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现代数学教学观入手,提出了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模式:“更新观念—挖掘教材—提供机会—大胆猜想—重视实践操作”,这对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实际意义和理论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思维能力是当今数学教育研究的热点,数学学习上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对人类已有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或“独创性”的运用,其实质是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创新性思维品质。学生形成思维品质通常都有一定的思维基础与思维情境,这里所说的思维基础是指具备有关的基础知识,应掌握的基本技能和相应的思维能力,而思维情境则是指由教学内容的逐步展开而形成的有利于教与学双边情感的交融、能激发学生追求、探索意愿的课堂氛围。
1 教师应转变观念,成为具有创新思想的人
能否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的人,教师的创新精神至关重要,所以自己首先就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很强的创新思想。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参与的主体,教学的基本方式是一种教师和学生主动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不是知识权威的维护者,而是与学生共同进行探讨的合作者,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与自主意识,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2 更新观念,树立创造性教学思想
实施数学的创造性教学,不但是一个方法问题,重要的是数学观念的变革。实际上,也只有数学教学观念的变革,才能导致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从而真正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世纪需要创造型人才,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就需要我们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教育主张,在教学中教师不只是告诉学生怎么做,而又要使其知道怎么想;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要激励思维,主张学生勤想、多问、多动手,不仅仅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看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尤其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创造性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首先我们要深入钻研教材,去分析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思维因素,我们发现在数学中的各种数据、实践操作和公式推导中都有潜在的创造思维因素。其次,我们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求知欲望和创造热情为思想原则,来设计和组织教学;以创造性教学机智和教学方法,努力创设教学情境,激励学生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3 在施教过程中注意营造创造性氛围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总是与创造性的课堂和课外活动相联系。因此在课堂中应该尽量为学生营造创新性思维的机会,在课堂上要营造开放、民主、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尽最大能力地发挥聪明才智,激发自己的潜力。营造开放、民主、愉快的学习气氛关键在教师要有良好教学艺术,即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敏锐的洞察力,敏捷的思维能力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
3.1 教师要有良好的教学艺术
首先要教学生如何做“人”,教师自己先要努力做个好“人”。做人中很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为此教师就要不断学习,勤于思考,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和高的道德标准。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及为社会国家奋斗的决心和觉悟。要读一些思想文化书籍,以提高自己对社会及人生的认识水平;注意更新知识、更新自我,关注时代前沿的发展动向,以达到教育本身的超前性要求。在微观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到和蔼可亲。学生往往把教师的平易近人当作一种鼓励和信任,从中感到温暖和老师对自己的关爱, 这就大大缩小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得到知识满足的同时又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要做到师生地位平等,充分信任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就是一位与学生地位平等的学习参与者, 并担负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应抱着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习层次不同的学生要给予不同的施教方法和策略。要关爱而不排挤,鼓励而不指责,启发而不包办,让学生们自己想法解决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以保护他们自我表现的欲望,并把微笑、鼓励、开放的风格,适量幽默带进课堂,创造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问题充分展开思维, 主动吸收知识和营养,从而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民主评价学生。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环境的影响相当大,而我国基本上以班级形式存在的集体,环境氛围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创新思维的能否形成。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正确的引导,启发,并以真诚的语言,充分的信任,宽容的态度来调控评价过程,使评价能客观公正。
3.2 教师要有敏捷的洞察力
教师要引人而异、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首先是会辨别人才,发现学生中不同和共同之处,这就需要教师有敏锐的洞察力。教师只有炼就高超的洞察力,才能准确把握学生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自我意识等个性心理结构。只有这样教师才可能根据学生的客观实际情况因势利导,扬长避短,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3.3 教师要有灵活思维能力和课堂反应能力,做到以艺术的教学过程使学习活动充满快乐
“寓教于乐”是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的著名教育理念,历经千年的演变,更加显出它强大的生命力。我们今天的教学活动仍然可从中汲取营养。应使学生上课前——充满期待,上课——充满激动,下课——充满愉悦、收获。为此这样的课堂要求教师要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和高超的教学艺术。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就能保持积极而良好的学习情绪,创新灵感更易不期而遇。
4 提供机会,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4.1 提供和创设创造性的问题情景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数学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而,我们应为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创新思维提供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乐于提问,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引导学生在课始进行预习后的质疑,课中进行深入性的质疑,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从而让学生在质疑、解疑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4.2 多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思维过程,更要多留给学生思考、讨论、动手操作的时间,这样无疑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教师让他们充分想象、思考、动手操作,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思维的广阔性。
5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现代科学许多领域的知识和探索活动,常常是人们在已有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想象、直觉、灵感等多种思维形式推出猜想,最后通过实验予以验证。通过这样方式,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的心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数学课本中的很多定理和方法,并不是由纯逻辑的演绎推理得到的,绝大多数是通过观察、归纳、猜想,最后才给出证明。教师在讲授这些结论时,不要先把结论抛给学生,可同學生一起参与归纳猜想,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6 开辟第二课堂,为学生创新思维开辟新天地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开辟学生的第二课堂,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应当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数学课外活动,进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与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敢于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对一些问题提出具有独特的、富有说服力的新观点和新境界,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大门。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一项宏伟的工程,任重而道远。现实要求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播洒汗水,求实创新,大胆改革。相信不远的将来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定如雨后春笋,农村学校的数学教学将出现一个全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赵振威.中学数学教材教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郭思乐.中学数学教学[M].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3]李文林.数学史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思维能力是当今数学教育研究的热点,数学学习上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对人类已有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或“独创性”的运用,其实质是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创新性思维品质。学生形成思维品质通常都有一定的思维基础与思维情境,这里所说的思维基础是指具备有关的基础知识,应掌握的基本技能和相应的思维能力,而思维情境则是指由教学内容的逐步展开而形成的有利于教与学双边情感的交融、能激发学生追求、探索意愿的课堂氛围。
