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有小说,而且自生固有的小说的确飘散普遍,影响深远。
关键词中国 小说 飘散普遍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钱钟书有一篇文章,名叫《中国固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钱钟书说,固有不必是特有或独有,要点在于它不是学来的,在中国又飘散普遍,在西洋又可瞥见它的影子,在应用上能具普遍性和世界性,所以又未始不可以推广到世界去。
这番话很可以开人思路,借此可以重新打量中国古代小说。
文学界早有人说,中国小说不发达。虽不发达,中国有小说,而且有固有的,既不是学来而又飘散普遍,这种小说即鲁迅说的“或者掇拾旧闻,或者记述近事,虽不过丛残小语,而俱为人间言动,遂脱志怪之牢笼也”之“记人间事”的作品,鲁迅为之立名目曰“志人”小说。这个名目立得恰切,到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的时候也不能更易而只能相因,在《魏晋南北朝小说》一章涉及相关作品时单立一节,名字即是《志人小说》,而且特为解释:“‘志人’这个名目,为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所设立,与‘志怪’相对而言。”
世间无一事物没有源头,志人小说亦如是,鲁迅已为我们考查得清楚,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记人间事者已甚古,列御寇韩非皆有录载,惟其所以录载者,列在用以喻道,韩在储以论政。若为赏心而作,则实萌芽于魏而盛大于晋,虽不免追随俗尚,或供揣摩,然要为远实用而近娱乐矣。晋隆和(三六二)中,有处士河东裴启,撰汉魏以来迄于同时言语应对之可称者,谓之《语林》,时颇盛行,以记谢安语不实,为安所诋,书遂废(详见《世说新语》《轻诋篇》)……《隋志》又有《郭子》三卷,东晋中郎郭澄之撰,《唐志》云,‘贾泉注’,今亡。审其遗文,亦与《语林》相类。”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就“远实用而近娱乐”有进一步的说明:“这里提出的观点很重要,即所谓志人小说,其写作目的,虽仍有记录史实、供人揣摩的考虑,但欣赏和娱乐的特点已经很强。”也可以这样说,到了“萌芽于魏而盛大于晋”的“志人”小说这里,小说更多了人气和文学性,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承前启后的宋临川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虽经鲁迅考证,“然《世说》文字,间或与裴郭二家书所记相同,殆亦犹《幽明录》《宣验记》然,乃纂缉旧文,非由自造:《宋书》言义庆才词不多,而招聚文学之士,远近必至,则诸书或成于众手,未可知也”,但这是文学以外的事。一种小说生于本土,到《世说新语》这里集大成,既固有而又对后世影响深远,可以说是成立的。
《世说新语》的作者不知后世的“一分钟小说”、“小小说”、“微型小说”,但后世许多“一分钟小说”、“小小说”、“微型小说”却多不如《世说新语》中的一则则短制,相比之下,全部逊色,甚至无足观,而《世说新语》许多文字所写人物言动,一经想起,便如在目前,有声有色。试拈几例如下:
何次道往瓦官寺,礼拜甚勤。阮思旷语之曰:“卿志大宇宙,勇迈终古。”何曰:“卿今日何故忽见推?”阮曰:“我图数千户郡尚不能得,卿乃图作佛,不亦大乎?”(《排调》)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任诞》)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任诞》)
石崇每要客燕集,常令美人行酒,客饮酒不尽者,使黄门交斩美人。王丞相与大将军尝共诣崇,丞相素不能饮,辄自勉强,至于沉醉。每至大将军,固不饮以观其变,已斩三人,颜色如故,尚不肯饮,丞相让之,大将军曰,“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汰侈》)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日:“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言语》)
