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教学质量;精细化管理;教学行为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6fB)-0019—01
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在教学管理中应综合分析,突出重点。下面笔者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加强环境建设。营造学习氛围
环境建设对于一个人成长有重要作用,古代“孟母三迁”的经典故事更是印证了这一论断。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其整体面貌的建设状况直接影响着广大学生的成长,而且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作用。处于身心迅速发育期的青少年需要幽雅的环境,它有助于让学生躁动的心情平静下来,让他们感到学校就像花园一样。在那样的温馨和睦的氛围中,有老师循循善诱的辅导,有同学的热情相助,有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学生自然会产生盼着上学,盼着和老师同学相处,感到在学校里生活是最充实、景快乐的。
现代化教育设施为学生主动获取科学知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如多媒体教室、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实验室等。这些都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兴趣,从而促进他们更好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多地了解世界。
二、学习新的理念,做到精细管理
教学精细化管理是以最经济的教学方式获取最大的效益,实现师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管理方式。为此,要树立“教学质量生命线”意识,提倡“对学生成长负责,让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办学理念。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做到简约而不简单,精细而不复杂,规范而不刻板,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强化教学质量监控,注重过程性评价。原有的教学管理,适合旧的运作模式和常规,面对实践改革的新变化和新需求,往往捉襟见肘。为了落实学校发展计划,笔者所在学校建立了学校、教研组和年级组、个人的三级监控模式。
建立『尤等生与学困生并重的监控机制。关注弱势群体,建立《学困生档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施以更为有效的改进办法。教师们从“人本”的角度出发,坚持“补心”与补课相结合,在与学生的沟通中,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方法指导,向他们传递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努力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加大落实力度,强化过程管理。现代管理学上有三个“归零理论”,就是“布置工作不检查等于零:检查工作不执行等于零:执行工作不到位等于零”。教学常规的贯彻落实,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可靠保证。
三、狠抓教学过程,规范教学行为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校常规工作要求,应制订《教学常规工作细则》,对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要求进行具体细化,做到行有遵循、查有标准,严格规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从而尽可能地降低教学行为的随意性、盲目性及无效性。
突出课改,抓好备课管理。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引下,要求教师备课要以消除学生学习障碍为出发点:以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能力为依据:以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三维一体的发展为目的。要引导教师在做好常规性备课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教师的合作意识、整体意识、超前意识、反思意识。开展集体备课,让主备课教师进行初备,再由备课组集体讨论完善。
突出精讲,抓好课堂管理。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关注课堂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就要合理地分配教师讲授的时间、学生独立活动的时间以及师生共同活动的时间,应做到“四不讲”和“五让”。“四不讲”,即学生能说出来的不讲,学生能做的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能解决的不讲:“五让”,书本让学生自己看,思路让学生讲,问题让学生提,规律让学生发现,结论让学生总结。
突出精练,抓好作业管理。布置作业时,教师应做到“四留、四不留”:留适量作业,留自主性作业,留学习习惯养成性作业,留实践性作业;不留机械性、随意性、重复性、惩罚性作业。
四、教研与科研融合。骨干与名师引领
教研与科研是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在新课程中更要强化二者融会贯通的研究方式,尤其是启用各学科一线教师担当教研与科研的骨干。形成骨干教师的梯队,让他们立足教学实际,使教师真正领悟到工作的意义在于追求自己的内在价值,使自己的专业潜能最大化地发挥并创造出成果。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6fB)-0019—01
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在教学管理中应综合分析,突出重点。下面笔者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加强环境建设。营造学习氛围
环境建设对于一个人成长有重要作用,古代“孟母三迁”的经典故事更是印证了这一论断。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其整体面貌的建设状况直接影响着广大学生的成长,而且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作用。处于身心迅速发育期的青少年需要幽雅的环境,它有助于让学生躁动的心情平静下来,让他们感到学校就像花园一样。在那样的温馨和睦的氛围中,有老师循循善诱的辅导,有同学的热情相助,有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学生自然会产生盼着上学,盼着和老师同学相处,感到在学校里生活是最充实、景快乐的。
现代化教育设施为学生主动获取科学知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如多媒体教室、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实验室等。这些都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兴趣,从而促进他们更好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多地了解世界。
二、学习新的理念,做到精细管理
教学精细化管理是以最经济的教学方式获取最大的效益,实现师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管理方式。为此,要树立“教学质量生命线”意识,提倡“对学生成长负责,让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办学理念。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做到简约而不简单,精细而不复杂,规范而不刻板,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强化教学质量监控,注重过程性评价。原有的教学管理,适合旧的运作模式和常规,面对实践改革的新变化和新需求,往往捉襟见肘。为了落实学校发展计划,笔者所在学校建立了学校、教研组和年级组、个人的三级监控模式。
建立『尤等生与学困生并重的监控机制。关注弱势群体,建立《学困生档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施以更为有效的改进办法。教师们从“人本”的角度出发,坚持“补心”与补课相结合,在与学生的沟通中,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方法指导,向他们传递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努力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加大落实力度,强化过程管理。现代管理学上有三个“归零理论”,就是“布置工作不检查等于零:检查工作不执行等于零:执行工作不到位等于零”。教学常规的贯彻落实,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可靠保证。
三、狠抓教学过程,规范教学行为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校常规工作要求,应制订《教学常规工作细则》,对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要求进行具体细化,做到行有遵循、查有标准,严格规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从而尽可能地降低教学行为的随意性、盲目性及无效性。
突出课改,抓好备课管理。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引下,要求教师备课要以消除学生学习障碍为出发点:以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能力为依据:以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三维一体的发展为目的。要引导教师在做好常规性备课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教师的合作意识、整体意识、超前意识、反思意识。开展集体备课,让主备课教师进行初备,再由备课组集体讨论完善。
突出精讲,抓好课堂管理。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关注课堂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就要合理地分配教师讲授的时间、学生独立活动的时间以及师生共同活动的时间,应做到“四不讲”和“五让”。“四不讲”,即学生能说出来的不讲,学生能做的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能解决的不讲:“五让”,书本让学生自己看,思路让学生讲,问题让学生提,规律让学生发现,结论让学生总结。
突出精练,抓好作业管理。布置作业时,教师应做到“四留、四不留”:留适量作业,留自主性作业,留学习习惯养成性作业,留实践性作业;不留机械性、随意性、重复性、惩罚性作业。
四、教研与科研融合。骨干与名师引领
教研与科研是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在新课程中更要强化二者融会贯通的研究方式,尤其是启用各学科一线教师担当教研与科研的骨干。形成骨干教师的梯队,让他们立足教学实际,使教师真正领悟到工作的意义在于追求自己的内在价值,使自己的专业潜能最大化地发挥并创造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