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只为更好地前行
日历翻到了2010年1月1日。
一年前,《酒世界》杂志付诸烈焰,迎接涅槃重生。投石问路,经历了几度峰回路转之后,新版终于正式与读者见面了。
身为一本行业类财经期刊,我们更乐意用独特视角解读热点现象,用专业态度审视行业变化,借此全面立体展现中国酒行业的脉动。
刚刚过去的一年中,我们报道过中国酒行业的发展趋势,触摸过繁华表象背后的无奈,目睹了新政下有人欢喜、有人悲愁……
剪辑2009年《酒世界》曾经关注过的N个瞬间内容进行回顾,我们希望杂志在传承中创新,2010年更好地前行。
【“圈地”电子商务】
近年,电子商务发展速度之快、普及面之广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虽然酒水网上交易一度受到人们的质疑,但是这种全新的营销方式却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越来越多的酒企意识到网络市场不可估量的价值,开始大张旗鼓地进军网络;酒水电子商务网站也更多地走入人们的视线。在更多人看来,电子商务与传统的酒行业融合已成必然。
——《酒水电子商务:顺我者昌》本刊2009年2月号
当原有资源已不能提供降低成本、扩大市场的有效保障时,选择电子商务必将成为传统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出路。而面对常规的营销渠道,已陷入“红海”竞争中的酒企难以玩出新花样,网络营销成为一个突破口。电子商务短期内虽然无法成为主流渠道,但在未来,谁能“圈”住电子商务,谁就是最大的赢家。
【当酒遇上80后】
成长在改革开放后的80后,目前在中国约有2.8亿人。逐渐走向社会舞台中央的他们,通过不同的途径掌控着一定的社会财富。他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的膨胀速度,正快速改变着我们的消费环境,也悄悄改变着中国酒行业。
——《捕获“80后”》本刊2009年3月号
不用过多久,中国的消费结构肯定会随着80后新生一代消费能力的提升而发生历史性的改变。酒类企业若能提早入手培养他们的品牌忠诚度,不仅是占领了现在,更是把握了未来。时下,面对挑剔、前卫、自信、早熟、独立、张扬的80后新一代消费群体,酒企需要认真思考的是如何才能巧妙抓住他们的胃口,创建出获得品牌影响力与销量同增的高效新模式。
【台湾酒企深耕大陆】
“大三通”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台湾酒进军内地市场的决心。虽然来势凶猛,但其面临的市场环境并非像岛内那么简单,除了关税等先天不利因素外,无论是渠道建设还是营销推广,均是在一个更广阔、竞争更激烈的市场内进行,这对台湾酒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大考验。
——《台湾·制造》本刊2009年3月号
随着内地和台湾省在旅游、经贸等层面的交往日益加强,台湾企业在内地的身影逐渐增多,并率先以独具特色的高粱酒打开大陆酒市场。但必须注意到的是,内地与台湾市场的差异依然存在,特色并不能成为寻求突破的唯一武器。我们衷心希望台湾酒企在大陆市场能走得更宽、更远,所以,借《台湾·制造》,本刊在献上鲜花掌声的同时,也丢了几颗“西红柿”。
【“酒王国”呼唤法制保障】
备受关注的《食品安全法》历经多次修改终于浮出水面,于2009年6月1日正式施行。尽管不是针对酒行业的专门立法,但酒类作为该法的适用范围之一,被明确地在法律中提到。对中国酒业而言,《食品安全法》的出台也意味着中国酒业的法制时代到来。
——《中国酒业:迎接法制时代》本刊2009年4月号
有着6000多年酒文化的中国,是酿酒和酒类商品消费大国,酒民数量高达5亿多,称得上世界第一。但近年来酒类产品不断出现一些毒酒、假酒案,让人忧心震惊。虽然每年国家都在加大打击力度,但在超高利润的驱使下,造假者们依旧铤而走险。非法牟利不仅损毁了正常的商业诚信,也极大地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食品安全法》的出台,无疑为酒类产品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
【主场作战,国产葡萄酒蹒跚舞步】
