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世俗的眼光看,人分三种:讨人喜欢的占百分之十,令人讨厌的占百分之十,百分之八十是既不讨人喜欢又不讨人嫌的。尽管牛犇长相令笔者不敢恭维,不帅气也不魁梧,但观众似乎对他很宠爱,还连连获奖。为什么?因为他不但有悟性、有演技,还有一颗乐于助人的心。
观众喜欢
50个小天使献上50朵红玫瑰,如此高贵的待遇,牛犇在10年前就享受过。那是他从影50周年的庆典上,作为同事与朋友的我亲眼目睹的。主持人深情地问:“很多年轻人很想当明星,您想对他们说些什么?”牛犇定了定神,只说了两个字:“奉献。”
奉献?说得太对了。这是对年轻人的告诫,也是他做人的准则。至今已77岁高龄的牛犇,已为观众奉献了120多个角色,以从影60年计算,他平均每年出演20个栩栩如生的银幕形象。尽管多半是龙套与小角色,诸如小乞丐、小流浪汉、小木匠、小战士……年龄大了演配角,即使到了老年演的也是小老头。戏不多,但人各有貌,个性迥异,观众喜欢,故而连连获奖。他凭 借《夫唱妻合》《媳妇你当家》获得第20届、第22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尤其在电影《牧马人》中扮演郭蹁子,以观众投票最高数夺得1988年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同时荣获电影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在双奖授獎典礼上,他说了句语重心长的话:“角色不分大小,只要演活就行。”
我曾赴牛犇家专访过他,听他说过自己富有传奇色彩的从影经历:他原名张学景,出身贫寒之家,从小失去父母,与哥哥相依为命,从老家天津到北平讨生活。哥哥在一家电影公司当司机,他就在摄影场内玩耍。一次,他玩拍毽子的游戏,猛一下把毽子拍到了一个人的头上,他等着挨骂,不料对方却笑眯眯拍拍他的大脑门,问长问短聊起家常来,原来此人正是已走红的大明星谢添。当时谢添正在参演白杨主演的新片《圣城记》,见这孩子又调皮又有灵气,恰好导演沈浮要他寻找一个专门捣蛋的小村童。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不眼前就有一个现成的。
于是,才12岁的牛犇被带到片场扮演一个叫小牛子的村童。演的戏是:鬼子进村,八路军战士丢下正在抽的香烟急忙隐蔽,鬼子看见香烟,顿生怀疑,他机警地捡起烟头,一边吸烟一边背手把鬼子引开……他听罢谢添说戏,便煞有介事地进入角色,调皮劲儿十足。哪料香烟拿反了,把燃着的烟头叼进嘴里,把他烫的连叫“哎哟!”拍的镜头前功尽弃。谢添知道孩子不适应环境,有点紧张,于是带他到旁边玩了一会儿,教他大人抽烟的样子,让牛犇的心情放松下来,再上镜就一气呵成。导演沈浮还连连夸他:“小嘎子演戏还不错。”这下“小牛子”的名字很快传开,圈内都知道谢添带出了个会演戏的徒弟。之后他戏约不断,谢添一本正经翻词典,指着“犇”字大叫好:“大伙都叫你小牛子,就再添三个牛,‘犇’者跑也,自强不息,希望你在银幕上奔跑一辈子!”
