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人深省的“悲叹”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tta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分析:
  《自然之道》是人教课标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在南太平洋一个海岛旅游时,看到一只将头探出巢穴,欲出又止的幼龟被一只食肉鸟叼啄时,出于好心,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赶走食肉鸟,把幼龟抱向大海。正当我们为自己保护小动物的善举而沾沾自喜时,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一幕:原来这只幼龟是侦察兵,后面成群的幼龟得到了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美餐。我们陷入了深深的后悔和愧疚之中。课文内容浅显却发人深省。
  第二课时:
  一、故事导入,引发阅读期待
  1.师:同学们,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第九课就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谁能给大家简要地讲讲这个故事?(指名简要地讲故事,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如何把意思说明白、说简单)
  2.出示一段话,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四字词语填空。
  我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在南太平洋一个海岛旅游时,看到一只将头探出巢穴,(欲出又止)的幼龟被嘲鸫咬啄时,出于好心,不顾向导劝阻,(愚不可及)地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成群的幼龟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争先恐后)地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让食肉鸟(饱餐一顿)。我们陷入了深深的后悔和愧疚之中。
  3.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大自然,走进自然之道。(齐读课题)
  【解析:这是第二课时的学习,学生对课文内容已有初步了解。课初讲述课文故事和选词填空的练习,既让学生回顾了课文,又是对学生能否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的一次检测,还相机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观察课文插图,体会“悲叹”心情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观察思考:图上描绘的是怎样的情景,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学生说后,自由读课文的第六自然段。读后请学生谈感受。
  过渡:原本美丽的海岛黄昏,因为我们,而成了“血色黄昏”。
  3.“瞧,我们在干什么——”齐读课文的第七自然段,指导读出感情。
  师:尽管我们在竭力弥补过错,但还是有数十只幼龟成了食肉鸟的口中之食。想想此刻的我们是什么心情?我们心里会怎么想?(让学生自由说)
   【解析:课文插图形象直观,凸显了文章主体。教学中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结合看图说话,学习了课文的第六、第七自然段。在看图学文,感情朗读中体会人物心情,为接下来的学习定下了情感的基调。】
  三、紧扣“悲叹”一句,探寻“悲叹”原因
  1.课件出示句子: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1)用拆字法理解“悲叹”:悲伤叹息。
  (2)思考:向导悲从何来?紧扣“伤害”一词,层层剖析。
  悲叹一:海龟受到了伤害。(读书上有关海龟受到伤害的句子)
  数十只幼龟已成了嘲鸫、海鸥、鲣鸟的口中之食。
  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
  启发学生换位思考:试想,一群刚刚出生不久的小海龟,在本以为安全的平坦的沙滩上倾巢而出,爬向大海的时候,却让我们的“好心”给毁了。这种对生命的渴望和残酷的现实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我们怎能不悲叹?(指导朗读“悲叹”一句,读出悲叹之情:“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悲叹二:我们的愚不可及使海龟受到了伤害。
  (3)伤害海龟的“我们”包括谁?(游客和向导)
  2.读课文,体会游客的悲叹。
  (1)课文有一个词形容游客的所作所为,请找出这个词语来。(愚不可及)
  (2)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游客的行为愚不可及呢?画记有关句子,并写上批注。
  (3)交流自己画记的句子,并读读自己写的批注,谈谈感受。(此环节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决定,不一定按照书上的顺序,但都要求学生进行角色转换,把自己想象成其中的一位游客来朗读、品味)
  语段一: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①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幼龟欲出又止、踌躇不前的样子。
  ②谈谈自己对这段话的理解。
  ③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位游客,请你来说说你怎么就觉得自己是愚不可及的呢?(指导学生用心体会,进入角色,把书上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来说)
  下面语段的学习方法同上。
  语段二: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们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喊。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那只嘲鸫眼见到手的美食丢掉,只好颓丧地飞走了。
  ①理解带点词语。通过比较句子(有带点词的和没有带点词的),说说用上这些词语好在哪里。
  ②指导朗读,前面读出向导若无其事的冷淡,后面读出向导的极不情愿、无可奈何。
  语段三: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我们很快明白: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便会返回龟巢。那只幼龟被向导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
  ①进入角色,说说自己是怎么愚不可及。
  ②游客们,请好好反省,你们错在哪里?
  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归纳:游客们错在无知,违背自然规律,所以好心办了坏事。
  师:尽管我们来回奔跑,尽管我们拼命拯救,还是给幼龟们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害。可以想象,当我们低着头,在沙滩上慢慢行走时,一定会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课件再次出现这个句子,读出悲叹之情)
  3.读课文,体会向导的悲叹。
  师:是啊,原本我们想救海龟,却因为我们的愚不可及而害了这些海龟。相比于我们的无知,向导悲叹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因此让学生小组讨论后,再集体交流。教师从中点拨,启发学生联系向导的身份来谈)
  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小结:向导悲叹的是自己在规律面前犹豫,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妥协。如果说游客是无知之愚,那么向导就是有知之愚。“无知之愚”和“有知之愚”走在一起,违背了自然之道,造成了血淋淋的、不堪回首的惨痛后果。
  “看,数十只幼龟已成了嘲鸫、海鸥、鲣鸟的口中之食。一只幼龟得救了,无数只幼龟丧生了。”——这就是我们做的蠢事。
  “一只嘲鸫飞走了,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这就是我们做的蠢事。
  怪不得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再次出示句子:“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齐读句子,读出悲叹之情。
  【解析:文中的关键句负载着浓浓的情、深深的意,耐人寻味。抓住关键句,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教学的主体部分,教师紧扣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的这个关键句组织教学,并以“伤害”这个关键词为突破口,通过让学生深入文本、感情朗读、品味揣摩、进入角色、想象说话等手段,层层剖析,步步深入,进而读懂课文。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在体会游客的悲叹时,我让学生画记相关句子并作批注,既在于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也是一种课堂练笔的好方法。让学生转换角色,把自己当做游客来朗读、体会,就是要学生用心读书,把书读到心里去。体会游客的悲叹这部分,根据学生找到的句子组织教学,顺学而导,看似有点散,但每品味完一个语段,教师都会回扣到关键句“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紧扣“悲叹”,一咏三叹,形散而神不散,能够给学生深深的震撼。】
  四、想象“悲叹”情景,进行随堂练笔
  1.师:此时此刻,发出悲叹的除了向导和游客,你认为还有谁?