仅看最后一则,正如有人说的,全文区区67个字,千年之后,读来却仍让人长叹。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评说得好:“《世说新语》的文字,素称简洁隽永,笔调含蓄委婉。它没有铺叙或过多的描写,更绝少夸张之处。但寥寥几笔,却能表现出相当生动的人物形象。这是因为作者采取遗貌取神的手法,删落枝叶,抓住人物本身最有特征、最富于意味的动作和语言,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并且,它所记载的人物语言,大多是活的口语,使人如闻其声。”
说到《世说新语》对后世的影响,还要感谢鲁迅先生,他读书甚多,且处处留意,向他的《中国小说史略》第七篇《〈世说新语〉与其前后》中稍加抄录,即可得后世如《世说新语》一类之书目一篇,大致是这样:
梁沈约撰《俗说》三卷。
《隋志》又有《笑林》三卷,后汉给事中邯郸淳撰。
《隋志》有《解颐》二卷。杨松玢撰。
《唐志》有《启颜录》十卷,侯白撰。
唐有何自然《笑林》,今佚。
宋有吕居仁《轩渠录》,沈征《谐史》,周文玘《开颜集》,天和子《善谑集》。
元明又十余种;大抵或取子史旧文,或拾同时琐事,殊不见有新意。惟托名东坡之《艾子杂说》稍卓特。
至于《世说》一流,仿者尤众,刘孝标有《续世说》十卷,见《唐志》,然据《隋志》,则殆即所注临川书。唐有王方庆《续世说新书》(见《新唐志》杂家,今佚),宋有王谠《唐语林》,孔平仲《续世说》,明有何良俊《何氏语林》,李绍文《明世说新语》,焦竑《类林》及《玉堂丛话》,张墉《廿一史识余》,郑仲夔《清言》等;至于清,又有梁维枢作《玉剑尊闻》,吴肃公作《明语林》,章抚功作《汉世说》,李清作《女世说》,颜从乔作《僧世说》,王晫作《今世说》,汪琬作《说铃》而惠栋为之补注,今亦尚有易宗夔作《新世说》也。
其实,如《世说新语》之类的著作还远不只这些,且就鲁迅未曾提及的举上几例。比如唐人赵璘所撰《因话录》即可当《世说新语》一类书看,其中也有有趣的段落。试拈一则如下:
安禄山入觐,萧宗屡言其不臣之状,玄宗无言。一日,召太子诸王击球,太子潜欲以鞍马伤之。密谓太子曰:“吾非不疑,但此胡无尾,汝姑置之。”(卷一《宫部》)
又如宋人吴处厚撰《青箱杂记》,亦有趣事。也拈一则:
世传魏野尝从莱公游陕府僧舍,各有留题。后复同游,见莱公之诗已用碧纱笼护,而野诗独否,尘昏满壁。时有从行官妓颇慧黠,即以袂就拂之。野徐曰:“若得常将红袖拂,也应胜似碧纱笼。”莱公大笑。
明人张岱《陶庵梦忆》一些篇什亦可做《世说新语》式著作看。且摘卷八《张东谷好酒》一段:
余家自太仆公称豪饮,后竟失传,余父余叔不能饮一蠡壳,食糟茄,面即发赪,家常宴会,但留心烹饪,庖厨之精,遂甲江左。一簋进,兄弟争啖之立尽,饱即自去,终席未尝举杯。有客在,不待客辞,亦即自去。山人张东谷,酒徒也,每悒悒不自得。一日起谓家君曰:“尔兄弟奇矣!肉只是吃,不管好吃不好吃;酒只是不吃,不知会吃不会吃。”二语颇韵,有晋人风味。而近有伧父载之《舌华录》,曰:“张氏兄弟赋性奇哉!肉不论美恶,只是吃;酒不论美恶,只是不吃。”字字板实,一去千里,世上真不少点金成铁手也。
清人龚炜《巢林笔谈》有一则大可解颐,且摘录如下:
河豚有毒,食之间有致伤者。一日至槎溪,妹倩陈篁屿问予食河豚否?予曰:“怀疑而食,味必失真;失真之味人疑腹,易牙不见功矣。”已,觞予于杞园,酒半,进一味甚鲜,不觉大嚼,同席相视而嬉。予曰:“误矣,东坡值得一死,我终不敢轻生。”相与大噱而罢。(卷一《食河豚》)
《巢林笔谈》应为文人笔记,但恰如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所说:“《世说新语》一向受到古代文士的特别喜爱,后世笔记小说记人物言行,往往模仿其笔调。”
以上举例,非为书袋卖弄,皆为证这种中国自生固有的小说的确飘散普遍,影响深远。
既然在中国飘散普遍,影响深远,在西洋应该也可瞥见它的影子,然而一时之间笔者想不出西方有何专著可以与之相对应,向“谷歌”搜索,翻了许多页,未得线索。但是,笔者相信,《世说新语》的写作方法在应用上能具普遍性和世界性,所以又未始不可以推广到世界去。可喜的是,1976年,美国汉学家、明尼苏达大学东亚系教授马瑞的《世说新语》英译本终于在美国出版了,译者在《附志》中说:“《世说新语》中并没有什么神秘到叫外国人难以理解的东西。记载在这本书里的轶闻逸事、会话言谈乃至人物性格大部分都是只要稍加替换就可能在任何社会发生的。”著名的中国作家莫言也曾呼吁,期待国外读者学会欣赏中国小说。
