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比较法要讲究恰当、适时。比较法要用在新知识引入之前,比如引入新概念前,以及深化、应用概念时。比较法要用在解决问题时,比如简单应用题与复合应用题比较,互逆关系应用题的比较,应用题“多变”中的比较等。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比较法;运用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学中教学方法要多样化,不管方法如何多样,最终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小学数学是一门知识比较抽象的学科,而且知识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容易出现混淆不清的现象。
针对这种现象,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比较法,能帮助学生对知识加以区分。比较法还有助于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形成。那么,如何恰当地运用比较法呢?本文笔者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与大家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一、比较法用在新知引入前
首先要分析清楚新知识是建立在哪些已学的数学知识基础上 , 然后从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中 , 自然地引出新知识 , 使学生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 为准确理解新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概念教学描述较抽象 , 小学生学习概念普遍存在一定难度 , 但许多概念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若在概念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 , 便能使学生准确、牢固地掌握数学概念。
(1)引入概念时的比较。在引入一个新的数学概念之前 , 教师首先要分析清楚这个概念是建立在哪些已学的数学概念基础上 , 然后从复习旧概念的过程中 , 自然地引出新概念 , 使学生明确新旧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 为准确理解新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巩固概念时的比较。学了一个新的数学概念后 , 为使学生巩固所学的概念 , 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概念与一些相关的易混淆的概念进行比较 , 达到正确理解概念实质的目的。
(2)深化、应用概念时的比较。掌握数学概念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所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 而运用概念的过程又是深化理解概念的过程 , 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概念的含义。如学生学习了周长和面积概念后 , 为了引导学生对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有更清晰的认识 , 教学时 , 我用课件出示准备好的长方形 , 先闪烁长方形四周一圈 , 再用不同颜色闪烁整个面 , 让学生观察比较 , 使学生认识到长方形的周长是指围成长方形的四条边长的总和 , 而面积是指围成长方形的大小。这样直观地比较 , 不仅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 而且能从具体形象的干支转化为抽象概括的理解 , 并为激活创新思维奠定基础。
二、比较法用在解决问题时
数学中应用题教学 , 是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而应用题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法 , 又最能使学生在比较中理解数量关系 , 在比较中掌握解题方法。例如在学完“连除应用题”后 , 应回顾“连乘应用题”的题目。在教授完“归一应用题”后 , 也应带练“归总应用题”等 ,学完通过比较它们的解题思路 , 明确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 这样就可以使看似零碎没有规律的知识串连成线 , 织线为网 , 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对比练习在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有效的牢记和巩固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应用题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做好:
(1)简单应用题与复合应用题比较。任何一道复合应用题都是由若干道相关的简单应用题复合而成的。在教复合应用题时 , 先让学生做若干道与之相关的简单应用题 , 然后引导学生将这些简单的应用题合并成复合应用题, 再比较简单应用题与复合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 , 使学生很自然地掌握解答复合应用题的关键 , 并把复合应用题分成若干道简单应用题。样就有效地提高了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互逆关系应用题的比较。有许多应用题, 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具有互逆的特点。比较它们的解题思路 , 明确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可使各个零碎的知识串成线、联成网 , 从而构建起完整的知识结构。
(3)应用题“多变”中的比较。应用题“多变”, 包括“一题多解”、“条件变换形式叙述”、“一题多编”等。通过比较, 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使学生的思维在“变”中得到锻炼, 克服思维定势的干扰 , 能使学生找出最佳的解题方法 , 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三、运用比较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1)在运用比较法时,教师应遵循从已知到未知、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
(2)被比较的内容应该是同类知识, 切不可把无任何共性的两种或多种事物和现象随意加以比较 ,否则, 将适得其反。
(3)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 , 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选择与运用各种比较的方法。同时, 要引导学生大胆进行尝试,发现问题应及时解决,使他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逐渐学会运用这种方法。
由于比较法应用简便,适用范围广,并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较强的逻辑性, 不但教师乐于运用 , 而且学生也容易接受。学生在自学、练习和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其做到以下几点:
(1)想一想 , 联系比较。想一想练习的内容和练习的题目与过去所学的什么内容相同或相似 , 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从而确定求解方法。
(2)读一读 , 分析比较。遇到易混淆的题目,就要读一读关键句子, 分析其不同含义 , 进行比较,看谁与谁比, 谁为标准,比清楚之后, 再列式解答。经常这样做,可形成深入理解题意, 认真分析数量关系, 慎重选择解题步骤和方法的良好习惯。
(3)改一改,区别比较。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时 , 先解答再将其改编,试行解答 ,然后比较原题两题及改后的题目及其解法 , 区别其不同点。这样一题多变 , 有助于学生认识各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 , 提高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总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而充分地运用比较法,即可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 , 防止知识的混淆 , 提高辨别能力 , 比较法的充分运用不仅可以使新旧知识不断交替,同中求异, 温故知新; 还可以将数学知识综合对比、概括总结, 揭示其逻辑规律。更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 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防止知识的混淆, 提高辨别能力 , 从而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 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比较法;运用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学中教学方法要多样化,不管方法如何多样,最终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小学数学是一门知识比较抽象的学科,而且知识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容易出现混淆不清的现象。
