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依据中小学教育基础上对音乐教育的改革模式,综合性师范类大学中声乐课应根据当前形势实施教学理念和内容的改新,与时俱进,同时重点关注教学的“师范性”,培养适合教学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声乐;师范性;改新
目前,在高等师范院校设置的声乐课大都是沿用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然而,对于以师范性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其为社会培养的是以学生为全方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输送的学生是中小学音乐课教学和基层音乐教育而服务的教师,因此,如果一直沿用专业音乐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艺术表演为主要目的声乐教学模式,将不能适应师范性音乐师资的培养,对于在师范性教师教学模式中出现的偏差,必须以一个全新的理念将师范性声乐教学进行课改,才能做到真正意义的中小学教师培养方向。
1声乐教学存在问题
对当前所涉及到的高等音乐教育声乐课程革新情况进行分析,已然获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因为声乐课程自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而且我国传统精英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导致新的教学思想和内容标准等很难以在声乐教学中得到彻底性的变革和发展。不管是在声乐课程的实际教学中还是基础理论研究都无法得到较充分的实践及发展,存在多个问题。
1.1教学内容远离实际,师范性特点差
当前大部分教学内容都是依据专业声乐院校标准开展,缺乏师范类教学的综合性,使整个声乐教学都不具备师范类的特点,和师范类教学具有相关性的教育学、心理学和音乐教法等都没有在教学中得到体现,使学生学到的声乐知识无法运用到将来的实际工作中,其教材内容明显远离中小学音乐知识,其应试倾向较为明显。
1.2教学形式单一性
声乐课程自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传统教学模式中,通常都会应用一对一方式进行授课,在“一对一”教学模式下,教师教习一个学生,往往更加关注对声乐技巧的培养从而欠缺了对其声乐教学法的培训。自20世纪九十年代起各类高师音乐专业持续生源扩招,使得学生数量大增,但师资力量并未得到满足,为了解决此类问题,很多师范类院校开展声乐教学时,将集体授课模式应用到教学实际中。声乐集体性授课是在师资理论和学生比例出现严重失衡情况下选取的,虽然在过去就被提倡,却未得到实际推广应用。而且现在很多高校采取声乐集体授课仅仅是为了能够节省师资力量,缓解设备不足等情况,虽然采取的是大课模式但是还是以小课方式进行教学,导致集体授课只是一种减负手段,从未在根本环节上改变声乐教学的差异性,无法使学生在技能知识获得的同时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很多声乐教师在教学中只关注其知识的针对性,却忘记集体课所具有的互动性及知识的多面性。
1.3教材缺乏
因为多方面原因,综合性师范类院校在对声乐知识的教学中一直都没有较为规范化和统一性的教材。目前师范类高等院校所试用的声乐教材中,不论是曲目选择,还是编排体系等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及疏漏。没有较为统一的,符合实际应用的高等院校声乐教材,导致师范类院校声乐课的随机性,缺乏统一标准,容易导致教学脱离实际。现在很多的声乐理论教材无法在教学内容等方面融入符合实际的知识,导致学生所学知识脱离实际,且无法将此类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因此急需师范类声乐较次的完善[1]。
1.4师范性质不足
综合性师范院校大部分都选取了音乐专业学院的精英式教育,使之脱离了师范教学的特点。此类教学模式不论是在教材编制,教学内容及方式等各方面都突出了专业性,而缺乏师范性,导致师范类院校的培养目标无法实现,尤其是所教学内容无法在中小学音乐授课中得到应用,无法达到教育部对教师素质的标准。专业性的教学应用到师范类声乐课程中,容易导致学生无法拥有较为前面的知识结构,其单一性知识较为明显,没有多层次的理论知识,也没有专业性教学知识,最终使得很多学生只是会唱但是不会将所学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严重脱离师范类院校的教学目的,此类学生往往缺乏充分的教学能力,也造成就业困难等问题。
2声乐课改新方法
2.1改革教学理念及模式
按照教育部所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综合性师范类院校的声乐课程进行整体性改革调整,构建新的教学理念,使之能够和基础声乐教育方法相结合,符合实际应用。参照新的声乐课程教学理念,关注学科自身知识及其专业性,使之能够相互融合,和基础教育所进行的改革变化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确保学生可以“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关注學生自身个性特点,不可泯灭其创造性,能够给学生提供良好环境,使其优良禀赋及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材施教,选取合理的教学体系培养师范类人才。
2.2应用合理化教材及教学模式
