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环境教育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学校是环境教育的主要阵地,而高校非环境专业学生的环境教育是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受到特别重视。文章根据我国非环境专业学生的环境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非环境专业大学生开展环境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环境教育 可持续发展 措施
当今时代,人类在充分享受文明的同时,也在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生态系统失调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并且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呈现出了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环境问题是人类为生存与发展共同关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保护环境,改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之一。
环境教育正式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当时,西方国家的环境污染已经非常严重,“公害”时间频频出现。为了唤醒民众,保护环境,美国率先将环境教育引入到学校教育中。70年代以后,环境教育得到迅速发展。我国于1990年12月5日通过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宣传部门教育应当把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列入计划,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开展“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也提出了广泛开展环境教育的要求。高等院校应有计划地设置有关环境保护的专业和课程,使我国专业化、系统化的环境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得到迅速发展和完善。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切实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既懂专业又重视环保的专业人才,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高校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高等院校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基地,也是宣传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阵地。要解决环境问题,不仅要依靠专业的环境工作者,而且更需要其他学科、其他行业人员的支持与配合。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长远需求来看。高校环保教育的任务不仅是培养环境专业人才,而且更是培养大批具备可持续发展思维和科学发展观的非环境专业人才。
同时,环境教育也是高等院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因为环境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意识,养成一种行为,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思想素养、文化素养、科技素养、法制素养等全面得到提高。因此环境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
二、目前高等院校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现状
1、环境教育还未得到普及和重视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为适应时代要求,不少高校相继开设环境类专业,但面向非环境专业学生开设环境教育的必修课或选修课的高校却非常少。据统计,目前全国高校中仅有10%左右的高校在非环境类专业中开设了环境类课程。而每年高校招收非环境类专业学生数占招生总人数的99%以上。由此可见,在我国绝大部分高校中,还没有将环境教育列入学生的素质教育中,也没有把环境教育课程列入学生的公共选修课或必修课中。众所周知。高等学校各个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大多会在不同行业或部门成为不同层次的执行者、管理者、决策者,他们很可能沿袭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工作,这样他们不但不能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自觉实行者,反而可能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阻力,我们应该从教育理念上、管理办法上。以至教育方法上进行研究,尽早尽快地解决这一问题。
2、教材建设滞后于教育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的环境教育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相比之下,教材建设发展较慢,一些教材质量不高,尤其是知识陈旧、缺乏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缺少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图书严重缺乏,现代环境信息量很少
在我国各类高校中,非环境专业的环保、环境法规、环境政策及可持续发展系列丛书严重缺乏,由于诸多原因,目前环境专业的有关环境问题、环境教育的研讨会、报告会、经验交流会很少,信息网络不通、信息渠道狭窄、信息量少,无法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环境教育差距,难以与现代化高等教育形势相适应。
4、学生学到的环境知识与他们所处的环境存在矛盾
学校的环境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环境教育的效果。如果学生知道废电池的危害,但学校里找不到回收废旧电池的垃圾箱,或是一方面教育学生要绿色消费,抵制白色污染,但另一方面食堂却提供快餐盒、塑料袋等一次性消费品,这样的校园环境,就很难让学生将掌握的环境知识自觉地、主动地应用到行为中。
三、高校非环境专业开展环境教育的措施
1、注重观念转变。促进环境意识形成发展。
对环境问题的认识程度如何,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如何,关键就在于是否形成了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否具有良好的环境意识。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比如教育学生爱护一草一木,讲究公共卫生,珍惜和节约水电,给学生传授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3月22日是世界水日等常识,要求他们珍惜资源,促进其维护生态的观念和意识的形成,进而具备良好的环境道德。
2、调整课程设置。积极开设环境教育课程。
