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目标的指引,因为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目的,一切的课堂教学活动都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可以说,离开教学目标指引的课堂,就像大海里航行的船只,不晓得目的地在哪里。纵观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常常会出现目标不明确或者教学目标设计失当等问题,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果打折。基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设计出更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学目标,进行了策略实践,具体从关注教学目标设计的层次、易于学生的体验以及廓清教学目标的陈述三个维度进行实践。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目标;品质提升
一、 引言
长期以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过多地依赖教学大纲而设计,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以及素养目标教学时代的到来,一线教师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有了改善。但是,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又较多围绕考试而进行设计,倚重知识而轻视能力和情感,造成了考试考什么,教学目标就设定什么。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导致教师过多地关注考试的重点知识,从而忽略了活生生的学生;更多地关注应试的技巧,从而轻视立德树人的目标。最终的结果是,在这样教学目标指引下的数学课堂,或许学生能求得一个好的分数,但对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都是不利的。
所以,在核心素养教学背景下的今天,如何从教学目标的设计入手,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本课题着重探讨并付诸实践的核心内容。
二、 提升数学教学目标设计的具体实施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呈现层次性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学提倡促进学生能力特长和个性的发展,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提出,要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出层次性,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 在思维策略的提升中呈现层次性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心理认知是沿着感性到理性、具体到抽象、低级到高级这样的脉络发展的。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时,要充分考量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出吻合其思维规律的教学目标,同时通过该教学目标的达成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以笔者教学《整式》一课时为例,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理解整式的概念。但是整式的概念涉及单项式、多项式等很多知识点,学生究竟是否“理解”了是无法被观察的。为此,在教学目标设计的时候,将不容易检测评估的教学目标“理解整式的概念”修改为可观测、可评估,且在思维上层次递进的环环相扣的层级目标,具体如下:
①能够举例说出单项式、多项式、整式;
②能够对给出的众多项整式(不超过8项)进行单项式和多项式的分类;
③能够用恰当的语言说出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的概念。
教学目标经过这样的梳理之后,显而易见,原来模糊的目标变得清晰了;原来不易评测的教学目标变得易于评测了。
2. 在动手实践的体验中呈现层次性
在美国儿童博物馆的墙面上,一直高悬着蒙台梭利的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見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因此,在教学目标设计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利于学生动手实践的教学目标,且让这些教学目标具有层次性。
例如:笔者前些年在教学《扇形统计图》这一教学课时的时候,设计了“通过教学,让学生会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的目标。随着时间和实践的推移,突然发现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不但笼统含糊,还不可观察测评,这样就给评估学生“学得怎么样”带来了难度。后来,笔者将教学目标修改为:“能够将课堂中教师提供的教学素材中的数据画在扇形统计图中,能保证百分比的计算有四分之一的同学完全正确,二分之一的同学基本正确。”
很明显,教学目标中的一个“画”字,将原来笼统含糊且不可观测评估的学生行为变得具体生动,其中的四分之一和二分之一,充分地体现出了对学生层次性的要求。这样修改过后的教学设计能激励更多的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动手操作。
3. 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呈现层次性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课堂教学非常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尤其非常注重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将与教学目标达成有益的现实生活情境引入课堂,以便于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呈现出教学设计的层次性。
例如:在一年一度的杭州国际动漫节期间,总会在停车场里发现有来自全国众多省区的不同牌照的汽车,抓住这个机会,在教学《学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就以这些不同号牌的车辆为真实情境,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①说出这些车辆不同的颜色;
②对这些观察到的颜色利用表格进行简单的分组整理;
③根据颜色分布情况,你对汽车生产商有什么较好的建议?
