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极简主义的共性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st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着重分析理查德-塞拉的作品中使用极简主义的形式、材料、颜色、比例和空间,以及雕塑与建筑物或特定场所的关系。概述理查德-塞拉的作品和他的创作理念,并列举了一些批评家如何评论理查德-塞拉的雕塑作品。探索对塞拉雕塑产生影响的一些因素,从中国的传统文化道家思想和当代中国艺术家的创作理念与理查德-塞拉雕塑的比较研究中找到共同的契合点。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极简主义:理查德·塞拉雕塑
  
  一、极简主义的来源
  
  极简主义一词,是指20世纪50年代西方艺术运动,特别是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美国的视觉艺术。极简主义是形容绘画与雕塑从内容到形式都用简约的艺术术语,也就是说,它强调的概念,是在艺术作品中尽量减少颜色的数量、色泽度,以及几何形状、线条和纹理的运用,减少任何有关个性的标志符号-,拒绝自我意识的体现。因此,极简主义被认为是与抽象表现主义的理论,基本原理和意识形态相排斥的,是连接后现代艺术实践的桥梁。概括地说,极简主义的特点包括几何形体,通常是立方体,忽略一切形式的隐喻、平行部件、复制品、非色彩表面和工业材料。极简艺术对20世纪后期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塞拉的雕塑印象
  
  塞拉是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极简主义抽象艺术雕塑大师,在许多国家的重要场所都可以看见他的作品。美国著名的艺术和历史学家罗伯特·休斯评价:在世界上活着的雕塑家中,他是最伟大的。虽然他被休斯这样的大家肯定为现代艺术大师,但是他的作品也并不总是为世人所赞赏。例如,塞拉控告美国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将他在纽约广场的雕塑移除损坏(图2《斜弧》),原因是当地人民不欢迎他的作品,认为雕塑侵占了他们的公共空间,并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多麻烦。
  笔者在伦敦留学时,与导师和一些研究生在伦敦高古轩画廊,参观了理查德-塞拉的雕塑展。刚开始的感觉,这些雕塑作品过于简单,既没有美观的色彩,也没有令人振奋的形式感。因而无法理解其内涵,难于认可为雕塑作品。随着亲临其境的体验,沿着雕塑的移动,产生了一种特别的感觉。在展厅里,深深地吸引人们的是,一个钢铁材质、庞大的长形黑色曲线型雕塑(图3《开放结束》),几乎占据了整个室内空间以及所表现出来的神秘感使人感到震撼。这个巨型雕塑左侧有一个入口,人们好奇心很想知道究竟里面隐藏着什么。走进雕塑,两侧是很高的黑钢铁墙壁,顺着路径前面是个弯道,使人感觉没有尽头。随着人们的移动,光线逐渐消退,直至黑暗。前方突然变得很窄,人们的肩膀几乎都贴到了黑色的钢铁墙壁上。马丁·施万德是这样评论塞拉的雕塑的:“塞拉的作品,通常与危险和压迫感相关”。然而,窄小的通道开始变得越来越宽,而且光亮。使人们突然感觉到舒适。那种心境,正像中国的古诗所形容的:“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名写过纳粹大屠杀主题作品的长篇小说家,在他参观理查德·塞拉的雕塑作品后感慨,这样一个巨大的弧形钢铁墙壁,挡住了他前进的脚步,让他似乎迷失在这片黑色的空间里,幽闭压抑的气氛让他下意识地想起了纳粹集中营。虽然这个雕塑使这个作家觉得压抑害怕,但他仍然被这种敬畏、恐惧和快乐混合在一起的作品所吸引。这正如哲学家康德说的:“伴随着忧郁和恐惧同在的“颤栗的快感”。
  另外,两个被安装在主展厅的巨大的弧形氧化钢圈,也使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两个钢圈一凸一凹,表面的颜色非常自然而且有很均匀的锈褐色,使人有一种温暖的感觉。“一个钢圈(图4)悬在上空离你很近,另一个似乎就要掉下来;一个犹如子宫环绕着婴儿,另一个似乎将光线吸纳到了中心。”一这种材料的感觉非常沉重,它挑战着地球引力的逻辑。
  还有一个造型简单的雕塑,只是一块长方形的很厚的钢板(图8《弗尔南·佩索阿》)。远距离的它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当人们走近慢慢地绕着它的周围移动时,雕塑表面的铁锈和它本身厚实的钢材带给人的重量感,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似如久远的年代以及坚不可摧的城墙——中国的长城。
  艺术家珍妮·萨维尔指出,塞拉的雕塑给机会让人们去亲身体验,它不仅仅是用来看的。还需要花费时间对雕塑的不同角度的观赏,也就是“持续的体验,直觉与审美观,情绪与心理和时间对雕塑的体验”。这种体验是建立在不同的理解上的。
  
