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教学助力高校思政课改革

来源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vanech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沉浸式教学是高校运用新媒体新技术营造全新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并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为高校思政课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能够整合和拓展教学内容、推进教学手段的信息化发展、让教学的主客体关系从二元对立走向交往主体。高校思政课沉浸式教学需要树立起沉浸式教学的教学理念、创设沉浸式教学场域、建立健全沉浸式教学评价标准,从而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应对挑战提供新的选择。
其他文献
文章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为例,阐述了省级农业科研院所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剖析了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壮大资源保护利用队伍、强化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加大资源资金支持力度、完善资源保护激励机制等对策建议,以期为农业科研院所做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作提供参考。
"真实性"是叙述者的不懈追求。虚构的小说如何才能显得更真实?以《植树的牧羊人》为例,从人物行为的抒写,叙述节奏的把握,细节的逻辑照应三个方面,阐明小说真实生命力的具体体现。
<正>【教材简介】《植树的牧羊人》原题是《种植希望与幸福的人》,文本由两个部分构成,先叙述后评价。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第二十段,是全文的主体,讲述者“我”回忆了一段跨越数十年的经历,叙述了牧羊人艾力泽·布菲独自一人在荒地高原种树的故事。第二部分是最后一段,作者高度评价牧羊人的功业如同“上天”,体现了人的力量。作者让·乔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以他的坚持与执着种下一棵棵树、一片片树林。作者也试图告诉
期刊
网络的大海汹涌澎湃,与互联网时代无缝衔接的Z世代(1995—2009年间出生的一代人,即“网生代”)作为奔涌的后浪,在消费中所占的比重节节攀升。为了在市场的洪流中“拿捏”住Z世代消费者,企业必须深刻探究他们消费需求的特征。通过对Z世代消费者需求的分析,总结Z世代消费需求的特点,并在进一步分析Z世代消费需求与企业营销策略制定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对企业营销策略的制定提出建议。
<正>在教育的过程中,知识的获取者是学生,那么就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往往是老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我们应当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因材施教,减少知识的单向传输,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改变传统的授课形式,增强授课方式的多样性、趣味性,让课堂动起来,活跃起来。本文主要是以《植树的牧羊人》一文的教学来探索实践“以生为本,悦动课堂”这一教学理念。
期刊
<正>【教材分析】《植树的牧羊人》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是法国著名作家让·乔诺的一篇小说,节选自绘本故事《植树的男人》。部编本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结构。该单元的人文主题为"人生之舟",单元课文从不同的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彰显了理想的光辉,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初步思考人生,规划人生,珍爱生命。课文《植树的牧羊人》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在荒漠中默默无闻坚持种树的故事。
期刊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道德教育目标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实现。以角色体验、问题探究、微项目等活动为载体的沉浸式教学,能让学生充分体验,获得道德成长。教师应精选真实环境,借助项目支架、戏剧表演等形式,虚拟任务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获得个性成长,由此增强课程的德育效果。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通过对知识分子的辛辣讽刺,揭示了处于特定历史背景下知识分子的无奈人生。《围城》所围困的,不单单是方鸿渐,而是代表一部分知识分子,在面对爱情时屡遭挫折,在构筑家庭时节节失利,在面对事业时四处碰壁。这类“被围困”的知识分子,其内心充满焦虑、压抑,但又无力抗争。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时代快速发展带动经济持续增长,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不同群体的消费观念和消费需求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Z世代群体作为在互联网下成长的群体,消费实力与消费意愿较高,从而在推动消费市场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在消费过程中,他们更注重消费体验而非拥有权,更加渴望得到文化认同,有着自己的兴趣圈层。本文通过对Z世代群体消费特征、消费需求及消费偏好的分析,探究Z世代群体的消费特征对经
“大思政课”是思政课堂延展至社会生活的全新教学理念,沉浸式教学将课堂“沉浸”于社会生活、引导学生“沉浸”于教学过程,成为践行“大思政课”观念的有效形式。它具有教学过程的在场性、学习体验的具身性、教学要素的交互性、学习感受的愉悦性等特征。当前,从教学要素的角度出发,应从议题选择、场景营造、话题引导、意见反馈等方面推进沉浸式教学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