教学实践证明,面对来自身边的真实情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在高昂兴趣的牵引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任务中去了。
4. 在研究性课题学习中呈现层次性
核心素养背景下,数学教学更突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更加突出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如何引导学生学会研究性学习并提升学生数学的应用能力?实践证明,有层次的研究性课题学习可以发挥其积极作用,是提升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一个有效抓手。
例如:在教学中,笔者和学生一起确定了“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怎样制作使得体积较大”的研究课题。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笔者设计了如下有层次的教学目标:
①能够画出无盖长方体的展开图(展开图有多种形式,要求学生至少画出三种展开图示);
②能够结合所画的展开图在正方形纸上裁剪出无盖长方体所需要的五个面,并能动手把裁剪出的五个面拼装成一个无盖长方体,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合作完成; ③在正方形边长一定的情况下(如把边长设为x),全班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前提下,能够得出无盖长方体体积的表达式;
④在小组合作的前提下,百分之七十的学生能够研究出什么情况下无盖长方体的体积会较大。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易于学生的体验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易于学生的体验,指的是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做到眼中有学生,不能全是知识;在眼中有学生的同时,能设计出便于学生进行操作的教学目标,因为学生的体验是在动手操作中完成并得到落实的。为此,教师应该从以下两个维度做起:
1. 关注生活——体验的情境
数学学科,表面上看是抽象的,从内里看其实都是来自生活,是对具体生活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反过来,我们又知道,生活又是由一个又一个具体情境构成的。那么,要让学生喜欢数学,理解数学,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一定要与实际生活情境相联系。
这一点,可以从近几年杭州市中考的数学试卷中体现。据笔者初步统计,近五年的杭州市中考数学试卷中,围绕现实社会生活的情境材料题比比皆是,比如有一年的题目中选取的是“调结构、促发展”的生活情境,又有一年的题目中呈现的是“三农问题”的生活情境,这两年出现得比较多的是关于“垃圾分类”的情境。这一客观事实启发我们,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时,要有意识地多关注当下的现实生活,将生活与数学有机融合。
例如,笔者在教学《一次函数》一课时的时候,就将我国2010~2020年北方地区植树造林的生活情境植入到了教学目标设计中,具体的目标设计如下:
素养目标一:能够理解题意,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能够用待定系数法求出一次函数表达式;
素养目标二:能够借助所给的数据,探究建立一次函数模型来研究该地区的森林面积变化情况;
素养目标三:能透过政府倡导并积极实施植树造林抗风防沙这一惠民措施,感悟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而增强对党和政府的心理认同。
2. 关注感悟——体验的境界
现代课程论认为,课堂教学不但是师生双方知识传递的过程,更是师生双方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在教学目标设计的时候,既要关注知识目标的设计,还要关注有利于情感交流、有利于学生感悟的目标设计。让知识与情感相辅相成,才能最终相得益彰。
以教学《勾股定理》一课时为例,在进行提升学生的体验境界目标设计的时候,笔者首先同学生讲述了勾股定理简史,如下:
最早用几何方法证明勾股定理的人是商高,西周初中国数学家。大约是在公元前十一世纪的时候,我国周代著名数学家商高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的概念,他的这一著名论断记载在秦汉时期伟大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之中,以后的人们把它演绎为“勾三股四弦五”,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勾股定理。中国人民对勾股定理的发现,比西方人早了五百年。
时代发展到公元三世纪的时候,时值三国时期,这时有个数学家赵爽,他又在《周髀算经》里记载的勾股定理的基础上,经过细心研究,进一步推陈出新,他说:“勾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即弦。”赵爽的这一著名学术观点记录于当时的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之中。不但如此,赵爽还创制了一幅“勾股圆方图”,他用形数结合的方法,对勾股定理做了进一步详细的证明……
在此基础上,笔者设计了“结合实例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目标。
(三)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理清目标的陈述
众所周知,美国目标研究专家马克在《准备教学目标》一书中,对教学目标的科学设计有过经典的说明,他说科学、高质量的教学目标离不开四个要素的支撑,这四个要素分别是:行为主体、行为活动、行为条件和行为标准。马克的经典论述告訴我们,在教学目标设计的时候,四个元素缺一不可,具体到每一堂课教学目标的设计时,要重点关注两个方面:
1. 行为活动用词要具体而微
在学生行为活动的目标陈述中,其行为动词应该是可测量、可观察的具体行为。如“讲出、计算、合理、绘制”等。
以某教师教学《频数直方图》时设计的行为活动目标为例,就显得非常恰当:①学生能根据提供的数据(不超过20个)合理分组(最多5组),列出频数分布表,并能正确计算出每组的组中值和频数。②学生能根据自己所画的频数分布表,合理建立坐标系,基本正确绘制出频数直方图。③学生能结合所绘制的图表,用数据大致分析实际问题,讲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每个学生至少能讲一个观点),感受用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2. 行为条件可操作要强
