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教材所选文言作品都是经典的,它们典雅、简洁、内蕴丰富。这些名篇千百年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但因作品时代久远,尤其是与中学生的喜好和知识阅历有代沟,以致很多学生厌学、怕学文言文。而在教学中,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多集中于古汉语知识,为此常采用传统的串讲法剖词析句,忙于“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结果是教学中普遍“见言不见文”。往往是一篇文章上了几节课,学生记了一大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却不能把文章很好地读出来,更谈不上对文章的体味和鉴赏。教师讲得不厌其烦,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索然寡味。
如何让学走进古文的世界,了解先哲们的思想与精神,吸取其中之精华呢?
一、 迷住学生
即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灵动的思维火花,让学生对本不十分在意的学习内容产生内驱力和向心力。“迷”住之后会产生克服困难的精神力量,苦也可能变成了甜。如上《琵琶行》时先出示唐宣宗李忱的《吊白居易》的诗句,让学生猜是写何人的,接着出示白居易的头像和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所修建的琵琶亭,继而富有感情地叙说:这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如此一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在不经意间产生了探究学习的兴趣。迷住的方法很多:或设悬念,或配乐朗诵、或播放多媒体资料、展示图片等,将抽象枯燥的事物,变得形象生动,富于感染力和吸引力,激活学生尝试探究的欲望。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我国古代教学就非常重视朗读,从一些名句中可见一斑,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等。朱熹谈读书时有一段话:“凡读书须要读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朗读是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的重要环节,它能够使学生克服语言障碍,消除时代隔膜,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如果学生对课文读都读不通顺,那无论教师讲的如何天花乱坠,学生终究还是原来的学生。如果让学生先熟读课文,再让学生去自己说出对文章的感悟与理解,我想古文或许会产生全新的视听,学生对古文的兴趣或许会大大提高。
如何让学生乐于读?关键要读出趣味来。朗读的方法很多,可分全班大声齐读、分小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等交替进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人物对话部分角色朗读,学生趣味盎然,读得绘声绘色。学生在朗读中揣摩人物的语气,把握人物的心理,从而理解人物不同的个性,。《念奴娇赤壁怀古》则可以请一位朗读能力较强的同学领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陶冶情操。
三、古文释译
1.理念:古代汉语是一种母语,不是第二外语。古今汉语虽然变化很大,但同一民族的语言毕竟是有继承性的,很多古代汉语常用词的词义、句子的结构方式,不仅古今没有多少变化,而且还常常出现在现代汉语里。
2.原则:即“忠实原文,不违愿意;弄清语序,辨析词义;前后联系,理清难句;固有名词,不必翻译”。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方式进行:
1.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自译。在学生译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意听,随时纠正有明显知识性错误的词句,对于一些难句,可由学生互译,让学生多译两遍,教师予以点拨。
2.以读带译。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提出若干个问题,课堂上布置学生反复诵读,并用课文中的原话来回答,以文言文诵读带动它的翻译。如遇疑难,再由教师适当点拨 。如《崤之战》第一段我提出:秦决定偷袭郑的原因是什么?蹇叔劝阻秦穆公的理由是什么?蹇叔哪些行为表明其认为此次东征必败的?针对第一个问题,点拨“使”、“管”、“潜”等词语;针对第二、三个问题讨论“劳”的使动用法,“其”的用法,了解“与”“是”的含义及出现的判断句。这有利于在整体把握文章情意的同时领会文言字词的含义和用法,而不离开具体的语境去孤立地解释字词或讲解古汉语知识。
3.答辩式。我借用了答记者问的形式来组织教学。教师往讲台上一站:“请问吧,各位。”由学生提出问题,让教师答辩,这种方式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人人动脑,个个用力,学生思维的机器转动起来了,有的甚至还想提个能难住老师的问题。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集中全力质疑问难,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4.小组合作式。把学生编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4至6人,组长由基础较好且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同学担任。在讲授篇幅不长、文字也不算难的课文,要求各学习小组通过查阅工具书和注解各翻译一段,然后派代表上讲台试教。学生试讲之初,教师反复审阅学生的备课教案,修订后还要讲给教师听,对学生没讲清讲透的地方,教师要加以点拨。听者精神专注,讲者全力以赴。台上台下常常展开讨论,学生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总之,老师可以放手的地方,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自求理解,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以利于知识的迁移。
四、悟
