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儿童真实的阅读经历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sui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悦”读绘本,感知故事大意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听绘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绘本故事,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边看绘本边听故事《小猴子下山》)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们知道小猴子下山发现了什么?
  生:小猴子下山,看见了玉米、桃子、西瓜。
  师:还有吗?
  生:还有兔子。
  师:(板贴实物)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生:小猴子下山,看见了玉米、桃子、西瓜和兔子。
  师:这些东西分别是什么样的?小猴子看见它们后又是怎么做的?请小朋友们打开书,仔仔细细地读读这个故事。
  【点评:绘本是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表现形式,借用绘本翻页的形式呈现故事主体,使得故事本身蕴含的内容藏匿于绘本的情境中,识字、说话、表达、想象因有了载体而变得可爱,阅读的内驱力就这样伴着喜欢而被激活。】
  二、自主读书,积累典型短语
  师:快速把书翻到第166
  页,听清要求: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标出自然段序号。
  (生自由读书)
  师:读完后发现了吗,小猴子看见的这些东西分别是什么样的?课文里有没有词语形容它们?
  生:我发现,课文里描写玉米的词是又大又多,桃子是又大又红,西瓜是又大又圆,小白兔是蹦蹦跳跳。
  (师板贴:又大又多 又大又红 又大又圆 蹦蹦跳跳)
  师:谁能读好这些短语呢?
  生:又大又多的玉米,又大又红的桃子,又大又圆的西瓜,蹦蹦跳跳的小白兔。
  生:我发现,这里都有一个“的”字。
  师:对呀,带“的”字的短语,读的时候往往强调前面的词,“的”读得轻快一点,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你能用“又……又……”来说一说其他事物吗?不着急。(出示香蕉图)比如,又……
  又……的香蕉?
  生:又黄又弯的香蕉。
  师:他想到了香蕉的颜色和形状,聪明!
  生:又黄又大的香蕉。
  师:(出示草莓图)我们可以说又……又……的草莓?
  生:又红又小的草莓。
  师:嗯,她也想到了草莓的颜色和形状。
  生:又胖又红的草莓。
  生:又红又绿的草莓。
  师:又红又绿的草莓可不
  行,因为这是相同的方面,都表示颜色,用“又……又……”说话时,要用上两个不同的方面。
  师:(出示哈密瓜图)可以怎么说?
  生:又大又甜的哈密瓜。
  师:瞧,她不仅说出了哈密瓜的大,还说出了它的味道呢!
  師:除了说水果,你还能用“又……又……”说说其他东西吗?同桌商量商量吧。
  生:又瘦又高的消防员。
  生:又长又宽的黑板。
  生:又冰又酸的酸奶。
  生:又长又尖的铅笔。
  师:用上“又……又……”可以把东西描绘得更具体、更形象。接下来,让我们跟着小猴子的脚步,一起下山去看看吧!
  【点评:低年级阅读教学重个性、重习惯,更重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着重指出,“要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对于文本中具有典型特征的词句,教师要善于发现迁移的价值并在学生脑海中创建新的言语图式。因此,对于“又……又……”的词语积累与运用以及动词的辨析、识记,力求在语境中踩点,变换多种手段,采用多种方法,呈现立体层面的教学组块给予学生充分的发现、实践与生长。同时,为新编《小猴子下山》,活化运用新知埋下伏笔。整个识字积累板块始终以学生发现为主,强调互动学习,关注及时生成,追求“做中学”。】
  三、联系语境,归类识记动词
  师:(出示第1自然段)读。
  (生读第1自然段)
  师: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他是怎么做的?
  生: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师:学周老师的样子,在书上找到表示这两个动作的词,把它圈起来。看谁火眼金睛,最先发现。
  (生动笔圈画)
  师:找到表示这两个动作的词了吗?那么,开动脑筋再去读读课文第2~4自然段,边读边想:小猴子看见桃子、西瓜、兔子后分别怎么做的,找出表示动作的词圈出来。
  (生再一次动笔圈画)
  生:我找到了“扔”和“摘”。
  师:(随机板贴)谁还有补充?
