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 “山精”传说

来源 :奇闻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j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传在苏格兰的本麦克杜伊山中,生活着一种体型巨大且全身呈灰黑色的类人生物,这种生物被称为本麦克杜伊山灰人。
  尽管本麦克杜伊山灰人的首次目击记录是在1791年,但据说其在更早之前就已經出没于苏格兰地区,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生物。
   目击记录显示,本麦克杜伊山灰人平均身高为3米,它有着很长的手臂和腿,猿猴一样的头部和短而粗的灰黑色毛发,因此本麦克杜伊山灰人有时候也会被人们拿来和喜马拉雅雪人以及美洲大脚怪相提并论。
   尽管如此,本麦克杜伊山灰人却并不被认为是一种有血有肉的生物,而是常被当地人认为是一种鬼魂,一种充满危险的山精。总之只要在苏格兰地区,尤其是本麦克杜伊山区,只要一提到本麦克杜伊山灰人,人们都会心生恐惧和敬畏。
   截至目前,有记载的最早一起遭遇本麦克杜伊山灰人的案例可以追溯到1791年,当事人是一名叫詹姆斯·霍格的诗人。据说霍格当时在本麦克杜伊山里牧羊时,突然遇到一个有着人类形态的奇怪生物,这个生物全身布满灰黑色毛发且至少身高9米。
   霍格在其诗歌中对这次经历描述道:“它全身灰黑色,身高9米;尽管它和我一样,但却巨大无比;若是它对我发动攻击,我根本无能为力;我很恐惧,我要逃跑……”就这样,在遇到那个巨大类人生物后霍格便被吓得丢下羊群迅速跑回家了。
   然而当第二天霍格再次回到山里打算取回羊群时,那个生物再次出现了,它似乎一直躲在原地等待着霍格回来。不过这次霍格并没有逃跑,而是脱下帽子跟那个生物打招呼以测试它是否有危险,出乎预料的是,那个生物也和他做了同样的动作。
   霍格认为那个生物很可能只是自己在雾中的影子,前一天的遭遇只是自己吓自己,他在后来的诗中接着写道:“原来它什么都不是,它只是我的身影,一切都是虚惊一场而已。”
   尽管詹姆斯·霍格的案例显示所谓的本麦克杜伊山灰人很可能只是他自身的影子,但随着这一案例越来越广为人知,本麦克杜伊山存在神秘类人生物的说法也开始逐渐广为流传,并在134年后的1925年引起轩然大波。
   1925年,英国伦敦大学有机化学学院教授约翰·诺曼·科里在凯恩戈姆斯俱乐部第27届年会的演讲中透露称,他在1891年攀登本麦克杜伊山时遭遇了一件诡异事情,而他的这次经历也被认为是本麦克杜伊山存在奇怪生物的最佳证据。
   据约翰·诺曼·科里陈述,当时,他从本麦克杜伊山顶下来的时候,周围开始弥漫着薄雾,此时他隐约听到身后传出其他脚步声。科里每走几步,这个脚步声就会响起一次,听起来就像是有人在身后跟着他,但这个人的一步却等于科里的三四步,于是科里便在心里默念:“这都是幻觉。”
   尽管如此,这个脚步声却始终没有消停,然而尽管科里多次回头看,却并未发现什么人影,只见到朦胧的一片雾。
   此时科里开始感到害怕紧张,接着便加快脚步下山,直到进入到山下的罗切莫奇斯森林里,这个脚步声才彻底消停。科里十分肯定地认为,在本麦克杜伊山里的确存在有一些奇怪的东西,所以他当时下定决心再也不会去那里爬山。
   自从科里教授发表这次演讲后,本麦克杜伊山存在奇怪生物的事情便很快引起了巨大轰动,此后许多登山者都表示他们也在那里遭遇了类似的事情——被一个看不见的生物跟踪。尽管这种跟踪也可以解释为是本麦克杜伊山中的野生动物所为,但仍有许多人相信这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的本麦克杜伊山灰人。
   诚然无论是詹姆斯·霍格的经历还是约翰·诺曼·科里的经历,这些经历都仅是文字记录而已,很难有说服力,即便这是德高望重的科里教授所述。且苏格兰博物学家詹姆斯·雷尼也在其著作《浪漫斯特拉斯佩》中指出:他曾在斯佩山谷的雪地中发现一些巨大脚印,但经过他仔细研究后发现,这些“脚印”不过是由降雨所形成的,并不是所谓神秘生物的脚印。
   因此就目前来看,似乎没有太多明确的证据可以证明本麦克杜伊山灰人是真实存在的,因为直到今天也鲜有人见过其庐山真面目,且绝大多数“目击者”也只是听到有诡异脚步声跟着自己而已。这些脚步声究竟是属于本麦克杜伊山灰人还是山里的精灵?抑或是人们的幻觉?
