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把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力,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两年的课题试验,我们反复实践,在探究问题教学法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设计问题要有准确性
一位老师在执教“投掷轻物(水平一)”的教研课时,采用了问题教学法,提出问题——投掷的远度和出手角度的关系,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自主探究学习,但场上一片混乱,教师疲于应付。究其原因,教师没能准确把握教材的教学目标,没有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设计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问题内容设计的准确度,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只有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反复推敲,精心设计问题,才能设计出与学生的思维合拍的问题。
二、设计问题要有科学性
一位老师在参加“俯卧式跳高(水平五)”的省级比赛课时,也采用了问题教学法。在解决“制动”这一技术难点时,该老师课前准备了一个篮球和三块普通砖块,让球以不同的滚动速度去撞击不同高度的砖块,同时提示学生带着问题观察:球的运行速度、砖块的高度与球跃起的高度,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观察,有效地解决了老师提出的问题。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好的典范,从中我们可以悟出:问题的设计要有科学性,难易应适度,设计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跳一跳就够得着”,“不跳就够得着”的问题没有挑战性,“跳一跳够不着”的问题缺乏激励性。
三、设计问题要有适量性
在参加2008年江苏省优质课评选活动时,我执教了“武术操和游戏”一课,整节课的内容都采用了问题教学法。由于我设计的问题较多,加上对学生的情况不太了解,提问的时间、学生思考的时间所占的比重过大,导致教学太过匆忙。尽管武术操的教学活动很有特色,吸引了评委和观摩老师的眼球,但终因问题数量过多、过频而影响了整体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少老师存在着和我一样的问题,片面地认为多问答、勤互动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能克服“灌输式”、“讲解型”的教学弊端,导致把体育课上成语文对话课,探究活动走过场,流于形式,教学效果不理想。
四、设计问题要有实践性
在“原地投掷垒球(水平三)”的教研课中,教师在解决“出手速度和出手角度”这一难点时,设计了两个方法让学生实践体验。第一种方法:两人一组,先比试握力,后进行掷远。比较一下握力大小与掷远的关系,并分析有的学生握力大但掷不远的原因。第二种方法:两人一组,先拉手角力,后进行掷远。比较一下角力大小与掷远的关系,并分析有的学生角力大但掷不远的原因。这样,让学生在实践体验活动中寻找速度、力量、角度与掷远的关系。体育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善于把教材中比较明确、直接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掌握新的知识。
除此以外,在实施问题教学法时,教师还必须处理好以下几点关系。
(一)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在问题教学法中,教师是问题的设计者、主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体。教师有了新角色意识,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把学生从传统教学的束縛中解放出来,还学生课堂,还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处理好放手与放任的关系
问题教学法的精髓是自主探究学习,而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贵在“自主”,落脚点在“探究”。“放手”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要求,有评价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形散而神不散的教学模式。“放任”是不管学习内容,不顾学生的认知情况,没有教师的点拨和引导,课堂上如同一盘散沙的“放羊式教学模式”。教师应审时度势,预设过程,把握进程,适时介入,有效引导,避免学生自主探究的盲目性,使有价值的探究成果生成。
(三)处理好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的关系
预设问题是问题教学法中主要问题的来源,但有时生成问题往往更具有针对性和发展性。教师应不拘泥于课前的预设问题,灵活调整、整合,乃至放弃预设的问题,机智地处理新的问题。预设问题和生成问题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教师要正确理解两者的不同价值,把握两者的关系,善于抓住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启发学生深入地思考、交流,使生成问题对问题教学法产生积极作用。
问题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课堂环境是随机变化的,教师只有从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内容特点出发,吃透教学的重、难点,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需要,抓住预设问题的关键,处理好问题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的几个关系,就一定能使实际的预设问题表现出更多的灵活性和生成性。教师只有精心设计要探究的问题,巧妙地实施自主探究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问题教学法的功能,激发学生拓展思维,激励学生自主创造。