关键词中国 小说 飘散普遍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钱钟书有一篇文章,名叫《中国固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钱钟书说,固有不必是特有或独有,要点在于它不是学来的,在中国又飘散普遍,在西洋又可瞥见它的影子,在应用上能具普遍性和世界性,所以又未始不可以推广到世界去。
这番话很可以开人思路,借此可以重新打量中国古代小说。
文学界早有人说,中国小说不发达。虽不发达,中国有小说,而且有固有的,既不是学来而又飘散普遍,这种小说即鲁迅说的“或者掇拾旧闻,或者记述近事,虽不过丛残小语,而俱为人间言动,遂脱志怪之牢笼也”之“记人间事”的作品,鲁迅为之立名目曰“志人”小说。这个名目立得恰切,到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的时候也不能更易而只能相因,在《魏晋南北朝小说》一章涉及相关作品时单立一节,名字即是《志人小说》,而且特为解释:“‘志人’这个名目,为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所设立,与‘志怪’相对而言。”
世间无一事物没有源头,志人小说亦如是,鲁迅已为我们考查得清楚,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记人间事者已甚古,列御寇韩非皆有录载,惟其所以录载者,列在用以喻道,韩在储以论政。若为赏心而作,则实萌芽于魏而盛大于晋,虽不免追随俗尚,或供揣摩,然要为远实用而近娱乐矣。晋隆和(三六二)中,有处士河东裴启,撰汉魏以来迄于同时言语应对之可称者,谓之《语林》,时颇盛行,以记谢安语不实,为安所诋,书遂废(详见《世说新语》《轻诋篇》)……《隋志》又有《郭子》三卷,东晋中郎郭澄之撰,《唐志》云,‘贾泉注’,今亡。审其遗文,亦与《语林》相类。”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就“远实用而近娱乐”有进一步的说明:“这里提出的观点很重要,即所谓志人小说,其写作目的,虽仍有记录史实、供人揣摩的考虑,但欣赏和娱乐的特点已经很强。”也可以这样说,到了“萌芽于魏而盛大于晋”的“志人”小说这里,小说更多了人气和文学性,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承前启后的宋临川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虽经鲁迅考证,“然《世说》文字,间或与裴郭二家书所记相同,殆亦犹《幽明录》《宣验记》然,乃纂缉旧文,非由自造:《宋书》言义庆才词不多,而招聚文学之士,远近必至,则诸书或成于众手,未可知也”,但这是文学以外的事。一种小说生于本土,到《世说新语》这里集大成,既固有而又对后世影响深远,可以说是成立的。
《世说新语》的作者不知后世的“一分钟小说”、“小小说”、“微型小说”,但后世许多“一分钟小说”、“小小说”、“微型小说”却多不如《世说新语》中的一则则短制,相比之下,全部逊色,甚至无足观,而《世说新语》许多文字所写人物言动,一经想起,便如在目前,有声有色。试拈几例如下:
何次道往瓦官寺,礼拜甚勤。阮思旷语之曰:“卿志大宇宙,勇迈终古。”何曰:“卿今日何故忽见推?”阮曰:“我图数千户郡尚不能得,卿乃图作佛,不亦大乎?”(《排调》)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任诞》)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任诞》)
石崇每要客燕集,常令美人行酒,客饮酒不尽者,使黄门交斩美人。王丞相与大将军尝共诣崇,丞相素不能饮,辄自勉强,至于沉醉。每至大将军,固不饮以观其变,已斩三人,颜色如故,尚不肯饮,丞相让之,大将军曰,“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汰侈》)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日:“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言语》)