  三、塞拉雕塑的内涵和创作理念
  
  尽管塞拉的雕塑很抽象,但人们还是可以感知和理解的,因为作品的内涵在与空间的相互关系中产生和谐。一件作品的内涵体现在于观众的理解,而不在于雕塑本身。雕塑的空间构造和时间观点,则是观众了解理查德·塞拉雕塑的不同方式。观众并不需要对雕塑作品是否了解,而是要亲自体验。当人们在雕塑周围的整个空间走动,他们的体会就是作品所要体现的内涵。因此,人们的亲身体会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只依靠文字说明和解释,对于作品的理解就毫无意义了。
  理查德·塞拉雕塑创作的理念来自于委拉斯开兹的油画。委拉斯开兹的油画与众不同,耐人寻味,如他的作品《侍女》,画面上只有几个人像,艺术家把自己放在画面背景的画架旁。当观众面对这个作品时,就会发现画面中的艺术家正在凝视着自己。因此,绘画的空间延伸出来,观众也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塞拉说,他以前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作品,使他对雕塑艺术有了新的思考,以及用一种新的方式指导他的创作。’
  另一个对塞拉雕塑创作产生影响的是日本庭园。在一次采访中,他提到,他的雕塑风格的改变是在1970年访问日本时,日本的花园给了他很多灵感和启发。访日前,他的作品都是小规模站立观赏的。访日后,他改变创作理念,开始创作规模庞大的雕塑,人们可以亲临其境感受雕塑的内涵。
  
  四、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和共同点
  
  虽然理查德·塞拉在现代雕塑界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但他的作品在中国并没有受到广泛的认知。笔者分析,有三种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中国的文化和审美观和西方是有差异的。例如这些雕塑放置在中国的公共场所,人们会认为是工业产品或是奇怪的建筑物。中国人不喜欢生锈,因为会让人联想到废铁。其次,雕塑在中国通常被赋予特定的涵义。观众从不同的角度和距离来欣赏作品的外部形象。因此,塞拉的作品和当代大多数中国人的审美观和审美习惯是有距离的。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中西方创作观念的不同。中国改革开放之前,艺术的发展一直受政治的影响。文学艺术要为人民大众服务,特别是为工农兵服务,以及文艺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些原则已经深入人心。因此,中国艺术家一直遵循着这原则并将其贯彻到自己的创作中去。现在的中国是改革开放的中国,中国人的思想空前解放,无论是歌颂母爱或宣扬奥运精神的主题,或者表达自由意识的抽象作品,只要是出色的作品都会被接受。虽然如此,众多艺术家的创作思维仍然深深地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
  然而,从另一角度分析,中国传统哲 学和美学思想与理查德·塞拉的创作观点有很多共同点。例如“朴素”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是个赞美的词句。春秋战国时期,道家老子便认为“越是少,就越得到多,越多就越混乱”与现代主义先驱建筑师密斯·凡德罗的理念“少即蕴含更多”相近似。“朴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简单,清新,洁净,是美的最高境界。老子认为,真实的,可信的话并是不动听的,而美丽的辞藻是不可信的。因此,在艺术创作中,重要的是简单而不需要过分的装饰或美化。这是老子“无为”的政治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里的体现。简言之,老子可以说是中国极简主义的创始人。
  道教另一重要代表人物是庄子,他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学说。庄子认为,自然是最完美的和谐与美丽,所以他强调要尊重大自然以及遵循自然规律。他强烈主张人们应该到自然界中,追求“自然”“无为”与“朴素”。理查德·塞拉雕塑的色彩运用自然而又和谐,造型简单。种种现象表明,西方现代艺术的审美观与中国传统文化是相通的,强调的是自然、简约之美。
  
  五、中西文化的相通之处
  
  理查德·塞拉作品的内涵和理念,是通过观赏者的移动而产生的,与中国传统园林景观设计理念相同。首先,如果观赏者不亲自到现场感受雕塑中的魅力,塞拉的作品似乎没有任何直观的意义。理查德·塞拉的雕塑改变了环境空间,使人们对空间重新进行思考。塞拉的雕塑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结构,具有多种层面的内涵是无法测量的心理时空。雕塑的流动空间所产生的时空纬度,这不是因为其潜在的含义按时间反映出来,而主要是因为人们可以用不同的心理状态和心境去理解。
  中国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是一个有着一定丰富韵律节奏和充满内涵的立体空间,是自然和谐的音乐空间意识。每个建筑景观单体组成了自身的独特韵律节奏。时间流动和特定的空间里,成就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人们欣赏园林和建筑,可以随着不同的移动位置和视角,了解环境空间的内涵。因此,传统的园林学观建筑不能只是进行静态欣赏,而是要动态地移动。因此,理查德·塞拉的雕塑与中国的园林景观的相通点是——移动的艺术,中西文化在某种程度下是一脉相承的。
  理查德·塞拉的雕塑受至于日本庭园的启发,根源在中国园林设计。日本庭园受中国道教文化的影响,并撷取中国园林中关于自然的灵感。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与塞拉的雕塑之间存在这么多的共同之处。
  