将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提供其教育水平,加快新教材编写,使教材内容符合实际应用,结合理论与实践在声乐教学中应用新的模式及方法,建立和教学目的相结合的具体实践措施,提高综合性师范类院校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之能够在实践中得到长足发展进步,具有符合教师教学的就业能力。
2.3关注“教”与“学”
在综合性师范类大学中,声乐教学需摆脱“专业性”的错误理念,将“师范性”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打造成复合型声乐人才,使之能够适应将来的教师身份。目前,大学扩招的持续性导致学生就业压力大,为了确保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我们应做到下面几点:
(1)关注声乐基础教学。在声乐教学中,尤其是针对一年级学生,应抛弃原有专业性理念,将新的教学目的“师范性”应用到教学当中,使学生具有综合能力。在此教学过程中,可以将集体课、歌唱基础 理论、作品欣赏、声乐教学规律模式、课后练习等融入其中,在理论教学基础上进行多层次实践学习。将现代化教学设备应用到声乐教学中,例如录音、录像器械等,让声乐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形象化,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对学生进行考试时也应该从理论知识到演唱多方面进行考核[2]。(2)专业提高教学。在综合基础知识教学基础上,提高学生演唱能力,应用现代化教学模式,使学生了解自身特点及缺陷,增加其主动性和创造性。(3)加强综合实践能力。应用集体授课方式,让学生演绎多类型声乐作品,使之综合应用多种声乐知识,加强基础知识的应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提倡其自编自导,使之在声乐表演中,提高自身创作性,并调动其积极性和能动性。
3总结
应用合理方法探讨声乐课程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性,打造有特色的,且符合教育要求的教学模式,避免综合性师范大学所培养出的人才和基础教育脱节,无法适应中小学教育水平。在教育过程中,使学生具有专业性同时具有符合教学的师范性,培养符合中小学教学的高素质师范类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刘珊.高师声乐教学的艺术特点与技巧训练[J].音乐教育与创作,2013(3):18-21.
[2] 任纬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课堂中的声乐多样化表演教学[J].考试周刊,2012(87):171-172.
作者简介:张涛(1980—),女,贵州贵阳人,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从事声乐教学。
关键词:声乐;师范性;改新
目前,在高等师范院校设置的声乐课大都是沿用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然而,对于以师范性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其为社会培养的是以学生为全方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输送的学生是中小学音乐课教学和基层音乐教育而服务的教师,因此,如果一直沿用专业音乐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艺术表演为主要目的声乐教学模式,将不能适应师范性音乐师资的培养,对于在师范性教师教学模式中出现的偏差,必须以一个全新的理念将师范性声乐教学进行课改,才能做到真正意义的中小学教师培养方向。
1声乐教学存在问题
对当前所涉及到的高等音乐教育声乐课程革新情况进行分析,已然获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因为声乐课程自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而且我国传统精英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导致新的教学思想和内容标准等很难以在声乐教学中得到彻底性的变革和发展。不管是在声乐课程的实际教学中还是基础理论研究都无法得到较充分的实践及发展,存在多个问题。
1.1教学内容远离实际,师范性特点差
当前大部分教学内容都是依据专业声乐院校标准开展,缺乏师范类教学的综合性,使整个声乐教学都不具备师范类的特点,和师范类教学具有相关性的教育学、心理学和音乐教法等都没有在教学中得到体现,使学生学到的声乐知识无法运用到将来的实际工作中,其教材内容明显远离中小学音乐知识,其应试倾向较为明显。
1.2教学形式单一性
声乐课程自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传统教学模式中,通常都会应用一对一方式进行授课,在“一对一”教学模式下,教师教习一个学生,往往更加关注对声乐技巧的培养从而欠缺了对其声乐教学法的培训。自20世纪九十年代起各类高师音乐专业持续生源扩招,使得学生数量大增,但师资力量并未得到满足,为了解决此类问题,很多师范类院校开展声乐教学时,将集体授课模式应用到教学实际中。声乐集体性授课是在师资理论和学生比例出现严重失衡情况下选取的,虽然在过去就被提倡,却未得到实际推广应用。而且现在很多高校采取声乐集体授课仅仅是为了能够节省师资力量,缓解设备不足等情况,虽然采取的是大课模式但是还是以小课方式进行教学,导致集体授课只是一种减负手段,从未在根本环节上改变声乐教学的差异性,无法使学生在技能知识获得的同时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很多声乐教师在教学中只关注其知识的针对性,却忘记集体课所具有的互动性及知识的多面性。
