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让课堂活力四射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m77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否主动参与认知活动,是还学生主体地位,使其自主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我们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营造参与氛围、唤起参与意识、激活参与动力、引导参与评价、提高参与质量、培养参与能力,让课堂因学生主动参与而活力四射。
  一、民主互动,营造参与氛围
  要真正实现教学民主,就要求教师善于在课堂中建立一种资源共享的伙伴式师生关系,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和谐、互动适应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倾听,以自身的行动去影响学生,在更加融洽的师生关系中使学生敢说、乐说、善说、甚至提出不同的想法。“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新朋友,欢迎吗?想认识他吗?……现在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来欣赏一段动画片好吗?……你是怎么想的,跟大伙说说……咱们就按他说的方式来试一试好吗?……我们一起来讨论吧!”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温馨的话语,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如:教学“长、短”时,就充分利用民主来激励学生参与:
  师:同学们,每个小组有两个精美的学具袋,你们想知道里面有什么吗?
  生:想!
  师:那就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到底是什么?
  生1:我学具袋里有3根小棒,嗯嗯……(说不下去、想坐下。)
  师:(微笑地)哎!你的话还没说完,怎么就坐下啦!
  生1:3根小棒有长有短。(许多同学点头称赞)
  师:说得太棒了!要是你坐下了,我们可就听不到这么精彩的回答了。谁还愿意和大家说说。
  生2:我的学具袋里有2根毛线,一根红色,一根绿色。
  生3:我的学具袋里有3把尺子,这把最长,这把最短。
  ……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请再仔细观察,你还能发现什么?
  学生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积极参与学习讨论中,气氛非常热烈,课堂逐渐“活”起来了。
  二、巧设疑问、唤起参与意识
  疑必生思,疑能生趣,没有思考的学习是无意义的学习,没有兴趣的学习是痛苦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望,巧设疑问,激起学生求知解惑的浓厚兴趣,唤起学生全面参与的意识。
  如:教学“角的认识”时,教师出示一面星星火炬队旗,让学生观察,然后提问:“谁能说一说这上面哪是角?”教师挂出学生热爱和熟悉的队旗,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问题直奔本节课题——角的认识。观察设疑,激发兴趣,引起学生学习动机,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带着这个疑问兴趣盎然地展开了讨论,全班同学都主动参与,谈自己的看法。教师就此确定了教学起点,引疑探究。
  三、引入竞争,激活参与动力
  小学生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渴望探索、发现,同时也充满好胜心,表现欲,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活参与动力。
  如:教学“分一分与除法”一课教师先用分糖果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分小组比赛:
  师:让我们分组比一比:要把100根小棒平均给你们组内的每一位小朋友,把分的过程像老师这样记录下来(每一小组发一张记录单),看哪一组的同学分工合作好,任务完成最出色,我将评出“最佳合作小组” “观察家”“思考家”。
  学生一听“预备”便数着小棒,一副紧张备战的样子,这种竞争使每个小组都不甘示弱,每个学生跃跃欲试纷纷投入小组合作学习中,共同参与学习,寻求解决的办法,全体学生都动起来了。
  四、立足过程 ,引导参与评价
  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只有立足过程、评价才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才能对学生的提高进行有效指导,才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教学中,教师在充分肯定,激励评价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参与自主评价。
  如:学生合作学习后,汇报交流小组成果时,请学生互相评价;当学生进行操作活动时,请学生当小老师,评判正确与否;在课堂结束时,先让学生根据这节课的表現、收获,给自己画上一张有表情的脸,然后请其他同学或老师给他一个评价等等。
  这种自我、生生、师生之间的评价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鼓励,使课堂气氛宽松、和谐、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五、思维点拨,提高参与质量
  当前的课堂,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教师问,学生答,看似热热闹闹,但真正让学生思考的问题不多,学生只管遵循教师的指挥棒学习,一套固定的程式,嵌套任何课一成不变,久而久之,学生渐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敢于改变“串讲串问”的教法模式,要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问题的设计应尽量做到少而精,“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需要跳一跳才能解决。课堂上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回答问题的信息,适时点拨。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按照教材编排的内容引导学生以已有的长方形知识为基础,通过实际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设计如下:
  先提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转化成已学过的什么图形的面积来推导它的计算方法?”再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没有画高的平行四边形纸片,提出要求:想一想要在平行四边形纸片上画一条怎样的线段?然后让学生画一画、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这样的设计给学生留出了充分的参与机会和思维空间。
  学生操作后,可设问:你是怎样剪拼的?为什么一定要沿着高剪开?”使学生的思维向深层发展,并使每个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生参与的质量。
  六、质疑实践,培养参与能力
  1.鼓励质疑
  鼓励学生敢于寻根问底,敢于发问,敢于质疑,发表不同意见,这是培养参与能力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提出新设想,探索新路子,启迪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如:教学“32-8”时,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算法多样化思想,教师先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操作,探究再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算法,最后全班交流。同学们畅所欲言,纷纷把自己计算的方法说出来……教师要抓住时机,适时鼓励学生参与质疑的热情,让学生在不同算法的探究活动中,感受创造的乐趣。
  2.重视实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实践、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揭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每小组准备好一个用四根硬纸条钉成的长方形,一个用三根硬纸条钉成的三角形。
  (1)把钉成的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观察图形的变化(什么变,什么不变)
  不变:两组对边的长度不变。
  从推一推、拉一拉中了解到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2)拉一拉钉成的三角形
  通过对比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实践操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判断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一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现。”的确,教师在课堂中若能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素质教育“自主性”的特征必将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的落实和体现,课堂将充满生命的活力。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患者接收不同物理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2月到2019年2月收治的99例变应性鼻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A、B、C三组,患
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材中每篇精选的课文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最佳蓝本。笔者认为要在语文环境中有效实施生命教育,就应
“学贵有疑。”“疑”之所以贵,就是因为它是大脑思考、分析的产物。现代心理学认为“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辩疑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对椎管麻醉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72例需椎管内麻醉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小学三年级是抽象逻辑思维形成的重要阶段,培养和提高小学三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而且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深远的影响。但在教学过程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这时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我在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