正在成为世界葡萄酒消费主战场的中国,一直是国际葡萄酒巨头眼红的市场。目前,国产葡萄酒企业与外国葡萄酒在国内市场已经是以品牌、文化为主的综合实力的竞争。国产葡萄酒业只有弘扬本土葡萄酒文化,打造特色产品,才能保持持续发展的后劲。
——《国产葡萄酒:补足短板》本刊2009年6月号
从2005年国家连续下调葡萄酒进口关税后,洋葡萄酒大举进军中国市场就已经开始,在这次金融危机面前达到了高潮,大量进口葡萄酒正集结中国。毫无疑问,国产和进口葡萄酒在高端市场已经短兵相接。一旦进口酒商掌握成熟战略,与国外资本联姻,对国产酒的威胁就会更大。未来,双方的较量只会更加激烈。过去10年,中国葡萄酒每年的市场均在增长,然而,国产葡萄酒市场既没有做出有中国特色的葡萄品种,也没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国内葡萄酒要迎头赶上,踏踏实实地发展国内葡萄基地,提升品质,才能实现与国际接轨。
【消费税“消费”了谁】
历来在白酒行业备受关注的白酒消费税日前又有新动向:有媒体称,国家税务总局将增收消费税。尽管这一“重磅炸弹”目前仍处于未能“引爆”的传闻阶段,但已在白酒行业中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行业专家反对企业靠提价来应对政策调整,认为这种方式过于粗糙。而调税后白酒合法避税的通道将被收紧,企业如果单纯依靠涨价,而不是在营销和管理以及品牌塑造方面下工夫,极有可能被挤出市场。
——《谁动了我的利润?》本刊2009年6月号;
《涨还是不涨:这是个问题》本刊2009年7月号
2009年8月1日,《白酒消费税最低计税价格核定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实施。在该管理办法还停留在传闻阶段的时候,本刊就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话题,并连续两期对此事进行深度报道。无论是对我国白酒消费税“发展史”进行详细梳理,还是对受消费税政策调整影响白酒涨声四起的关注,我们只期望,面对变局,白酒企业能更加理性与成熟。
【做一个被社会尊敬的企业】
作为食品行业中的重要分支,酒类企业与社会文化、资源环保关联紧密,其在社会责任方面的相关行动可能具有更大的社会影响力。而酒类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采取开展公益营销和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则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软竞争力”。
——《酒企领跑 企业社会责任回归》本刊2009年7月号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但在现代市场经济时代,重利是企业的本性,而且,社会也需要有“利”的企业。但仅仅有“利”的企业不一定受尊敬,有“利”又有“义”的企业才是受社会尊敬的企业。不过,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绝非一两次突击行动便可大功告成,需要企业将之习惯化、常态化、恒久化。如此,方能达到社会繁荣进步及酒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双赢”目的。
【新天警钟为谁而鸣?】
在中国葡萄酒发展内忧外患时期横空出世的新天酒业,诞生之初曾以普及中国葡萄酒消费为己任,高举高打,掀起了一场风暴,并一度被业界寄予厚望。然而,新天在市场上并没有真正取得成功,其落败的速度和其成长速度一样令人吃惊。新天在战略部署、资本运作、企业管理、品牌建设、产品品系、渠道构建等各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不仅值得中国酒行业企业反思,也值得其他行业的企业借鉴。
——《新天酒业:盖棺定论》本刊2009年8月号
2009年上半年,“新天国际葡萄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中信国安葡萄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证券简称也由“ST新天”变更为“ST中葡”。包括行业媒体在内,鲜有人去关注这条消息,本刊却用“封面文章”给予了高度关注。因为,这极有可能是新天留给行业最后的一条消息。昔日的央视标王,现在只留给葡萄酒行业一个模糊的背影,新天的失败为中国酒企敲响了警钟。