1.3教材缺乏
因为多方面原因,综合性师范类院校在对声乐知识的教学中一直都没有较为规范化和统一性的教材。目前师范类高等院校所试用的声乐教材中,不论是曲目选择,还是编排体系等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及疏漏。没有较为统一的,符合实际应用的高等院校声乐教材,导致师范类院校声乐课的随机性,缺乏统一标准,容易导致教学脱离实际。现在很多的声乐理论教材无法在教学内容等方面融入符合实际的知识,导致学生所学知识脱离实际,且无法将此类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因此急需师范类声乐较次的完善[1]。
1.4师范性质不足
综合性师范院校大部分都选取了音乐专业学院的精英式教育,使之脱离了师范教学的特点。此类教学模式不论是在教材编制,教学内容及方式等各方面都突出了专业性,而缺乏师范性,导致师范类院校的培养目标无法实现,尤其是所教学内容无法在中小学音乐授课中得到应用,无法达到教育部对教师素质的标准。专业性的教学应用到师范类声乐课程中,容易导致学生无法拥有较为前面的知识结构,其单一性知识较为明显,没有多层次的理论知识,也没有专业性教学知识,最终使得很多学生只是会唱但是不会将所学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严重脱离师范类院校的教学目的,此类学生往往缺乏充分的教学能力,也造成就业困难等问题。
2声乐课改新方法
2.1改革教学理念及模式
按照教育部所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综合性师范类院校的声乐课程进行整体性改革调整,构建新的教学理念,使之能够和基础声乐教育方法相结合,符合实际应用。参照新的声乐课程教学理念,关注学科自身知识及其专业性,使之能够相互融合,和基础教育所进行的改革变化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确保学生可以“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关注學生自身个性特点,不可泯灭其创造性,能够给学生提供良好环境,使其优良禀赋及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材施教,选取合理的教学体系培养师范类人才。
2.2应用合理化教材及教学模式
将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提供其教育水平,加快新教材编写,使教材内容符合实际应用,结合理论与实践在声乐教学中应用新的模式及方法,建立和教学目的相结合的具体实践措施,提高综合性师范类院校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之能够在实践中得到长足发展进步,具有符合教师教学的就业能力。
2.3关注“教”与“学”
在综合性师范类大学中,声乐教学需摆脱“专业性”的错误理念,将“师范性”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打造成复合型声乐人才,使之能够适应将来的教师身份。目前,大学扩招的持续性导致学生就业压力大,为了确保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我们应做到下面几点:
(1)关注声乐基础教学。在声乐教学中,尤其是针对一年级学生,应抛弃原有专业性理念,将新的教学目的“师范性”应用到教学当中,使学生具有综合能力。在此教学过程中,可以将集体课、歌唱基础 理论、作品欣赏、声乐教学规律模式、课后练习等融入其中,在理论教学基础上进行多层次实践学习。将现代化教学设备应用到声乐教学中,例如录音、录像器械等,让声乐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形象化,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对学生进行考试时也应该从理论知识到演唱多方面进行考核[2]。(2)专业提高教学。在综合基础知识教学基础上,提高学生演唱能力,应用现代化教学模式,使学生了解自身特点及缺陷,增加其主动性和创造性。(3)加强综合实践能力。应用集体授课方式,让学生演绎多类型声乐作品,使之综合应用多种声乐知识,加强基础知识的应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提倡其自编自导,使之在声乐表演中,提高自身创作性,并调动其积极性和能动性。
3总结
应用合理方法探讨声乐课程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性,打造有特色的,且符合教育要求的教学模式,避免综合性师范大学所培养出的人才和基础教育脱节,无法适应中小学教育水平。在教育过程中,使学生具有专业性同时具有符合教学的师范性,培养符合中小学教学的高素质师范类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刘珊.高师声乐教学的艺术特点与技巧训练[J].音乐教育与创作,2013(3):18-21.
[2] 任纬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课堂中的声乐多样化表演教学[J].考试周刊,2012(87):171-172.
作者简介:张涛(1980—),女,贵州贵阳人,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从事声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