牛犇常说他自己的名字是演电影演来的。他也不负谢添老师的期望,演了大半辈子的戏,直至近80高龄还在电影《飞越老人院》中与许还山、吴天明、田华等老艺术家扮演了一群人老心不老、渴望幸福自由的“老顽童”。拍片现场,围观的影迷无数,因为这些老人都是他们喜爱的演员,并且都年事已高,摄制组专门为之配备急救车、医生、护士守候一旁。多次骨折的牛犇仍不失倔强个性地幽上一默:这可是难得享受的高干待遇,但愿大伙别沾急救车的边。他表示“七老八十来拍戏,不是为了挣钱,更不是为名,我再演也超不过郭蹁子、地下通讯员这些角色,那我为什么还要步履蹒跚来拍戏?满头白发还上镜?图的就是开心,与观众同喜同乐同命运,这就是我从演‘小牛子’开始,演一辈子戏的初衷与愿望”。
大明星喜欢
初上银幕拍《圣城记》,喜欢“小牛子”的大明星除了谢添还有白杨,她觉得这孩子机灵可爱,不仅戏中配戏默契,而且戏外把这个“孤儿”当自己的孩子疼爱。牛犇自从演了“小牛子”,格外迷恋拍电影,通过耳濡目染,增添了表演悟性。他看了好几遍轰动影坛的《清宫秘史》,居然能模仿光绪、珍妃、慈禧等好几个角色的声调,滚瓜烂熟背出戏中台词,一个人能“演”一部电影。难怪白杨赴香港主演由张骏祥导演的电影《火葬》,点名要牛犇演自己的“小丈夫”。“儿子”演“丈夫”,这可难为了牛犇,他对这段包办婚姻中的少夫老妻毫无感觉。所以,白杨只得手把手教,老是教他改口把“妈妈”转为“娘子”,又以娘子身份帮“小丈夫”端茶倒水,擦洗穿衣,把他服侍得舒舒服服,真像个养尊处优的小丈夫。而后让他一身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帽,肩挎红绸带手捧红绣球,站到镜头前,牛犇一下子就进入了角色,把“小丈夫”演得活灵活现。
此片公演好评如潮。从此牛犇与白杨结下了深厚的师生之谊,这段情谊直至50年后仍在延续。1995年白杨年迈体衰身患重病,老搭档谢添特地从北京赶来上海探望,在白杨家小白楼相见,牛犇闻讯赶来,拜见二位恩师,同时回忆当年拍《圣城记》情景,悲喜交集,感慨万千。牛犇与轮椅上的白杨紧紧拥抱,白杨眼中的牛犇仍是当年的“小牛子”形象,而谢添则雅兴大发,铺开宣纸,泼墨“春风无价”草书,并题跋:“小牛子长大了,也有了很大成绩,但大羊(白杨)说,在我们跟前,你还是小牛子,所以你还得继续努力,友谊长存,情义无价。”他没带印章,自嘲学杨白劳按个手印,白杨见状,十分感动,叫人推着轮椅到案前,举起颤抖的手,由牛犇手把手写上一句深情的话:“小牛子,咱们的真情也无价。”并盖上印章,表达了一个艺术家对后辈的殷切关爱。牛犇面对字幅上的手印与印章,热泪盈眶。几个月后白杨过世,这行字成了白杨的绝笔,也成为一段影坛佳话。
牛犇多次对我说,他的恩师除了谢添、白杨,还有赵丹。拍完《火葬》《海誓》等片,他从香港返回大陆,看了《武训传》,对赵丹的表演十分痴迷,才14岁的他知道赵丹与白杨主演过《十字街头》,已红遍全国,不要说他这个毛头孩子,就是有点名气的演员都很难见到这位大明星。白杨看出“小丈夫”的心思,就主动带他去见赵丹。在电影《为了和平》的片场,赵丹与白杨演一对教授夫妻,牛犇心中忐忑,一向爽朗的赵丹一经白杨介绍,即刻就亲了亲他:“小牛犇,我看了你演的几个戏,演得好,我喜欢。”这话无疑给了他立足影坛的鼓励与信心。没过多久,赵丹在主演《海魂》时推荐了牛犇,他与崔嵬、高博、康泰等大明星拍档演戏,戏中配合默契,戏外情同手足。当时牛犇还在谈恋爱,初涉情网,毫无经验,一见女友就手足无措脸发红,到海滨约会甚至不知说什么好。赵丹探听到这一“情报”,来了兴致,想方设法教他谈恋爱,先是逗乐,好几回伙同崔嵬、康泰尾随牛犇与女友,隔着树林“侦察”,见到牛犇在女友面前一副尴尬相,就拼命鼓劲:“牛子,加油!牛子,加油!”接着是“哈哈哈”一阵大笑,本来想鼓励,效果却适得其反,牛犇被吓得一溜烟逃了。结果,被赵丹一把逮住,来了个激将法:“这姑娘挺不错的,你不去,我们可要抢啦。”随后又循循诱导,耐心教他恋爱法:“一是攻心为上,先摸透姑娘心思,再投其所好;二是循序渐进法,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先谈情说爱,待等甜言蜜语说尽,就可入戏……”牛犇心领神会,见机行事,果然事半功倍,马到成功。 晚辈喜欢