(责编 莫彩凤)
一、设计问题要有准确性
一位老师在执教“投掷轻物(水平一)”的教研课时,采用了问题教学法,提出问题——投掷的远度和出手角度的关系,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自主探究学习,但场上一片混乱,教师疲于应付。究其原因,教师没能准确把握教材的教学目标,没有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设计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问题内容设计的准确度,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只有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反复推敲,精心设计问题,才能设计出与学生的思维合拍的问题。
二、设计问题要有科学性
一位老师在参加“俯卧式跳高(水平五)”的省级比赛课时,也采用了问题教学法。在解决“制动”这一技术难点时,该老师课前准备了一个篮球和三块普通砖块,让球以不同的滚动速度去撞击不同高度的砖块,同时提示学生带着问题观察:球的运行速度、砖块的高度与球跃起的高度,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观察,有效地解决了老师提出的问题。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好的典范,从中我们可以悟出:问题的设计要有科学性,难易应适度,设计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跳一跳就够得着”,“不跳就够得着”的问题没有挑战性,“跳一跳够不着”的问题缺乏激励性。
三、设计问题要有适量性
在参加2008年江苏省优质课评选活动时,我执教了“武术操和游戏”一课,整节课的内容都采用了问题教学法。由于我设计的问题较多,加上对学生的情况不太了解,提问的时间、学生思考的时间所占的比重过大,导致教学太过匆忙。尽管武术操的教学活动很有特色,吸引了评委和观摩老师的眼球,但终因问题数量过多、过频而影响了整体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少老师存在着和我一样的问题,片面地认为多问答、勤互动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能克服“灌输式”、“讲解型”的教学弊端,导致把体育课上成语文对话课,探究活动走过场,流于形式,教学效果不理想。
四、设计问题要有实践性
在“原地投掷垒球(水平三)”的教研课中,教师在解决“出手速度和出手角度”这一难点时,设计了两个方法让学生实践体验。第一种方法:两人一组,先比试握力,后进行掷远。比较一下握力大小与掷远的关系,并分析有的学生握力大但掷不远的原因。第二种方法:两人一组,先拉手角力,后进行掷远。比较一下角力大小与掷远的关系,并分析有的学生角力大但掷不远的原因。这样,让学生在实践体验活动中寻找速度、力量、角度与掷远的关系。体育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善于把教材中比较明确、直接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掌握新的知识。
除此以外,在实施问题教学法时,教师还必须处理好以下几点关系。
(一)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在问题教学法中,教师是问题的设计者、主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体。教师有了新角色意识,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把学生从传统教学的束縛中解放出来,还学生课堂,还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处理好放手与放任的关系
问题教学法的精髓是自主探究学习,而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贵在“自主”,落脚点在“探究”。“放手”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要求,有评价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形散而神不散的教学模式。“放任”是不管学习内容,不顾学生的认知情况,没有教师的点拨和引导,课堂上如同一盘散沙的“放羊式教学模式”。教师应审时度势,预设过程,把握进程,适时介入,有效引导,避免学生自主探究的盲目性,使有价值的探究成果生成。
(三)处理好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的关系
预设问题是问题教学法中主要问题的来源,但有时生成问题往往更具有针对性和发展性。教师应不拘泥于课前的预设问题,灵活调整、整合,乃至放弃预设的问题,机智地处理新的问题。预设问题和生成问题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教师要正确理解两者的不同价值,把握两者的关系,善于抓住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启发学生深入地思考、交流,使生成问题对问题教学法产生积极作用。
问题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课堂环境是随机变化的,教师只有从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内容特点出发,吃透教学的重、难点,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需要,抓住预设问题的关键,处理好问题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的几个关系,就一定能使实际的预设问题表现出更多的灵活性和生成性。教师只有精心设计要探究的问题,巧妙地实施自主探究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问题教学法的功能,激发学生拓展思维,激励学生自主创造。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