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探究学习中的心理挫折与教育指导探析

来源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yingpp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核心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职业学校的学生应由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者向主动探求者转变,从以往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参与、自主发现和积极探究新知识。职业学校的教师则应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充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意愿和个性发展,让学生学会动手,学会学习,提高技能,形成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全面发展的个性。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探究性学习必将由实训课堂延伸到广阔的自然和社会,学生在探究其奥秘和研究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甚至有失败的打击是很正常的,他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出现一些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也在所难免。如果这些心理问题解决得好,则有利于探究学习任务的完成,反之,非但有碍于研究课题的实现,甚至会挫伤学生探究与创造的欲望,危害身心健康,起到事与愿违的效果。从当前实施教学方式变革的现状来看,很多高职校教师只关注探究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很少注意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以至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探讨探究学习中的挫折心理,重视和加强探究性学习中的挫折教育与指导,应当是当前职业教育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它对于指导教学方式的变革、推进新课程实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从挫折心理学角度考察高职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心理挫折,并对于指导学生应对探究学习中如何面对心理挫折作出一些尝试。
  
  一、高职生探究学习中的挫折表现及其心理分析
  
  挫折是指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碍和干扰,其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高职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障碍。比如,知识经验的不足、方法技能的不当、探索渠道的偏差、学习工具或其他技术条件的缺乏等等,都会阻碍学生深入探索和研究,遇到困难的时候,有的学生能够积极调整心理状态,改变认知策略,迎难而上,持之以恒,最终获得问题的解决。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面对探究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会出现较多的心理冲突,表现出一些负面的情绪反应。
  (一)挫折表现
  1.过度焦虑情绪
  焦虑指个体对自己和自己所关心的人在心理、生理、社会等方面受到威胁时所激起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中学时期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涉及的知识面窄,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挥有限,高职教育则以培养能力、提升技能为主。在探究性学习中,更加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高职学生一方面对职业学校的学习生活不适应,容易产生学习挫折,尤其是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更易遇到困难和挑战。面临挫折后,通常会产生失败感、自卑感,部分学生会过度焦虑,出现急躁、不安、紧张的情绪。
  2.固执心理与行为
  高职学生因为年龄和阅历的影响,在遇到挫折后,往往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缺乏改正缺点和战胜困难的勇气,明知无法达到的目标,却重复无效动作。这种固执行为,是很不理智的对抗行为。高职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他们往往认为自己的做法是对的。在探究中遇到挫折时,不听取别人的意见,采取呆板的行为,这样只能再碰壁。
  3.压抑自我
  高职生在探究性学习中面临挫折时,压抑自我很常见,他们把不愉快的经历和体验压抑在无意识中,不积极主动去思考。但那些被压抑的东西并没有因为压抑而自动消失,还潜在地影响着他们,如果长期压抑自己而得不到自由释放,就会引起心理异常。这种压抑行为以后还会出现,始终给当事人带来痛苦。
  4.攻击行为
  高职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碰到挫折后,有时会引起内心的愤怒。从而表现出过激行为,如打架、谩骂、破坏物品等。如1991年,发生在美国爱荷华大学的枪杀事件,中国留学生卢刚由于自己的论文未获奖而枪杀了参与评选的老师和自己的同学。
  5.自杀倾向
  有个别高职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遇到挫折后,会表现出一系列的反常行为,过分悲观,甚至会产生厌世轻生的念头。这些受挫者通常不能及时找到摆脱挫折的方法,从而失去理智,采取自杀行为来逃避挫折。有的高职生解决问题能力较弱,心理素质较差。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不能充分地应对可能的困难,或者遇到被低估的困难,压力过重,产生自杀倾向。
  (二)原因探析
  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因挫折而出现的不良情绪反应都是由于探索的需要和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造成的,而构成这些挫折的因素又是多种多样的,概括地说不外乎有两种,一是客观因素,二是主观因素。
  1.客观因素
  从客观因素来讲,主要是老师对学生创造性研究的期望值过大、要求过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很多老师把学生的探究学习成人化、学术化,期望通过探究促使学生有所发明创造,追名逐利,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势必把探究学习引入歧途。同时也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和压力,从而有违探究学习的价值追求。学生在这种高期待、高压力的情境中研究、探索,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出现各种不良心理反应也就是自然的事了。此外,诸如学习条件、学习环境的不完善、研究资料的短缺、老师指导不力或不得法、不及时等等,也常常是导致探究性学习受挫的重要原因。
  2.主观因素
  构成探究学习中遭遇挫折的主观因素是指学生由于个体的生理、心理以及知识、能力等方面的阻碍和限制,使探究学习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从而成为挫折的主要来源。其中,动机冲突、学生心理准备不足、知识经验的缺乏以及个性特征的缺陷等都是构成挫折的基本动因。
  
