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四层四环’综合教学模式”的课堂问题设计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zhi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四层四环’综合教学模式”,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生的理解层次,以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设计课堂问题,以问题情境为线索,展开课堂教学,落实教学目标。并基于教学实践,提出应加强实验教学,科学设计课堂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学科素养;四层四环;课堂问题;实验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21)09-0048-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 .issn.1008-0546.2021.09.012
  一、理论背景
  刘英琦提出了“‘四层四环’综合教学模式”,该模式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的核心要求,在学科核心素养的统领下,教学要经过四个理解层次和四个教学环节,以期达成教学目标,该模式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
  其中,学习的“四个理解层次”具体为:经验性理解——本质性理解——结构化理解——文化性理解;教学的四个环节具体为:单元主题教学研究——教学目标与评价设计(前测)——任务分析与教学活动的设计实施——师生教与学的反思(后测)[1]。可见,学习的四个理解层次和教学的四个环节都是层层递进的,而且是相互促进的。而在“四层四环”教学设计中,教学任务与评价是其中的重点内容,合理设计课堂问题,才能有效地诊断并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崔允漷教授建议,可“依据清晰的目标处理教材、选择方法;结合情境创设引导主动的、反思式的知识建构;依托学习过程开展参与式、嵌入式的即时评价,为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达成指明清晰的实施路径”[2]。因此,笔者在分析教学内容、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一系列的课堂问题,将问题嵌入到课堂教学中,即时地引导启发学生,及时地诊断并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下面以人教版选修四第三章第二节“酸碱中和滴定(第一课时)”为例,呈现课堂问题的设计过程,以作引玉之用。
  二、课堂问题设计实施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强调“化学学业考试命题必须坚持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测试宗旨”[3]。化学课堂问题虽然不属于学业考试试题,但可视为即时性的化学试题,因此课堂问题承担着既要启发学生思考,又要发展学生学科素养的重任。
  笔者认为,基于“‘四层四环’综合教学模式”设计课堂的工作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课前工作,主要落实教学环节的中“单元主题教学研究、教学目标与评价设计(前测)”,也就是要把课程内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深入地分析,精准地定位;同时,对学生的“经验性理解”作细致地分析,并将“教”与“学”联系起来,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第二个阶段是课堂活动,主要落实教的“任务分析与教学活动的设计实施”和学的“本质性理解、结构化理解、文化性理解”环节,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理解都能做预测和预案,但由于学生是有思想的个体,课堂中随时会有意外的事情发生,因此应做好随时应对“思想碰撞”的准备。第三个阶段便是课后师生的反思和总结,对教师来说,每一次教学,既是一次经验的积累,也是一次教学思想的发展,而对学生来说,则是一次学习反思和巩固。因此,在设计课堂问题的过程中,笔者主要依照以上三个阶段进行。
  1.教学内容分析
  “酸碱中和滴定”是化学选修四(人教版)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从知识层面看,学生已经学习了酸碱中和反应,学习了水的电离平衡,了解了石蕊、酚酞等常见指示剂的作用,掌握了强酸强碱混合液pH的计算;从能力的层面看,学生能正确视读量筒、容量瓶的刻度,掌握了玻璃仪器的洗涤方法等常规实验技能,为本节课的实验操作奠定基础;从学科素养的层面看,既涉及水的电离平衡,也考查了實验设计,因此体现了“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和“科学探究”的学科素养。另外,由于“中和滴定”是物质定量分析的基础,是进行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的理论基础,对培养学生专心致志、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根据“四层四环”的模式,先对单元主题教学进行研究。“中和滴定”是“水的电离平衡和溶液酸碱性”的一个实践活动,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将其分为三个课时的内容:第一课时,讲授水的电离及溶液pH的计算;第二课时——“酸碱中和滴定(第一课时)”,讲授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指示剂的选择、pH变化的原理;第三课时——“酸碱中和滴定(第二课时)”,学生分组实验。笔者选择了“酸碱中和滴定(第一课时)”作为研究对象。
  对于教学目标及评价目标,《教师教学用书》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做了如下定位:初步掌握测定溶液pH的方法,能进行pH的简单计算;了解中和滴定基本原理[4]。基于教学目标,在课堂中应根据学生表现,诊断学生对中和滴定原理的理解,诊断学生对水电离平衡的理解,并落实学生“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科学探究”的核心素养。
  2.学习理解层次分析
  对“酸碱中和滴定(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四个理解层次的分析如表1所示。
  3.课堂问题设计
  基于对学生的理解层次和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以问题情境展开教学如表2所示。
  上述问题贯穿于整节课,基于学生的经验性、本质性和结构性理解,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发展学生“模型认知”“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和“科学探究”的学科素养,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在物质的定量分析中所发挥的作用,感受到定量分析实验的精密性、严谨性和科学性,为下一节课的实验操作课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和认知基础,对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探究精神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文化性理解的发展。
  三、小结与建议
  “酸碱中和滴定”是教材中一个实践活动,也是课程标准中指定的必做实验之一,经过这一节课的教学,笔者有了一些思考,望同行批评指正。
  首先,笔者发现,在下课后,有大量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上讲台尝试滴定管的操作,可见学生对进行化学实验充满期待。笔者认为,化学实验是创设问题的良好情境,学会通过设计实验,对自己的认知进行证实或证伪,培养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寻找用实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有效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创设实验,充分体现化学的学科特点。
  其次,本节课的内容是实验理论讲解,希望能为学生先构建扎实的实验理论基础,让学生能在实验室中像科学家一样进行实验。笔者认为,对于像中和热测定、中和滴定等比较重要的实验,都应该让学生先弄清楚“为什么要进行实验?怎样进行实验?要达到什么样的实验目的?”等基本的认识,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认真、高效、科学地进行实验,不至于到实验室后出现吵闹、玩耍现象。