其他文献
日前北京城雕办组织雕塑展品参加了第19届首都建筑设计汇报展,旨在总结过去,继往开来,拓展公共环境艺术,引领雕塑行业向规划设计行业拓展。  本次展览主题是“交流、融合、超越—北京国际雕塑公园10年回顾展暨方案邀请展”,以图片的形式回顾了十年前北京国际雕塑创作营的历程,同时邀请了50多件艺术作品参加展览,展览策展推出新人、新作和新的工艺技术,张大生先生参展的三维立体打印雕塑引起业内观众的好奇。展览历时
内容摘要:本文着重分析理查德-塞拉的作品中使用极简主义的形式、材料、颜色、比例和空间,以及雕塑与建筑物或特定场所的关系。概述理查德-塞拉的作品和他的创作理念,并列举了一些批评家如何评论理查德-塞拉的雕塑作品。探索对塞拉雕塑产生影响的一些因素,从中国的传统文化道家思想和当代中国艺术家的创作理念与理查德-塞拉雕塑的比较研究中找到共同的契合点。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极简主义:理查德·塞拉雕塑    
内容摘要:黄杨木雕是根植于传统文化土壤中的艺术,已形成了自身的表现方式,传承到今天若要使这一具有浓厚的文化积淀的传统艺术走向现代,则需要在表现形式、手法、内容上有破有立。传统工艺美术不应徘徊在技艺的层面,而应当追求艺境,要在充分掌握传统技法的同时与当代意识有机融通,产生出一个新的局面,这就要求工艺美术应当从以工为巧的层面走出,成为以艺人工的当代艺术。  关键词:黄杨木:以线塑形;以艺入工    在
编者按:软文化的话语权  关于“文化话语权的探讨”从来都没有真正平息过,尤其在中国国力日渐昌盛但社会价值观仍然混乱的时期。文化一旦和权力扯上关系,其问题就不单纯在于学术,而是关乎政治和权术。时下所谓的地域化或国际化、非主流或主流,究竟有多少是非策略的,而真正建构在一种独立价值观之上呢?本期特邀请数位文化学者就此话题展开讨论。或许,只有从内心真正强大和自信起来,关于话语权的探讨才具有实际的意义。  
“越民族就越国际”,从语言逻辑看似乎很有道理,而且是充满了民族自信的表达。但深究一下,我们却会发现:如此说话,骨子里并没有语言表达上的那份“果敢”与“自信”。因为一个自信的民族不会刻意强调自我文化特征,并以此获得所谓的国际化身份,这种姿态不是开放性融入世界的立场,而是对立性割裂世界的立场。也可以这么理解,一味强调自我属性,最终诉求就是自我保存。而为了自我保存对自我属性的强调,则恰恰说明了说话者处于
1968年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市,从小受雕塑艺术熏陶,毕业于福建工艺美术学院,1987年至今在《莆田光临雕塑创作室》师承父闵国霖(中国木雕艺术大师)从事雕塑设计、创作,擅长人物雕像,造型奇崛,形神兼备,具有中国传统写意画舍形求意、舍表求神的意韵。《苏武牧羊》《五福祝寿》《妈祖出巡》《屈原》《达摩》《寿星》《和为贵》等20多件木雕精品获国家级金银奖,多为海内外收藏界和中国木雕艺术馆收藏。现为莆田市工艺美
1 李春辉 《残念》 玻璃钢 导师:孙胜银、苏立群 [参展作品]
“一个人的困惑自有其因困惑而成活的幻想。但最重要的是在此你与幻想为敌——你不相信!你的实体在竖立着,并不因为精神上的东倒西歪而迷失了那种竖立感。”1  早在希腊时期,人们为识得生来之样貌就以铜镜自观。东方以镜观象的史实也早在秦汉之际早早显露端倪。镜的反射功能,使人第一次能够看清除了灵魂之外的自身表征。因此,最初镜子也被当做是巫术或是宗教上的器物,被赋予一种精神层面的象征暗示。如今人们面对镜面时可能
莆田市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收藏家喜爱的石雕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莆田市工艺美术协会理事。  1973年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市,2002年创办莆田诚盟雕塑,石雕作品在2009年福建省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荣获金奖,作品参评省内外大型专业博览会获得多项金、银、铜奖。
巴黎时间12月15日晚,由法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2012卢浮宫国际美术展”在巴黎卢浮宫卡鲁塞尔厅举行颁奖典礼。卢浮宫国际美术展是巴黎最重要的艺术类展览之一。今年,绘画和雕塑类金奖由4位艺术家获得,其中有三位均来自中国。这也是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中外友好国际交流中心应邀首次组织高水平的中国代表团携作品在展览上亮相。展览期间,中国代表团展区得到了各国艺术家、艺术爱好者及巴黎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展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