针对当前全球面l临的严峻环境形势,高校应对课程设置予以调整,把环境教育类课程贯穿在每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一方面,开设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的公共选修课。可以根据学校条件,为非环境专业学生开设一门公共选修课,在大学生中普及环境知识,使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精髓,掌握环境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开设有专业特色的环境选修课。非环境专业学生的专业不同,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学习兴趣等都存在差异,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开设有专业特色的环境选修课,可将环境教育的内容和技能渗透到不同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利用专业课程的有关知识来讲解环境知识,突出专业知识在环保方面的应用。如对师范、财经、文科类学生可开设环境经济学、环境法、环境美学等课程。
3、课堂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注重学生的实际参与。
环境科学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教学中可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注重学生对实际环境问题综合分析和解决能力的培养。课堂上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选修学生的专业,在教学各环节可进行专题讨论、情景设置、案例分析、现场演示实验等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问卷调查、资料检索,独立思考,提出见解。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加深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拓展知识面,还要教会学生使用一些简易的仪器,增强其技能。
4、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多渠道、多途径开展环境实践教育。
(1)举办环境知识讲座。学校可定期举办环境知识讲座,讲座主要以普及性的内容为主,跟踪当代环境发展的前沿和热点问题,讲授者可以是环境界专家、学者、管理人员等。这种途径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世界环境问题及解决的办法,提高他们对环境的关注,树立环境意识。(2)与社会广泛联系,建立环境教育基地。学校可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到环境教育基地进行实地调查,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和强化环保意识和高度责任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使其成为身体力行的环境保护者。
5、应注意教师队伍和教材建设。
环境教育质量的提高需要一支受过专门训练的能胜任环境教育的师资队伍作保证,可以引进人才,或者通过在职培训、在职进修等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另外环境教育的正确实施离不开高质量的教材,可以组织一批专业人才编写适用于非环境专业学生的教材。
6、大力弘扬绿色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熏陶和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来营造绿色校园文化,为学生搭建环境知识实践平台,使学生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境意识,解决学生“行”和“知”不一的问题。(1)成立学生环保社团或协会,广泛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学校可通过与其他高校、社会组织的交流、合作,结合各种环保纪念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宣传活动,通过海报、广播、知识竞赛、文艺表演等形式宣传环保常识和法规。(2)倡导绿色消费。在校园内可以通过开展选购带环境标志的产品、减少塑料制品和一次性消费品的使用、设立废电池回收箱、提倡节约等活动来倡导绿色消费,让环保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道德和环境价值观。(3)进行绿色实验。高校实验室应提倡“绿色实验”,将实验室“三废”分类处理,合理排放。如废水可采用酸碱中和后排放,重金属、有毒废气物应收集后集中处理。
关键词:环境教育 可持续发展 措施
当今时代,人类在充分享受文明的同时,也在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生态系统失调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并且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呈现出了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环境问题是人类为生存与发展共同关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保护环境,改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之一。
环境教育正式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当时,西方国家的环境污染已经非常严重,“公害”时间频频出现。为了唤醒民众,保护环境,美国率先将环境教育引入到学校教育中。70年代以后,环境教育得到迅速发展。我国于1990年12月5日通过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宣传部门教育应当把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列入计划,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开展“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也提出了广泛开展环境教育的要求。高等院校应有计划地设置有关环境保护的专业和课程,使我国专业化、系统化的环境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得到迅速发展和完善。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切实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既懂专业又重视环保的专业人才,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高校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高等院校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基地,也是宣传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阵地。要解决环境问题,不仅要依靠专业的环境工作者,而且更需要其他学科、其他行业人员的支持与配合。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长远需求来看。高校环保教育的任务不仅是培养环境专业人才,而且更是培养大批具备可持续发展思维和科学发展观的非环境专业人才。
同时,环境教育也是高等院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因为环境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意识,养成一种行为,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思想素养、文化素养、科技素养、法制素养等全面得到提高。因此环境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
二、目前高等院校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现状