  生:追、走。
  生:捧。
  生:抱。
  师:请大家看黑板,我们来校对一下,有没有圈落了。(依次出示动词)
  师:我太佩服你们了。谁来当小老师,带我们读准这些动词?
  生:掰(bāi)、扛(káng)。
  师:“扛”字有点难,它读二声,谁来读?
  生:扛(káng)。
  师:开小火车读。
  (一组学生读)
  师:二声上扬,(用手势助读)再开小火车读。
  (又一组学生读)
  师:好,小老师继续带我们读。
  生:捧(pěng)、摘(zhāi)、抱(bào)、扔(rēng)、追(zhuī)。
  师:就是这些动词朋友,它们坐着识字小列车来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谁能给它们分分类,哪些生字可以住在同一间车厢里?
  生:提手旁的生字可以并为一类,住在一起。如,“扛、捧、摘、抱、扔”。然后,“掰”这个字单独住一间,“追”也单独住一间。   师:同意吗?为什么这样分?
  生:因为前面几个字都是提手旁的字,表示要用手来做事情。
  师:(出示儿歌)用手来做做看:扛,扛,扛玉米;扔,扔,扔玉米;摘,摘,摘桃子;捧,捧,捧桃子;抱,抱,抱西瓜。
  (生边念边做动作)
  师:刚才有个小朋友说到
  “追”字,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 “追”是半包围结构,偏旁是走之儿。
  师:在古代的时候,“追”里面的部分,表示兵符与脚趾,士兵手持兵符在追赶逃犯。后来,随着金文、隶书,楷体字的演变,最后变成现在这个样子。走之儿就表示跑,跑着跑着,去追赶敌人。记住了吧?给它找找朋友看。
  生:追人。
  生:追赶。
  生:追兔子。
  生:追小动物。
  生:追击。
  师:好多好多词语,来,周老师送你们一组词,一起读。
  生:追赶、追跑、追求、追寻、追逐。
  师:看看“掰”字的字形,想想意思。
  生:我觉得“掰”就是用两只手把东西分开。你们看,这个字两边都是“手”,中间是个“分开”的“分”。
  师:有道理,这个字的偏旁就是“手”。像这样,看偏旁、想意思,再做做动作,就能记住词,真了不起!接下来,我们再去挑战更难的任务,有没有信心?
  生:(情绪高涨)有。
  四、抓住信息,独立讲述故事
  师:“我会读,我会识,本领顶呱呱。”接下来,我们开始讲故事。请根据板书的情节图,然后联系这些关键词,试着讲讲小猴子下山的故事。讲得好的我们奖励棒棒糖话筒。
  (师出示开头:有一天,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生自由练习讲述2分钟。)
  生:有一天,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米地里。小猴子掰了一个玉米,扛着走到桃树底下,看见桃树上的桃子又大又红,就扔掉玉米,爬到树上摘桃子。桃子摘好了,他捧着桃子,看见西瓜地里的西瓜,就扔了桃子摘西瓜。小猴子抱着西瓜往回走,看见一只小兔子,就把又大又圆的西瓜扔了去追小兔子。追着追着,小兔子跑进森林里不见了,小猴子只好两手空空回家了。
  师:讲完整了吗?你们觉得他讲得怎么样?
  生:讲得很好。我提个意见,讲到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可以再生动点儿。如,小猴子来到玉米地里,看见又大又多的玉米,很高兴,就掰了一个玉米,扛着往前走。
  师:哦,明白了,如果能用上关键词“又大又多的玉米”“蹦蹦跳跳的小兔子”,就更棒了!再请一个小朋友试一试。
  生:有一天,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米地里。他看见玉米又大又多,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走着走着,走到一棵桃树下,他看见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他捧着桃子往前走,走到一块西瓜地里,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摘西瓜。小猴子抱著西瓜往前走,走着走着,看见一只小白兔,蹦蹦跳跳的,真可爱。他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小兔子跑到森林里不见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了。
  师:这位同学用上了板贴中的图片与关键词,把故事说得既准确又完整。我们把掌声送给她。
  师:还想不想讲?同桌合作试一试,你讲一幅图,我讲一幅图,连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生合作讲故事)
  师:刚才小朋友根据板贴,自己学会了讲故事。可是,有个小朋友说,他可以把故事讲得更生动些,不知道你们行不行?我们可以编一编。你们瞧,小猴子扛着玉米来到桃树底下时,你发现什么?