这种“悟”,是感悟,是总结,是发现,是创造,它能将学生的思维导入更深更远的境界。教文言文,如果只着眼于词句本身的学习,而忽视甚至舍弃了它所承载的丰富的内容,那是“买椟还珠”,结果连语言本身也不可能真正学好。学生在诵读释译的过程中,对文章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开展品评赏析活动,指导学生谈谈感想和体会,理解和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上产生共鸣。
做法:1.美读入境,感受文旨文情。这里的读与前面的朗读不同,此处强调学生深情诵读,读出感情,读出精神及记诵。通过诵读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身临历史情境,切身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沟通、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
2.品味文本语言。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细节、画面等,咀嚼推敲,谈感想、情感体验,体味文中表达的思想、情感、态度、结论等。按文体不同或揣摩美不胜收的意境,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气势雄浑的“大江赤壁图”。或品味佳句,赏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绝唱。或品味个性化人物,接受文中人物美的人格力量的熏陶。如杜甫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襟怀。
总之,教师要有意识的启发学生去品味文言的语言之美、人性之美,咀嚼出朴素而简洁的语言中所蕴涵的无穷韵味,领悟人物的情操美和人文美并产生强烈的共鸣,使心灵为之震撼,受到洗涤。
3.撰写感想,交流感悟体会。学生学了一篇文言文后,将自己的感悟形诸笔端,写成读后感,并在课堂上和同学进行交流。如学了《游褒禅山记》,有些学生在撰写的读后感中,联想到如何实现理想。总之,将文言教学和学生身边的人和事联系起来,或对照,或类比,或以近譬远,或以小见大,拉近学生实际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学生会趣味盎然,课堂能生机无限。
五、扩展阅读
扩展阅读是以课文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学习重点,精心选择一些与文章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似或相反的文章,构设一种辐射性强的网状阅读系统。学习文言文时,如果仅就本篇文言文,学生很难摆脱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之感。有了这些文章做参照系,学生就容易与作者建立心理沟通,从而进入立体的艺术境界,审美活动也能最终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做法:1.设计字词句练习延伸,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选择一些与课文相关、难易适度的课外文言文来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2.向节选课文的原著扩展,通过了解全貌,加深对局部的深刻理解。教《诗经二首》读《诗经》。
3.向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扩展,较系统地了解该作家的作品特点和艺术风格。学了李清照的《声声慢》(凄凄惨惨)后,适当补充其早中晚期的代表作。
4.向同体裁或题材的其他作品扩展,进行比较阅读,可使学生发现文学作品风格的多样性。在学习豪放派词后,选择婉约派的词与之相比较。
5.古今对比联系,联系现在的人和事,让古人和今人对话。学了《谏太宗十思疏》,让学生联系现今谈节俭。学生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和整理,天长日久,学生便会在头脑中形成整体概念、信息网络,便于记忆,便于提取,也便于创造。
如何让学走进古文的世界,了解先哲们的思想与精神,吸取其中之精华呢?
一、 迷住学生
即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灵动的思维火花,让学生对本不十分在意的学习内容产生内驱力和向心力。“迷”住之后会产生克服困难的精神力量,苦也可能变成了甜。如上《琵琶行》时先出示唐宣宗李忱的《吊白居易》的诗句,让学生猜是写何人的,接着出示白居易的头像和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所修建的琵琶亭,继而富有感情地叙说:这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如此一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在不经意间产生了探究学习的兴趣。迷住的方法很多:或设悬念,或配乐朗诵、或播放多媒体资料、展示图片等,将抽象枯燥的事物,变得形象生动,富于感染力和吸引力,激活学生尝试探究的欲望。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我国古代教学就非常重视朗读,从一些名句中可见一斑,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等。朱熹谈读书时有一段话:“凡读书须要读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朗读是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的重要环节,它能够使学生克服语言障碍,消除时代隔膜,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如果学生对课文读都读不通顺,那无论教师讲的如何天花乱坠,学生终究还是原来的学生。如果让学生先熟读课文,再让学生去自己说出对文章的感悟与理解,我想古文或许会产生全新的视听,学生对古文的兴趣或许会大大提高。
如何让学生乐于读?关键要读出趣味来。朗读的方法很多,可分全班大声齐读、分小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等交替进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人物对话部分角色朗读,学生趣味盎然,读得绘声绘色。学生在朗读中揣摩人物的语气,把握人物的心理,从而理解人物不同的个性,。《念奴娇赤壁怀古》则可以请一位朗读能力较强的同学领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陶冶情操。
三、古文释译
1.理念:古代汉语是一种母语,不是第二外语。古今汉语虽然变化很大,但同一民族的语言毕竟是有继承性的,很多古代汉语常用词的词义、句子的结构方式,不仅古今没有多少变化,而且还常常出现在现代汉语里。
2.原则:即“忠实原文,不违愿意;弄清语序,辨析词义;前后联系,理清难句;固有名词,不必翻译”。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方式进行:
1.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自译。在学生译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意听,随时纠正有明显知识性错误的词句,对于一些难句,可由学生互译,让学生多译两遍,教师予以点拨。
2.以读带译。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提出若干个问题,课堂上布置学生反复诵读,并用课文中的原话来回答,以文言文诵读带动它的翻译。如遇疑难,再由教师适当点拨 。如《崤之战》第一段我提出:秦决定偷袭郑的原因是什么?蹇叔劝阻秦穆公的理由是什么?蹇叔哪些行为表明其认为此次东征必败的?针对第一个问题,点拨“使”、“管”、“潜”等词语;针对第二、三个问题讨论“劳”的使动用法,“其”的用法,了解“与”“是”的含义及出现的判断句。这有利于在整体把握文章情意的同时领会文言字词的含义和用法,而不离开具体的语境去孤立地解释字词或讲解古汉语知识。
3.答辩式。我借用了答记者问的形式来组织教学。教师往讲台上一站:“请问吧,各位。”由学生提出问题,让教师答辩,这种方式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人人动脑,个个用力,学生思维的机器转动起来了,有的甚至还想提个能难住老师的问题。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集中全力质疑问难,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4.小组合作式。把学生编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4至6人,组长由基础较好且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同学担任。在讲授篇幅不长、文字也不算难的课文,要求各学习小组通过查阅工具书和注解各翻译一段,然后派代表上讲台试教。学生试讲之初,教师反复审阅学生的备课教案,修订后还要讲给教师听,对学生没讲清讲透的地方,教师要加以点拨。听者精神专注,讲者全力以赴。台上台下常常展开讨论,学生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总之,老师可以放手的地方,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自求理解,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以利于知识的迁移。
四、悟
这种“悟”,是感悟,是总结,是发现,是创造,它能将学生的思维导入更深更远的境界。教文言文,如果只着眼于词句本身的学习,而忽视甚至舍弃了它所承载的丰富的内容,那是“买椟还珠”,结果连语言本身也不可能真正学好。学生在诵读释译的过程中,对文章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开展品评赏析活动,指导学生谈谈感想和体会,理解和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上产生共鸣。
做法:1.美读入境,感受文旨文情。这里的读与前面的朗读不同,此处强调学生深情诵读,读出感情,读出精神及记诵。通过诵读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身临历史情境,切身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沟通、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
2.品味文本语言。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细节、画面等,咀嚼推敲,谈感想、情感体验,体味文中表达的思想、情感、态度、结论等。按文体不同或揣摩美不胜收的意境,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气势雄浑的“大江赤壁图”。或品味佳句,赏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绝唱。或品味个性化人物,接受文中人物美的人格力量的熏陶。如杜甫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襟怀。
总之,教师要有意识的启发学生去品味文言的语言之美、人性之美,咀嚼出朴素而简洁的语言中所蕴涵的无穷韵味,领悟人物的情操美和人文美并产生强烈的共鸣,使心灵为之震撼,受到洗涤。
3.撰写感想,交流感悟体会。学生学了一篇文言文后,将自己的感悟形诸笔端,写成读后感,并在课堂上和同学进行交流。如学了《游褒禅山记》,有些学生在撰写的读后感中,联想到如何实现理想。总之,将文言教学和学生身边的人和事联系起来,或对照,或类比,或以近譬远,或以小见大,拉近学生实际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学生会趣味盎然,课堂能生机无限。
五、扩展阅读
扩展阅读是以课文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学习重点,精心选择一些与文章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似或相反的文章,构设一种辐射性强的网状阅读系统。学习文言文时,如果仅就本篇文言文,学生很难摆脱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之感。有了这些文章做参照系,学生就容易与作者建立心理沟通,从而进入立体的艺术境界,审美活动也能最终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做法:1.设计字词句练习延伸,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选择一些与课文相关、难易适度的课外文言文来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2.向节选课文的原著扩展,通过了解全貌,加深对局部的深刻理解。教《诗经二首》读《诗经》。
3.向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扩展,较系统地了解该作家的作品特点和艺术风格。学了李清照的《声声慢》(凄凄惨惨)后,适当补充其早中晚期的代表作。
4.向同体裁或题材的其他作品扩展,进行比较阅读,可使学生发现文学作品风格的多样性。在学习豪放派词后,选择婉约派的词与之相比较。
5.古今对比联系,联系现在的人和事,让古人和今人对话。学了《谏太宗十思疏》,让学生联系现今谈节俭。学生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和整理,天长日久,学生便会在头脑中形成整体概念、信息网络,便于记忆,便于提取,也便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