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高校电气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探索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0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不同高校开设电气信息工程专业的指导思想、优势各不相同,对其规划建设发展影响很大。结合林业院校的自身特点,南京林业大学电气信息工程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验和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不断创新,在应用型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上进行了大胆的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电气信息工程;创新培养;实验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8-0066-02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急需培养既具备系统的电气专业理论和技能又掌握扎实的信息技术及应用的高级专门人才。电气信息工程专业就是将电力系统、电气自动化设备、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国家引导性、跨专业的新型综合性专业。它具有专业口径宽、就业适应面广的特点。随着电力系统、电气自动化设备相关企业、林业高科技加工企业等相关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后该专业的人才需求量更大。
  如何办好该专业,使学生顺利毕业,顺利胜任新岗位,服务单位,回报社会是现实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确立切合实际的专业培养目标
  全国也只有几所高校开设此专业,不同高校有不同的办学思想和特色优势。[1-2]依据最近几年的专业调研,该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在了解并熟悉与本专业相关的社会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南京林业大学(简称“我校”)自身特点和优势,逐步确立了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并具有一定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及素质协调发展的,可以从事与电气信息工程相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研制开发、试验分析、信息处理和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以适应我国电力领域不同层次、林业高科技加工企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需求。
  二、确立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并不断优化
  1.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原则
  电气信息工程专业是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四个专业方向融合在一起的新型专业。考虑到我校该专业毕业生主要流向林业高科技加工企业等相关行业,依托我校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在信息、控制等方面的优势,在进行该专业课程结构设置时,遵循“以弱电为主体,强电为用,电气控制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加强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拓宽专业,适度交叉;整合相关课程,适当减少学时,增加教学内容的广度;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强化实践环节;以培养能力、注重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设置了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和实践课程模块。
  2.课程体系优化配置的特色
  首先,加强信息技术在电气工程领域的应用,保持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相关课程的教学不断线。开设以信号处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电气控制与PLC和电力通信技术等为主的弱电课程。其次,突出强电特色。开设电力与拖动、电力系统分析、工厂供电、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高电压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远动及调度自动化等为主的强电课程。最后,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充分利用Protel 2004、Multisim 7、autoCAD和matlab等软件技术和实验硬件设备,进行电子电路设计、单片机应用设计、PLC控制设计、电力工程课程设计和电力系统综合设计等课内外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得到电工电子技术、信息控制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相关训练,从而具备分析与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及控制技术问题的能力。该专业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电气信息类学科“强弱结合、软硬兼施”的理念。[3-4]
  时代在发展,企业在进步。要求我们要不断地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课程结构,力求逐渐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
  三、建设并完善实验和实践教学体系
  1.加快强电实验室建设的同时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工程素质
  利用2010年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教学实验平台建设项目启动的契机,加快继电保护、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现代电网模拟实验室等强电课程实验室建设,编制适合专业课程的实验内容,并尝试进行部分设备的自主研发和校企合作。不仅提高了教师自身的工程素质和专业科研水平,增强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能力,形成以科研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良好态势。
  2.建立“递进式”的实验和实践教学体系
  我校以教学资源库与开放管理系统为核心的开放、自主的电工电子省级教学示范实验中心拥有公共课程实验平台(电路、电工电子技术)、专业基础课程实验平台(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光纤通信、单片机、电机与拖动和电工实训等)、专业方向课程实验平台(EDA、DSP及ARM等)。借助实验中心这些平台,以“加强基础、重视应用、开拓思维、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思想为指导,建立“递进式”的电气信息工程专业实验实践教学体系。该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电工电子类基础课程实验不仅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源泉,也是最初培养学生电类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摇篮。只要精心的设计好课内外实验,将验证性实验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相结合,高质量地完成实验的各项要求,就能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充分调动起来,达到锻炼人才、培养能力的综合性的教学效果。而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5]为此,在每个基本实验中扩展一些小型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例如基本实验项目中给出的分析类实验子项目。学生只有利用已学知识进行分析后,自行拟订实验电路、选择仪器、仪表,作好数据测量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结论。如数字电路中的组合逻辑章节实验中给出一道逻辑函数表达式,要求学生分析其逻辑功能。学生只有对该表达式进行化简后,设计出相应的逻辑电路,通过分析测得实验数据才能得到正确的逻辑功能。再如每个实验项目中的思考题。要求学生必须在实验课上利用已有电路通过线路改接或重新设计电路,独立完成实验得出正确结论,而不能凭主观想象或理论知识推出结果。实验考核有利于激发、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主体作用的发挥。考核内容包括出勤率、平时动手能力评价、实验项目报告、闭卷考试。其中闭卷考试所占比重最大,考试内容由实验电路及测量电路的接线情况、实验数据测量和思考题三部分组成。学生随机抽签到相应的实验室实验台考试,由监考老师在几十套试卷库中随机抽取试卷。   在基本工程实践技能训练中,改革以往必做内容(+5V电源)由学生选择元器件、绘制专用PCB图的状况。进而取代的是教师给出+5V电源的原理图、设计好的PCB图和专用印制电路板(由学生安装调试后作为选作电子电路的直流电源),让学生的主要精力用在通过学习+5V电源的制作过程,了解电子产品从设计到生产的全过程,进而完成选作内容的原理图和PCB图设计,将选择正确的元器件安装在通用电路板上(因为时间有限,难以及时到电路板生产厂制造专用印制电路板),对电路进行检测、分析判断与故障排除。