  生:他非常高兴。
  师:非常高兴,可以用一个什么词形容?
  生:兴高采烈。
  师:再看看小猴子的表情,你还想到哪个词?
  生:眉开眼笑。
  生:手舞足蹈。
  师:这时候小猴子心里在想什么?谁能读懂他心里的秘密?
  生:桃子那么大,我那么喜欢,这个玉米还是扔了吧。
  生:桃子很好吃,很甜,还是把玉米扔了吧。
  师:不着急,把想法放到这个句式里练一练。
  生:他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乐得直拍手,心里想:桃子那么大、那么甜,玉米又小又干,太不好吃了。于是,他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了。
  生:他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乐得眉开眼笑、手舞足蹈,心里想:桃子那么甜那么好吃,玉米又硬又干,肯定没有桃子好吃,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点评:故事类文体最大的教学价值在于讲述。这个故事因相同的结构、相似的句式而易于模仿创造。教学中,设计两个梯度的故事讲述,一是按照情节脉络的发展,抓住主要信息简要复述故事,二是抓住文本有意无意留下的虚境,让阅读主体去想象,去补白。利用图画聚焦小猴子的表情与心理,引导学生在想象中转换角色,发现镜子里那个和主人公相似的自己,设身处地走进人物内心,读懂故事潜藏的教学价值。这不仅是一次想象思维的训练,更是个性化阅读体验后迸发的创想。】
  五、主题阅读,知晓寓意延伸故事
  师:看来你们都是故事大王,编的故事太有趣了。就这样见一样扔一样的小猴子,两手空空回家了。还有一个故事,跟这个故事很像,那就是《小猫钓鱼》,和老师一起读读吧。
  师:一天,猫妈妈带着小猫咪咪去河边钓鱼。小猫咪咪学着妈妈的样子,拿起鱼竿钓起鱼来。忽然,一只蜻蜓飞来。小猫伸出手去捉蜻蜓,蜻蜓一下子就飞走了。小猫咪咪连忙赶蜻蜓。小猫没有追到蜻蜓。它发现妈妈钓着一条大鱼,它正想拿起鱼竿来钓鱼,一只花蝴蝶又飞来了。小猫看见美丽的花蝴蝶,就放下鱼竿,在草地上追起蝴蝶来。花蝴蝶飞走了,小猫还是没钓到一条鱼。它垂头丧气地回到河边。猫妈妈对着小猫咪咪说,钓鱼不能三心二意。你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怎么能钓到鱼呢?过了   好久,小猫终于钓到了一条大鱼,它高兴得直拍手。故事里的小猴子和小猫哪里像,哪里不
  一样?
  生:不一样的地方是小猫终于懂得了不能三心二意,最后钓到鱼了。小猴子一直三心二意,最后两手空空回家了。一样的地方都是做事三心二意。
  师:如果你是猴妈妈,你会怎么对小猴子说?