  六、理解与认识
  
  笔者对国内一所美术院校进行调查,把理查德·塞拉的7张雕塑照片展示给在校的一些硕士研究生,得到如下观点:
  综上所述,理查德·塞拉的雕塑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众多的共性,但在当今社会,前卫艺术家的作品依然不容易被中国人所接受。实际上,中国古代早已出出过一些描绘精神主题的抽象雕塑。这一元素常被运用在中国的艺术作品中,也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因此,中国的艺术家们可以研究和探索理查德·塞拉的创作理念,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兼融于艺术作品的创作中。
其他文献
宋代的道教美术遗存主要集中在南方的重庆、四川和北方的山西,北方为泥塑,南方为石刻。重庆大足和四川的安岳是相邻的两个县,都有唐、五代、宋代的道教和佛教造像,安岳略早一些,除了上文介绍的玄妙观外,圆觉洞有五代佛道混合造像窟(图1),三壁造像,天尊居中,老君居左,佛像居右。大足是后来居上,北宋后期开始,至南宋时规模更大。两地的道教雕刻主要遗存如下:安岳老君岩(狮子岩)、安岳三仙洞、大足石篆山、大足妙高山
2012年7月7日,“第七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在北京国粹苑隆重开幕。如果算上2004年、2005年的“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增刊”,到今年为止,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及中国雕塑杂志社关注“毕业生创作”已有9个年头。翻开每一年《雕塑》杂志中的毕业生增刊或专刊,遥想自2006年开始的实物展览,作为一位展览亲历者,心中不禁感触良多。  一、组织工作的开拓创新  客观讲,这砦年来,
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置上——于凡作品(2000~2012)”展览于2012年10月28日下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3B展厅开幕。  本次展览展出于凡从2000年至今创作的雕塑作品40余件。这12年的创作过程对于凡来说,或许是他给自己安排的课程,每一个阶段的系列作品如同在与雕塑史各个时期的对话与交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一路走来的脉络,以及他在东西方之间的缝隙里寻
好莱坞明星莱昂纳多在电影《猫鼠游戏》里饰演一位天才诈欺犯,据介绍该故事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近日,日本也传出一起令人称奇的犯罪事件,一位东京大卖场内的收银员,利用“过目不忘”的能力盗刷了顾客1300多张信用卡。   34岁的谷口裕介是东京江东区一家大卖场内的收银员,近日被警方以盗刷信用卡的罪名逮捕。嫌犯之所以能够顺利盗刷信用卡,凭借的是拥有超强视觉记忆力,当顾客拿出信用卡结账时,谷口裕介便利用帮客
有人的地方就有纷争,有豺狼的地方就有杀戮。表面看起来宁静祥和的植物世界,其实也是一个充斥着是非恩怨的“江湖”,充满着合作、竞争、暗算、欺骗乃至杀戮。   生存和繁衍的本能一直主宰着这个“江湖”,但经过上亿年的演化,植物世界已发生巨大的变化,如今的植物世界看起来更“文明”、更“美”、更有“智慧”了。然而,在这样的表象之下仍旧暗藏着强大的求生本能。   植物的无穷“欲望”   植物对阳光、水分、
本期主题:雕塑与抽象的形态与发展  编者按:本刊继续上一期,就雕塑与抽象的概念, 从艺术学术层面,对抽象雕塑在现代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存在价值以及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的甄别剖析和理论梳理。本期刊出朱尚熹、李秀勤、何力平、王梦佳、乔迁所著论文五篇,针对抽象雕塑的语言是否独立作为一门艺术形式存在;抽象雕塑教学体系与中国美学思想框架下的书法意象融合;抽象制造泛滥之负面影响;抽象在转化过程中的发展轨迹;世界著名
1 邵旋 《春天在哪里》 综合材料 导师:项金国[参展作品]
在中国雕塑界,朱尚熹在雕塑的形体与空间研究方面,将理论探讨和创作实践结合在一起,双向深入,齐头并进,特色鲜明,自成一家。  近年,他出版了《纵深的形——朱尚熹教学雕塑随谈》这本书,总结了他这些年在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的教学实践,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关于形体与空间的理论,使人们对他关于雕塑的理论主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总括起来,朱尚熹关于雕塑看法有如下要点和特点:  一、雕塑最根本的问题是语言问题,语言是
首先,谈谈肖像神形的妙得问题。  关于肖像神形的问题,在民间的相命术和中国古代的画论中多有表述,且有许多规律。例如以文字“甲、申、田、国、由、目”等来概括类比人物面形等。我们看人物的面相,风调雨顺、沧海桑田的岁月流变会在其面部有所反映。骨骼、肌肉、皮肤、五官……这些综合因素能折射出内心,牵动起灵魂。在此方面,中国文学对肖像的描写成就杰出,绘画略逊,所憾者乃在于雕塑中的肖像艺术所存无几。敦煌有唐代洪
日前北京城雕办组织雕塑展品参加了第19届首都建筑设计汇报展,旨在总结过去,继往开来,拓展公共环境艺术,引领雕塑行业向规划设计行业拓展。  本次展览主题是“交流、融合、超越—北京国际雕塑公园10年回顾展暨方案邀请展”,以图片的形式回顾了十年前北京国际雕塑创作营的历程,同时邀请了50多件艺术作品参加展览,展览策展推出新人、新作和新的工艺技术,张大生先生参展的三维立体打印雕塑引起业内观众的好奇。展览历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