牛犇是电影圈开拓电视剧的探索者。上世纪80年代他就提出在上影成立电视部,并执导电视剧《踏浪》《蛙女》,起用当时还是黄毛丫头的邬君梅,手把手地教她表演,从一句台词一个动作开始引她入门。多年后一跃成为闯荡好莱坞的国际影星邬君梅,手捧鲜花与奖杯站在领奖台上时,最动情的一句话是:“我不会忘记牛犇这位在银幕上辛勤耕耘几十年的启蒙老师。”
新明星喜欢牛犇,是缘于牛犇喜欢提携、帮助年轻人,他常说当演员应该是多面手,见多识广,阅历丰富,方能把戏演像、演活。自己是在水银灯下摸爬滚打出来的,所以就养成了注意观察生活、积累创作素材的习惯。故而,他心灵手巧多才多艺在圈内出了名。他收养了已故朋友的儿子,加之他能选料剪裁,会缝纫上线,一天就能做成一件背心给养子御寒。年轻演员结婚,他会定菜单、搞采购,亲手烹调出一桌美味佳肴为之庆贺;他在摄制组很受欢迎,就是因为每当拍戏遇到难题,他都会做出各种临时道具加以解决。拍《蛙女》,戏拍到一半,金鱼缸里的鱼突然死了,他急中生智,用细铅丝穿住死金鱼,巧妙地用手操纵,左右移动,死鱼一下变活了,戏照拍。拍《天云山传奇》,罗群家那支流泪的蜡烛,是谢晋即兴构想、牛犇当场用白蜡做成的,形态逼真,衬托了人物的悲凉心绪。拍《牧马人》,他演的郭蹁子是个心地善良、家中又穷得叮当响的牧民,试妆时,服装员给角色配备了一件本色的毛线背心,按理也说得过去,但他还要精益求精,细致地把土背心再加工做旧,还用钩针挑破几个小洞。剧中郭蹁子心地善良,想方设法收留到处流浪差点走上绝路的秀芝(丛珊饰),又促成了她与右派分子牧马人许灵均(朱时茂饰)的婚姻。牛犇也心地善良,千方百计把第一次担纲主角的朱时茂、丛珊扶上马,还送他们走一程。当时的丛珊刚从中戏毕业,没有拍戏经验,他就悉心赐教,研读剧本,探讨角色都尽心尽力。“打土坯”是女主角的重场戏,为了养家糊口,她得拼命干这种壮男力干的活,打的土坯堆满了院子。试拍时,丛珊怎么打都使不出劲,尽管已满头大汗,可动作都不到位。牛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第二天就陪她到当地打土坯的老乡家现干现学。牛犇脑子活学得快,即刻把心得传授给丛珊,点拨丛珊用力用在点子上,甩土坯的动作幅度大劲道足,还增添了边甩边哼西北山歌调的细节。第二天实拍,牛犇亲临现场鼓励丛珊,不仅演像了打土坯的地方特色,而且增添了这场戏的民间情调。
大导演喜欢
张艺谋执导的《活着》是一部令人瞩目的电影,张艺谋选中牛犇是因为看了《牧马人》中的郭蹁子,喜欢他的表演朴实而富有质感,正好与要演的角色吻合。牛犇在《活着》中扮演一个小镇镇长,从土改时的地主,到大跃进时收废铜烂铁,历经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到头来仍不知“活着”究竟为了啥?他到摄影组报到的第一天,张艺谋对他说的头一句话就是:“请你来拍《活着》,你得好好‘活着’,我们一起来探讨‘人如何好好活着?’”原来,此片表达的就是人生无常的哲理和普通平民的生存境遇,“死了的死了,活着的活着,有许多不可知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思量。”
拍戏时,有这样几个生动的例子。“山村街道”是牛犇的过场戏,就是小镇镇长推着小车走街串巷收罗废铜烂铁几个镜头,但张艺谋仍然一丝不苟,大队人马开到片场。第一天光线太偏,第二天雾气太重,第三天加工欠细,直到第四天才拍成。不少人犯嘀咕,这样耗资费力值得吗?只有牛犇竭力支持,累点苦点无所谓,拍戏非得这样“滴水不漏”,牛犇就喜欢这样敬业的导演,而张艺谋也欣赏他的执著,戏称他是“拼命牛郎”。待等样片出来,大家见到画面的艺术感染力,心服口服,交口赞赏“导演与牛犇是一对欢喜冤家”。巩俐、葛优与牛犇都有几场对手戏,不仅合作默契,而且彼此逗乐,夸“牛老师是讨人喜欢的开心果”。摄制人员现场吃饭用的都是搪瓷饭碗,牛犇由于下组晚,只领到一只铝制饭盒,每次吃饭很烫手,就逗乐:“活着累,连吃饭也累。”巩俐一听,马上把自己的搪瓷饭碗给他,并俏皮地说:“已经消过毒,牛老师放心用吧。”葛优凑趣:“那咱们就好好吃饭,好好活着。”牛犇马上来劲,当场开涮:“葛优,你演戏比你爸强,没戏时在树荫下眯眼打哈欠,整日睡不醒,一上镜即刻生龙活虎,令人叫绝。”葛优反唇斗嘴:“牛老师属我爸一辈,演戏时认真,每个镜头每句台词都对着镜子反复推敲,等到把角色琢磨透了,第二天一到现场,戏全改了。”逗得全组众人大笑。