  生:我会对小猴子说,你要是想吃东西,应该先把一样东西吃完再去摘第二样东西。
  生:我会对小猴子说,小猴子,你这么三心二意,怎么会得到食物呢?你应该一心一意地去对待一样东西,而不要在意东西好不好。只有专心致志做一件事,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生:如果我是猴媽妈,我会对小猴子说,你拿一样东西,先放到口袋里,或者放到一个地方,等东西都拿齐了,再背回家去。你这样拿一样,丢一样,最终什么也得不到,你要变聪明一点儿。
  师:小猴子一定明白猴妈妈说的话。当他再次下山时,有可能会经过草莓园、猕猴桃园、哈密瓜地、香蕉地,这会儿他还会像原来那样做吗?请你们用上今天学的句式 “第二天,小猴子下山来,走到_____。他看见_____,心里想:_____,就_____”新编一个《小猴子下山》的故事。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给故事配上画,编成一个新的绘本。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点评:这个故事蕴含的道理并不难懂,学生一读就明白,关键是如何运用故事的寓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统的教法,可能会借用故事的内容,学文明理,就理说理,那样就会以一种比较理性呆板的方式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度开掘,从而弱化儿童在阅读理解上的“主权”和阅读能力的发展。而这个板块的设计,采用主题教学思路,利用教材相似的思想主题实施对比阅读,整体观照文本的意蕴主旨,充分调动儿童主体的阅读感悟与积极思考,使文本之理感性地传达,理性地物化。】
  【评析】
  这是一份充分体现低年级学段特点的教学,从教学设计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周老师基于儿童阅读心理,以童趣的教学手段融通文本与儿童经验,让学生充分经历学习的过程,在言语、思维、情感等方面获得整体的发展。
  一、遵循文体特点,以适合儿童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没有提及文体要求,但作为教师,在解读文本、设计教学时却应该有强烈的文体意识。只有关注文体特征,才能选择最具教学价值的内容,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经历最有意义的学习。周老师就有鲜明的文体意识,她关注到《小猴子下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寓言故事的情节大于道理。她紧紧抓住“故事”这一要素,设计了“悦读绘本,走进故事——学习语言,内化故事——统整信息,讲述故事——拓展阅读,理解故事”四大学习活动,变换着形式引领学生反复地接触文本,学生在与文本不断的对话中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理解道理。我特别欣赏周老师在最后板块拓展其他同主题的故事,通过多文本的联结互动、比较辨析,在让学生无痕理解故事的道理的同时更锤炼了学生的思维,隐含了阅读此类故事的思维路径。学生长期经历这样的阅读实践,必然会习得阅读方法,绽放思维之花。
  二、突出语言学习,在促进表达中落实识字与积累
  低年级最重要的学习任务就是识字和积累,周老师深谙此中道理,用了两大板块引导学生学习。采用小步骤教学,分类识记,引导学生发现构词特点,依据字理自主识字,积累识字方法,做到音、形、义的结合,夯实基础。更难能可贵的是,周老师的识字教学并不仅仅停留在理解层面,而是往前推进一步,在表达运用中更好地理解与积累,积累“又……又……”的词语后,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运用,促发了词语和学生生活的联结,使消极语言转换为积极语言。识记7个动词后又通过讲故事的环节让学生再次理解内化,在讲述的过程中,这7个动词就不再是孤立的、冰冷的汉字,而是结合语境,化“文”为“语”,融入学生体验的语言再现,它们活化在了学生的心中。
  三、关照儿童经验,在化物入境中唤醒生命体验
  “当儿童的世界和语文的世界联系起来,当现实中的儿童和文本中的儿童相遇,才会出现真正的语文教育。”周老师就行进在这语文教育的实践之路上。她创设了“绘本阅读”“语言转述”“想象补白”“拓展续编”的情境,让学生转化角色,走进人物内心,唤起了学生生活经验与文本内容的对接,由物及我,此时,学生阅读的是文本中的伙伴,述说的是生活中的自己,因此,他们具有了更大的创造性。在周老师的反思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学生自由创想的成果。这就是课堂关注儿童生活经验、唤醒儿童生命体验、尊重儿童个性表达的超然意义。
  遵循儿童的学习规律,采用适合儿童的学习方式,把儿童立于课堂的中心,儿童必将焕发蓬勃的言语动力和生命活力。透过这份设计,我们可以窥见周老师课堂上那灵动、鲜活的场景。
  (作者单位:浙江温州市籀园小学/浙江温州市鹿城区教师培训和科研中心)
  责任编辑 杨壮琴
其他文献
一、让每一寸空间都成为学习的资源  2011年,48岁的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蔡美儿出版了《虎妈战歌》一书,很快登上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引发了中西方教育热烈的争议。两种来自不同文化空间的教育立场的对话和冲突,证实了社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不同。我无意对中国虎妈式的“捆绑”教育手段与西方民主式的“容忍”态度作出非此即彼的判断,因为不同的理念和方式,背后是不同的教育立场。  但纵使世界上的教育立场千千万万