【资本博弈】
任何公司都能上市,但时间会揭穿一切。尽管中国酒类上市公司也有类似宁城老窖、兰陵陈香几家因经营不善被迫卖壳重组的企业,但从整体上看,中国酒业上市公司依靠资本力量,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机会,啤酒、白酒、葡萄酒、黄酒等各酒种的领军企业均是通过上市拉大了与竞争对手的差距,获得了稳定的市场地位。
——《你好资本!》本刊2009年9月号
资本宛如一个魔方,不断创造的神话吸引着酒企争相试水。不过,当最传统的商品酒和最具意志力的资本碰撞、融合,如同火星撞地球——震荡巨大,实际上,这是一种痛并快乐着的博弈。没有形成差异化竞争,即便资本短期内能增大规模,重复度太高,企业终究逃脱不了左手打右手的困境。
【打好区域群体牌】
于1999年开始举行的昌黎葡萄酒节,从最初的热闹非凡到后来被迫走出去“推荐”,至2008年,已经成了一块名副其实的“鸡肋”,而昌黎的葡萄酒企业在这一年陷入近10年来的最低谷。昌黎的声名远播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同样,昌黎陷入低谷,政府也有责任。显然,面对自己的支柱产业陷入困局,政府不会坐视不管,而2009年极有可能成为昌黎葡萄酒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不仅是昌黎的好年份,也有可能成为昌黎的转折点。
——《昌黎:完美转身?》本刊2009年10月号
川酒、鲁酒、徽酒……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不少区域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可谓酒旗飘飘。一方面,以区域为基础、以板块为特征、以团结作战为标志的整体竞争优势日益凸显;另一方面,热闹繁华的表象难掩酒企单兵作战、整体竞争力不强、无法形成优势品牌整体崛起的尴尬。继去年初深入山东酒企、专题扫描鲁酒之后,我们把视线放在了曾经在中国葡萄酒历史上辉煌一时的昌黎。2010年,我们依旧会继续关注与探讨区域群体发展路径。
【护航洞藏酒】
“先发展,后规范”,还是“先规范,后发展”?在洞藏酒发展的道路上,洞藏酒企业选择了后者。要尽早规范市场,必须出台相应的工艺和产品标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8家洞藏酒企业起草了洞藏工艺标准草案并借助秋季糖酒会进行了正式发布。
——《先规范,后发展:洞藏酒工艺标准草案郑州发布》本刊2009年11月号
继2008年的白酒“寻洞热”之后,白酒“洞藏”愈演愈烈。目前,市场上销售有洞藏字样产品的企业已经从2008年初的近20家增至40多家,其中鱼龙混杂。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规范这一市场,洞藏酒可能会失去消费者信任。一直以来都在为洞藏酒的发展鼓与呼的《酒世界》,在2009年牵头组织成立了白酒洞藏研究会,并积极组织相关部门进行洞藏工艺标准的研究,以推动洞藏酒工艺发展的研究,扩大洞藏酒在行业及市场上的影响力
【连锁专卖光有模式是不够的】
目前的红酒连锁专卖,除了个别品牌,几乎都不盈利。一些拥有雄厚资金实力和葡萄酒经营背景的企业还在坚持,而一些原本和红酒就不搭边的小企业大都选择了关门大吉。看上去拥有美好前景的这一新生事物正处在进退两难的境地。不过,创办仅三年多的华致酒行却已在全国开了300多家连锁专卖店,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利润高达2亿元。
—— 《华致酒行能否成酒行业“国美苏宁”?》本刊2009年8月号;
《连锁专卖:进退两难》本刊2009年12月号
有数据显示,全国酒类零售市场有近5000亿元的巨额蛋糕,而随着葡萄酒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葡萄酒连锁专卖的前景不可谓不广阔。与此相悖的,却是不断上演酒类连锁专卖开业、倒闭的故事。一个新的业态从出现到成熟,无疑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个阶段,大家一定要有足够的“粮草储备”,一旦现金流出现问题,成为“先烈”几乎是不可避免。而对于目前的葡萄酒连锁专卖店,规模或许不是第一位的,品牌、服务以及品质这些基础一定要打好。