1、环境教育还未得到普及和重视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为适应时代要求,不少高校相继开设环境类专业,但面向非环境专业学生开设环境教育的必修课或选修课的高校却非常少。据统计,目前全国高校中仅有10%左右的高校在非环境类专业中开设了环境类课程。而每年高校招收非环境类专业学生数占招生总人数的99%以上。由此可见,在我国绝大部分高校中,还没有将环境教育列入学生的素质教育中,也没有把环境教育课程列入学生的公共选修课或必修课中。众所周知。高等学校各个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大多会在不同行业或部门成为不同层次的执行者、管理者、决策者,他们很可能沿袭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工作,这样他们不但不能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自觉实行者,反而可能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阻力,我们应该从教育理念上、管理办法上。以至教育方法上进行研究,尽早尽快地解决这一问题。
2、教材建设滞后于教育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非环境专业大学生的环境教育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相比之下,教材建设发展较慢,一些教材质量不高,尤其是知识陈旧、缺乏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缺少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活动,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图书严重缺乏,现代环境信息量很少
在我国各类高校中,非环境专业的环保、环境法规、环境政策及可持续发展系列丛书严重缺乏,由于诸多原因,目前环境专业的有关环境问题、环境教育的研讨会、报告会、经验交流会很少,信息网络不通、信息渠道狭窄、信息量少,无法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环境教育差距,难以与现代化高等教育形势相适应。
4、学生学到的环境知识与他们所处的环境存在矛盾
学校的环境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环境教育的效果。如果学生知道废电池的危害,但学校里找不到回收废旧电池的垃圾箱,或是一方面教育学生要绿色消费,抵制白色污染,但另一方面食堂却提供快餐盒、塑料袋等一次性消费品,这样的校园环境,就很难让学生将掌握的环境知识自觉地、主动地应用到行为中。
三、高校非环境专业开展环境教育的措施
1、注重观念转变。促进环境意识形成发展。
对环境问题的认识程度如何,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如何,关键就在于是否形成了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否具有良好的环境意识。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比如教育学生爱护一草一木,讲究公共卫生,珍惜和节约水电,给学生传授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3月22日是世界水日等常识,要求他们珍惜资源,促进其维护生态的观念和意识的形成,进而具备良好的环境道德。
2、调整课程设置。积极开设环境教育课程。
针对当前全球面l临的严峻环境形势,高校应对课程设置予以调整,把环境教育类课程贯穿在每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一方面,开设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的公共选修课。可以根据学校条件,为非环境专业学生开设一门公共选修课,在大学生中普及环境知识,使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精髓,掌握环境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开设有专业特色的环境选修课。非环境专业学生的专业不同,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学习兴趣等都存在差异,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开设有专业特色的环境选修课,可将环境教育的内容和技能渗透到不同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利用专业课程的有关知识来讲解环境知识,突出专业知识在环保方面的应用。如对师范、财经、文科类学生可开设环境经济学、环境法、环境美学等课程。
3、课堂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注重学生的实际参与。
环境科学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教学中可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注重学生对实际环境问题综合分析和解决能力的培养。课堂上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选修学生的专业,在教学各环节可进行专题讨论、情景设置、案例分析、现场演示实验等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问卷调查、资料检索,独立思考,提出见解。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加深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拓展知识面,还要教会学生使用一些简易的仪器,增强其技能。
4、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多渠道、多途径开展环境实践教育。
(1)举办环境知识讲座。学校可定期举办环境知识讲座,讲座主要以普及性的内容为主,跟踪当代环境发展的前沿和热点问题,讲授者可以是环境界专家、学者、管理人员等。这种途径可以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世界环境问题及解决的办法,提高他们对环境的关注,树立环境意识。(2)与社会广泛联系,建立环境教育基地。学校可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到环境教育基地进行实地调查,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和强化环保意识和高度责任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使其成为身体力行的环境保护者。
5、应注意教师队伍和教材建设。
环境教育质量的提高需要一支受过专门训练的能胜任环境教育的师资队伍作保证,可以引进人才,或者通过在职培训、在职进修等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另外环境教育的正确实施离不开高质量的教材,可以组织一批专业人才编写适用于非环境专业学生的教材。
6、大力弘扬绿色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熏陶和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来营造绿色校园文化,为学生搭建环境知识实践平台,使学生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境意识,解决学生“行”和“知”不一的问题。(1)成立学生环保社团或协会,广泛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学校可通过与其他高校、社会组织的交流、合作,结合各种环保纪念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宣传活动,通过海报、广播、知识竞赛、文艺表演等形式宣传环保常识和法规。(2)倡导绿色消费。在校园内可以通过开展选购带环境标志的产品、减少塑料制品和一次性消费品的使用、设立废电池回收箱、提倡节约等活动来倡导绿色消费,让环保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道德和环境价值观。(3)进行绿色实验。高校实验室应提倡“绿色实验”,将实验室“三废”分类处理,合理排放。如废水可采用酸碱中和后排放,重金属、有毒废气物应收集后集中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