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素养为本打造深度融合传统文化的化学课堂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zhan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素养为本的教育方针,打造“燃烧和灭火”的“六段式”課堂:“星火燎原”“知其所以‘燃”“‘薪火相传”“抱火卧薪”“釜底抽薪”“赴汤蹈火”。提取诗词中的化学知识并深度融合于化学课堂之中,将“燃烧”及“燃烧的条件”等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增强学生理解,并弘扬诗词中蕴藏的精神文明,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素养为本;课堂教学;燃烧和灭火
  文章编号:1008-0546(2021)09-0043-05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 .issn.1008-0546.2021.09.011
  一、问题的提出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指出只有加强国民的文化认同与文明修养才能增强国民之间的凝聚力[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提升个人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2]。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研究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标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3]。”《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也明确指出:化学教学应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4]。因而,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开展教学[5],将“传统文化”融人课堂教学环节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是提升学生素养的重要方式。本文以“燃烧和灭火为例”,以诗词为课堂主线,采用探究式教学,结合多样化教学设计,引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中的化学知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同时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手段[6],也有助于师生共同打造一个真实的动态课堂,让师生在课堂交流中展开心灵的对话,在对话中引导学生思考,在思考中帮助学生总结吸收,在总结吸收中引领学生感悟。
  二、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
  1.教材及学情分析
  “对燃烧的探究”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中的一个实验[7],它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化学活动与探究实验,是中学化学的基础实验之一,对中学生整个初中化学学习乃至今后的化学学习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燃烧和灭火”进行探究引导式教学,融合传统文化进行教学设计,结合实验教学,对提高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水平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核心素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基于新课程标准设置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燃烧和灭火”的“3+1+1”模式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四水平”目标(见表1)。
  3.课堂教学策略
  以诗词为课堂线索,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开头以成语或诗句等传统文化引入,而后带领学生了解诗词的含义,逐步提取其中蕴藏的化学知识,将抽象的化学概念具体化,结合图片、视频、动画等资料,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初步感知传统文化以及其中蕴藏的化学知识,并以思维导图等形式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打造“燃烧和灭火”的“六段式”课堂:“星火燎原”“知其所以‘燃”“‘薪火相传”“抱火卧薪”“釜底抽薪”“赴汤蹈火”,课堂教学策略(见图1)。
  三、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实施
  1.星火燎原(火之用)
  《尚书·盘庚上》中说:“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9]。”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说的是一点点小火星就可以烧掉整片原野,比喻起初很微小但长远很有发展前途的新事物。这里借指火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作用。(见图2)。
  2.知其所以“燃”(火之源)
  《建宁府建阳县长滩社仓记》:“蒙惠者虽知其然,而未必知其所以然也[10]。”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意思是:知道它是这样,更知道它是这样的原因,用来说明同时掌握事物的表面现象和本质原因,这里借指燃烧的必要条件。本环节借助“众人拾柴火焰高”“煽风点火”“纸包不住火”三个词语引出“知其所以‘燃”’教学活动,通过解释俗语含义引导学生分析对应的化学知识,思考对应的燃烧条件,带领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哲理(见表2)。
  3.薪火相传(火之为)
  《庄子·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11]。”原指柴烧尽后火种仍可留传,古时候用来形容不灭的精神;后用来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这里拓展延伸,借指燃烧与灭火的系列知识(见图3)。
  4.抱火卧薪(火之害)
  西汉·司马迁《史记·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12],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反而使灾祸扩大。这里借指火灾的危害(见图4)。
  5.釜底抽薪(火之灭)
  釜底抽薪出自《三十六计》第十九计,意思是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停止水沸[13],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里引申说明如何灭火。本环节将借助“绝薪止火”“蛟龙失水”“水火不容”三个成语引出“釜底抽薪”教学活动(见表3)。
  6.赴汤蹈火(小小消防兵)
  赴汤蹈火出自《荀子.议兵》:“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15]。”比喻不畏艰险,奋勇前进,借指为某事付出全部的勇气。这里用来形容消防指战员们英勇无畏的奉献精神(见表4)。
  四、结论
  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最深远的软实力,承担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使命,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石。在素质为本的方针下开展教学,将“传统文化”融人课堂教学环节中,并通过采用创新教学手段等措施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本文以脍炙人口的诗词、成语等为主线,将学生带到古色古香的文化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学习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本文基于核心素养建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任务,并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以视频、图片、历史线、生活实际问题、消防演练等多种形式营造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教学过程中,通过历史线、思维导图、流程图等多种教学手段,对“燃烧和灭火”的具体知识点进行讲解,并结合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实验视频等形式,启发学生思考、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归纳演绎、得出结论,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最后,组织消防演练情境模拟,通过角色扮演、知识竞答等新颖的形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行为活动中建立社会责任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增强了学科自信和认同感。   参考文献
  [1]王丽丽,韩福芹,陈春霞,曹晶晶.传统文化在大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9.27:148-149
  [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文化自信重要论述摘录[J].中国纪检监察,2018(23):4-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 EB/OL]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 s/moe/s 7061/201404/166543.ht-ml, 2019-06-15