  二、探究学习中的挫折教育与心理指导
  
  学生在探索、研究的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从积极意义上讲,这有益于磨炼意志、促进成长,但是如果这些挫折感过于强烈或过于频繁,超过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不仅无益于探究任务的完成,而且会引起心理障碍,甚至会导致师生人际关系的冲突或侵犯行为的发生。因此,在组织和实施探究学习中,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并切实抓好挫折教育,帮助和指导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缓冲因挫折带来的消极影响,鼓励和促进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和坚忍的毅力,排除各种困难,最终获得研究问题的解决。
  在探究学习中有机渗透挫折教育和心理指导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鼓励学生确立成就动机,唤醒探究的需要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都有追求成功、获得成功的成就动机,其中,急切探究的兴趣、对新异问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是探究学习的动力源泉。但有些学生在探究中之所以经常出现挫折感,往往与缺乏探究需要和成就动机有关,或者动机过强、抱负过高、期望值过大。作为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其认知的内驱力和其他动机成分,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探究期望和切合实际的研究目标。这样,在探究学习中,即使遇到困难和失败,他们也能自我驱动、自我激励,提高克服困难的信心,增强挫折的容忍力。同时,教师还应创设民主的、人本的教学氛围,唤醒和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愿望和需要。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倡导“非指导性教学”,他认为,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以真诚的感情与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去化解学生因挫折而带来的消极情绪反应,促进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更好地进行“自我指向”与学习。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当学生遇有挫折时,切不可批评、嘲讽,而应以鼓舞者、激励者的角色给学生以支持和鼓励,用心灵拥抱心灵、以激情点燃激情,让其探究的热情一直伴随到研究的成功。
  (二)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强化伴随挫折的心理准备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引起心理障碍的真正原因不是挫折本身,而是他们对挫折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或对挫折存有不合理的认识,因而一旦遇到挫折就会紧张、焦虑或采取非理智的情绪行为。在探究性学习进程中,教师应时时教育或暗示学生,探究学习需要有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而解决问题、探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挫折是成功的伙伴,在科学的征途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挫折一方面会给人带来痛苦和压力,另一方面它又可以使人经受磨炼和考验,给人以勇气和力量。挫折和失败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善于在挫折中学习,迎难而上,不屈不挠,探究的任务总是能够完成的。
  (三)教会学生自我反思,保持愉悦平稳的探究心境
  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会表现出诸多消极的情绪反应,这也与他们对挫折缺乏冷静的分析和合理的归因有关。威纳1979年提出的归因理论认为,追求创造成功的学生总是把成功归之于努力与能力,把失败归之于缺乏适当的努力;而那些在探索性学习中力求避免失败的学生总是把失败归之于能力的缺失,因而他们面对挫折和失败便产生沮丧、羞辱甚至有“习得性无助感”。因此当学生在探究学习中遇到困难或失败时,教师应尽量防止学生以能力缺乏为借口放弃继续努力的决心,进一步把握对努力的强化程度,同时也要给他们以知识和技能的帮助,使学生能够通过合理的归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
  当学生在探究学习中遇到挫折和心理冲突时,我们还应该劝慰学生要冷静下来,学会处理问题,培养遇事不惊、大度豁达,保持乐观的态度,以愉快平稳的心境继续探索前进,这正如马克思所说:“一种美好的心理,比十服良药更能消除疲惫与痛楚。”此外,在探究学习中,教师切不可过多强调同学之间的成绩比较,尽量减少突击性的学习竞赛、排名次、搞奖惩,以免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同时,在持续紧张的研究学习中,还应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劳逸结合,有张有弛,实现科学用脑,这样更有助于研究问题的解决。
  (四)讲究指导策略,帮助学生减少探索中的情绪障碍
  为了尽量减少学生在探究学习中遭遇不必要的挫折和失败,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时,不仅要进行知识技能的指导和应对挫折的心理准备,同时也需要从教育心理学和挫折心理学的原理出发,讲究教学策略,进行得法的指导。比如,布置探究性学习任务、选取研究性学习内容时,在难度上要从学生实际发出,采取“低起点、小步子”,由易到难分层推进,这样既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又不至于挫伤其探索的兴致和情趣。在考虑任务安排时,最好是短期就可以完成,如果时间过长或过紧则容易使学生产生焦虑感。教师在布置研究课题之前,还应依照奥苏伯尔的同化理论,为学生提供一些“先行组织者”——先导性学习材料,引导学生促进迁移,尽快地探究和解决问题,避免在探究过程中因知识经验的不足而产生情绪障碍。在解决新课题时,教师还需指导学生做好周密的研究计划,设计好解决课题的途径、方法和步骤,事先多考虑这些在探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及如何去克服它。有了周密的研究方案,在实施研究中就能安下心来按事先设计的程序步骤有计划地探索前进,从而减少盲动和由此带来的冲动情绪,当学生探究学习中遇到矛盾和困难出现不良情绪时,教师既不可随意批评训斥加重其心理负担,又不可放弃研究要求,采取包办代替的做法,这不仅无益于挫折心理的调整,久而久之,也容易使学生形成依赖心理,逃避研究任务的完成。在探究学习的评价中,要坚持以肯定性评价为主,因为探究学习评价的目的既非鉴定,也非选拔,而是培养其科学的态度和探索创新的精神。因此,我们应尽可能给学生以肯定性评价,更多地突出其自我评价,学生看到自己在探究中取得的进步和成绩,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形成探究问题的积极心态和理智性情感。
  总之,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时,始终要以激励者、指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平等地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在互动、合作的研究活动中随时给以得法的指导,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创造更为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心理环境。
  (五)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维护探究中的心理平衡
  由于高职生的生活经验比较少,心理相对脆弱,在探究学习及活动中因挫折而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反应经常出现。但从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出发,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时,应适时地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在挫折中学会自我调节,以缓解探究活动中出现的心理压力,维护心理平衡,为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心理上的保证。
  每个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所遭受的挫折是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加之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又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教师帮助学生选择心理防卫机制方式也应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引导学生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灰心丧气,要把挫折或失败的痛苦化作发愤进取的力量,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焕发心理潜能,始终以顽强的毅力在研究活动中不断探索前进,最终总会有所发现,有所进步。
  
