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共同主办的“义务教育体育教学改革论坛”对于我们基层教研员和一线体育教师来说,真是一场及时雨。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走过近十年的今天,我们都应该理性地总结和反思我们走过的道路。北京市海淀区的领导和老师们给我们展示了他们在课改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和经验,让参与论坛的同人们欣赏到了中小学体育的艺术奇葩,大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之感慨。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令人感动。中小学体育的长足发展,与各级领导的深情关注密不可分。教育部有关领导对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寄予了殷切的期望,提出了明确的方向,要求体育教研员要面向基层,面向学校,引领教师坚持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表示将一如既往地支持教研员和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课程改革。北京市海淀区教委提出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四化”目标和“1 x”的海淀体育特色发展思路,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使与会者耳目一新,为之动容。
专家学者科学引领,让人钦佩。论坛活动的成功举办,还得益于一大批体育专家学者的正确、精当而有热情的引领。宋尽贤会长语重心长的期望,让我们感到了肩上的重任;滕子敬教授、赖天德教授的精彩点评让我们肃然起敬;毛振明教授的务实思考和耿培新主任的综述报告让我们深受启迪,北京海淀区体育教研员们朴实、真实、扎实的点评让同行钦佩。
作课教师精益求精,使人赞叹。论坛活动让我们近距离地真实感受了海淀区中小学体育人的求实和奉献精神。14节展示课带给我们的是感动和震撼,引发我们思考。
第一,注重课堂教学中渗透新课程理念。
作课教师处理好了新课改与教学实践的关系。作课教师运用多种练习手段和组织形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老师们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区别对待不同能力差异的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关注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交流合作,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钻研教材,注重求实创新。
不少课设计思路巧妙,目标定位准确,重难点突出,方法手段灵活多样,能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注重教学内容安排的实效性,注重运动负荷的可调性,注重场地布置的合理性和美观性,注重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问题的预见性。比如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的马立军老师执教的“持轻物掷远”一课,用废弃矿泉水瓶自制器材,既不拘泥于教材又开发了教学资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李韬老师执教的“腰旗橄榄球”一课,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内在的认知要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第三,教学手段灵活多样,关注学生主动参与。
作课教师正确处理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实际教学内容的关系,针对学生的实际,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充分挖掘学生自身学习潜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技能过手练习,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了学生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例如:北京石油学院附属中学李达老师执教的“跳箱—屈腿腾跃”一课和中关村第一小学张军老师执教的“箱上前滚翻”一课,合理、适度地处理好了教与学的关系,强调过程与方法,渗透知识与技能,结合教学实际,关注学生差异,注重学生生动活泼、勇敢顽强等心理品质的培养。
第四,关注课堂过程评价,充分考虑运动负荷。
每一位作课老师都热情饱满,教态亲切,真正做到了把微笑带入课堂。课堂上他们对学生的评价不是简单的一句“很好”,而是“你做得真棒”“你的想法很独特,我们要向你学习”等激励性语言,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如北京市育英学校王振伦老师执教的“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一课,老师语言亲切,示范漂亮,能够有效观察学生练习并及时给予评价,在教学中,有机融入“课课练”,充分地预计了学生的运动负荷,学生的身体素质练习在课堂中得到有效体现。
老师们精彩的展示,反映着他们平时的勤奋好学、努力进取、乐于奉献的精神。他们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良好的教学姿态,漂亮的动作示范使与会老师赏心悦目,留下的是深深的感动。
本次活动主办方热情接待,周到安排,关注细节,服务一流,使得整个论坛活动秩序井然,安全高效。
这次活动引发了我们几点思考。
1.必须加强常态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新课程理念渗透。一些老师只是把所谓新课程理念进行形式上的复制与粘贴,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也穿凿附会。目标怎么定位?目标如何具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运用才真实有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怎么把握?教学中技术技能教到什么程度?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怎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一线教师。此次论坛增强了我们一些认识,但要真正解决这些困惑还任重道远。
2.必须处理好专业发展与课程改革的关系。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着其思维能力和思维深度。要想避免教学评价的肤浅草率,做到及时根据教学情况进行深入的评价和剖析,抓住评价的核心和要害,就必须提高教师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素养。
3.必须正确认识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我们认为:在课堂上,无效的教学手段用得再花哨,再新颖,如果没有为本课的教学目标服务,那就是无效的,不可取的。这就要求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学会观察、发现问题,要多采取对学生有实际效果的练习方式和手段,以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4.必须突破场地器材制约体育教学这一瓶颈。北京海淀区的场地器材让我们大开眼界,北京市委市政府、海淀区教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体育场地、器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和更新。体育课程的落实,体育课时的增加,阳光体育活动的推进,“1 x”的海淀体育特色的开展,都很好地证明了硬件条件和制度的改变是必需的。
5.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在课堂上不是用来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恰恰相反,教师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的活动是对教学的一种回应。因此,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既是教育本质的体现,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保障。
