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在插图的内容、安排与艺术构思上都独具匠心,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如八年级语文新教材中,彩图、名画、照片及文中插图就达55幅;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也有34幅插图。编者意图很明显,让名画、照片、插图与课文语言文字相辅相成,图文统一。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很好地利用这些插图,将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语文教学中无法有效利用插图教学的原因
1.教材在编排过程中编者强调得不够,造成教师忽略
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和《教师培训手册》以及“教材说明”中都未提及插图,也并未对教科书中的插图进行介绍和提出要求。这让许多教师在钻研教材时由于没得到有关信息,备课时自然就忽略了。
2.教师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有限,不懂赏析插图或故意略去不用
我听过一节公开课,上的是《苏州园林》。教师有知识水平,授课目标明确,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配合得很好。但接着在探讨苏州园林花墙和廊子内容时,理解文中句子“隔而未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时,三个学生各自谈的看法都不能令人满意,教师的讲解和补充也有些费劲。其实,只要利用课本前面的彩图,稍微一点,这个问题即可迎刃而解。彩页中,苏州园林三幅照片的拍摄,无论是布局、意境、层次,无不让人赏心悦目。但是,教师始终没提照片,也没给学生欣赏。总之,让本可以通过简洁的语言文字和真实的、美的图片去想象和体会的意境就这样留下了遗憾。
二、语文教学中利用插图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科书中彩页、插图、照片,是根据课文阅读和理解的需要而设置的,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形式多样,风格各异,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利用插图教学,我认为有几个有利作用。
1.课文中的插图能给学生视觉上的美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
现行语文教材图文并茂,许多图片美轮美奂,能给学生以视觉上舒适、愉悦的美感。如《清明上河图》、《故宫三大殿》、《赵州桥》等,那画面给人的视觉美感是语言难以形容的。罗丹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告诉了我们观察的重要性。教学时,教师要注意交给学生观察的顺序、主次、细节等,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画,获得有关的表象和情节的依据,再联系课文文字内容,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以补充丰富画面的形象和文章的情节,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教《故宫博物院》时,用插图引导学生按照从南到北、由主到次的顺序观察,学生在观察中就能领悟到作者为什么会按如此顺序说明了。故宫照片给学生的第一感觉是太美了!太雄伟了!再结合语言文字“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艺术的独特风格”就更能激发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唤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赞美。学生在感受到建筑美的同时,结构美、艺术美、情感美等审美境界也得到了提升。
2.利用课文插图可以直观印证课文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文本
我教文言文《童趣》时,先给学生欣赏插图:人物表情、白鹤的状态及整幅画的布局,然后让学生找出文中对应的文字。学生通过图文对照,体味到了“鹤唳云端”的图景,插图中画家用放大、夸张的手法描绘,与文字完美统一,直观地凸现了童真、童趣的纯朴美好。在教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结合中国山水画的特点,引导学生欣赏插图得出:画幅意境悠远、景色秀丽、恬淡宁静。相应文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怡然自乐。”一幅老幼乐耕、乐种的田园风情图,在数笔勾勒中,活脱脱地展示了当时人们所向往的理想世界。
3.利用插图加深印象,巩固和拓展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语文教科书中的插图,或部分或全部地反映着客观真相,是课文内容与画面表现形式两者完美统一的体现。我在教《托尔斯泰》时,文中最传神、最生动的描写是托尔斯泰的眼睛,作者用了夸张、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来描绘其眼睛,文字给人很多想象的空间。但看了插图托尔斯泰的肖像画,对这双充满着大智慧的犀利明亮的眼睛,就更加难以忘怀。我在指导学生观察《秋思》一文插图时,学生发现诗中的事物在画中都能体现,唯独画中没有“西风”,这个发现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于是他们想象着帽子飘带、衣袖应被风吹而飘起来,应有落叶在空中飞舞,人应迎风低头的情景,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激发。
总之,语文教学教无定法,只有不断地摸索、探讨、尝试才能教出新意。
参考文献
[1]巢宗祺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2]沈德立,陶云.初中生有无插图课文的眼动过程研究[J].心理科学,2001(4).
