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度学习”研究的更深处探索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ankxig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师档案】徐美珍,台州市高中语文教研员。1991—2013年一直坚持在一线教学。曾荣获浙江省教坛新秀、台州市名师等称号,荣获第七届(2013年)“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从“学情分析”走向深度学习》等20多篇论文公开发表,主持《高中语文深度学习的阅读教学实践研究》等多项课题,并围绕“语文学习力和深度学习”在各地开设讲座。善于用激情激活语文课堂,用激励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语文课堂充满魅力,有着个性鲜明的教学风格。
  【教育理念】注重批判建构的深度学习,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整体提高的有效之路。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度推进,关于如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不断深入,而“深度学习”也成为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作为高中语文教研员,徐美珍老师在推进区域语文学科教改的深化工作中,将目光落在了“深度学习”的实践研究上。徐老师认为,国内对于“深度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深度学习”的认识、特征概括等理论描述性层面,及对某具体环境或某学科课堂下的深度学习框架的建构,而且多是从教师的角度去关注,较少涉及课堂中学生的具体学习方式尤其是语文活动方式的改变。基于这样的认识,徐老师将研究的重心放在了高中语文“深度学习”的阅读教学策略上。在笔者看来,这样的研究在当前可以说是对语文“深度学习”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深度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指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主体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并能将学习的感受、感知与感悟有机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而提升学习层次、强化学习能力,去适应新情境、探究新问题、生成新能力的综合学习。“深度学习”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深度学习”意味着理解与批判;二是“深度学习”强化着联系与建构;三是“深度学习”实践着迁移与应用。由此出发,徐老师认为,所谓语文“深度学习”,即指学生在基于文本了解、识记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同时构架起新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对文本的批判性理解和自身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它引领着学生走向语文的核心价值。
  就阅读教学而言,徐老师认为,“深度学习”的课堂逻辑链应该是:教师“深”—文本解读“深”—对话和理解“深”—学生“深度发展”。对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教师自身具有深厚的语文学识修养,面对一篇教材能够读出自己的心得、形成个性化的理解,然后正确选择教学点,并通过丰富的语文活动使学生经历对话、体验感悟,进而实现语文素养的深度发展。其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最关键、最核心的两点是“文本研读的深度”和“对话过程的深度”。所以,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的研究上,徐老师尤其重视师生在课堂上对文本解读的个性化深入理解和丰富学生学习过程的语文活动。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建构个性化解读文本的“深度学习”基础,引导学生学会理解与批判
  如前所述,“深度学习”意味着理解与批判。徐老师认为,面对一篇作品,语文教师要用心品读,在细读、精读、反复深入地读的基础上,才能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独到的见解和独特的感悟。所以,专家的评论可作为借鉴,但不宜照本宣科;教参的意见可引为参考,但不应依赖全搬。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找到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理解和批判,从而实现“深度学习”。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的多层意蕴。例如陈敬容的诗歌《窗》,学生容易读懂诗歌的情感基调是主人公失恋后的“忧伤、失落”,但如果只就这一层感受体悟,或让学生围绕爱情话题展开讨论,学生的思维是平面展开的,是缺少阅读深度的。所以,读这首诗要能读懂诗人的情感起伏的层次:诗歌第一章的三节情感是因憧憬走向寻觅、走向祝福,这是一个知识女性委婉而深沉的爱恋;第二章的三节是从凝望走向迷失、走向面对,这是一个勇敢而坚强的女子。但是读到这一层还不够。联系诗人创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我们还可以读出:诗中的 “你”对“我”而言,不只意味着爱情上的依恋,还象征着一种精神力量(明灯),也代表着一种充满光明(阳光)的理想生活。这是一代女性的缩影。