  最后,本节课的问题是基于“‘四层四环’综合教学模式”进行设计的,其核心目标依然是落实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因此,问题设计过程中,既要先分析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需要落实的核心素养,也要深入分析学生四层理解,基于学生的理解,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理解”进行有机融合,设计课堂问题。当然,课堂问题作为传递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思考的重要载体,尽量要做到言简意赅,语意明确,不能产生歧义,但由于作为课堂交流的纽带,也不能过于书面化,适当口语化,可以让课堂气氛更为融恰。因此,课堂问题的设计,既要有“形”,也要有“神”,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刘英琦.“‘四层四环’综合教学模式”与教师专业高端发展[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20(6):17-21
  [2]崔允漷,夏雪梅.“教一学一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J].中小学管理,2013 (1):4-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4]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发展中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4)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四层四环’综合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0YQJK117)阶段性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一  当我们讨论历史文化的时候,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的一种观点受到普遍重视,这就是“轴心时代”的概念。轴心时代,是指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人类思想的一个蓬勃发展阶段,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也属于这一时代。毋庸置疑,这一时代的确是极为重要的思想文化传统形成时期。但是,对于有着连续不断悠久历史传统的华夏民族来说,在轴心时代之前,还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如何看待这段历史?如何从中总结出对我们今天有价
期刊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文佳作。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文中反复谈论人们敏感的生死问题,也毫不隐晦地表达了自己消极的生死观。这些内容对该文的主题思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兰亭集序》在前半部分浓墨重彩地描述了作者与当时的“群贤”们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修禊日里,相约来到风景优美的山阴兰亭,一起“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的盛况,描绘了一幅“游目骋怀”、“畅叙幽情”的欢乐图景。然
期刊
近年来,随着中国画艺术的复兴和发展,中国绘画史研究也渐成为一门显学。“长安画派”作为20世纪与岭南画派、江苏画派并肩的重要绘画流派之一,自然受到众多美术史研究学者的关注。然而以往学者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赵望云、石鲁身上,尤其是对石鲁的研究成果颇丰,出版了多部著作,发表了上百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我们知道“长安画派”是一个由六人组成的团体,个案的研究无疑是必要的,但缺乏从全局角度看“长安画派”的形成、
期刊
一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不是个人心理的任意表现,而有其产生的历史渊源、社会根源和某种使用功利目的,是人类精神的一种反映。服饰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它又是世俗化的宗教礼仪,是连接鬼神与人间的媒介。有了宗教,并不一定就会产生服饰;但没有宗教,服饰是不会这般绚丽多彩、引人入胜的。正因为有了宗教,服饰才感通着天地人神,才蒙上神秘的面纱,让人类百思不得其解。  服饰的多维起源中,宗教文化始终是一股生生不息
期刊
摘要:利用线上教学的交流空间,收集学生在“物质结构与性质”学习过程的问题,并进行开放式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与提问行为的数据初步研究,观察学生的提问意识与提问途径选择,分析不同成绩学生的提问行为,从而判断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少有提问的原因,为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提供思路参考。关键词:线上教学;数据分析;提问;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21)09-0010-04  中图分类号:G632.
期刊
摘要:在“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教学中,以“溶解王”PK赛为情境主线,从参赛规则的制定到初步较量再到终审判决,将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等知识穿插其中,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以实现情境教学与化学课堂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课堂;情境教学;溶解度  文章编号:1008-0546(2021)09-0014-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改革与发展,基础教育领域对关键能力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但关于中学化学教师关键能力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文章从教师关键能力、化学学科关键能力的研究出发,通过分析、对比,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对中学化学教师关键能力的内涵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教师关键能力;化学学科关键能力;中学化学教师关键能力;内涵  文章编号:1008-0546(2021)09-0007-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期刊
摘要:本项目式教学以“二氧化硫在食品中是如何应用的?”为驱动问题展开,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小组学生通过线上线下查阅资料、教师指导、实验探究等方法,将二氧化硫在食品中的应用对象及作用原理,过量危害及残量检测方法等衍生性问题逐一解决,并进行成果展示交流、项目评价和反馈活动。通过此项目式教学,拓宽了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全面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化学;
期刊
摘要:在“教为主导”的化学教学模式之外,对如何在授课中增强学生主体地位进行了思考。通过将ChemBioOffice化学软件引入课堂、参观污水处理厂课外实践活动和微型电解水实验独立探究三方面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教学探索,在提高学生化学学习能力方面做出有益尝试。单元测评考试成绩单样本Kolmogorov-Smirnov检验结果表明,这样的教学探索是积极的、有效的。  關键词:ChemBioOffice软件
期刊
摘要: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当前化学教学的重心。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探究,既能体现学习化学的过程与方法,也能增进学习化学的情感与兴趣。由此,作者立足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以“氮的固定”教学为例,尝试构建“科学探究”引领下的教学模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落实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核心素养;科学探究;氮的固定  文章编号:1008-0546(2021)0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