喜欢牛犇的大导演当然还有谢晋,他俩是老合作,從《红色娘子军》开始,到《球迷》《天云山传奇》,直至《牧马人》。谢晋颇有点先见之明,他力邀牛犇加盟《牧马人》出演郭蹁子时,牛犇正忙于其他活计而脱不开身,谢晋力劝,牛犇也婉言相告:“总不能不讲信用,毁人家片约?”只因太喜欢牛犇之故,谢晋使出了绝招:把“牧马人”的故事绘声绘色讲了一遍,讲得牛犇声泪俱下、激情四溢,尤其被郭蹁子这个形象感动得五体投地,再也按捺不住创作欲望,赶紧拍完那片而接拍此片。谢晋见牛犇已中邪并走火入魔,半开玩笑地拍拍他的肩膀:“你演郭蹁子,准能捧个不大不小的奖杯。”哪料,这半拉子玩笑话竟成现实,让牛犇美梦成真。有趣的是,领奖前,牛犇对谢晋耳语:“你改行当算命先生得了。”谢晋也调侃:“我早就看出你有捧‘百花’、‘金鸡’的命。”两人互逗,欢喜得不得了。可是,当牛犇手捧金灿灿的奖杯得意洋洋时,谢晋却马上严肃起来:“小牛子啊(谢晋说正经话时总是这样称呼牛犇),金杯银杯不如观众的口碑。”这句话让牛犇感动万分,并把这句话作为自己拍戏的座右铭,力争让每个角色获得观众的好评。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
观众喜欢
50个小天使献上50朵红玫瑰,如此高贵的待遇,牛犇在10年前就享受过。那是他从影50周年的庆典上,作为同事与朋友的我亲眼目睹的。主持人深情地问:“很多年轻人很想当明星,您想对他们说些什么?”牛犇定了定神,只说了两个字:“奉献。”
奉献?说得太对了。这是对年轻人的告诫,也是他做人的准则。至今已77岁高龄的牛犇,已为观众奉献了120多个角色,以从影60年计算,他平均每年出演20个栩栩如生的银幕形象。尽管多半是龙套与小角色,诸如小乞丐、小流浪汉、小木匠、小战士……年龄大了演配角,即使到了老年演的也是小老头。戏不多,但人各有貌,个性迥异,观众喜欢,故而连连获奖。他凭 借《夫唱妻合》《媳妇你当家》获得第20届、第22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尤其在电影《牧马人》中扮演郭蹁子,以观众投票最高数夺得1988年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同时荣获电影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在双奖授獎典礼上,他说了句语重心长的话:“角色不分大小,只要演活就行。”
我曾赴牛犇家专访过他,听他说过自己富有传奇色彩的从影经历:他原名张学景,出身贫寒之家,从小失去父母,与哥哥相依为命,从老家天津到北平讨生活。哥哥在一家电影公司当司机,他就在摄影场内玩耍。一次,他玩拍毽子的游戏,猛一下把毽子拍到了一个人的头上,他等着挨骂,不料对方却笑眯眯拍拍他的大脑门,问长问短聊起家常来,原来此人正是已走红的大明星谢添。当时谢添正在参演白杨主演的新片《圣城记》,见这孩子又调皮又有灵气,恰好导演沈浮要他寻找一个专门捣蛋的小村童。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不眼前就有一个现成的。
于是,才12岁的牛犇被带到片场扮演一个叫小牛子的村童。演的戏是:鬼子进村,八路军战士丢下正在抽的香烟急忙隐蔽,鬼子看见香烟,顿生怀疑,他机警地捡起烟头,一边吸烟一边背手把鬼子引开……他听罢谢添说戏,便煞有介事地进入角色,调皮劲儿十足。哪料香烟拿反了,把燃着的烟头叼进嘴里,把他烫的连叫“哎哟!”拍的镜头前功尽弃。谢添知道孩子不适应环境,有点紧张,于是带他到旁边玩了一会儿,教他大人抽烟的样子,让牛犇的心情放松下来,再上镜就一气呵成。导演沈浮还连连夸他:“小嘎子演戏还不错。”这下“小牛子”的名字很快传开,圈内都知道谢添带出了个会演戏的徒弟。之后他戏约不断,谢添一本正经翻词典,指着“犇”字大叫好:“大伙都叫你小牛子,就再添三个牛,‘犇’者跑也,自强不息,希望你在银幕上奔跑一辈子!”
