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探究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yang2009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把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力,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两年的课题试验,我们反复实践,在探究问题教学法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设计问题要有准确性
  一位老师在执教“投掷轻物(水平一)”的教研课时,采用了问题教学法,提出问题——投掷的远度和出手角度的关系,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自主探究学习,但场上一片混乱,教师疲于应付。究其原因,教师没能准确把握教材的教学目标,没有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设计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问题内容设计的准确度,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只有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反复推敲,精心设计问题,才能设计出与学生的思维合拍的问题。
  二、设计问题要有科学性
  一位老师在参加“俯卧式跳高(水平五)”的省级比赛课时,也采用了问题教学法。在解决“制动”这一技术难点时,该老师课前准备了一个篮球和三块普通砖块,让球以不同的滚动速度去撞击不同高度的砖块,同时提示学生带着问题观察:球的运行速度、砖块的高度与球跃起的高度,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观察,有效地解决了老师提出的问题。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好的典范,从中我们可以悟出:问题的设计要有科学性,难易应适度,设计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跳一跳就够得着”,“不跳就够得着”的问题没有挑战性,“跳一跳够不着”的问题缺乏激励性。
  三、设计问题要有适量性
  在参加2008年江苏省优质课评选活动时,我执教了“武术操和游戏”一课,整节课的内容都采用了问题教学法。由于我设计的问题较多,加上对学生的情况不太了解,提问的时间、学生思考的时间所占的比重过大,导致教学太过匆忙。尽管武术操的教学活动很有特色,吸引了评委和观摩老师的眼球,但终因问题数量过多、过频而影响了整体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少老师存在着和我一样的问题,片面地认为多问答、勤互动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能克服“灌输式”、“讲解型”的教学弊端,导致把体育课上成语文对话课,探究活动走过场,流于形式,教学效果不理想。
  四、设计问题要有实践性
  在“原地投掷垒球(水平三)”的教研课中,教师在解决“出手速度和出手角度”这一难点时,设计了两个方法让学生实践体验。第一种方法:两人一组,先比试握力,后进行掷远。比较一下握力大小与掷远的关系,并分析有的学生握力大但掷不远的原因。第二种方法:两人一组,先拉手角力,后进行掷远。比较一下角力大小与掷远的关系,并分析有的学生角力大但掷不远的原因。这样,让学生在实践体验活动中寻找速度、力量、角度与掷远的关系。体育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善于把教材中比较明确、直接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掌握新的知识。
  除此以外,在实施问题教学法时,教师还必须处理好以下几点关系。
  (一)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在问题教学法中,教师是问题的设计者、主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体。教师有了新角色意识,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把学生从传统教学的束縛中解放出来,还学生课堂,还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处理好放手与放任的关系
  问题教学法的精髓是自主探究学习,而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贵在“自主”,落脚点在“探究”。“放手”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要求,有评价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形散而神不散的教学模式。“放任”是不管学习内容,不顾学生的认知情况,没有教师的点拨和引导,课堂上如同一盘散沙的“放羊式教学模式”。教师应审时度势,预设过程,把握进程,适时介入,有效引导,避免学生自主探究的盲目性,使有价值的探究成果生成。
  (三)处理好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的关系
  预设问题是问题教学法中主要问题的来源,但有时生成问题往往更具有针对性和发展性。教师应不拘泥于课前的预设问题,灵活调整、整合,乃至放弃预设的问题,机智地处理新的问题。预设问题和生成问题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教师要正确理解两者的不同价值,把握两者的关系,善于抓住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启发学生深入地思考、交流,使生成问题对问题教学法产生积极作用。
  问题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课堂环境是随机变化的,教师只有从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内容特点出发,吃透教学的重、难点,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需要,抓住预设问题的关键,处理好问题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的几个关系,就一定能使实际的预设问题表现出更多的灵活性和生成性。教师只有精心设计要探究的问题,巧妙地实施自主探究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问题教学法的功能,激发学生拓展思维,激励学生自主创造。
  (责编 莫彩凤)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即时性评价,也被称作“学生课堂表现性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方法、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的即兴点评。课堂教学即时性评价作为师生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始终。准确、及时的评价,对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反馈、激励、调控和导向作用。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品德课程改革要
Li Peng,an excellent first-line manager,is the deputy security director of Changqing Branch of China Petroleum Logging Co.,Ltd.He was awarded the National May 1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培养儿童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塑造健康的人格、造就高尚的道德情操,培植阳光的心态,让儿童在实践体验中学习做人。”因此,小学品德与生活的课堂应以德育为主渠道,大力实施阳光教育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充满阳光的心灵;让学生学会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宽容开朗的心理状态,重塑阳光少年形象;让品德与生活课堂散发出生命的气息,涌动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 ,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性的阅读,只是一种“死读书”。因此,《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如何落实新课标的精神,引领学生进行阅读实践呢?    一、鼓励学生思维碰撞    阅读教学
古诗文教学最主要的方式是背诵积累。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情况,笔者展开了一定的实践研究,初步探索出以下一些古诗背诵指导的方法。  一、能读于赋,则能为之  专家对于幼儿诵读的理念是:背诵经典不要解释。不管懂不懂,只管多接触。语文的学习是靠日积月累,不断熏陶。经典是古圣先贤的智慧语录,不懂就背,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1.尝试回忆法。在背诵训练时先是反复朗读,进而尝试回忆,回忆不起来再阅读原文以帮助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