1 教师应转变观念,成为具有创新思想的人
能否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的人,教师的创新精神至关重要,所以自己首先就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很强的创新思想。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参与的主体,教学的基本方式是一种教师和学生主动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不是知识权威的维护者,而是与学生共同进行探讨的合作者,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与自主意识,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2 更新观念,树立创造性教学思想
实施数学的创造性教学,不但是一个方法问题,重要的是数学观念的变革。实际上,也只有数学教学观念的变革,才能导致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从而真正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世纪需要创造型人才,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就需要我们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教育主张,在教学中教师不只是告诉学生怎么做,而又要使其知道怎么想;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要激励思维,主张学生勤想、多问、多动手,不仅仅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看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尤其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创造性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首先我们要深入钻研教材,去分析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思维因素,我们发现在数学中的各种数据、实践操作和公式推导中都有潜在的创造思维因素。其次,我们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求知欲望和创造热情为思想原则,来设计和组织教学;以创造性教学机智和教学方法,努力创设教学情境,激励学生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3 在施教过程中注意营造创造性氛围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总是与创造性的课堂和课外活动相联系。因此在课堂中应该尽量为学生营造创新性思维的机会,在课堂上要营造开放、民主、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尽最大能力地发挥聪明才智,激发自己的潜力。营造开放、民主、愉快的学习气氛关键在教师要有良好教学艺术,即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敏锐的洞察力,敏捷的思维能力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
3.1 教师要有良好的教学艺术
首先要教学生如何做“人”,教师自己先要努力做个好“人”。做人中很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为此教师就要不断学习,勤于思考,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和高的道德标准。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及为社会国家奋斗的决心和觉悟。要读一些思想文化书籍,以提高自己对社会及人生的认识水平;注意更新知识、更新自我,关注时代前沿的发展动向,以达到教育本身的超前性要求。在微观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到和蔼可亲。学生往往把教师的平易近人当作一种鼓励和信任,从中感到温暖和老师对自己的关爱, 这就大大缩小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得到知识满足的同时又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要做到师生地位平等,充分信任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就是一位与学生地位平等的学习参与者, 并担负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应抱着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习层次不同的学生要给予不同的施教方法和策略。要关爱而不排挤,鼓励而不指责,启发而不包办,让学生们自己想法解决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以保护他们自我表现的欲望,并把微笑、鼓励、开放的风格,适量幽默带进课堂,创造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问题充分展开思维, 主动吸收知识和营养,从而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民主评价学生。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环境的影响相当大,而我国基本上以班级形式存在的集体,环境氛围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创新思维的能否形成。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正确的引导,启发,并以真诚的语言,充分的信任,宽容的态度来调控评价过程,使评价能客观公正。
3.2 教师要有敏捷的洞察力
教师要引人而异、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首先是会辨别人才,发现学生中不同和共同之处,这就需要教师有敏锐的洞察力。教师只有炼就高超的洞察力,才能准确把握学生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自我意识等个性心理结构。只有这样教师才可能根据学生的客观实际情况因势利导,扬长避短,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3.3 教师要有灵活思维能力和课堂反应能力,做到以艺术的教学过程使学习活动充满快乐
“寓教于乐”是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的著名教育理念,历经千年的演变,更加显出它强大的生命力。我们今天的教学活动仍然可从中汲取营养。应使学生上课前——充满期待,上课——充满激动,下课——充满愉悦、收获。为此这样的课堂要求教师要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和高超的教学艺术。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就能保持积极而良好的学习情绪,创新灵感更易不期而遇。
4 提供机会,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4.1 提供和创设创造性的问题情景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数学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而,我们应为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发创新思维提供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乐于提问,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引导学生在课始进行预习后的质疑,课中进行深入性的质疑,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从而让学生在质疑、解疑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4.2 多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思维过程,更要多留给学生思考、讨论、动手操作的时间,这样无疑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教师让他们充分想象、思考、动手操作,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思维的广阔性。
5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现代科学许多领域的知识和探索活动,常常是人们在已有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想象、直觉、灵感等多种思维形式推出猜想,最后通过实验予以验证。通过这样方式,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的心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数学课本中的很多定理和方法,并不是由纯逻辑的演绎推理得到的,绝大多数是通过观察、归纳、猜想,最后才给出证明。教师在讲授这些结论时,不要先把结论抛给学生,可同學生一起参与归纳猜想,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6 开辟第二课堂,为学生创新思维开辟新天地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开辟学生的第二课堂,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应当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数学课外活动,进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与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敢于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对一些问题提出具有独特的、富有说服力的新观点和新境界,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大门。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一项宏伟的工程,任重而道远。现实要求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播洒汗水,求实创新,大胆改革。相信不远的将来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定如雨后春笋,农村学校的数学教学将出现一个全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赵振威.中学数学教材教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郭思乐.中学数学教学[M].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3]李文林.数学史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