  通过这种“渐进式”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培养促使学生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使其专业能力与综合能力得到共同提高。
  四、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
  高校的教学过程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习与创新相结合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行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全方位多渠道推进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进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高校教学内在规律的体现和要求。[6-7]
  1.定期开展电气学科前沿讲座
  为电气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开展电气学科前沿讲座,介绍电气学科最近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使学生了解电气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和电子竞赛培训基地对本专业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
  2007年我校开始组队参加全国或江苏省竞赛以来,参加全国和江苏省大学生电子竞赛的指导教师平时结合工程实际,科研课题设计选题,培养学生自主完成项目的方案论证、具体设计到系统调试和项目总结,教师仅作指导。在这样的训练培养下,学生在竞赛中共取得全国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二项和江苏省一等奖三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5项的优异成绩。借助这些积累的经验,并充分利用大学生创新教育实践项目的课题申请,从第四学期开始对本专业学生采取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实践训练方式。通过科技活动项目培养学生多学科视野,学会多角度考虑问题。力争达到共性和个性发展相结合,获取知识能力与技能训练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本科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成长成才。[8]
  五、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加强对教师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1.充分利用校外人才资源
  理论与实践真正相结合才能对理论知识有深刻的理解。由于电力生产的特殊性,学生不可能到生产现场进行真正的实际设备操作,毕业之前最多的还是利用学校实验室内电气设备进行电力系统的仿真实验。聘请电力企业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作为专业指导顾问,为学生开展专业技术讲座与指导等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还拓宽了学生对生产现场突发状况的知识面。
  2.充分利用校外大小实习基地
  小有小用,大有大用。充分利用校外大小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之前,安排学生去就近的22kV变电站进行专业感性知识教育。在电力系统综合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阶段安排学生去大型企业自备火电厂(浙江嘉能化工有限公司)、核电站(秦山)和水电站,不仅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巩固学生已学专业知识,还促进了校企联合,请企业参与毕业设计环节,允许学生到实习基地做毕业设计,直接面向生产实际,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还培养学生与单位的交流能力,达到顺利就业的目的。
  尝试通过送教师去电类企业锻炼的形式,学习企业的先进生产经验,积累实际生产项目和案例作为教学资料。提高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从而更好地运用到教学工作中,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六、总结
  本文结合我校的自身特点,提出了电气信息工程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的探索建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不断探索中创新改进,专业才能得到健康发展,才能培养出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创新能力及素质协调发展的应用型电气信息工程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永止,郑家泰.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要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1999,(1):75-77.
  [2]赵黎明,张冰.电气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
  2011,(8):32-35.
  [3]叶绿,杨翊,向坚.基于贯穿教育全过程德国FH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构想[C].中德第二届论坛大会论文集,2009.
  [4]华荣.“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的思考及探索[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02,(s1):34-37.
  [5]胡皓.电工学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现代技能开发,2002,
  (8):43-44.
  [6]马纲,张敏.试论高校实验室开放的形势与管理[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6,(2):103-104.
  [7]雷万忠,季宝杰.电气信息类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6):332-335.
  [8]邓先明,张志国,胡堃.电气工程创新教育的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1999,(1):75-77.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其他文献
冬日的阳光格外温暖,穿过五彩缤纷的树叶,从湛蓝的天空洒到原野.在美丽的康州森林中穿行,离开了AMITY学校,对这所精致学校的印象却越发清晰起来.郊区公立学校、excellent、15
开展付费广播影视新业务,是全国广电系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加快广播影视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国家信息化进程的要求,对于拉动国内需求,满
星星(你们都喜欢喊他星星老师,我喜欢叫他星星,有时还会在前面加一个“臭”字)是我的弟子,他很显然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当别人都在捧着教材准备啃一辈子的时候,他早早地另
摘要:电路理论是电气信息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专业素质形成的关键课程。针对独立学院学生和电路课程的特点,提出了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等改革措施。经过尝试,对提高电路课程的教学质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电路理论;教学改革;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
“喜欢”是一个我们在交流中常用的表达情感的词语,是一个令人产生愉悦情绪的词语,却在我们班引起了一场小风波。  “老师,您快去看看,鑫鑫哭了,可厉害了!”刚走上楼梯的我被几名女生拉着急匆匆地往教室里赶。我不禁一愣,鑫鑫是班长,是个稳重、冷静、宽容的女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她的情绪如此失控呢?我连忙问:“她为什么哭呢?”孩子们抢着回答:“上体育课回来,牛牛就在班里不断地喊‘泽泽说了,他喜欢鑫鑫!’
6月7日,央视新闻频道试播38天之际,中央电视台召开新闻频道发展研讨会,邀请新华社、社科院和著名高校研究新闻传播的专家、学者,共同研讨新闻频道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在会上,大
摘要:依据电类核心基础课程理论性、实践性两者并重的特点,进行了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实行两阶段教学,精讲内容,嵌入式研讨,加强实验。理论讲授、研讨和实验三者互相结合、相互渗透。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能力,使课程建设水平稳步提高。  关键词:电类核心基础课程;研讨式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8-006
本刊讯 4月11日~12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西南地区2019学术年会在重庆召开,会议由CERNET西南地区网络中心电子科技大学主办,CERNET重庆网络中心重庆大学、重庆文理
期刊
《中国教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国家级教育期刊,邮发代号:82-113,国内刊号CN11-4801/Z,国际刊号:ISSN 1672-2051。2018年,本刊由半月刊改为月刊,并适当进行了栏目调整,调整后,本刊将在“服务中国最大的知识群体,感悟教师全新的职业人生”的基础上,以更全面、更深入、更灵活、更高效的方式,关注教师、关注教师所关注的,为教师服务、为新时代中国基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