牛犇常说他自己的名字是演电影演来的。他也不负谢添老师的期望,演了大半辈子的戏,直至近80高龄还在电影《飞越老人院》中与许还山、吴天明、田华等老艺术家扮演了一群人老心不老、渴望幸福自由的“老顽童”。拍片现场,围观的影迷无数,因为这些老人都是他们喜爱的演员,并且都年事已高,摄制组专门为之配备急救车、医生、护士守候一旁。多次骨折的牛犇仍不失倔强个性地幽上一默:这可是难得享受的高干待遇,但愿大伙别沾急救车的边。他表示“七老八十来拍戏,不是为了挣钱,更不是为名,我再演也超不过郭蹁子、地下通讯员这些角色,那我为什么还要步履蹒跚来拍戏?满头白发还上镜?图的就是开心,与观众同喜同乐同命运,这就是我从演‘小牛子’开始,演一辈子戏的初衷与愿望”。
大明星喜欢
初上银幕拍《圣城记》,喜欢“小牛子”的大明星除了谢添还有白杨,她觉得这孩子机灵可爱,不仅戏中配戏默契,而且戏外把这个“孤儿”当自己的孩子疼爱。牛犇自从演了“小牛子”,格外迷恋拍电影,通过耳濡目染,增添了表演悟性。他看了好几遍轰动影坛的《清宫秘史》,居然能模仿光绪、珍妃、慈禧等好几个角色的声调,滚瓜烂熟背出戏中台词,一个人能“演”一部电影。难怪白杨赴香港主演由张骏祥导演的电影《火葬》,点名要牛犇演自己的“小丈夫”。“儿子”演“丈夫”,这可难为了牛犇,他对这段包办婚姻中的少夫老妻毫无感觉。所以,白杨只得手把手教,老是教他改口把“妈妈”转为“娘子”,又以娘子身份帮“小丈夫”端茶倒水,擦洗穿衣,把他服侍得舒舒服服,真像个养尊处优的小丈夫。而后让他一身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帽,肩挎红绸带手捧红绣球,站到镜头前,牛犇一下子就进入了角色,把“小丈夫”演得活灵活现。
此片公演好评如潮。从此牛犇与白杨结下了深厚的师生之谊,这段情谊直至50年后仍在延续。1995年白杨年迈体衰身患重病,老搭档谢添特地从北京赶来上海探望,在白杨家小白楼相见,牛犇闻讯赶来,拜见二位恩师,同时回忆当年拍《圣城记》情景,悲喜交集,感慨万千。牛犇与轮椅上的白杨紧紧拥抱,白杨眼中的牛犇仍是当年的“小牛子”形象,而谢添则雅兴大发,铺开宣纸,泼墨“春风无价”草书,并题跋:“小牛子长大了,也有了很大成绩,但大羊(白杨)说,在我们跟前,你还是小牛子,所以你还得继续努力,友谊长存,情义无价。”他没带印章,自嘲学杨白劳按个手印,白杨见状,十分感动,叫人推着轮椅到案前,举起颤抖的手,由牛犇手把手写上一句深情的话:“小牛子,咱们的真情也无价。”并盖上印章,表达了一个艺术家对后辈的殷切关爱。牛犇面对字幅上的手印与印章,热泪盈眶。几个月后白杨过世,这行字成了白杨的绝笔,也成为一段影坛佳话。
牛犇多次对我说,他的恩师除了谢添、白杨,还有赵丹。拍完《火葬》《海誓》等片,他从香港返回大陆,看了《武训传》,对赵丹的表演十分痴迷,才14岁的他知道赵丹与白杨主演过《十字街头》,已红遍全国,不要说他这个毛头孩子,就是有点名气的演员都很难见到这位大明星。白杨看出“小丈夫”的心思,就主动带他去见赵丹。在电影《为了和平》的片场,赵丹与白杨演一对教授夫妻,牛犇心中忐忑,一向爽朗的赵丹一经白杨介绍,即刻就亲了亲他:“小牛犇,我看了你演的几个戏,演得好,我喜欢。”这话无疑给了他立足影坛的鼓励与信心。