日历翻到了2010年1月1日。
一年前,《酒世界》杂志付诸烈焰,迎接涅槃重生。投石问路,经历了几度峰回路转之后,新版终于正式与读者见面了。
身为一本行业类财经期刊,我们更乐意用独特视角解读热点现象,用专业态度审视行业变化,借此全面立体展现中国酒行业的脉动。
刚刚过去的一年中,我们报道过中国酒行业的发展趋势,触摸过繁华表象背后的无奈,目睹了新政下有人欢喜、有人悲愁……
剪辑2009年《酒世界》曾经关注过的N个瞬间内容进行回顾,我们希望杂志在传承中创新,2010年更好地前行。
【“圈地”电子商务】
近年,电子商务发展速度之快、普及面之广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虽然酒水网上交易一度受到人们的质疑,但是这种全新的营销方式却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越来越多的酒企意识到网络市场不可估量的价值,开始大张旗鼓地进军网络;酒水电子商务网站也更多地走入人们的视线。在更多人看来,电子商务与传统的酒行业融合已成必然。
——《酒水电子商务:顺我者昌》本刊2009年2月号
当原有资源已不能提供降低成本、扩大市场的有效保障时,选择电子商务必将成为传统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出路。而面对常规的营销渠道,已陷入“红海”竞争中的酒企难以玩出新花样,网络营销成为一个突破口。电子商务短期内虽然无法成为主流渠道,但在未来,谁能“圈”住电子商务,谁就是最大的赢家。
【当酒遇上80后】
成长在改革开放后的80后,目前在中国约有2.8亿人。逐渐走向社会舞台中央的他们,通过不同的途径掌控着一定的社会财富。他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的膨胀速度,正快速改变着我们的消费环境,也悄悄改变着中国酒行业。
——《捕获“80后”》本刊2009年3月号
不用过多久,中国的消费结构肯定会随着80后新生一代消费能力的提升而发生历史性的改变。酒类企业若能提早入手培养他们的品牌忠诚度,不仅是占领了现在,更是把握了未来。时下,面对挑剔、前卫、自信、早熟、独立、张扬的80后新一代消费群体,酒企需要认真思考的是如何才能巧妙抓住他们的胃口,创建出获得品牌影响力与销量同增的高效新模式。
【台湾酒企深耕大陆】
“大三通”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台湾酒进军内地市场的决心。虽然来势凶猛,但其面临的市场环境并非像岛内那么简单,除了关税等先天不利因素外,无论是渠道建设还是营销推广,均是在一个更广阔、竞争更激烈的市场内进行,这对台湾酒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大考验。
——《台湾·制造》本刊2009年3月号
随着内地和台湾省在旅游、经贸等层面的交往日益加强,台湾企业在内地的身影逐渐增多,并率先以独具特色的高粱酒打开大陆酒市场。但必须注意到的是,内地与台湾市场的差异依然存在,特色并不能成为寻求突破的唯一武器。我们衷心希望台湾酒企在大陆市场能走得更宽、更远,所以,借《台湾·制造》,本刊在献上鲜花掌声的同时,也丢了几颗“西红柿”。
【“酒王国”呼唤法制保障】
备受关注的《食品安全法》历经多次修改终于浮出水面,于2009年6月1日正式施行。尽管不是针对酒行业的专门立法,但酒类作为该法的适用范围之一,被明确地在法律中提到。对中国酒业而言,《食品安全法》的出台也意味着中国酒业的法制时代到来。
——《中国酒业:迎接法制时代》本刊2009年4月号
有着6000多年酒文化的中国,是酿酒和酒类商品消费大国,酒民数量高达5亿多,称得上世界第一。但近年来酒类产品不断出现一些毒酒、假酒案,让人忧心震惊。虽然每年国家都在加大打击力度,但在超高利润的驱使下,造假者们依旧铤而走险。非法牟利不仅损毁了正常的商业诚信,也极大地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食品安全法》的出台,无疑为酒类产品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
【主场作战,国产葡萄酒蹒跚舞步】
正在成为世界葡萄酒消费主战场的中国,一直是国际葡萄酒巨头眼红的市场。目前,国产葡萄酒企业与外国葡萄酒在国内市场已经是以品牌、文化为主的综合实力的竞争。国产葡萄酒业只有弘扬本土葡萄酒文化,打造特色产品,才能保持持续发展的后劲。