  参考文献:
  [1]李海州,边和平.挫折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10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5
  [3]张华,吴刚平.研究性学习:价值与反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其他文献
摘要:以21世纪的全球化为背景,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手段,对翻译的二元性进行分析。着眼于翻译的相对性与辩证观,通过认识和处理翻译过程中所要面对的五对既矛盾又并存的关系,探
为有效促进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主的彝族地区的农村图书室建设,采用现场调研和电话咨询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村图书室的现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存在阅读能力有限、供需不相
目的探讨在外科门诊护理中实施追踪结合标准化分诊法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我院外科门诊待分诊的患者100例,按计算机表法将其均分2组,各50例。对参照组行
对于小学生而言,尤其学段较低的小学生,数学学习存在一定困难,并且更多是机械性记忆,而通过反复的强化,是提高数学成绩,尤其是数学运算能力的重要保障。随着小学生减负,学生
基于MapGIS10平台,利用三亚市2004、2008、2013和2017年的卫星遥感影像,从景观结构、景观类型和景观异质性等方面分析研究区的景观格局特征;采取主成分分析方法,建立三亚市景观格局整体评价模型,对三亚市景观格局稳定性及动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14年间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较大,各地类间相互转换频繁,其中林地、园地、建设用地、耕地之间的转化决定着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特征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二甲双胍对SD大鼠脂肪代谢相关基因Galectin-3、PPARγ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动物中心的成年SD雄性大鼠30只,体质量175~195 g,按照随机数字
目的分析过敏性紫癜患儿咽拭子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检测结果,探讨不同病原菌与儿童过敏性紫癜的关系及其耐药性。方法选取过敏性紫癜患儿236例为研究对象,采集咽拭子标本进
<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