没过多久,赵丹在主演《海魂》时推荐了牛犇,他与崔嵬、高博、康泰等大明星拍档演戏,戏中配合默契,戏外情同手足。当时牛犇还在谈恋爱,初涉情网,毫无经验,一见女友就手足无措脸发红,到海滨约会甚至不知说什么好。赵丹探听到这一“情报”,来了兴致,想方设法教他谈恋爱,先是逗乐,好几回伙同崔嵬、康泰尾随牛犇与女友,隔着树林“侦察”,见到牛犇在女友面前一副尴尬相,就拼命鼓劲:“牛子,加油!牛子,加油!”接着是“哈哈哈”一阵大笑,本来想鼓励,效果却适得其反,牛犇被吓得一溜烟逃了。结果,被赵丹一把逮住,来了个激将法:“这姑娘挺不错的,你不去,我们可要抢啦。”随后又循循诱导,耐心教他恋爱法:“一是攻心为上,先摸透姑娘心思,再投其所好;二是循序渐进法,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先谈情说爱,待等甜言蜜语说尽,就可入戏……”牛犇心领神会,见机行事,果然事半功倍,马到成功。 晚辈喜欢
牛犇是电影圈开拓电视剧的探索者。上世纪80年代他就提出在上影成立电视部,并执导电视剧《踏浪》《蛙女》,起用当时还是黄毛丫头的邬君梅,手把手地教她表演,从一句台词一个动作开始引她入门。多年后一跃成为闯荡好莱坞的国际影星邬君梅,手捧鲜花与奖杯站在领奖台上时,最动情的一句话是:“我不会忘记牛犇这位在银幕上辛勤耕耘几十年的启蒙老师。”
新明星喜欢牛犇,是缘于牛犇喜欢提携、帮助年轻人,他常说当演员应该是多面手,见多识广,阅历丰富,方能把戏演像、演活。自己是在水银灯下摸爬滚打出来的,所以就养成了注意观察生活、积累创作素材的习惯。故而,他心灵手巧多才多艺在圈内出了名。他收养了已故朋友的儿子,加之他能选料剪裁,会缝纫上线,一天就能做成一件背心给养子御寒。年轻演员结婚,他会定菜单、搞采购,亲手烹调出一桌美味佳肴为之庆贺;他在摄制组很受欢迎,就是因为每当拍戏遇到难题,他都会做出各种临时道具加以解决。拍《蛙女》,戏拍到一半,金鱼缸里的鱼突然死了,他急中生智,用细铅丝穿住死金鱼,巧妙地用手操纵,左右移动,死鱼一下变活了,戏照拍。拍《天云山传奇》,罗群家那支流泪的蜡烛,是谢晋即兴构想、牛犇当场用白蜡做成的,形态逼真,衬托了人物的悲凉心绪。拍《牧马人》,他演的郭蹁子是个心地善良、家中又穷得叮当响的牧民,试妆时,服装员给角色配备了一件本色的毛线背心,按理也说得过去,但他还要精益求精,细致地把土背心再加工做旧,还用钩针挑破几个小洞。剧中郭蹁子心地善良,想方设法收留到处流浪差点走上绝路的秀芝(丛珊饰),又促成了她与右派分子牧马人许灵均(朱时茂饰)的婚姻。牛犇也心地善良,千方百计把第一次担纲主角的朱时茂、丛珊扶上马,还送他们走一程。当时的丛珊刚从中戏毕业,没有拍戏经验,他就悉心赐教,研读剧本,探讨角色都尽心尽力。“打土坯”是女主角的重场戏,为了养家糊口,她得拼命干这种壮男力干的活,打的土坯堆满了院子。试拍时,丛珊怎么打都使不出劲,尽管已满头大汗,可动作都不到位。牛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第二天就陪她到当地打土坯的老乡家现干现学。牛犇脑子活学得快,即刻把心得传授给丛珊,点拨丛珊用力用在点子上,甩土坯的动作幅度大劲道足,还增添了边甩边哼西北山歌调的细节。第二天实拍,牛犇亲临现场鼓励丛珊,不仅演像了打土坯的地方特色,而且增添了这场戏的民间情调。