——《国产葡萄酒:补足短板》本刊2009年6月号
从2005年国家连续下调葡萄酒进口关税后,洋葡萄酒大举进军中国市场就已经开始,在这次金融危机面前达到了高潮,大量进口葡萄酒正集结中国。毫无疑问,国产和进口葡萄酒在高端市场已经短兵相接。一旦进口酒商掌握成熟战略,与国外资本联姻,对国产酒的威胁就会更大。未来,双方的较量只会更加激烈。过去10年,中国葡萄酒每年的市场均在增长,然而,国产葡萄酒市场既没有做出有中国特色的葡萄品种,也没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国内葡萄酒要迎头赶上,踏踏实实地发展国内葡萄基地,提升品质,才能实现与国际接轨。
【消费税“消费”了谁】
历来在白酒行业备受关注的白酒消费税日前又有新动向:有媒体称,国家税务总局将增收消费税。尽管这一“重磅炸弹”目前仍处于未能“引爆”的传闻阶段,但已在白酒行业中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行业专家反对企业靠提价来应对政策调整,认为这种方式过于粗糙。而调税后白酒合法避税的通道将被收紧,企业如果单纯依靠涨价,而不是在营销和管理以及品牌塑造方面下工夫,极有可能被挤出市场。
——《谁动了我的利润?》本刊2009年6月号;
《涨还是不涨:这是个问题》本刊2009年7月号
2009年8月1日,《白酒消费税最低计税价格核定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实施。在该管理办法还停留在传闻阶段的时候,本刊就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话题,并连续两期对此事进行深度报道。无论是对我国白酒消费税“发展史”进行详细梳理,还是对受消费税政策调整影响白酒涨声四起的关注,我们只期望,面对变局,白酒企业能更加理性与成熟。
【做一个被社会尊敬的企业】
作为食品行业中的重要分支,酒类企业与社会文化、资源环保关联紧密,其在社会责任方面的相关行动可能具有更大的社会影响力。而酒类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采取开展公益营销和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则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软竞争力”。
——《酒企领跑 企业社会责任回归》本刊2009年7月号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但在现代市场经济时代,重利是企业的本性,而且,社会也需要有“利”的企业。但仅仅有“利”的企业不一定受尊敬,有“利”又有“义”的企业才是受社会尊敬的企业。不过,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绝非一两次突击行动便可大功告成,需要企业将之习惯化、常态化、恒久化。如此,方能达到社会繁荣进步及酒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双赢”目的。
【新天警钟为谁而鸣?】
在中国葡萄酒发展内忧外患时期横空出世的新天酒业,诞生之初曾以普及中国葡萄酒消费为己任,高举高打,掀起了一场风暴,并一度被业界寄予厚望。然而,新天在市场上并没有真正取得成功,其落败的速度和其成长速度一样令人吃惊。新天在战略部署、资本运作、企业管理、品牌建设、产品品系、渠道构建等各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不仅值得中国酒行业企业反思,也值得其他行业的企业借鉴。
——《新天酒业:盖棺定论》本刊2009年8月号
2009年上半年,“新天国际葡萄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中信国安葡萄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证券简称也由“ST新天”变更为“ST中葡”。包括行业媒体在内,鲜有人去关注这条消息,本刊却用“封面文章”给予了高度关注。因为,这极有可能是新天留给行业最后的一条消息。昔日的央视标王,现在只留给葡萄酒行业一个模糊的背影,新天的失败为中国酒企敲响了警钟。
【资本博弈】
