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生产岗位对接的学生毕业设计教学与思考

来源 :外语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ctussp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职教育担负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根本”,已经成为中职院校改革的目标。为了使中职院校的学生技能和素质进一步提升,更好的与社会岗位需求相适应,必须要加强毕业环节的教学设计。基于此,本文对中职教育服装专业开展毕业环节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通过毕业设计中存在问题的探讨,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提升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毕业设计 岗位对接 重要性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P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253-01
  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和专业技术水平,与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更好的适应,将学生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缩短,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最后一个关键性的实践环节,就是毕业设计。毕业设计一定要与生产岗位对接,与市场需求驱动的运行机制相适应,以更好的培养中职学生的社会能力和专业技能。
  一、毕业设计环节对于专业教学的促进作用
  1.毕业设计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服务于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复杂多变的劳动力市场需求。这就要求中职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技能和文化基础知识,能与当前的技术岗位需求相适应。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迁移能力,能与将来岗位的变革相适宜,而中职服装专业毕业设计环节恰恰能够训练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为了使毕业设计中的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学生应学会动手操作、动脑思考、验证提出的方案,学会运用信息和检索文献,同时,还能培养团队间的协作的能力。
  2.毕业设计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桥梁
  经过两年在校学习的时间,中职生已经对一定的实践技能和基础知识进行了掌握,而如何将所学知识进行运用,并且向应用能力转化,形成本领域或本专业一种基本技能和能力,以更好的适应一线岗位的需要,是毕业生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毕业设计通过结合理论与实际生产,从实习到实战,有效的延伸校园与职场,对书本的理论知识进行丰富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更好的理解专业知识,并且向高层次的技巧和经验转化,培养应用型人才,更好的与生产岗位相适应,走出校门之后,就可进行顶岗操作。由此,毕业设计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
  二、传统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传统教学模式有以下三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在课堂上,教师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并在实验课上,指导学生将相关的实验完成,对专业技能进行学习。通过这两种方式的学习,使学生对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第二阶段,利用所学知识,通过个人独立或者是团队合作的方式,将某个综合项目完成。以此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使学生对上岗前必须的职业技能掌握;第三阶段,通过反馈和调研,研究人员寻找现实岗位和学生专业技能之间的差距,并立足于存在的问题,对教材内容进行修訂。由这三个阶段组成的毕业环节,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了提升,这样的模式,更侧重于综合运用知识,无法对市场的需求更好的兼顾。同时,由于学生是即将毕业的时候完成毕业设计,而这个时候,学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还要为找工作忙得不可开交,所以往往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搞毕业设计,这样会对毕业设计的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无法使学生的职业能力有针对性的提升,同时因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所以,学生仅仅是对专业的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不能密切联系现实所需的职业技能。
  三、与生产岗位对接的学生毕业设计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注重毕业设计的题目采集
  学生、教师和企业,是毕业设计题目的来源渠道。可通过往届毕业生、媒体报道和网络互助平台等。对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本专业的技术发展方向更好的了解。认真描述这些问题,在毕业设计课题中,挑选合适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设计技术、标准和思路,是毕业设计的宗旨,进而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生产实际是毕业课题的主要来源,相关企业是主要的实习场所,由此对数据资料和设计条件的真实性给予保障。
  2.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毕业设计师资队伍
  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是毕业设计的核心,重点训练的是学生在相关职业岗位中的基本能力。因此,从采集题目、形成任务书、监控过程和结果考核这一系列过程,都密切联系着企业的实际需求,由此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与工学结合毕业设计更好的适应,需要建立一支具有较强的实战能力、过硬的技术水平的双师结构的师资梯队。通过合理的配置人员,即对师资队伍进行了锻炼,同时也顺利完成了毕业设计的教学任务,并且形成教学相长良性发展态势。
  3.合理安排毕业设计
  传统的毕业设计时间往往需要几个月,而且一些课题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而在有限的时间内,并非就能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所以,设计行为必须具有一种持续性,可让刚入学的学生做一些辅助性工作,参与毕业设计工作。由高年级的学生将相关的操作规范和职业技能逐步交给低年级学生,使学生能对课题中的关键问题逐步掌握和熟悉,以便顺利接替高年级的学生完成课题设计,进而保证了课题的质量。
  4.科学评价毕业设计的结果考核
  对于那些难度较大的毕业设计课题的完成,往往需要几届学生的衣钵相传。这样的课题质量,要比教师闭门造车完成的要好许多。但在毕业设计时,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存在,所以在对毕业制度进行制定时,需要对这一情况充分考虑。针对学生的设计,不能只看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对于学生毕业设计的评价,需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高度重视,并适当的奖励那些具有创新的设计。
  与生产岗位对接的毕业设计,即能使教师的项目实践能力增强,同时也能对学生解决实际专业问题的能力进行了培养。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是联系校园与就业岗位的桥梁,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良好开端,对于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增强,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何建文.把工作做到实处,大力推行工学结合[J]. 企业家天地. 2006(08)
  [2]陈小波.论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三大关节点[J].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1)
  [3]王臻,康世斌.工学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J].企业研究.2008(11)
  [4]赵玮,金鸿,郭萍. “工学结合”中的企业选择[J]. 科技信息. 2010(32)
  [5]彭丽英,丁军,邢文文.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 职业时空. 2011(01)
其他文献
【摘 要】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学内容需要借助物理模型来进行辅助教学,同时,物理模型的构建与应用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分析物理模型构建的重要性基础上,探讨了高中物理教学模型构建的基本原则,并以具体案例进行了进一步阐释,以期为高中物理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物理;物理教学;物理模型  【中图分类号】G633.7  物理是一门比较抽象的自然学科,在高中教
摘要:折纸活动不仅有益于幼儿的智力发展,还有益于有幼儿手指灵活地发展,如何在学前期抓住幼儿的认知心理,合理进行引导,对于幼儿观察力、创造力以及学习兴趣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幼儿教师应强化对折纸教学的研究,通过因材施教、激发兴趣、创造氛围等途径优化折纸活动设计,提升折纸教学成效,使孩子们在折纸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激发幼儿折纸兴趣的方法。  关键词:幼儿;折纸兴趣;方法  【分类号
【摘 要】 本文主要论述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的研究与实际应用。课文是语文教学的主体,也是学生进行课内阅读的主要对象,因此,如何才能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的理解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内阅读中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法进行指导。现行的语文课教学有两种,一种是“知识理解型”的教学,一种是“思维训练型”的教学。前者教师致力于让学生理解语文完整的知识系统,一般按照“解题——释词——分段——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方
执教以来,曾经无数次的问自己同样的几个问题:我每天忙忙碌碌的到底教给了学生们什么?在这忙碌之中语文教学追求的最终目标是什么?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的课堂难道仅仅就是为了考试,让学生们扎扎实实的记住那些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字音、字型、成语、病句,记住那些没有任何生机的枯燥的知识点吗?我想不是。我的课堂应该让学生深深的爱上语文,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为文字之美而感动,为文学之美而陶醉,在阅读文章时从内心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