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11月30日晚,浙江乐清一位11岁男孩的家长报警称孩子在放学回家途中失联,并悬赏重金寻子。12月5日,警方通报孩子已找到,失踪系其母亲报假警,此次“失联”事件是男孩母亲故意所为。
【素材分析】
用大众的善心作为自己考验他人的工具,这种行为令人寒心不已。而浪费公众力量去为自己的任性埋单,也终将受到法律的制裁,为自己的鲁莽行为埋单。
【适用话题】
公众力量;善心;反转;法律意识
时文选读
乐清男孩“失踪”事件:某些巨婴该醒醒了
孙建民
此次事件,很多人在知道结果后先是松了一口气,然后便会觉得气愤不已。这位母亲的做法太不负责,既浪费了社会资源,又消费了公众爱心,还扰乱了社会秩序。作为成年人的陈某丝毫没有规则意识、没有法律概念、没有道德约束,把大众的善心视为可以配合她考验他人的工具,让社会公众都围着她转,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用于寻找本不应找不到的孩子。陈某明明可以提前说出真相,制止这场闹剧,但她并没有。从警方的通报中我们还可以推断,如果不是警方最终发现了“失踪”的孩子,陈某或许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肯说出真相。
道德之外,我们再谈谈法律。陈某的行为已涉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构成刑事犯罪,公安机关将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将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陈某蓄意藏匿其儿子黄某,并到公安机关虚假报警,且在各方查找期间,继续假装配合搜寻,其行为已严重透支了社会诚信和良知,消耗了大量的公共资源,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她的行为符合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的构罪要件,等待她的将是法律的制裁。
话题拓展
乐清“失踪”男孩是假,公众也别丢了爱心
王军荣
一个孩子的走失,牵动了太多人的心。可孩子所谓的“走失”却是假的,是孩子的某个家属故意制造的虚假警情。网友将此事和“狼来了”联系起来,认为此事消费了社会的爱心,让社会诚信再次受到了动摇。但我们不必过于悲观,要相信社会的爱心不会被丢弃。
对“坏人”的惩罚是对社会爱心的最好回报。其实,在这起事件中,孩子的家庭成员都是受害者。孩子很无辜,被自己的家人当作“消费工具”;孩子的父亲很可怜,为了找孩子几天没合眼,心力交瘁;即便是将孩子当作工具的“家人”,同样也好不了,现在更是受到舆论谴责,以后的生活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乐清“失踪”男孩真相让人愤恨,这愤恨也掩盖了找到人的欣喜。但我们不必对此感到悲观,一方面一些人的法律意识不强,而一些人做事不计后果,这都是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消费爱心的事不会从此断绝,类似这起乐清“失踪”男孩的事情也不会是最后一起。但是,只要我们心存善心,该帮忙的还是要伸出热情之手,相信爱心永不消失,同时,也不要灰心,因为好人永远都不会缺少。
勿因“狼来了”的故事变得冷漠
梅堂
针对乐清男孩失联事件,事实已经足够清楚,陈某将会为她的行为付出应有代价。不少人虽然愤怒,但还是表示,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还是会关注、转发,“不过得多点辨别与提醒”。就此来说,乐清男孩“失联”事件对公众也是一种训练,当再次遇到类似事情表达关切时,能更好地提高辨别力。
实际上,在社交媒体当道的眼下,个人见解与情绪释放成为最不稀缺的资源。爆料常常与反转齐飞,谨慎“吃瓜”“让子弹多飞一会儿”已然成为这届网友成熟的表现。对于这起失踪男孩反转的剧情,网友从揪心、祈祷祝福,到如今的谴责、反思,虽然很多人认为公众的善良被消费、警力被浪费,但是,让人欣慰的是,更多的人还是表示“孩子平安就好”。这是生而为人应该坚守的善良底线,而这种善良理应成为社会不褪的底色。
网络时代,信息芜杂,我们自然需要思辨力来对信息进行甄别。但是,从另一个维度来说,我们当然不能因为“剧情反转”“善良被消费”就大喊“狼来了”继而变得冷漠,更不能因为“随手一转”的轻易性,就让爱心被贬低。
失踪的男孩已经回家,孩子母亲被刑拘,但是公众的善良和对公义的追求,永远都应是世间最硬实的奠基石——不因反转而消沉,不因虚掷而自弃。
【小编说】
爱心被消费,理应感到愤怒,但事件背后的真相也值得我们深思。其一,如果做事过于任性完全不考虑后果,人們终将会为自己的行为埋单;其二,虽然善良应该避免被消费,我们做每个决定前要谨慎“吃瓜”,让爱心真正被用到需要的地方去,但是总的来说,人们的善意行为仍然值得被颂扬。无论遭受怎样的“狼来了”,面对别人的困难,我们依旧应“该出手时就出手”。