任何公司都能上市,但时间会揭穿一切。尽管中国酒类上市公司也有类似宁城老窖、兰陵陈香几家因经营不善被迫卖壳重组的企业,但从整体上看,中国酒业上市公司依靠资本力量,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机会,啤酒、白酒、葡萄酒、黄酒等各酒种的领军企业均是通过上市拉大了与竞争对手的差距,获得了稳定的市场地位。
——《你好资本!》本刊2009年9月号
资本宛如一个魔方,不断创造的神话吸引着酒企争相试水。不过,当最传统的商品酒和最具意志力的资本碰撞、融合,如同火星撞地球——震荡巨大,实际上,这是一种痛并快乐着的博弈。没有形成差异化竞争,即便资本短期内能增大规模,重复度太高,企业终究逃脱不了左手打右手的困境。
【打好区域群体牌】
于1999年开始举行的昌黎葡萄酒节,从最初的热闹非凡到后来被迫走出去“推荐”,至2008年,已经成了一块名副其实的“鸡肋”,而昌黎的葡萄酒企业在这一年陷入近10年来的最低谷。昌黎的声名远播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同样,昌黎陷入低谷,政府也有责任。显然,面对自己的支柱产业陷入困局,政府不会坐视不管,而2009年极有可能成为昌黎葡萄酒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不仅是昌黎的好年份,也有可能成为昌黎的转折点。
——《昌黎:完美转身?》本刊2009年10月号
川酒、鲁酒、徽酒……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不少区域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可谓酒旗飘飘。一方面,以区域为基础、以板块为特征、以团结作战为标志的整体竞争优势日益凸显;另一方面,热闹繁华的表象难掩酒企单兵作战、整体竞争力不强、无法形成优势品牌整体崛起的尴尬。继去年初深入山东酒企、专题扫描鲁酒之后,我们把视线放在了曾经在中国葡萄酒历史上辉煌一时的昌黎。2010年,我们依旧会继续关注与探讨区域群体发展路径。
【护航洞藏酒】
“先发展,后规范”,还是“先规范,后发展”?在洞藏酒发展的道路上,洞藏酒企业选择了后者。要尽早规范市场,必须出台相应的工艺和产品标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8家洞藏酒企业起草了洞藏工艺标准草案并借助秋季糖酒会进行了正式发布。
——《先规范,后发展:洞藏酒工艺标准草案郑州发布》本刊2009年11月号
继2008年的白酒“寻洞热”之后,白酒“洞藏”愈演愈烈。目前,市场上销售有洞藏字样产品的企业已经从2008年初的近20家增至40多家,其中鱼龙混杂。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规范这一市场,洞藏酒可能会失去消费者信任。一直以来都在为洞藏酒的发展鼓与呼的《酒世界》,在2009年牵头组织成立了白酒洞藏研究会,并积极组织相关部门进行洞藏工艺标准的研究,以推动洞藏酒工艺发展的研究,扩大洞藏酒在行业及市场上的影响力
【连锁专卖光有模式是不够的】
目前的红酒连锁专卖,除了个别品牌,几乎都不盈利。一些拥有雄厚资金实力和葡萄酒经营背景的企业还在坚持,而一些原本和红酒就不搭边的小企业大都选择了关门大吉。看上去拥有美好前景的这一新生事物正处在进退两难的境地。不过,创办仅三年多的华致酒行却已在全国开了300多家连锁专卖店,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利润高达2亿元。
—— 《华致酒行能否成酒行业“国美苏宁”?》本刊2009年8月号;
《连锁专卖:进退两难》本刊2009年12月号
有数据显示,全国酒类零售市场有近5000亿元的巨额蛋糕,而随着葡萄酒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葡萄酒连锁专卖的前景不可谓不广阔。与此相悖的,却是不断上演酒类连锁专卖开业、倒闭的故事。一个新的业态从出现到成熟,无疑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个阶段,大家一定要有足够的“粮草储备”,一旦现金流出现问题,成为“先烈”几乎是不可避免。而对于目前的葡萄酒连锁专卖店,规模或许不是第一位的,品牌、服务以及品质这些基础一定要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