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材料】最近听了一节思想品德观摩课,教师在讲授“乐于劳动 善于劳动”时,设计学生采访活动,然而在采访的过程中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导致课堂的教学效果不是十分的明显。课后交流中,执教者说“唉!怎么会这样呢?与我的预设有很大的差距呀!”。笔者对此作了一些不成熟的分析,与大家共享。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也日益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景象,教学手段现代化、学生活动形式多样化、教学案例兴趣化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对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知识内化能力等方面,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给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的生机,有力推动了素质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但是,教学中也再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顾此失彼、矫枉过正的现象。笔者结合课堂教学实践中的种种现象,简单总结为以下三点。
1.注重形式,忽视人本
新课程理念要求“要努力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活动中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再加上基层教学的管理者一味的要求求新,导致一线的教师在教学设计及执行的过程中之注重简单的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奇”的思路,往往忽略学生实际的学情。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通过自己的设计活动落实知识的传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采访感受劳动者的艰辛,以达到激发学生对劳动者的尊重和感激之情的目的。但是却忽略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采访难度较大,因为实际操作中要求访问者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问题探究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等,而初中的学生往往与成功的采访的要求相差甚远,让他样在短时间内完成这样的活动,难度较大。从课堂的实效来看,学生只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提问,问题比较简单,不能有效的推动教学活动的深入,更不能将劳动的内涵引发出来,使教学活动仅仅浮于表面。因此学生很难通过简单的对话,把握普通劳动者身上可贵之处。而且,在课堂的交流中也容易出现冷场的现象。因此,采访活动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是课堂的执教者没有从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高估其能力,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2.注重主体,忽视主导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进一步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自主的实践中进行道德的体验和知识的感悟。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也确实努力进行角色的转变,但是有一部分教师未能真正把握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怕担“越俎代庖”之嫌,导致该讲时不敢讲,有时也不能正确引导学生的讨论,怕染上“不尊重学生”之名。而在正确处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是矛盾的,特别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学习困难时和教材的理论性较强的知识时,更需要教师的倾情参与。本节课教师设计学生采访活动具有较大的难度的现实,教师就要学会调整思路发挥主导作用,如:对于采访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深度,而且当遇到冷场时,教师要对问题作一些引导性的提示,这样就有利于帮助学生把握课堂提问的方向,可以避免课堂的无绪。也可以转换方式,教师适时地参与共同采访,作必要的引导和示范,甚至必要时由教师进行采访,从一定的高度全面展现优秀劳动者的思想境界,以保证最大限度地用好劳动者这一“课程资源”。否则,简单的任学生信马由缰、漫无目的的去讨论、采访,教师撒手不管,让自主成为“自流”,最终的结果会使教师的主导作用欠缺。最终会导致学生采访不是十分的成功。
3.注重生成,忽视预设
新课程改革以来,大家都在强调关注学生的生成、合理的利用学生的课堂生成。因此部分教师在接受这样理念的时候,过度追求学生的“随意生成”,轻视教师的“课前预设”。导致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远离文本、任意生成的局面会有之;旁逸斜出、无谓争辩的局面会有之;陷于一点、纠缠一点的局面会有之;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的局面会有之。纵观本节课的活动,学生采访时,课堂的组织形式是开放的、自由的,但问题是,由于是小组活动,学生的意见很难一致,导致结果不是十分的理想。如果教师在课前能够充分考虑到课堂上的这些不确定因素,并提前拿出引导、矫正的方案,精心设计活动程序,可能在课堂上就会规避部分尴尬场面。
总之,因为教师对课改新理念的把握存在着“钟摆现象”,造成对学生能力的估计不足和对活动过程的控制不当,使企望达成的教学目标在形式化的课堂活动中离学生越走越远。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钟吾初级中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也日益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景象,教学手段现代化、学生活动形式多样化、教学案例兴趣化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对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知识内化能力等方面,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给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的生机,有力推动了素质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但是,教学中也再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顾此失彼、矫枉过正的现象。笔者结合课堂教学实践中的种种现象,简单总结为以下三点。
1.注重形式,忽视人本
新课程理念要求“要努力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积极愉快的活动中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再加上基层教学的管理者一味的要求求新,导致一线的教师在教学设计及执行的过程中之注重简单的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奇”的思路,往往忽略学生实际的学情。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通过自己的设计活动落实知识的传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采访感受劳动者的艰辛,以达到激发学生对劳动者的尊重和感激之情的目的。但是却忽略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采访难度较大,因为实际操作中要求访问者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问题探究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等,而初中的学生往往与成功的采访的要求相差甚远,让他样在短时间内完成这样的活动,难度较大。从课堂的实效来看,学生只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提问,问题比较简单,不能有效的推动教学活动的深入,更不能将劳动的内涵引发出来,使教学活动仅仅浮于表面。因此学生很难通过简单的对话,把握普通劳动者身上可贵之处。而且,在课堂的交流中也容易出现冷场的现象。因此,采访活动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是课堂的执教者没有从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高估其能力,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2.注重主体,忽视主导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进一步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自主的实践中进行道德的体验和知识的感悟。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也确实努力进行角色的转变,但是有一部分教师未能真正把握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怕担“越俎代庖”之嫌,导致该讲时不敢讲,有时也不能正确引导学生的讨论,怕染上“不尊重学生”之名。而在正确处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是矛盾的,特别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学习困难时和教材的理论性较强的知识时,更需要教师的倾情参与。本节课教师设计学生采访活动具有较大的难度的现实,教师就要学会调整思路发挥主导作用,如:对于采访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深度,而且当遇到冷场时,教师要对问题作一些引导性的提示,这样就有利于帮助学生把握课堂提问的方向,可以避免课堂的无绪。也可以转换方式,教师适时地参与共同采访,作必要的引导和示范,甚至必要时由教师进行采访,从一定的高度全面展现优秀劳动者的思想境界,以保证最大限度地用好劳动者这一“课程资源”。否则,简单的任学生信马由缰、漫无目的的去讨论、采访,教师撒手不管,让自主成为“自流”,最终的结果会使教师的主导作用欠缺。最终会导致学生采访不是十分的成功。
3.注重生成,忽视预设
新课程改革以来,大家都在强调关注学生的生成、合理的利用学生的课堂生成。因此部分教师在接受这样理念的时候,过度追求学生的“随意生成”,轻视教师的“课前预设”。导致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远离文本、任意生成的局面会有之;旁逸斜出、无谓争辩的局面会有之;陷于一点、纠缠一点的局面会有之;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的局面会有之。纵观本节课的活动,学生采访时,课堂的组织形式是开放的、自由的,但问题是,由于是小组活动,学生的意见很难一致,导致结果不是十分的理想。如果教师在课前能够充分考虑到课堂上的这些不确定因素,并提前拿出引导、矫正的方案,精心设计活动程序,可能在课堂上就会规避部分尴尬场面。
总之,因为教师对课改新理念的把握存在着“钟摆现象”,造成对学生能力的估计不足和对活动过程的控制不当,使企望达成的教学目标在形式化的课堂活动中离学生越走越远。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钟吾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