仅看最后一则,正如有人说的,全文区区67个字,千年之后,读来却仍让人长叹。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评说得好:“《世说新语》的文字,素称简洁隽永,笔调含蓄委婉。它没有铺叙或过多的描写,更绝少夸张之处。但寥寥几笔,却能表现出相当生动的人物形象。这是因为作者采取遗貌取神的手法,删落枝叶,抓住人物本身最有特征、最富于意味的动作和语言,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并且,它所记载的人物语言,大多是活的口语,使人如闻其声。”
说到《世说新语》对后世的影响,还要感谢鲁迅先生,他读书甚多,且处处留意,向他的《中国小说史略》第七篇《〈世说新语〉与其前后》中稍加抄录,即可得后世如《世说新语》一类之书目一篇,大致是这样:
梁沈约撰《俗说》三卷。
《隋志》又有《笑林》三卷,后汉给事中邯郸淳撰。
《隋志》有《解颐》二卷。杨松玢撰。
《唐志》有《启颜录》十卷,侯白撰。
唐有何自然《笑林》,今佚。
宋有吕居仁《轩渠录》,沈征《谐史》,周文玘《开颜集》,天和子《善谑集》。
元明又十余种;大抵或取子史旧文,或拾同时琐事,殊不见有新意。惟托名东坡之《艾子杂说》稍卓特。
至于《世说》一流,仿者尤众,刘孝标有《续世说》十卷,见《唐志》,然据《隋志》,则殆即所注临川书。唐有王方庆《续世说新书》(见《新唐志》杂家,今佚),宋有王谠《唐语林》,孔平仲《续世说》,明有何良俊《何氏语林》,李绍文《明世说新语》,焦竑《类林》及《玉堂丛话》,张墉《廿一史识余》,郑仲夔《清言》等;至于清,又有梁维枢作《玉剑尊闻》,吴肃公作《明语林》,章抚功作《汉世说》,李清作《女世说》,颜从乔作《僧世说》,王晫作《今世说》,汪琬作《说铃》而惠栋为之补注,今亦尚有易宗夔作《新世说》也。
其实,如《世说新语》之类的著作还远不只这些,且就鲁迅未曾提及的举上几例。比如唐人赵璘所撰《因话录》即可当《世说新语》一类书看,其中也有有趣的段落。试拈一则如下:
安禄山入觐,萧宗屡言其不臣之状,玄宗无言。一日,召太子诸王击球,太子潜欲以鞍马伤之。密谓太子曰:“吾非不疑,但此胡无尾,汝姑置之。”(卷一《宫部》)
又如宋人吴处厚撰《青箱杂记》,亦有趣事。也拈一则:
世传魏野尝从莱公游陕府僧舍,各有留题。后复同游,见莱公之诗已用碧纱笼护,而野诗独否,尘昏满壁。时有从行官妓颇慧黠,即以袂就拂之。野徐曰:“若得常将红袖拂,也应胜似碧纱笼。”莱公大笑。
明人张岱《陶庵梦忆》一些篇什亦可做《世说新语》式著作看。且摘卷八《张东谷好酒》一段:
余家自太仆公称豪饮,后竟失传,余父余叔不能饮一蠡壳,食糟茄,面即发赪,家常宴会,但留心烹饪,庖厨之精,遂甲江左。一簋进,兄弟争啖之立尽,饱即自去,终席未尝举杯。有客在,不待客辞,亦即自去。山人张东谷,酒徒也,每悒悒不自得。一日起谓家君曰:“尔兄弟奇矣!肉只是吃,不管好吃不好吃;酒只是不吃,不知会吃不会吃。”二语颇韵,有晋人风味。而近有伧父载之《舌华录》,曰:“张氏兄弟赋性奇哉!肉不论美恶,只是吃;酒不论美恶,只是不吃。”字字板实,一去千里,世上真不少点金成铁手也。
清人龚炜《巢林笔谈》有一则大可解颐,且摘录如下:
河豚有毒,食之间有致伤者。一日至槎溪,妹倩陈篁屿问予食河豚否?予曰:“怀疑而食,味必失真;失真之味人疑腹,易牙不见功矣。”已,觞予于杞园,酒半,进一味甚鲜,不觉大嚼,同席相视而嬉。予曰:“误矣,东坡值得一死,我终不敢轻生。”相与大噱而罢。(卷一《食河豚》)
《巢林笔谈》应为文人笔记,但恰如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所说:“《世说新语》一向受到古代文士的特别喜爱,后世笔记小说记人物言行,往往模仿其笔调。”
以上举例,非为书袋卖弄,皆为证这种中国自生固有的小说的确飘散普遍,影响深远。
既然在中国飘散普遍,影响深远,在西洋应该也可瞥见它的影子,然而一时之间笔者想不出西方有何专著可以与之相对应,向“谷歌”搜索,翻了许多页,未得线索。但是,笔者相信,《世说新语》的写作方法在应用上能具普遍性和世界性,所以又未始不可以推广到世界去。可喜的是,1976年,美国汉学家、明尼苏达大学东亚系教授马瑞的《世说新语》英译本终于在美国出版了,译者在《附志》中说:“《世说新语》中并没有什么神秘到叫外国人难以理解的东西。记载在这本书里的轶闻逸事、会话言谈乃至人物性格大部分都是只要稍加替换就可能在任何社会发生的。”著名的中国作家莫言也曾呼吁,期待国外读者学会欣赏中国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