针对这种现象,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比较法,能帮助学生对知识加以区分。比较法还有助于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形成。那么,如何恰当地运用比较法呢?本文笔者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与大家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一、比较法用在新知引入前
首先要分析清楚新知识是建立在哪些已学的数学知识基础上 , 然后从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中 , 自然地引出新知识 , 使学生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 为准确理解新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概念教学描述较抽象 , 小学生学习概念普遍存在一定难度 , 但许多概念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若在概念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 , 便能使学生准确、牢固地掌握数学概念。
(1)引入概念时的比较。在引入一个新的数学概念之前 , 教师首先要分析清楚这个概念是建立在哪些已学的数学概念基础上 , 然后从复习旧概念的过程中 , 自然地引出新概念 , 使学生明确新旧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 为准确理解新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巩固概念时的比较。学了一个新的数学概念后 , 为使学生巩固所学的概念 , 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概念与一些相关的易混淆的概念进行比较 , 达到正确理解概念实质的目的。
(2)深化、应用概念时的比较。掌握数学概念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所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 而运用概念的过程又是深化理解概念的过程 , 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概念的含义。如学生学习了周长和面积概念后 , 为了引导学生对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有更清晰的认识 , 教学时 , 我用课件出示准备好的长方形 , 先闪烁长方形四周一圈 , 再用不同颜色闪烁整个面 , 让学生观察比较 , 使学生认识到长方形的周长是指围成长方形的四条边长的总和 , 而面积是指围成长方形的大小。这样直观地比较 , 不仅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 而且能从具体形象的干支转化为抽象概括的理解 , 并为激活创新思维奠定基础。
二、比较法用在解决问题时
数学中应用题教学 , 是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而应用题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法 , 又最能使学生在比较中理解数量关系 , 在比较中掌握解题方法。例如在学完“连除应用题”后 , 应回顾“连乘应用题”的题目。在教授完“归一应用题”后 , 也应带练“归总应用题”等 ,学完通过比较它们的解题思路 , 明确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 这样就可以使看似零碎没有规律的知识串连成线 , 织线为网 , 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对比练习在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有效的牢记和巩固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应用题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做好:
(1)简单应用题与复合应用题比较。任何一道复合应用题都是由若干道相关的简单应用题复合而成的。在教复合应用题时 , 先让学生做若干道与之相关的简单应用题 , 然后引导学生将这些简单的应用题合并成复合应用题, 再比较简单应用题与复合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 , 使学生很自然地掌握解答复合应用题的关键 , 并把复合应用题分成若干道简单应用题。样就有效地提高了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互逆关系应用题的比较。有许多应用题, 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具有互逆的特点。比较它们的解题思路 , 明确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可使各个零碎的知识串成线、联成网 , 从而构建起完整的知识结构。
(3)应用题“多变”中的比较。应用题“多变”, 包括“一题多解”、“条件变换形式叙述”、“一题多编”等。通过比较, 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使学生的思维在“变”中得到锻炼, 克服思维定势的干扰 , 能使学生找出最佳的解题方法 , 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三、运用比较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1)在运用比较法时,教师应遵循从已知到未知、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
(2)被比较的内容应该是同类知识, 切不可把无任何共性的两种或多种事物和现象随意加以比较 ,否则, 将适得其反。
(3)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 , 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选择与运用各种比较的方法。同时, 要引导学生大胆进行尝试,发现问题应及时解决,使他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逐渐学会运用这种方法。
由于比较法应用简便,适用范围广,并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较强的逻辑性, 不但教师乐于运用 , 而且学生也容易接受。学生在自学、练习和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其做到以下几点:
(1)想一想 , 联系比较。想一想练习的内容和练习的题目与过去所学的什么内容相同或相似 , 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从而确定求解方法。
(2)读一读 , 分析比较。遇到易混淆的题目,就要读一读关键句子, 分析其不同含义 , 进行比较,看谁与谁比, 谁为标准,比清楚之后, 再列式解答。经常这样做,可形成深入理解题意, 认真分析数量关系, 慎重选择解题步骤和方法的良好习惯。
(3)改一改,区别比较。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时 , 先解答再将其改编,试行解答 ,然后比较原题两题及改后的题目及其解法 , 区别其不同点。这样一题多变 , 有助于学生认识各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 , 提高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总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而充分地运用比较法,即可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 , 防止知识的混淆 , 提高辨别能力 , 比较法的充分运用不仅可以使新旧知识不断交替,同中求异, 温故知新; 还可以将数学知识综合对比、概括总结, 揭示其逻辑规律。更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 使学生容易接受新知识,防止知识的混淆, 提高辨别能力 , 从而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 发展逻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