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读导教学法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
-9889(A).2011.05.040
从小学数学的知识构成来看,每一个年级,每一册书甚至每一张测试卷应用题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中,多数又是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联系的应用题,因此,做好应用题解答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应用题可以说是语文里的一段话,这一段话由几个语句组成,只不过是出现了几个数字而已。在这几个语句中,讲述了已知条件和问题,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以及数据信息,而题目的要求则为根据问题捕捉有关的数据信息,解决承前启后的关系,从而解决整道题的最终问题。
因此,在解决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知识中,探究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是很重要的。题目蕴含的逻辑性、推理性非常强,而且涉及的知识面相当广,语文知识与数学知识同时囊括在内。没有一定的语文功底,就难以理解题目里面的数量关系,所以许多学生遇到应用题往往望而生畏,束手无策。当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时,学生看似懂了,可当亲自解题时,却又找不到解题的思路,关键就是没能充分理解和认真分析题意。那么,怎样用读导法引导学生解答小学数学应用题呢?
首先是“读”
读题目是解答数学应用题的重要一环,是捕捉数学信息的重要手段。多数学生认为读题目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其实,要把应用题读通、读透、读懂,是比较困难的。有些学生之所以做错,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读题时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没有读懂题目的意思。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能生巧,读能悟出解题的思路。所以,读,要讲究一定的方法。许多小学生在读题时并没有读出标点符号的语意,也就是不注意停顿,语感较差,没有捕捉到数学信息,即没有很好地把语法信息转化为数学信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给予学生读的引导。可以全班整齐朗读;可以分组朗读;也可以个人默读,但是最好的方法还是个人默读,形式不拘一格。特别是“学困生”更应该多读。通过读可以使学生对应用题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对解题的思路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其次是“导”
通过对整道应用题的通读,学生对题意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那么接下来怎样引导学生去解答问题呢?教师在教学中要化段为句,化句为零,从而解决问题。通过整读,然后对每个分句进行解读。例如,读了两个分句,出现了两个数字,那么这两个数字有联系吗?如有联系,可以得出一个什么样的小问题?想出了问题就先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在应用题里面,就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问题,是一个间接问题。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再接着往下读,读完了整道题,最终的问题也就得以解决了。这样,学生便感到解答应用题是比较轻松的。
例如,解答下面一道应用题。
四年级学生计划今年植树节举行一次有意义的植树活动。四(1)班计划植树58棵,四(2)班植的树比四(1)班多14棵,四(3)班植的树是四(2)班的2倍,四年级学生共植树多少棵?
在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读整道题目,理解题意,知道问题是四年级学生共植树多少棵。其次,要引导学生对每一个分句进行解读,读完第2、3分句出现了两个数量,这两个数量有联系吗?如果有联系,我们可以想出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这时学生可以想到四(2)班植树多少棵。那我们就解决问题,即答案为:58+14=72(棵)。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继续往下读。读第4分句:四(3)班植的树是四(2)班的2倍。这时可以想到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学生自然而然想到:四(3)班植树多少棵。引导学生把语法信息转化为数学信息,则可得到答案:72×2=144(棵)。再继续往下读,得到最终问题:四年级学生共植树多少棵。学生读完这一分句时自然懂得最终答案为:58+72+144=274(棵)。
总之,运用读导法解答小学数学应用题,关键之处在于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在这些数量中哪两个有联系。先解答有联系的数量所产生的问题,待每个小问题都得到解答后,最终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责编 林剑)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
-9889(A).2011.05.040
从小学数学的知识构成来看,每一个年级,每一册书甚至每一张测试卷应用题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中,多数又是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联系的应用题,因此,做好应用题解答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应用题可以说是语文里的一段话,这一段话由几个语句组成,只不过是出现了几个数字而已。在这几个语句中,讲述了已知条件和问题,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以及数据信息,而题目的要求则为根据问题捕捉有关的数据信息,解决承前启后的关系,从而解决整道题的最终问题。
因此,在解决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知识中,探究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是很重要的。题目蕴含的逻辑性、推理性非常强,而且涉及的知识面相当广,语文知识与数学知识同时囊括在内。没有一定的语文功底,就难以理解题目里面的数量关系,所以许多学生遇到应用题往往望而生畏,束手无策。当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时,学生看似懂了,可当亲自解题时,却又找不到解题的思路,关键就是没能充分理解和认真分析题意。那么,怎样用读导法引导学生解答小学数学应用题呢?
首先是“读”
读题目是解答数学应用题的重要一环,是捕捉数学信息的重要手段。多数学生认为读题目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其实,要把应用题读通、读透、读懂,是比较困难的。有些学生之所以做错,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读题时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没有读懂题目的意思。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能生巧,读能悟出解题的思路。所以,读,要讲究一定的方法。许多小学生在读题时并没有读出标点符号的语意,也就是不注意停顿,语感较差,没有捕捉到数学信息,即没有很好地把语法信息转化为数学信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给予学生读的引导。可以全班整齐朗读;可以分组朗读;也可以个人默读,但是最好的方法还是个人默读,形式不拘一格。特别是“学困生”更应该多读。通过读可以使学生对应用题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对解题的思路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其次是“导”
通过对整道应用题的通读,学生对题意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那么接下来怎样引导学生去解答问题呢?教师在教学中要化段为句,化句为零,从而解决问题。通过整读,然后对每个分句进行解读。例如,读了两个分句,出现了两个数字,那么这两个数字有联系吗?如有联系,可以得出一个什么样的小问题?想出了问题就先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在应用题里面,就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问题,是一个间接问题。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再接着往下读,读完了整道题,最终的问题也就得以解决了。这样,学生便感到解答应用题是比较轻松的。
例如,解答下面一道应用题。
四年级学生计划今年植树节举行一次有意义的植树活动。四(1)班计划植树58棵,四(2)班植的树比四(1)班多14棵,四(3)班植的树是四(2)班的2倍,四年级学生共植树多少棵?
在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读整道题目,理解题意,知道问题是四年级学生共植树多少棵。其次,要引导学生对每一个分句进行解读,读完第2、3分句出现了两个数量,这两个数量有联系吗?如果有联系,我们可以想出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这时学生可以想到四(2)班植树多少棵。那我们就解决问题,即答案为:58+14=72(棵)。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继续往下读。读第4分句:四(3)班植的树是四(2)班的2倍。这时可以想到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学生自然而然想到:四(3)班植树多少棵。引导学生把语法信息转化为数学信息,则可得到答案:72×2=144(棵)。再继续往下读,得到最终问题:四年级学生共植树多少棵。学生读完这一分句时自然懂得最终答案为:58+72+144=274(棵)。
总之,运用读导法解答小学数学应用题,关键之处在于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在这些数量中哪两个有联系。先解答有联系的数量所产生的问题,待每个小问题都得到解答后,最终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责编 林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