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育课程理论的研究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体育课程的分层与细化。活动体育课程特点的明晰,能够更好地指导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和体育工作。
关键词:体育课程 活动体育课程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要发展,出路在于改革,其中课程改革是关键。加速人才培养,提高人才素质和能力,就必须更新课程观念。当前世界各国课程管理体制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这就是:中央统一领导的国家趋向于适当分散课程管理与课程改革的权力,地方分权的国家趋向于适当集中课程管理与课程改革的权力。过去我国的课程管理体制以权力高度集中而著称于世。现在正向权力适当分散的方向稳步发展。这种变化是因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等外部因素的改变而改变的,也是因教育制度本身的变革产生课程发展方向的变迁。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这表明我国的课程政策改革正从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更为科学的三级课程模式。这也为我们提出了有关课程的一系列问题,如何组织好三级课程的开发,采用何种课程形态,等等。
通过研究,可以清晰地看到上述问题的解决途径,通过学科体育课程完成好国家课程的内容和任务,通过活动体育课程,潜在体育课程拓展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内容和内涵,这样在实施体育课程中既能体现国家的意志。又能尽可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性,同时又兼顾地方的差异性。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第一轮课程改革的权力下放至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时,就在课程计划中明确提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分离,这使得部分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示范性学校在课程组织开发实践中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当前又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全国积极开展,学生个人发展的评价机制,升学考试制度。课程质量管理机制等问题成为引导课程改革的指挥棒。特别是升学考试制度和学生个人发展的评价机制。结合体育课程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探索,我们可以认定。通过三种不同形态的体育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会从制度上引导全社会形成一个健康合理的体育健康观念,引导全社会积极投身于体育运动与保健。体育课程内容的发展,会使大量闲暇体育、休闲娱乐体育走入校园。体育课程开展的场所将不再仅限于学校内部,它必将更多地与社会生活密切相连。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体育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更为频繁,这给体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更多的思路。
课程问题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点问题。现代课程领域对课程一系列问题的研究表明,学校教育中树立大课程观念,进行大课程的实践和研究是未来课程发展与改革的方向。所谓大课程,“是指在现代大教育、大科学观指导下对学校课程结构体系的一种崭新设计和整体安排。从课程结构形式来看,大课程一般包括觉得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三个组成部分”。大课程观实质上是与现代社会大生产、大科学、大教育相适应的一种新的课程体系观,它要求我们认识和研究教育问题、课程问题时,按系统论的观点,准确把握系统的大小和层次、整体性和相对性。本文在对活动体育课程特点的研究中,汲取大课程的理论对其进行论述。
二、活动体育课程的活动性和开放性
活动体育课程强调活动性,表现有四:一是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情感愉悦。全心全意喜欢自己所选择的项目。二是思维活跃,集中体现在体育活动中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三是体育活动灵活富有弹性。它适合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四是多种感官密切配合协调行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三合一。就性质而言,活动体育课程的活动性是由其实践性所决定的。对学生而言,学生生活的多面性取决于学生活动的多面性,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使学生真正地“活”起来,处于一种宽松和愉快的氛围中,体育技能的学习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活动体育课程能充分保证对体育教育现实需要的高度适应性,顾及学生个体差异,从而使体育的学习具有较大的弹性,使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成为可能,伴随学生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获取,从而使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可能。
活动体育课程的开放性,集中体现在体育活动内容的开放、时间的开放、活动空间的开放及师生关系的开放。体育活动的内容有来自学科课程中知识的巩固、运用和验证。有来自学生自主兴趣、爱好、特长的展示,它能充分满足学生各种需求。活动时间的开放使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按自己学习需要、学习进度和计划,适时地选择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尽管章程计划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有统一的安排,但由于学生选择体育活动项目及活动方式的不同而变得有所不同。活动体育课中,教师教导的地位弱化,更多以一个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投入学生自主的体育活动中,师生彼此尊重,合作进行教与学的活动。
三、活动体育课程的系统性和广域性
活动体育课程的系统性与学科体育课程所代表的含义不一样。活动体育课程的系统性表现有二:一是不同学段,不同年龄的学生参加同一类型活动的内容和水平不同:二是同一年龄学段的学生的活动体现出系统性。注意到这二方面的系统性,才能使零散的活动序列化成体系,也能保证活动体育课程育人功能的实现,系统性用时保证活动体育课程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区别,给课外体育活动的存在留有空间。
活动体育课程的广域性因现代课程观的发展而体现,随着校本课程的开放和设计。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纳入学校体育工作的范围,摆脱固定的课程方案式大纲,从多个角度开拓学生的需求,满足学生的爱好,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四、活动体育课程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学科体育课程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其性质又不容易表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活动体育课程在这方面有其优势,集中表现为学生在活动体育课程中可充分发挥其能动性、自主性和灵活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按照体育课程计划的要求参与活动体育课,确立自己发展的目标,并依据自己已有的认识结构和技能基础,主动地感受外界影响,拓展或排斥。实现自身认知结构和技能水平的重建和改造。学生在活动体育课程中具有独立的主体意性,具有自觉体育活动的态度,主动将自己视为教育对象,在活动中通过教师有计划地调控和必要辅导,主动支配和调节自己的活动,发挥自身潜能,发展完善自我。
五、结语