大导演喜欢
张艺谋执导的《活着》是一部令人瞩目的电影,张艺谋选中牛犇是因为看了《牧马人》中的郭蹁子,喜欢他的表演朴实而富有质感,正好与要演的角色吻合。牛犇在《活着》中扮演一个小镇镇长,从土改时的地主,到大跃进时收废铜烂铁,历经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到头来仍不知“活着”究竟为了啥?他到摄影组报到的第一天,张艺谋对他说的头一句话就是:“请你来拍《活着》,你得好好‘活着’,我们一起来探讨‘人如何好好活着?’”原来,此片表达的就是人生无常的哲理和普通平民的生存境遇,“死了的死了,活着的活着,有许多不可知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思量。”
拍戏时,有这样几个生动的例子。“山村街道”是牛犇的过场戏,就是小镇镇长推着小车走街串巷收罗废铜烂铁几个镜头,但张艺谋仍然一丝不苟,大队人马开到片场。第一天光线太偏,第二天雾气太重,第三天加工欠细,直到第四天才拍成。不少人犯嘀咕,这样耗资费力值得吗?只有牛犇竭力支持,累点苦点无所谓,拍戏非得这样“滴水不漏”,牛犇就喜欢这样敬业的导演,而张艺谋也欣赏他的执著,戏称他是“拼命牛郎”。待等样片出来,大家见到画面的艺术感染力,心服口服,交口赞赏“导演与牛犇是一对欢喜冤家”。巩俐、葛优与牛犇都有几场对手戏,不仅合作默契,而且彼此逗乐,夸“牛老师是讨人喜欢的开心果”。摄制人员现场吃饭用的都是搪瓷饭碗,牛犇由于下组晚,只领到一只铝制饭盒,每次吃饭很烫手,就逗乐:“活着累,连吃饭也累。”巩俐一听,马上把自己的搪瓷饭碗给他,并俏皮地说:“已经消过毒,牛老师放心用吧。”葛优凑趣:“那咱们就好好吃饭,好好活着。”牛犇马上来劲,当场开涮:“葛优,你演戏比你爸强,没戏时在树荫下眯眼打哈欠,整日睡不醒,一上镜即刻生龙活虎,令人叫绝。”葛优反唇斗嘴:“牛老师属我爸一辈,演戏时认真,每个镜头每句台词都对着镜子反复推敲,等到把角色琢磨透了,第二天一到现场,戏全改了。”逗得全组众人大笑。
喜欢牛犇的大导演当然还有谢晋,他俩是老合作,從《红色娘子军》开始,到《球迷》《天云山传奇》,直至《牧马人》。谢晋颇有点先见之明,他力邀牛犇加盟《牧马人》出演郭蹁子时,牛犇正忙于其他活计而脱不开身,谢晋力劝,牛犇也婉言相告:“总不能不讲信用,毁人家片约?”只因太喜欢牛犇之故,谢晋使出了绝招:把“牧马人”的故事绘声绘色讲了一遍,讲得牛犇声泪俱下、激情四溢,尤其被郭蹁子这个形象感动得五体投地,再也按捺不住创作欲望,赶紧拍完那片而接拍此片。谢晋见牛犇已中邪并走火入魔,半开玩笑地拍拍他的肩膀:“你演郭蹁子,准能捧个不大不小的奖杯。”哪料,这半拉子玩笑话竟成现实,让牛犇美梦成真。有趣的是,领奖前,牛犇对谢晋耳语:“你改行当算命先生得了。”谢晋也调侃:“我早就看出你有捧‘百花’、‘金鸡’的命。”两人互逗,欢喜得不得了。可是,当牛犇手捧金灿灿的奖杯得意洋洋时,谢晋却马上严肃起来:“小牛子啊(谢晋说正经话时总是这样称呼牛犇),金杯银杯不如观众的口碑。”这句话让牛犇感动万分,并把这句话作为自己拍戏的座右铭,力争让每个角色获得观众的好评。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