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随妙语讲诗词

来源 :故事家·高考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yang0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适合话题:
  做人;教育;言传身教
  顾随本名顾宝随,是著名的理论批评家和美学鉴赏家。1920年,顾随从北京大学英文系毕业后,先后去了山东青州中学和天津女子师范学院教课。到了1929年,他开始在燕京大学教授古典文学批评。当时,顾随在给学生们讲解诗学体系的核心时表示:“文学即是人学,同时也是人的生命的表现。”在内容表现上,顾随注重“力”“气”“神”;而在文学表现上,他讲究“形”“音”“义”。这些都是典型的中国风和中国气派,但也每每与西方文论不谋而合。
  最令人称道的是,顾随在讲解诗词时,他不仅能把优点讲到位,而且能够指出缺点在哪里。他总是认为,一些大作家的作品并非十全十美,因此,在上课时,他绝不迷恋任何一个人,不管是李白、杜甫,还是白居易、辛弃疾,他不仅仅能够看出其人其文的优点,而且敢于、并且善于指出詩文中存在的毛病。顾随在讲东坡词、稼轩词时,他会把一首诗拆开并揉碎:这一句,弱了,那一句,凑的,一首诗让他讲得精妙绝伦。他的这种讲课方式让学生们大呼过瘾,大家都表示,顾先生这样吹尽狂沙始到金的讲课,才是足赤的纯金,千金难换!
  顾随经常对学生们说,看似他是在课堂上讲诗,其实他是在讲如何做人。他在一篇文章中曾这样写道:“余常拿人生讲文学……余之讲‘诗’,合天地而为诗,讲文亦如此。”由此可见,他的讲课,其实是德育、智育和美育的合一。
其他文献
天心民命铸人文,播火传薪五十春。  百卷华章凝史慧,几番风雨炼精神。  文山采玉能雕凤,学海探珠可绝尘。  今日秦川碧浪涌,笔虹再绘彩图新。  这是我为庆贺《人文杂杂》创刊五十周年而写的一首诗。诗中表达了我对《人文杂志》的赞赏、评价和期望。《人文杂志》创刊于中国思想界、知识界经历重大变化的1957年,在五十年的风雨历程中,《人文杂志》以其正确的方向、鲜明的宗旨和独特的风格挺立于中国学术刊物之林,为
努力  名言速记:要摘取果子的人必须爬上树。——富勒  世界上任何一分一秒的努力都是有意义的,任何一点一滴的努力都不会是白费的——哪怕看上去这一分一秒或一点一滴的努力并没有什么直接的效果。  一根筷子粗细的小树苗,长成腰围粗的大树需要一百年。毫无疑问,这一百年里的每一天,它都在成长,但一棵树每天能变粗多少,我们用肉眼是无法看出来的,甚至就连世界上最精准的仪器也无法测量。它每一天的成长都是没有迹象的
内容提要 哲学视角的特殊性体现为两个方面,即观察问题的高度性和分析问题的深度性。基于哲学视角对后工业社会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三个内容:第一,后工业社会表现为“商品符号化”,其背后是社会总体消费层次的升级;第二,“财富资本化”,“积累性≠财富=流动性”成为后工业社会基本财富观念和投资逻辑,“投资经济 定价经济”成为后工业社会经济运作中的主体模式;第三,“货币霸权化”,背后是美国霸权的强制性逻辑和暴力化
每种生物都被上天赋予了独特的生命意义,爬山虎的使命是展示生生不息的力量与顽强。  当春雨润泽了发达的根系,冬日里龙脉一样的藤蔓便暗流涌动,抽枝发芽,伸展出无数细细的卷须,卷须顶端有吸盘,可以牢牢地吸附在墙面上,像壁虎的脚一样。经过快速地生长、蔓延,随着叶子由小变大,由少变多,由新绿、碧绿、翠绿到苍绿,整个墙壁便被密密匝匝的爬山虎枝叶覆盖了。  即便是坚硬光滑的岩石峭壁,也阻挡不了它向上的脚步。或许
初一时的某个晚自习,数学老师挨个喊同学上台当面改卷。轮到我的时候,他轻轻地瞥了我一眼,然后对我说:“这么简单的规律题看不懂吗?”离得近的几个同学听见后在底下憋着笑,我强忍住眼眶里打转的泪水回到座位,从此被放逐在数学的海洋里,寻不到逃脱的出口。  后来进入市第二中学读高中。数学老师是市里出了名的先进教师,讲课速度飞快。上课前我精神饱满,但一开始听课,还没10分钟就跟不上课程进度了,每堂课都以焦躁的情
内容提要康德在前批判时期发表的几十篇文章中,两篇资格论文是对其思想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的重要作品。前者表明了康德如何修正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的逻辑形而上学原则,为走出一切旧形而上学束缚提供了基础,后者则是实现真正全新形而上学或者说批判性认识论哲学的第一步。对这两篇文章的分析力图以简明的方式反映出这位哲学家的思想轨迹,为理解康德前批判时期与批判时期思想的关联性提供一种说明。  关键词逻辑学形而上学感性
内容提要 文学在后苏联发生的巨大变化之一是,文学批评队伍之构成完全不同于苏联时代文学批评的景观:既有来自苏联时代的四种批评家,即当年被迫流寓西方的俄侨批评家自然回归的、从当年地下文学批评者转化而来的、苏联时代重要的和普通的批评家,也有后苏联成长起来的三种批评家,即苏联时代默默无闻的人物突然成为后苏联时代批评家、后苏联时代才进入批评界的青年批评家、后苏联时代侨居国外却积极参与境内文学活动的批评家。这
内容提要 本文回顾了从哲学角度研究《老子》之“道”的几类说法,指出以“反向格义”的方式来研究“道”,虽然加深了我们对于“道”的认识,但是存在各有其理的问题,而且“道”的言说这个意义也难以贯通于其中。其最大的弱点是将《老子》中“道”的诸种含义视为一个共时性的思想对象,以求贯通,但是《老子》的作者未必有这种想法。如果从哲学史、历史文献学及文化人类学等角度探讨与“道”相关的“精”、“一”、“德”、“言说
内容提要为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和生态危机,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要求各地开展低碳社区建设。建设低碳社区不仅在于政府部门的着力推进,也需要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本文利用2014年上海市黄浦区的居民问卷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城市居民的低碳行为及态度与低碳社区建设参与意愿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低碳知识越多、对小区环境满意度越高、对政府建设低碳社区措施评价越高,其参与低碳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也相应越高;受过大学教育、中老年
1  丁安妮第一次遇见许嘉淇,是在丁安妮父母去世后的第三天。那时,她才刚满十六岁,还不能直面这突如其来的变故。  西装革履的律师冷静地从公文包里掏出遗嘱,说道:“从今天起,丁家孩子的监护权归林菁女士所有。”  丁安妮不知道父母什么时候写的遗嘱。第三天,一位气质高雅的中年妇女带着一个和丁安妮差不多年纪的男生搬进了她家。  “你好,我叫许嘉淇。”阳光下,帅气的男生微笑着向丁安妮伸出手。  面对陌生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