欧洲国际高铁列车上发生了一起枪击案件。据法新社报道称,该辆列车号为
1840-1849年,萨维尼出版了经典著作《当代罗马法体系》。此书的写作和出版历时九年,是萨维尼一生的心血。在《当代罗马法体系》中,萨维尼指出,法律的存在与民族的特征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在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法律已经有了该民族独存的固有的特征,就如同他们的语言、风俗和建筑有自己的特征一样。不仅如此,而且这些现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不过是自然地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具有个性的个别民族的共同信念
如今,只要一提起古玩收藏,就会想起曾走上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主讲《马未都说收藏》的马未都先生。1996年,他对自己的收藏做出了新的尝试,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取名为观复博物馆。此后,便陆续在中国多地建立分馆,也即将在上海新地标的上海中心看到观复博物馆上海分馆。可以说,私人博物馆的蓬勃发展,传递的是收藏为博物,博物为识物的教育思想。  《检察风云》:你创建的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现在成了中国民间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