我们知道,行为条件是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者说是范围。比如,“根据材料……依据图表……”等句式就是如此。可操作性从类别上看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允不允许使用数学范例或者其他辅助手段,如“依据材料中所给的范例来回答……”;二是提供信息及提示,如“可以尝试如何添加辅助线”;三是提出解题方法等方面的要求,如“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完成……或者用一句话概述此题的结论……”等。
以教学《一次函数》为例,笔者把1949年底至2020年底我国的人口变化条形图这一材料引入到了目标设计中:下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计划生育前后两个阶段(以1982年为界)的条形统计图,把这两个阶段的每年人口增长率分别近似地看作是不变的,你能计算出实行计划生育后我国少生多少人吗?并结合计算数据谈谈你的想法?设计的教学目标是:
素养目标一:学生能够依据条形图,描述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20年我国人口变化的趋势,能够理解题意,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能够用待定系数法求出一次函数表达式;
素养目标二:学生能借助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利用所给的数据,探究建立一次函数模型来研究我国的人口变化情况,计算出结论,并组间交流;
素养目标三:学生能够通过交流讨论,强化对我国执行计划生育国策的认同力度,激发对国家存在的问题的忧患意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人口变化示意图
在上述目标设计中,“依据条形图”“借助小组合作”“通过交流讨论”等都是具有可操作性的行为条件。学生借助如此具有可操作性的条件,对于完成教学目标是有章可循的。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和预期,教学目标的品质好不好,合不合学生的胃口,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以上实践是笔者在近两年来依据教学经验梳理出的做法,鉴于水平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得以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刘良慧,张先华.教育观念的革命[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3]徐英俊.教学设计[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美]布卢姆,等.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册,认知领域[M].罗黎辉,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作者简介:
王丹,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所前镇初级中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目标;品质提升
一、 引言
长期以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过多地依赖教学大纲而设计,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以及素养目标教学时代的到来,一线教师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有了改善。但是,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又较多围绕考试而进行设计,倚重知识而轻视能力和情感,造成了考试考什么,教学目标就设定什么。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导致教师过多地关注考试的重点知识,从而忽略了活生生的学生;更多地关注应试的技巧,从而轻视立德树人的目标。最终的结果是,在这样教学目标指引下的数学课堂,或许学生能求得一个好的分数,但对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都是不利的。
所以,在核心素养教学背景下的今天,如何从教学目标的设计入手,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本课题着重探讨并付诸实践的核心内容。
二、 提升数学教学目标设计的具体实施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呈现层次性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学提倡促进学生能力特长和个性的发展,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提出,要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出层次性,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 在思维策略的提升中呈现层次性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心理认知是沿着感性到理性、具体到抽象、低级到高级这样的脉络发展的。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时,要充分考量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出吻合其思维规律的教学目标,同时通过该教学目标的达成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以笔者教学《整式》一课时为例,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理解整式的概念。但是整式的概念涉及单项式、多项式等很多知识点,学生究竟是否“理解”了是无法被观察的。为此,在教学目标设计的时候,将不容易检测评估的教学目标“理解整式的概念”修改为可观测、可评估,且在思维上层次递进的环环相扣的层级目标,具体如下:
①能够举例说出单项式、多项式、整式;
②能够对给出的众多项整式(不超过8项)进行单项式和多项式的分类;
③能够用恰当的语言说出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的概念。
教学目标经过这样的梳理之后,显而易见,原来模糊的目标变得清晰了;原来不易评测的教学目标变得易于评测了。
2. 在动手实践的体验中呈现层次性
在美国儿童博物馆的墙面上,一直高悬着蒙台梭利的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見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因此,在教学目标设计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利于学生动手实践的教学目标,且让这些教学目标具有层次性。
例如:笔者前些年在教学《扇形统计图》这一教学课时的时候,设计了“通过教学,让学生会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的目标。随着时间和实践的推移,突然发现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不但笼统含糊,还不可观察测评,这样就给评估学生“学得怎么样”带来了难度。后来,笔者将教学目标修改为:“能够将课堂中教师提供的教学素材中的数据画在扇形统计图中,能保证百分比的计算有四分之一的同学完全正确,二分之一的同学基本正确。”
很明显,教学目标中的一个“画”字,将原来笼统含糊且不可观测评估的学生行为变得具体生动,其中的四分之一和二分之一,充分地体现出了对学生层次性的要求。这样修改过后的教学设计能激励更多的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动手操作。
3. 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呈现层次性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课堂教学非常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尤其非常注重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将与教学目标达成有益的现实生活情境引入课堂,以便于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呈现出教学设计的层次性。
例如:在一年一度的杭州国际动漫节期间,总会在停车场里发现有来自全国众多省区的不同牌照的汽车,抓住这个机会,在教学《学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就以这些不同号牌的车辆为真实情境,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①说出这些车辆不同的颜色;
②对这些观察到的颜色利用表格进行简单的分组整理;
③根据颜色分布情况,你对汽车生产商有什么较好的建议?
教学实践证明,面对来自身边的真实情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在高昂兴趣的牵引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任务中去了。
4. 在研究性课题学习中呈现层次性
核心素养背景下,数学教学更突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更加突出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如何引导学生学会研究性学习并提升学生数学的应用能力?实践证明,有层次的研究性课题学习可以发挥其积极作用,是提升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一个有效抓手。
例如:在教学中,笔者和学生一起确定了“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怎样制作使得体积较大”的研究课题。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笔者设计了如下有层次的教学目标:
①能够画出无盖长方体的展开图(展开图有多种形式,要求学生至少画出三种展开图示);
②能够结合所画的展开图在正方形纸上裁剪出无盖长方体所需要的五个面,并能动手把裁剪出的五个面拼装成一个无盖长方体,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合作完成; ③在正方形边长一定的情况下(如把边长设为x),全班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前提下,能够得出无盖长方体体积的表达式;
④在小组合作的前提下,百分之七十的学生能够研究出什么情况下无盖长方体的体积会较大。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易于学生的体验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易于学生的体验,指的是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做到眼中有学生,不能全是知识;在眼中有学生的同时,能设计出便于学生进行操作的教学目标,因为学生的体验是在动手操作中完成并得到落实的。为此,教师应该从以下两个维度做起:
1. 关注生活——体验的情境
数学学科,表面上看是抽象的,从内里看其实都是来自生活,是对具体生活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反过来,我们又知道,生活又是由一个又一个具体情境构成的。那么,要让学生喜欢数学,理解数学,在数学课堂的教学中,一定要与实际生活情境相联系。
这一点,可以从近几年杭州市中考的数学试卷中体现。据笔者初步统计,近五年的杭州市中考数学试卷中,围绕现实社会生活的情境材料题比比皆是,比如有一年的题目中选取的是“调结构、促发展”的生活情境,又有一年的题目中呈现的是“三农问题”的生活情境,这两年出现得比较多的是关于“垃圾分类”的情境。这一客观事实启发我们,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时,要有意识地多关注当下的现实生活,将生活与数学有机融合。
例如,笔者在教学《一次函数》一课时的时候,就将我国2010~2020年北方地区植树造林的生活情境植入到了教学目标设计中,具体的目标设计如下:
素养目标一:能够理解题意,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能够用待定系数法求出一次函数表达式;
素养目标二:能够借助所给的数据,探究建立一次函数模型来研究该地区的森林面积变化情况;