  [4][14]王后雄,孫建明.新课程化学教科书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比较研究[Jl.化学教育,2014,35(1):4-7
  [5]顾仲良,周学工.古籍中的化学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以“氮肥的生产和使用”为例[J].化学教学,2020(2):46-50
  [6]魏鑫,贾颖,杨金凤.基于思维导图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醇”教学设计[J].化学教育,2020,41(9):51-56
  [7]Yingming Jiang. Research on Integra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Vocal Teaching[C].Institute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Proceedings of2020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System( ETIS 2020)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计算机科学与电子技术国际学会(Computer Science and Electronic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Society), 2020: 192-196
  [8]杨小祥.灵动的课堂,激情的碰撞——“燃烧与灭火”的课堂实录及思考[J].化学教育,2011,32(3):19-23
  [9]朱岩.《尚书》文体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8
  [10]陈云春.知其然而谋,知其所以然而动一军队精神障碍防治获奖但有未解决的问题[J].医学争鸣,2012,3(4):1-3
  11]王锺陵.《庄子·养生主》篇末句解[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0(3):39-44
  [12]王鹏,郭莹.纵横家的联盟思想及启迪一以《鬼谷子》、《战国策》为中心[J].国际政治科学,2009(3):83-111+173
  [13]徐敏.试论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政治外交口译中的重要性[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3(4):107-108
  [15]韩娟.《荀子》成语研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5):44-46
  *本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微课教学助推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XJ2019C129),石河子大学第六届教学能手专项(JXNSH2018008),石河子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混合式教学的通识教育类化学实验综合考评研究与实践”(JGY-2019-02),“《有机化学》课程中塑造家国情怀和职业素养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GY202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通讯联系人,E-mail: yangjinfeng@shzu.edu.cn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时代的改革与发展,基础教育领域对关键能力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但关于中学化学教师关键能力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文章从教师关键能力、化学学科关键能力的研究出发,通过分析、对比,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对中学化学教师关键能力的内涵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教师关键能力;化学学科关键能力;中学化学教师关键能力;内涵  文章编号:1008-0546(2021)09-0007-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期刊
摘要:本项目式教学以“二氧化硫在食品中是如何应用的?”为驱动问题展开,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小组学生通过线上线下查阅资料、教师指导、实验探究等方法,将二氧化硫在食品中的应用对象及作用原理,过量危害及残量检测方法等衍生性问题逐一解决,并进行成果展示交流、项目评价和反馈活动。通过此项目式教学,拓宽了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全面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化学;
期刊
摘要:在“教为主导”的化学教学模式之外,对如何在授课中增强学生主体地位进行了思考。通过将ChemBioOffice化学软件引入课堂、参观污水处理厂课外实践活动和微型电解水实验独立探究三方面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教学探索,在提高学生化学学习能力方面做出有益尝试。单元测评考试成绩单样本Kolmogorov-Smirnov检验结果表明,这样的教学探索是积极的、有效的。  關键词:ChemBioOffice软件
期刊
摘要: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当前化学教学的重心。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探究,既能体现学习化学的过程与方法,也能增进学习化学的情感与兴趣。由此,作者立足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以“氮的固定”教学为例,尝试构建“科学探究”引领下的教学模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落实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核心素养;科学探究;氮的固定  文章编号:1008-0546(2021)09
期刊
摘要:基于“‘四层四环’综合教学模式”,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生的理解层次,以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设计课堂问题,以问题情境为线索,展开课堂教学,落实教学目标。并基于教学实践,提出应加强实验教学,科学设计课堂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学科素养;四层四环;课堂问题;实验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21)09-0048-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
期刊
摘要:将胶体制备、胶体丁达尔效应、胶体透析、胶体凝聚等实验进行了主题化、系列化的设计与整合。本系列实验将知识性、趣味性、可视化、生活化进行了较好地融合,运用于高中化学拓展类课程中,能作为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弥补与拓展,也能显著地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探究兴趣,为上海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化学拓展课的开发提供思路。  关键词:高考改革;拓展课;实验设计;胶体实验;趣味实验  文章编号:1008-0546(20
期刊
摘要:在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定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能运用定律设计实验,在实验中收集数据,并利用数据分析推理,最终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质量守恒定律;拉瓦锡;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21)09-0055-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 .issn.1008-0546.2021
期刊
摘要:以“乙醇在生活中的应用”为例,阐述项目教学案例与评价促学相结合在选修衔接课程中的开发过程。包括如何寻找合适的教学素材、如何设计驱动问题,拆解项目子任务、如何应用基于观察的评价、基于概念图的评价、基于研究性实验报告的评价促进项目教学的推进。阐明指向评价促学的项目教学能促进学生实现核心知识和学科思想方法的迁移与应用,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正确价值观念。  关键词:项目教学;评价目标  文
期刊
摘要:以铁制品的生产为境脉,串联起铁的存在形态、冶炼、性质与应用,从真实情境中找寻课程思政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契合点。基于铁和水蒸气的实验探究,开展安全教育,并培养证据推理的学科核心素养;从铁的生锈、防护等问题的讨论中,发展学生模型认知的学科核心素养,落实节约资源的生态文明教育;从巨大的钢铁产量和钢铁的广泛应用出发,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升华科技强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以情境为依托,借助于多种教
期刊
摘要:针对初中化学教学中出现的学生对绿色化学理念认识中存在的不足,以及“环境污染的防治”传统教学中对科学价值观的缺失等问题,通过创设真实的实验、工业和生活情境,在拓宽知识的广度和培养思维的深度的基础上,引导初中学生循序渐进地构建绿色化学理念,初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关键词:绿色化学理念;初中;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21)09-0037-06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