  其次,教师要寻找合适的教学支点。徐老师认为,那些既是文本理解的关键又让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的重要词句,就是合适的“深度学习”的支点,如《窗》的教学支点是意象“你的窗、我的窗和无言的星空”。又如舒婷的《神女峰》,在学生读懂了诗歌中“我”不同于“人们”对“神女峰”的情感后,“深度学习”的支点就可以选择诗歌第一节的“谁”字上,诗歌为什么不用“我”而用“谁”来指代诗人,“谁”的深意如何理解?“谁”其实是一种呼唤、一种启发、一种唤醒。
  二、创设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研讨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体验
  “深度学习”着意迁移与运用,要求学生不仅要深入理解学习内容,还要深入体验学习过程,享受学习过程的快乐。学生要通过积极参与具体情境中的语文活动来获取知识、建构意义并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学生思维发展的状况合理组织能够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课堂活动。徐老师认为,教师可以这样组织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课堂活动:
  一是以问题探讨为引导。如《渔父》的教学,教师常常以“渔父”形象为反面例子,重点赞扬屈原的人生选择,这样的教学削弱了文本的价值和内涵,不利于学生全面深入理解文本。其实对照式结构是《渔父》一文的一大亮点,渔父与屈原的两问两答构成了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借对话体的结构突显了屈原和渔父截然不同的观点和形象。据此,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三个主问题让学生探讨:这是一场怎样的对话?从文本的对话中你看到的是哪些不同的观点,你是从哪里发现的?这场对话的结果怎样?三个问题的关键词是“对话”,这场对话实质是一场思想的“交锋”。
  二是以层进朗读为主线。如李清照的《声声慢》的,起篇层进的情感,都隐藏在叠字里,而全篇的情感也是层层铺叙。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初味词情、品味词境、体味词心、回味词韵、深味词风这五个层进朗读步骤,引导学生通过层进朗读,读出“易安的词”“婉约的词”“中国的词”三层递进的韵味。   三是以语言活动为主体。如食指的朦胧诗《相信未来》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朦胧诗的文体特点设计两个语言活动:一是在诵读的基础上仿写诗歌第一、二两节诗句;二是在诵读的基础上改写诗歌第三节诗句。这两个语言活動可以使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揣摩感悟中理解诗意诗味,也可以使他们在具体的语句语境中得到语言实践训练。
  三、整合意义连接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联系迁移
  “深度学习”内容特点是基于问题的多维知识整合,要求教师不仅要深入地了解学生先前的经验、理解新知识的类型,指导学生在新旧知识、概念、经验间相互联系,还要引导学生将他们的知识归纳到相关的概念系统中,并在批判反思的基础上建构属于自己的新的认知结构。对语文课堂来说,最理想的内容整合是在广泛深厚的阅读基础上的联系建构。在实践研究中,徐老师以引导学生运用“以文解文”的阅读方法来推进“深度学习”。
  一是以原文解读选文,挖掘节选背后蕴藏的内涵。教材中的很多文章是名著节选或原著改编的,这些节选课文融“作者倾向、编者意图和课标体现”为一体,虽然在某种意义上具备了独立的文本功能,但孤立地教学节选课文,很容易让学生无法理解甚至导致误读。徐老师认为,如果节选课文内容基本符合原著所要表达的特点,教师可在恰当时机,适当补充原著中的相关内容,以此来深化学生的阅读理解;如果节选课文内容仅是原著内容的一个侧面,或其所要表现的主题与原著主题相距甚远,教师要有目的地补足相关节略部分,引导学生体会节选部分在原著中的位置与作用,从而反过来更好更深地理解“节选”课文内容。
  二是以群体解读个体,推敲文本语言隐伏的意蕴。探寻文本的深层意蕴,还可以联系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同一时代不同作家在内容或艺术风格上具有相关性或相似性的作品。徐老师认为,教学应以这些作品为“旁证”来推测隐含在文本中的作家的隐秘情感和智慧,否则很容易被作者“点题”的文字以及作者自己对作品的阐释“蒙蔽”,难以发现文本背后隐伏的意蕴。
  三是以文论、文献解读文本,领悟文本背后深厚的意味。徐老师认为,以文论、文献进行文本对读,所着眼的是成熟的鉴赏者对学生的导引,以此提升学生解读文本的品位,给学生以一种思想支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激励学生在高层次上质疑问难,把思维引向深入。[[□][◢]]
  (责任编辑:李益)
其他文献
摘 要: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词,以一“独”字开头,其中意味,颇费猜详:从“独”字沿波讨源,可以解开此词在写作时间上的谜团,即“一九二六年”说有其合理性;从“独”字披文入情,有助于揣摩《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情感肌理,为解读此词提供一个贯穿全篇的切入角度。  关键词:《沁园春·长沙》;伟人形象;写作时间;情感肌理  《沁园春·长沙》以一“独”字开头,稍有语感的读者都会有点疑问。毛主席的词一向雄健
