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全体?特色引领?强健身心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_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阶段是强健体魄、健全人格的基础和关键时期。为了更好地抓实体育工作,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以下简称“双榆树一小”)坚持以“成就不一样的你”为办学使命,推进并落实体育工作,做到“三强化”,即强化常规管理、强化活动设计、强化特色引领,让学生快乐运动、健康向上、拼搏向前。
  一、强化常规管理,筑牢健康基石
  1.重课堂,抓常态,多种举措现主导
  常规体育工作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基础,而课堂教学是常规体育工作的核心,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掌握运动技能,培养情感、意志、毅力、信念,从而达到体育育人的目的。双榆树一小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器材利用等方面,培养学生坚毅的意志品质与合作能力、规则意识、纪律意识、安全意识等。
  体育教师是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教师的专业性决定着体育教学质量。学校通过开展“育树杯”教师基本功展评活动,从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师说课、做课展示四个方面强化教师的专业技能。校领导还会开展年级视导听课,通过现场听常态课的形式,关注课堂实际效果,及时给予授课教师反馈。通过多种举措并行,教师教学水平得到提高,体育课堂更具时效性,学生在体育课上真正受益。
  2.寻方法,创条件,全员参与重主体
  双榆树一小地处中关村核心区域,场地空间有限,如何有效开展冬季长跑活动,成为一个难题。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分学段、分场地,安排1~3年级在操场中心区域以错肩行进、走跑交替形式进行锻炼,4年级围绕操场外圈进行校外长跑,5~6年级在小区街道内进行长跑,切实保障了学生的身体锻炼需求。
  3.小较量,齐竞争,凝心聚力秀风采
  为了提高队列广播体操质量,学校定期举行全员参与的队列广播体操比赛。赛前,各班级抽空加紧练习,利用课间操、大课间时间纠正每个动作,师生们的热情极其高涨。这种定期开展的活动有利于展现学生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团队意识和相互协作能力,增强班级凝聚力。
  二、强化活动设计,深化体育理解
  体育节活动作为体育教育的重要环节,已经成为提高学生体育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在体育节活动内容设计上,着重让学生经历“设计、体验、分享、展示”的学习过程。
  1.主题带动,系列化逐步深入
  第一届体育节的主题是“双一情·少年志·奥运梦”,一个班级代表一个国家,帮助学生从体育的视角放眼世界;第二届体育节的主题是“少年志·足球情·中国梦”,一个班级代表一座城市,助力学生了解不同城市中特色体育项目的演变和发展;第三届体育节的主题是“少年志·民族情·中国心”,一个班级代表一个民族,带领学生深入认识特色民族体育项目与不同运动项目的独特魅力,了解其历史沿革和精神内涵,继承和弘扬体育精神;第四届体育节则以“体格因锻炼强健,生命因运动精彩”为主题,开启了学校大型田径运动比赛,着力打造全员参与的田径运动盛会,做到人人有項目,人人得锻炼。
  2.角色体验,重投入感受过程
  体育节是真正属于学生的节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都成为设计师,动手设计特色会徽。通过全校投票评选后,获得特等奖的被采纳为会徽。这是学生对热爱体育的自我表达。“文化小使者分享活动”中,学生设计门票或入场券,向同学和教师发出邀请,分享自己对国家、城市、民族体育文化的认识,这是文化的融合,也是体育精神所在。
  3.比赛竞技,增热情突破自我
  学校根据每届体育节的主题,会设置不同的体育项目体验。如在“少年志·民族情·中国心”的主题下,设置了大板鞋、顶瓮走、捉尾巴等多个具有民族特色的趣味体育项目,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第四届体育节则以田径项目为主,如100米、400米、垒球、立定跳远等,还邀请了现役运动员张培萌来到学生中间,引导、激励学生坚持运动、突破自我,变得更坚强、更勇敢。
  三、强化特色引领,内涵外在兼修
  发展校园特色体育项目,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一项运动技能,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培养健全人格。
  1.校园足球磨炼顽强意志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加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校园足球开展原则,将足球运动引入校园、纳入课程,确立了课堂普及、社团提高、校队竞赛“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每班每周开设一节足球必修课,建立班级、年级足球队,做到“人人踢足球、班班有球队、学期有竞赛”。
  在稳步推进课堂教学的同时,学校不断开展足球社团与竞赛工作,将校园足球联赛作为健体育人的重要举措,每学期定期开展校园足球班级联赛,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的同时,还教会学生正确面对失败与成功,锻炼学生无惧困难、越挫越勇的顽强意志。
  2.特色冰雪塑造品格之花
  作为海淀区冰雪运动试点学校,双榆树一小通过冰雪运动主题宣讲、体育课堂引入冰雪教材、普及冰雪运动知识、“北京冬奥”主题征文活动等,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训练及比赛,为有天赋、有能力的学生搭设平台,全方位传播奥林匹克精神。
  学习一项新技术时,只有经历数千次的练习才可以换来点滴进步。通过上冰上雪的训练,学生们磨炼了意志,懂得了坚持与成长的意义。
  3.传统武术坚持修身立德
  双榆树一小是“海淀区武术传统学校”和“海淀区特色项目学校”,武术课程被纳入各学段的教学。低年级教学以武术基本功学习为主,通过自编武术基本部位操“功夫宝宝”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兴趣,掌握武术基本功;高年级教学则以武术基本功串联为主要内容,引入武术器械、技击对练等扩展学习内容,让学生深层次理解武术技术动作的内涵。
  武术社团坚持“修身养性,以德润身”,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技能练习,不断规范学生的武术行为和思想,让学生懂得武术中的道德礼教,更深层次地了解武术的内涵,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极大的益处。