【素材分析】
用大众的善心作为自己考验他人的工具,这种行为令人寒心不已。而浪费公众力量去为自己的任性埋单,也终将受到法律的制裁,为自己的鲁莽行为埋单。
【适用话题】
公众力量;善心;反转;法律意识
时文选读
乐清男孩“失踪”事件:某些巨婴该醒醒了
孙建民
此次事件,很多人在知道结果后先是松了一口气,然后便会觉得气愤不已。这位母亲的做法太不负责,既浪费了社会资源,又消费了公众爱心,还扰乱了社会秩序。作为成年人的陈某丝毫没有规则意识、没有法律概念、没有道德约束,把大众的善心视为可以配合她考验他人的工具,让社会公众都围着她转,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用于寻找本不应找不到的孩子。陈某明明可以提前说出真相,制止这场闹剧,但她并没有。从警方的通报中我们还可以推断,如果不是警方最终发现了“失踪”的孩子,陈某或许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肯说出真相。
道德之外,我们再谈谈法律。陈某的行为已涉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构成刑事犯罪,公安机关将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将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陈某蓄意藏匿其儿子黄某,并到公安机关虚假报警,且在各方查找期间,继续假装配合搜寻,其行为已严重透支了社会诚信和良知,消耗了大量的公共资源,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她的行为符合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的构罪要件,等待她的将是法律的制裁。
话题拓展
乐清“失踪”男孩是假,公众也别丢了爱心
王军荣
一个孩子的走失,牵动了太多人的心。可孩子所谓的“走失”却是假的,是孩子的某个家属故意制造的虚假警情。网友将此事和“狼来了”联系起来,认为此事消费了社会的爱心,让社会诚信再次受到了动摇。但我们不必过于悲观,要相信社会的爱心不会被丢弃。
对“坏人”的惩罚是对社会爱心的最好回报。其实,在这起事件中,孩子的家庭成员都是受害者。孩子很无辜,被自己的家人当作“消费工具”;孩子的父亲很可怜,为了找孩子几天没合眼,心力交瘁;即便是将孩子当作工具的“家人”,同样也好不了,现在更是受到舆论谴责,以后的生活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乐清“失踪”男孩真相让人愤恨,这愤恨也掩盖了找到人的欣喜。但我们不必对此感到悲观,一方面一些人的法律意识不强,而一些人做事不计后果,这都是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消费爱心的事不会从此断绝,类似这起乐清“失踪”男孩的事情也不会是最后一起。但是,只要我们心存善心,该帮忙的还是要伸出热情之手,相信爱心永不消失,同时,也不要灰心,因为好人永远都不会缺少。
勿因“狼来了”的故事变得冷漠
梅堂
针对乐清男孩失联事件,事实已经足够清楚,陈某将会为她的行为付出应有代价。不少人虽然愤怒,但还是表示,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还是会关注、转发,“不过得多点辨别与提醒”。就此来说,乐清男孩“失联”事件对公众也是一种训练,当再次遇到类似事情表达关切时,能更好地提高辨别力。
实际上,在社交媒体当道的眼下,个人见解与情绪释放成为最不稀缺的资源。爆料常常与反转齐飞,谨慎“吃瓜”“让子弹多飞一会儿”已然成为这届网友成熟的表现。对于这起失踪男孩反转的剧情,网友从揪心、祈祷祝福,到如今的谴责、反思,虽然很多人认为公众的善良被消费、警力被浪费,但是,让人欣慰的是,更多的人还是表示“孩子平安就好”。这是生而为人应该坚守的善良底线,而这种善良理应成为社会不褪的底色。
网络时代,信息芜杂,我们自然需要思辨力来对信息进行甄别。但是,从另一个维度来说,我们当然不能因为“剧情反转”“善良被消费”就大喊“狼来了”继而变得冷漠,更不能因为“随手一转”的轻易性,就让爱心被贬低。
失踪的男孩已经回家,孩子母亲被刑拘,但是公众的善良和对公义的追求,永远都应是世间最硬实的奠基石——不因反转而消沉,不因虚掷而自弃。
【小编说】
爱心被消费,理应感到愤怒,但事件背后的真相也值得我们深思。其一,如果做事过于任性完全不考虑后果,人們终将会为自己的行为埋单;其二,虽然善良应该避免被消费,我们做每个决定前要谨慎“吃瓜”,让爱心真正被用到需要的地方去,但是总的来说,人们的善意行为仍然值得被颂扬。无论遭受怎样的“狼来了”,面对别人的困难,我们依旧应“该出手时就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