期刊
编者按:在编辑部近期收到的有关写作教学的众多投稿中,涉及“元写作”“微写作”“写作虹吸效应”等内容的文章颇有新意。王荣生先生曾撰文指出“我国的语文课几乎没有写作教学”。不管你是否认同这一论断,写作在教学实践层面的弱势与其在语文教学中该有的重要地位存在着巨大的落差是无须争辩的事实。所以,对写作教学的研究尚需更多的努力。有鉴于此,本期以“写作教学新思维”为专题刊发这些研究角度新颖的论文,供读者参考。 
期刊
摘 要:散文教学主要通过细读文本个人化的言说对象和言说方式,来感受作者的所见所闻,体察作者的所感所思。教师备课要研读文本个性,聚焦核心问题。散文课堂教学要整体聚焦,有所取舍,局部聚焦,搭建支架,这样方能充分体察作者情感,走进作者心灵。  关键词:散文教学;文本个性;核心问题  散文,是中小学阅读教学的最主要文本,几乎占了所有课文的近二分之一,但是散文解读理论却远不如小说或诗歌等文类那么丰富,这就造
期刊
摘 要:《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叙述的主人公的成长经历与当前的学生是有隔阂的。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引导学生用“疑”的姿态对其中的一些细节进行咀嚼和玩味,并以此为依据设计教学问题。  关键词:文本细读;教学内容;问题设计;《爸爸的花儿落了》  《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以林海音年少时期的经历为原型,时间大概是20世纪30年代,细想来看,这篇文章就如同发了黄的老照片,其叙述的主人公的成
期刊
摘 要:散文教学是一门慢的艺术,需要情感意蕴的慢慢浸润。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语言文字的奥秘来体悟散文语言的独特魅力,比较阅读、角色换位、还原解读等是散文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散文教学;比较阅读;角色换位;还原解读  散文篇幅短小、取材广泛、结构灵活、表达自由,被称为具有强烈感情的“文学小精灵”。散文在教材中也占有较大的比重,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体悟到,散文教学是一门慢的艺术,离
期刊
摘 要:初中生因受其认知能力和语文素养的限制,古诗词鉴赏能力较低。对于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可在古诗词教学中设计各种猜读、求证活动,以帮助学生披文以入情。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活动设计;猜读;求证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学价值。初中生因受其认知能力和语文素养的限制,古诗词鉴赏能力较低。笔者任教的是一所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的农村初中,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尤其
期刊
【教学过程】  一、历史的声音  师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人会是永恒的;有一些声音,虽历经百年的风雨沧桑,却依然在我们耳边回响。在150多年前的一天,一位名叫亚伯拉罕·林肯的伟人頒布了著名的《解放黑奴宣言》,宣称:“一切被蓄为奴的人应获得自由,并永享自由。”一百多年来,它一直激励着今天为民主、人权、自由、平等而奋斗着的正义的人们。在1963年8月28日,一位名叫马丁·路德·金的美国黑人领袖发表了一
期刊
摘 要: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只有带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有效的解读,才能明确文本之意,才能发现文本的价值。但是在现实教学中,文本解读往往成为教师的个人表演,作为听众的学生难以融入其中。毫无疑问,这种状态下的解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对学生独立性的消解。只有以学生的视角开展文本解读,并将学情的变化贯穿文本解读的始终,才能实现文本解读的有效性。  关键词:文本解读;学生视角;动机  文本解读是
期刊
读印度思想家克利希那穆提的《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我经历了惊诧—喜欢—折服的心理历程。书中谈到了人生中方方面面的问题,对每一个问题作者都有自己睿智独特的理解,对青年人提出诚恳的建议,对教育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生命:一个伟大而美丽的谜  人生究竟该怎样度过?有生之年,我们仅仅活着、工作吗?教育究竟应该在哪些方面帮助学生?克利希那穆提这样回答:“显然,生命并不只是一份工作和职业而已,生命是极为广阔
期刊
摘 要:法布尔的《意大利蟋蟀》颇受师生冷落,选入《现代散文选读》十年来,尚查不到对其进行专门研究的文章。《意大利蟋蟀》的备课,须解决文体界定、思路梳理、“人”的发现三个疑难问题,这样才能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读出法布尔的形象,使他们感受到“风格即人”的审美力量。  关键词:文体;行文思路;状物散文中的“人”;《意大利蟋蟀》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现代散文选读》中有许多经典篇目深受师生喜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