  体育是其他“四育”的催化剂,可以养德、益智、勤劳、尚美。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强健体魄,在体育精神中锤炼品格,在体育活动中获得快乐,应是体育教育永远的追求。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这是党在新时代对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新思想、新要求、新思路。我们要站在十九大报告的全局上去领会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新价值。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培养,社会尊师重教的倡导,使教师既要成为“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
【摘 要】教育惩戒的难点在于惩戒失当与惩戒效果不佳。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对教育惩戒的有效实施提出了可操作性建议: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常怀仁爱之心;教师提升人格魅力,避免情绪不合理宣泄;教师自觉学习心理学知识;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做到“因材施惩”;家、校、社通力合作,使惩戒效果最大化。  【关键词】心理学视角 教育惩戒 惩戒失当 惩戒效果不佳  教育惩戒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
【摘 要】看丁卫军老师《台阶》教学课例,可以发现丁老师对统编教材教学策略的理解和尝试。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目标的实现,应更多凭借教材助学系统,同时教师也应发挥能动性,适当整合,合理发挥,从而落实编者意图,达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统编教材 助学系统 教学策略  以丁卫军老师一节教学课《台阶》为例,来研讨“简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确实有些勉为其难。不过也未不可。《台阶》教学是丁卫军老师的经典课例。
教研系统的职能与作用  《中国教师》:缪主任,您好!作为一名省级教研室主任,您认为教研工作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缪水娟:我国的教研队伍一直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概括而言,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建阶段,教研工作在我国课程教材建设、恢复教学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广大教研员扎实地完成了宣讲备课、编积资料的基础性工作,确保了一定的教育教学质量。20
道德能力是一种实践精神,它有着做、实践、行动的特质,需要道德主体在日常生活中将这种精神品质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和实践。《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试种一粒籽”是教育部统编教材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秉承“动脑筋,追求创造性生
职业教育的属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务必狠抓学生技术技能培养,但高职教育同时兼具高等教育属性,且不论何种类型的教育,始终以育人为旨归,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全面发展、进而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才是教育要义所在。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要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作用。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下文简称“学院”)在办学实践中,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广泛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结合
【摘 要】教师阅读文化建设是有方向的,只有抓准教师阅读文化建设的大方向,进行有效引领,才能把握教师阅读文化建设的主动权。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重视对教师阅读文化发展方向的引领,确保了教师阅读文化的健康和高位发展。  【关键词】教师 阅读文化 方向引领  文化是社会选择的结果,一个地区教师阅读文化发展的状态,受当地教育行政的主导,受当地阅读文化传统的制约,受当地教师群体需求的影响。15年来,江苏省徐州市
著名学者、作家周国平先生说:“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每一个人在一生中会有各种其他的身份,例如学生、教师、作家、工程师、企业家等,但是如果不同时也是一个读者,这个人肯定存在着某种缺陷。”陈丹青先生也说:“一本好书会让我安静下来,会让我有内心生活。我每天出去都是应酬、谋生、作假,片刻的安静都是读书带来的。法国人蒙田有句话,大意是人类的一切灾难在于人回到家还安静不下来。我很庆幸我没有变成在自己的房间里面
诗意语文之道,缘心向情,聚焦诗意,激扬生命,着眼成长,其道在师生、在课堂、更在生活。  从小与书结缘、与语文结缘的董一菲老师,以一颗至爱之心,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追求唯美与诗意,寻找创造与感动,弘扬浪漫与理想,三十载“诗意语文人生”,诠释着“美丽且永远不老的中文”。  一、诗意情怀:诗意语文的初心  “以爱的名义,用最美的语言和文字,积淀你们人生最美的灵魂!为此我愿时刻勤勉!”这份爱的宣言,道出诗意
语文教学向来遭受诟病,这是一个令所有语文教师内心隐隐作痛的问题。许多教师在高考备考时,总是苦于年复一年的无效教学,不知如何是好。鉴于此,我们不妨跳出高考看语文,跳出语文看教育,这样我们才更清醒、更理智地去认识、去反思、去改变,才能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一、语文教学的外部环境紧张  无论是在社会上,还是在校园里,常听到这样的议论:语文课有什么重要的,上与不上一个样。这种急功近利的想法往往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