素养目标三:能透过政府倡导并积极实施植树造林抗风防沙这一惠民措施,感悟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而增强对党和政府的心理认同。
2. 关注感悟——体验的境界
现代课程论认为,课堂教学不但是师生双方知识传递的过程,更是师生双方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在教学目标设计的时候,既要关注知识目标的设计,还要关注有利于情感交流、有利于学生感悟的目标设计。让知识与情感相辅相成,才能最终相得益彰。
以教学《勾股定理》一课时为例,在进行提升学生的体验境界目标设计的时候,笔者首先同学生讲述了勾股定理简史,如下:
最早用几何方法证明勾股定理的人是商高,西周初中国数学家。大约是在公元前十一世纪的时候,我国周代著名数学家商高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的概念,他的这一著名论断记载在秦汉时期伟大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之中,以后的人们把它演绎为“勾三股四弦五”,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勾股定理。中国人民对勾股定理的发现,比西方人早了五百年。
时代发展到公元三世纪的时候,时值三国时期,这时有个数学家赵爽,他又在《周髀算经》里记载的勾股定理的基础上,经过细心研究,进一步推陈出新,他说:“勾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即弦。”赵爽的这一著名学术观点记录于当时的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之中。不但如此,赵爽还创制了一幅“勾股圆方图”,他用形数结合的方法,对勾股定理做了进一步详细的证明……
在此基础上,笔者设计了“结合实例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目标。
(三)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理清目标的陈述
众所周知,美国目标研究专家马克在《准备教学目标》一书中,对教学目标的科学设计有过经典的说明,他说科学、高质量的教学目标离不开四个要素的支撑,这四个要素分别是:行为主体、行为活动、行为条件和行为标准。马克的经典论述告訴我们,在教学目标设计的时候,四个元素缺一不可,具体到每一堂课教学目标的设计时,要重点关注两个方面:
1. 行为活动用词要具体而微
在学生行为活动的目标陈述中,其行为动词应该是可测量、可观察的具体行为。如“讲出、计算、合理、绘制”等。
以某教师教学《频数直方图》时设计的行为活动目标为例,就显得非常恰当:①学生能根据提供的数据(不超过20个)合理分组(最多5组),列出频数分布表,并能正确计算出每组的组中值和频数。②学生能根据自己所画的频数分布表,合理建立坐标系,基本正确绘制出频数直方图。③学生能结合所绘制的图表,用数据大致分析实际问题,讲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每个学生至少能讲一个观点),感受用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2. 行为条件可操作要强
我们知道,行为条件是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者说是范围。比如,“根据材料……依据图表……”等句式就是如此。可操作性从类别上看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允不允许使用数学范例或者其他辅助手段,如“依据材料中所给的范例来回答……”;二是提供信息及提示,如“可以尝试如何添加辅助线”;三是提出解题方法等方面的要求,如“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完成……或者用一句话概述此题的结论……”等。
以教学《一次函数》为例,笔者把1949年底至2020年底我国的人口变化条形图这一材料引入到了目标设计中:下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计划生育前后两个阶段(以1982年为界)的条形统计图,把这两个阶段的每年人口增长率分别近似地看作是不变的,你能计算出实行计划生育后我国少生多少人吗?并结合计算数据谈谈你的想法?设计的教学目标是:
素养目标一:学生能够依据条形图,描述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20年我国人口变化的趋势,能够理解题意,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能够用待定系数法求出一次函数表达式;
素养目标二:学生能借助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利用所给的数据,探究建立一次函数模型来研究我国的人口变化情况,计算出结论,并组间交流;
素养目标三:学生能够通过交流讨论,强化对我国执行计划生育国策的认同力度,激发对国家存在的问题的忧患意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人口变化示意图
在上述目标设计中,“依据条形图”“借助小组合作”“通过交流讨论”等都是具有可操作性的行为条件。学生借助如此具有可操作性的条件,对于完成教学目标是有章可循的。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和预期,教学目标的品质好不好,合不合学生的胃口,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以上实践是笔者在近两年来依据教学经验梳理出的做法,鉴于水平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得以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刘良慧,张先华.教育观念的革命[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3]徐英俊.教学设计[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美]布卢姆,等.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册,认知领域[M].罗黎辉,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作者简介:
王丹,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所前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