通过上述研究,我们了解到活动体育课程具有活动性和开放性特点,系统性和广域性特点,以及自主性和灵活性等特点,那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有必要把握其特点,科学高效地组织好学校各项体育工作。
关键词:体育课程 活动体育课程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要发展,出路在于改革,其中课程改革是关键。加速人才培养,提高人才素质和能力,就必须更新课程观念。当前世界各国课程管理体制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这就是:中央统一领导的国家趋向于适当分散课程管理与课程改革的权力,地方分权的国家趋向于适当集中课程管理与课程改革的权力。过去我国的课程管理体制以权力高度集中而著称于世。现在正向权力适当分散的方向稳步发展。这种变化是因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等外部因素的改变而改变的,也是因教育制度本身的变革产生课程发展方向的变迁。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这表明我国的课程政策改革正从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更为科学的三级课程模式。这也为我们提出了有关课程的一系列问题,如何组织好三级课程的开发,采用何种课程形态,等等。
通过研究,可以清晰地看到上述问题的解决途径,通过学科体育课程完成好国家课程的内容和任务,通过活动体育课程,潜在体育课程拓展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内容和内涵,这样在实施体育课程中既能体现国家的意志。又能尽可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性,同时又兼顾地方的差异性。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第一轮课程改革的权力下放至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时,就在课程计划中明确提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分离,这使得部分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示范性学校在课程组织开发实践中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当前又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全国积极开展,学生个人发展的评价机制,升学考试制度。课程质量管理机制等问题成为引导课程改革的指挥棒。特别是升学考试制度和学生个人发展的评价机制。结合体育课程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探索,我们可以认定。通过三种不同形态的体育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会从制度上引导全社会形成一个健康合理的体育健康观念,引导全社会积极投身于体育运动与保健。体育课程内容的发展,会使大量闲暇体育、休闲娱乐体育走入校园。体育课程开展的场所将不再仅限于学校内部,它必将更多地与社会生活密切相连。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体育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更为频繁,这给体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更多的思路。
课程问题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点问题。现代课程领域对课程一系列问题的研究表明,学校教育中树立大课程观念,进行大课程的实践和研究是未来课程发展与改革的方向。所谓大课程,“是指在现代大教育、大科学观指导下对学校课程结构体系的一种崭新设计和整体安排。从课程结构形式来看,大课程一般包括觉得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三个组成部分”。大课程观实质上是与现代社会大生产、大科学、大教育相适应的一种新的课程体系观,它要求我们认识和研究教育问题、课程问题时,按系统论的观点,准确把握系统的大小和层次、整体性和相对性。本文在对活动体育课程特点的研究中,汲取大课程的理论对其进行论述。
二、活动体育课程的活动性和开放性
活动体育课程强调活动性,表现有四:一是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情感愉悦。全心全意喜欢自己所选择的项目。二是思维活跃,集中体现在体育活动中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三是体育活动灵活富有弹性。它适合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四是多种感官密切配合协调行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三合一。就性质而言,活动体育课程的活动性是由其实践性所决定的。对学生而言,学生生活的多面性取决于学生活动的多面性,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使学生真正地“活”起来,处于一种宽松和愉快的氛围中,体育技能的学习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活动体育课程能充分保证对体育教育现实需要的高度适应性,顾及学生个体差异,从而使体育的学习具有较大的弹性,使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成为可能,伴随学生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获取,从而使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可能。
活动体育课程的开放性,集中体现在体育活动内容的开放、时间的开放、活动空间的开放及师生关系的开放。体育活动的内容有来自学科课程中知识的巩固、运用和验证。有来自学生自主兴趣、爱好、特长的展示,它能充分满足学生各种需求。活动时间的开放使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按自己学习需要、学习进度和计划,适时地选择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尽管章程计划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有统一的安排,但由于学生选择体育活动项目及活动方式的不同而变得有所不同。活动体育课中,教师教导的地位弱化,更多以一个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投入学生自主的体育活动中,师生彼此尊重,合作进行教与学的活动。
三、活动体育课程的系统性和广域性
活动体育课程的系统性与学科体育课程所代表的含义不一样。活动体育课程的系统性表现有二:一是不同学段,不同年龄的学生参加同一类型活动的内容和水平不同:二是同一年龄学段的学生的活动体现出系统性。注意到这二方面的系统性,才能使零散的活动序列化成体系,也能保证活动体育课程育人功能的实现,系统性用时保证活动体育课程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区别,给课外体育活动的存在留有空间。
活动体育课程的广域性因现代课程观的发展而体现,随着校本课程的开放和设计。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纳入学校体育工作的范围,摆脱固定的课程方案式大纲,从多个角度开拓学生的需求,满足学生的爱好,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四、活动体育课程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学科体育课程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其性质又不容易表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活动体育课程在这方面有其优势,集中表现为学生在活动体育课程中可充分发挥其能动性、自主性和灵活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按照体育课程计划的要求参与活动体育课,确立自己发展的目标,并依据自己已有的认识结构和技能基础,主动地感受外界影响,拓展或排斥。实现自身认知结构和技能水平的重建和改造。学生在活动体育课程中具有独立的主体意性,具有自觉体育活动的态度,主动将自己视为教育对象,在活动中通过教师有计划地调控和必要辅导,主动支配和调节自己的活动,发挥自身潜能,发展完善自我。
五、结语
通过上述研究,我们了解到活动体育课程具有活动性和开放性特点,系统性和广域性特点,以及自主性和灵活性等特点,那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有必要把握其特点,科学高效地组织好学校各项体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