(责任编辑 刘宇帆)
一、语文教学中无法有效利用插图教学的原因
1.教材在编排过程中编者强调得不够,造成教师忽略
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和《教师培训手册》以及“教材说明”中都未提及插图,也并未对教科书中的插图进行介绍和提出要求。这让许多教师在钻研教材时由于没得到有关信息,备课时自然就忽略了。
2.教师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有限,不懂赏析插图或故意略去不用
我听过一节公开课,上的是《苏州园林》。教师有知识水平,授课目标明确,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配合得很好。但接着在探讨苏州园林花墙和廊子内容时,理解文中句子“隔而未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时,三个学生各自谈的看法都不能令人满意,教师的讲解和补充也有些费劲。其实,只要利用课本前面的彩图,稍微一点,这个问题即可迎刃而解。彩页中,苏州园林三幅照片的拍摄,无论是布局、意境、层次,无不让人赏心悦目。但是,教师始终没提照片,也没给学生欣赏。总之,让本可以通过简洁的语言文字和真实的、美的图片去想象和体会的意境就这样留下了遗憾。
二、语文教学中利用插图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科书中彩页、插图、照片,是根据课文阅读和理解的需要而设置的,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形式多样,风格各异,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利用插图教学,我认为有几个有利作用。
1.课文中的插图能给学生视觉上的美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
现行语文教材图文并茂,许多图片美轮美奂,能给学生以视觉上舒适、愉悦的美感。如《清明上河图》、《故宫三大殿》、《赵州桥》等,那画面给人的视觉美感是语言难以形容的。罗丹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告诉了我们观察的重要性。教学时,教师要注意交给学生观察的顺序、主次、细节等,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画,获得有关的表象和情节的依据,再联系课文文字内容,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以补充丰富画面的形象和文章的情节,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教《故宫博物院》时,用插图引导学生按照从南到北、由主到次的顺序观察,学生在观察中就能领悟到作者为什么会按如此顺序说明了。故宫照片给学生的第一感觉是太美了!太雄伟了!再结合语言文字“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艺术的独特风格”就更能激发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唤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赞美。学生在感受到建筑美的同时,结构美、艺术美、情感美等审美境界也得到了提升。
2.利用课文插图可以直观印证课文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文本
我教文言文《童趣》时,先给学生欣赏插图:人物表情、白鹤的状态及整幅画的布局,然后让学生找出文中对应的文字。学生通过图文对照,体味到了“鹤唳云端”的图景,插图中画家用放大、夸张的手法描绘,与文字完美统一,直观地凸现了童真、童趣的纯朴美好。在教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结合中国山水画的特点,引导学生欣赏插图得出:画幅意境悠远、景色秀丽、恬淡宁静。相应文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怡然自乐。”一幅老幼乐耕、乐种的田园风情图,在数笔勾勒中,活脱脱地展示了当时人们所向往的理想世界。
3.利用插图加深印象,巩固和拓展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语文教科书中的插图,或部分或全部地反映着客观真相,是课文内容与画面表现形式两者完美统一的体现。我在教《托尔斯泰》时,文中最传神、最生动的描写是托尔斯泰的眼睛,作者用了夸张、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来描绘其眼睛,文字给人很多想象的空间。但看了插图托尔斯泰的肖像画,对这双充满着大智慧的犀利明亮的眼睛,就更加难以忘怀。我在指导学生观察《秋思》一文插图时,学生发现诗中的事物在画中都能体现,唯独画中没有“西风”,这个发现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于是他们想象着帽子飘带、衣袖应被风吹而飘起来,应有落叶在空中飞舞,人应迎风低头的情景,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激发。
总之,语文教学教无定法,只有不断地摸索、探讨、尝试才能教出新意。
参考文献
[1]巢宗祺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2]沈德立,陶云.初中生有无插图课文的眼动过程研究[J].心理科学,2001(4).
(责任编辑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