离开钢筋水泥混杂的现代化城市,孑身一人来到静谧祥和的乡村小学支教,于我,是别样的經历与感受。矗立在眼前的是一所崭新的校园:灰白砖楼的设计,四合院式的建筑,庄严气派。听说,这里是“桑美”台风重创后重建的新校址。快步来到我所支教的班级,摄入眼帘的是雪白的墙壁、油亮的方形桌凳,而那一双双单纯的眼眸,就像任何一部失学儿童电影中聚焦的画面——无邪的眼睛,久久地定格在我心中。  那天,领着孩子们学习《花钟》,
【议题分析】  “快乐”,是低年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一个话题。《魔语瓶》一文讲述了一只小老鼠因为一个魔语瓶,发现了自己的长处,从不快乐到快乐的故事。结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提取“做自己最好”这一核心思想,再整合《小猪变形记》一书的整本书阅读,让学生去感悟体会,最终明白“做自己最好”的道理。  这一议题,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阅读、思考、表达,让学生自己领悟到“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
一、主题的确定  1.背景分析  课标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把识字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不仅因为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基础中的基础,更因为在大语文观逐步树立的今天,我们越来越聚焦于学生的“核心素养”,越来越关注学生作为生命的个体,他们应该具有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就语文的核心素养而言,主要包括了“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
阅读是一种学习方式,是一种获取文字信息的学习方式。阅读教学的载体是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阅读教学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引导学生学习字词,学习语言,学习表达,学习做人。我们阅读一篇课文,通常需要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的?而“写了什么”是阅读一篇课文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往,我们的阅读教学在解决“写了什么”时,最通用的方法就是分段,概括段意,概括主要内容,接下去就是逐段讲问。为了打破这种
一、拓读入课,揭示诗题,理解题意  1.拓读一组诗句  师:看大屏幕,谁来读一读这些诗句?(出示)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生读第一句)  师:你的声音中透出自信。自信的孩子最美!  (生读第二句)  师:读得字正腔圆。不错!  (生读第三句,语速有些快。)  师:告诉大家一个读诗的小诀窍:可以慢一
一说到专业成长,很多人条件反射般地会联想到职业倦怠。2018年12月,我在北京参加学习期间,有幸参加了一场教育私董会。会上,主持人首先让我们与会的30余人写下自己当下最想解决的具体问题,提交之后,大家对这些问题进行投票,投票的结果就是“职业倦怠”。交流时,与会者列举了种种现象:不愿意参加学习,不愿意讲公开课,区里比赛不报名,学习时喜欢坐在后面玩手机,除自己班上的教学工作以外其他工作都不愿接受,毕业
写景文画面感强,篇章结构清晰,句式富于变换,是很好的语言范式,具有较大的“语用教学”价值。在“以练导学”的课堂理念引领下,我们尝试建立了以下四步走的教学模式。  一、观整体,理文路  整体感知环节具有多重作用,可以帮助梳理文路,理解课文,可以训练概括能力及多种言语表达形式的转换能力,但大多数课堂将之视为铺垫环节,只为结果,匆匆过场,在此环节没有开挖出更多的语言运用价值。  “以练导学”的核心理念是
要说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和被教育界广泛重视的程度,还是先从我偶然看到的一篇对高考题目分析的文章说起吧。河北北方学院高海芳、刘宏英两位老师在《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作文探微》一文中,对近五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的作文命题及其特征,做了如下梳理:  2015 年,女儿举报老爸违反交通规则,表面上是考查学生对孝道文化的理解,实际上是让学生对真正的孝有自己的思考,从而达到对“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的考查;2016
一、游戏引入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缓解一下心情。请看“温故而知新”。  (师出示文字:从地铁站出来,外面蓝天白云,秋高气爽。建筑物上的国旗迎风飘扬,马路边的鲜花分外明丽。)  师:这段文字你还熟悉吗?谁来说说觉得哪里熟悉?  生:这段文字选自《散落的钞票》。  师:记忆非常准确。这段文字是在立明他们做了好事以后,走出地铁口的时候作者进行的景物描写。请你们再次默读一下它,说说有什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