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解读 理性思考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243435dsfsdfqw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性化阅读必须要有个性化的下锅的“米”。进入高二后,学生手中的阅读材料很丰富,《作文与考试》《第一时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些材料贴近高考,贴近现实,学生能从中感受高考作文的多姿多彩、现实的五彩斑斓,但如果让学生的头脑中多些历史的厚重不更好吗?那一定是锦上添花!于是,我就从《追问大历史》中摘取文章,读完《赵氏孤儿》学生能触摸到古人身上的义薄云天,读完《萧规曹随》学生能思考到一种体制的传承,能思考到“治大国如烹小鲜”的妙处所在。
  历史的厚重其实不排斥现代的“潮”,“民国热”风吹来,借着这股东风,于是就给学生推荐阅读了《先生》。这本书写了民国时期十位教育家,这十位教育家以其卓越的德才、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无可置疑列入大师的行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学生拜读大师,收获的绝对不仅仅是积累写作材料,更多的是感受到大师的“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的责任和担当,更多的是感受到力挽狂澜的人格魅力,更多的是学习到如何才能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担当的人才。
  基于以上原因,利用周六、周天和每周的閱读课读完《先生》之后,为了检验阅读效果就设置了感、思、学的教学目标。“感”是为了让学生展示独特的、个性化的感受,“一千名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文本的解读没必要一刀切,只要学生能透过文字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精神,能和作者来一次心灵的交流就够了,只要合乎文本,就允许他们进行个性地解读。
  “思”就是让学生结合现实有所思考,任何一本“风头浪尖”的书,都有它“火”的时代背景,《先生》当然也不例外。当下教育是热点,人才的培养是焦点,“钱学森之问”至今回响在每个人的耳边。为当今教育立一面镜子,为我们每一位有志学生立一面镜子,恐怕是“先生”一书的写作目的,而我设置的“当下中国大师稀缺吗?你怎么看”的问题也就有了现实的土壤。这一环节的预设是让持不同观点的学生互相反驳、互相补充。胡琳同学认为当下大师是稀缺的,他写到:
  翻完《先生》,掩卷而思。
  书中并无太多议论抒情的语言,作者以一个客观的角度,一桩桩,一件件,用这些小事勾勒出一个个民国大先生的形象,亲切而又令人敬仰,平淡却又让人唏嘘。
  我不禁思索我们今天大师缺乏之因。文学界、教育界、思想界,我们今天能称得上大师的人有几个?真正能像民国先生们那样心无旁骛,兀兀穷年,为学术、为知识殚精竭虑的人有几个?我认为一个原因,是时代不同。若水花飞溅的深潭才有大鱼,那风雨飘摇的时代更能砥砺出巨人。民国那个动荡的年代,陈寅恪要靠卖藏书维持生活,张伯苓为筹学款东奔西走,而日本侵略者又一步步将魔爪伸入中国,国已不国。这种情况下,更能使人不敢有丝毫懈怠,一教育强我中华,一智慧启我国民,才有了一个个为教育,为民族鞠躬尽瘁的先生。而当今,人们生活过于安逸,早已不知道危机是何物。即使不尽心尽力仍过得十分舒坦,但我们又不能埋怨时代,毕竟,它只提供背景,我们一个个的“人”,才是创造并推动时代的人。
  诚然,大师的稀缺是我们时代的痛,但,我们每个人都可成为大师。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你要对你所从事的事业有着无比的热爱。张伯苓说:“我没有特殊的才干,在学问方面也无很高的技能。我所取得成就的唯一原因,是我对教育的兴趣与热爱。”有了热爱,方能用心投入,方能心无旁骛,兀兀穷年,方能成大师,热爱你所从事的事业,待之如生命,以对待生命的真诚、执着、坚守,去成就自己的热爱,那么你就是大师。
  总之,文章里有学生自己的认知,有立足现实的思考。事实证明,只有思考才能让学生脱离死读书、读死书的尴尬境地,能让学生在对现实的思考中形成自己的世界观。
  “学”是让学生从大师身上汲取营养,目的是在以后的学习之路、人生之路上学生都有不竭的动力。这一环节是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对走在成为大师路上的我们的鼓励辞”中,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个性,有的激情昂扬,有的事例丰富、旁征博引,有的说理滔滔、灵活思辨,真是精彩纷呈。“取法其上,得其中也;取法其中,得其下也,取法其下,不是道也。”这句话告诉我必须引导学生向高层次的人学习,这样才能形成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现摘录某学生的一段文字:
  最爱梅贻琦先生。这是一种极其强烈的喜欢,也许可归结为清华对我的吸引,因为清华是梅贻琦的,梅贻琦是清华的。
  每次读梅先生,我总能嗅到一种暗香,梅的暗香。梅先生是个安静的人……当然是这样,你何时见过傲立雪中的梅喋喋不休?沉默为梅增添三分风骨。梅先生是个勇敢的人……当然是这样,没有勇气梅何能压过风雪地绽放?勇气为梅增添了三分清高。所以这就是梅先生,安静且清高,在大风雪中扛起为万花守望的责任,却从不多说什么。
  我常思考,一种人生……做一个简单的人,一个沉默的人,却未料到在梅先生这里找到了最好的范例。
  总之,感、思、学三个目标的设置,就是通过学生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和理性思考来训练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而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也是培养这人生中必备的四种能力。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把阅读进行到底。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州一中(261400)
其他文献
研究了正常国人新鲜尸体股骨上端松质骨的压缩粘弹性力学性质.对股骨上端松质骨纵向、横向、45°方向试样进行了压缩应力松弛、蠕变实验,得出了股骨上端松质骨3个方向的
基于模板比较的文物识别技术可应用于对所追回的被盗文物进行真伪鉴定以及海关文物稽查等领域。针对有细微差异的形似物体的比较提出了用Radon变换来提取能保留足够识别信息的方向投影特征 ,并用小波描述算子对该特征向量进行压缩。此种算法不影响鉴别效果 ,且具有较高的鉴别率。
研究了离散时间系统的变结构控制设计问题,分析了离散趋近律产生抖振的原因,提出一种新形式的离散趋近律.理论分析及仿真表明,该方案能有效克服由传统趋近律引起的抖振问题,
语文教育不仅教授给学生语文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转换信息的能力,使用已知条件对未知内容进行文本表达和逻辑描述,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语文的思辨性阅读就是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具有思辨性思维的人可以理性地区分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并且不会轻易被表面信息欺骗。因此,思辨教学应该教会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旨在培养学生的辨识能力,使学生能够理性地思考和区分真假信息,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  一
给出由传递性产生初值敏感及混沌的几个充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