体育是一门互动性很强的学科,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没有师生之间的默契,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几天的观摩收获颇丰,京城同仁的风范让人赏心悦目,兴奋不已。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令人感动。中小学体育的长足发展,与各级领导的深情关注密不可分。教育部有关领导对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寄予了殷切的期望,提出了明确的方向,要求体育教研员要面向基层,面向学校,引领教师坚持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表示将一如既往地支持教研员和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课程改革。北京市海淀区教委提出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四化”目标和“1 x”的海淀体育特色发展思路,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使与会者耳目一新,为之动容。
专家学者科学引领,让人钦佩。论坛活动的成功举办,还得益于一大批体育专家学者的正确、精当而有热情的引领。宋尽贤会长语重心长的期望,让我们感到了肩上的重任;滕子敬教授、赖天德教授的精彩点评让我们肃然起敬;毛振明教授的务实思考和耿培新主任的综述报告让我们深受启迪,北京海淀区体育教研员们朴实、真实、扎实的点评让同行钦佩。
作课教师精益求精,使人赞叹。论坛活动让我们近距离地真实感受了海淀区中小学体育人的求实和奉献精神。14节展示课带给我们的是感动和震撼,引发我们思考。
第一,注重课堂教学中渗透新课程理念。
作课教师处理好了新课改与教学实践的关系。作课教师运用多种练习手段和组织形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老师们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区别对待不同能力差异的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关注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交流合作,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钻研教材,注重求实创新。
不少课设计思路巧妙,目标定位准确,重难点突出,方法手段灵活多样,能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注重教学内容安排的实效性,注重运动负荷的可调性,注重场地布置的合理性和美观性,注重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问题的预见性。比如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的马立军老师执教的“持轻物掷远”一课,用废弃矿泉水瓶自制器材,既不拘泥于教材又开发了教学资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李韬老师执教的“腰旗橄榄球”一课,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内在的认知要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第三,教学手段灵活多样,关注学生主动参与。
作课教师正确处理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实际教学内容的关系,针对学生的实际,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充分挖掘学生自身学习潜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技能过手练习,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了学生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例如:北京石油学院附属中学李达老师执教的“跳箱—屈腿腾跃”一课和中关村第一小学张军老师执教的“箱上前滚翻”一课,合理、适度地处理好了教与学的关系,强调过程与方法,渗透知识与技能,结合教学实际,关注学生差异,注重学生生动活泼、勇敢顽强等心理品质的培养。
第四,关注课堂过程评价,充分考虑运动负荷。
每一位作课老师都热情饱满,教态亲切,真正做到了把微笑带入课堂。课堂上他们对学生的评价不是简单的一句“很好”,而是“你做得真棒”“你的想法很独特,我们要向你学习”等激励性语言,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如北京市育英学校王振伦老师执教的“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一课,老师语言亲切,示范漂亮,能够有效观察学生练习并及时给予评价,在教学中,有机融入“课课练”,充分地预计了学生的运动负荷,学生的身体素质练习在课堂中得到有效体现。
老师们精彩的展示,反映着他们平时的勤奋好学、努力进取、乐于奉献的精神。他们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良好的教学姿态,漂亮的动作示范使与会老师赏心悦目,留下的是深深的感动。
本次活动主办方热情接待,周到安排,关注细节,服务一流,使得整个论坛活动秩序井然,安全高效。
这次活动引发了我们几点思考。
1.必须加强常态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新课程理念渗透。一些老师只是把所谓新课程理念进行形式上的复制与粘贴,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也穿凿附会。目标怎么定位?目标如何具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运用才真实有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怎么把握?教学中技术技能教到什么程度?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怎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一线教师。此次论坛增强了我们一些认识,但要真正解决这些困惑还任重道远。
2.必须处理好专业发展与课程改革的关系。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着其思维能力和思维深度。要想避免教学评价的肤浅草率,做到及时根据教学情况进行深入的评价和剖析,抓住评价的核心和要害,就必须提高教师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素养。
3.必须正确认识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我们认为:在课堂上,无效的教学手段用得再花哨,再新颖,如果没有为本课的教学目标服务,那就是无效的,不可取的。这就要求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学会观察、发现问题,要多采取对学生有实际效果的练习方式和手段,以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4.必须突破场地器材制约体育教学这一瓶颈。北京海淀区的场地器材让我们大开眼界,北京市委市政府、海淀区教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体育场地、器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和更新。体育课程的落实,体育课时的增加,阳光体育活动的推进,“1 x”的海淀体育特色的开展,都很好地证明了硬件条件和制度的改变是必需的。
5.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在课堂上不是用来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恰恰相反,教师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的活动是对教学的一种回应。因此,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既是教育本质的体现,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保障。
体育是一门互动性很强的学科,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没有师生之间的默契,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几天的观摩收获颇丰,京城同仁的风范让人赏心悦目,兴奋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