  还有那些没有被吃掉的海龟和它们的亲人。那它们又会发出怎样的悲叹呢?请把它们的悲叹用简要的语言写下来。
  2.请几位学生朗读他们的写话后,再次出示稍作修改的关键句:“如果不是你们,我们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师:这是海龟对我们人类的控诉。别看这小小的绿龟,他们也有一套躲避危险、防御危险的办法!可这样的办法却被我们给破坏了。课文第七、第八自然段里的每个字、每句话,甚至是每个标点,都跳动着作者那难以言说的痛苦!齐读七、第八自然段。
  【解析:此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站在海龟的角度思考人类的无知、自以为是给它们造成了多大的伤害。通过小练笔,会对学生的心灵有所触动,这也是对下一个教学环节的过渡。】
  五、跳出文中“悲叹”,回归自然之“道”
  师:大自然真是人类的老师啊!再读课题,此刻你对题中的“道”有了什么新的体会呢?
  启发:大自然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神秘莫测。这“道”绝不仅仅是我们上节课理解的简单的“规律”两字,而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补充,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来说,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解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这个例子中有所得,但最终要跳出教材。此环节意在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自己的思考来理解“道”,也使整堂课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六、走进自然,发现自然之道
  师:同学们谈得真好。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我们就要多向这位老师请教。让我们走进大自然,进行一次综合性学习。
  学生阅读课后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制订活动计划,然后分头行动。
  【解析:本课安排的综合性学习,是本学期的第一次综合性学习,教师要组织学生认真开展。从本课的教学为始,及早进行课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把综合性学习贯穿全组学习的始终。引导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观察大自然,增长知识,了解大自然,并在这样的活动中,提高语文能力。】
  板书:
  9自然之道
  违背伤害
  悲叹
  【解析:此板书简洁明了,紧扣文中“悲叹”这个关键句和“伤害”这个关键词设计。学生一看板书,就知道是人类违背自然之道给幼龟造成了伤害,这也是游客和向导悲叹的原因。】
  (责编陈剑平)
  
其他文献
过去的教学一般是老师教,学生学,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识字目标中明确指出,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如果学生学得主动,肯动脑筋,那么,每个汉字都可以用多种好方法来识记。这一目标能否成功实现,牵涉到一个有关“教学结构”的问题。因此,我作为一名低段的语文教师,深感这有着极大的创新空间。我们应努力改变传统的识字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式,遵循儿
在我们的思维中,培养学生的辩论能力,需要他们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经验积累,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因此,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辩论也能成为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一大亮点。  一、立足生活,提供辩论的源头活水  从本质上说,辩论其实就是一种思辨能力,基于一个人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语文与生活的高度融合是学生学好语文的起点。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与生活贴近的话题,让他们
习作指导课是培养习作兴趣,强化习作训练,提升习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果教学中能够找准习作指导的着力点并加以积极引导,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现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习作5》教学为例,通过“激趣——启思——导写——评改”四个环节来谈谈激发兴趣、教给方法、提高能力,从而实现习作教学的低耗高效。  一、激趣——“未成曲调先有情”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卢姆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习作5
习作内容  用我们灵巧的双手,可以把生活中一些看起来没有用的东西,变成精美的艺术品。你会做哪些小制作?将你的制作过程和制作过程中的各种感受写下来。如果别人一看到你的习作,就清楚知道怎么做,你的习作就成功了。    设计理念  通过自己的想象,把自己身边不起眼的东西,变成精美的小玩意儿,是小学生津津乐道的事。当孩子们沉浸在成功的喜悦里,陶醉在别人对自己的赞美的时候,及时指导他们写下自己的心里话,学生
去年3月底,我校举行了小片区教学公开周观摩研讨活动。九年级语文科方面,由林老师和王老师各上一堂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课。两堂课都根据中考记叙文的考点和题型,比较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训练。其中林老师的课,无论是复习内容的选择还是复习程序的安排,都触发笔者比较认真地去思考一些问题。  一、林老师的教学流程  课题:叙事性记叙文阅读——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复习  第一课时(分发学案一)  (一)美文欣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根据新课标、新课改的精神,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要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堂,不仅要还给学生一片天地,还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学习的氛围,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利用好语文学科的特点。因为语文学科是一门最自由、最灵活、最具灵性,是至纯至美的科目,它讲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注重人文素养,它体现师生的创造精神,重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摘要】文章从来源期刊、栏目分布、作者所属地域和单位等方面对《复印报刊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2020年度论文转载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回顾本年度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几个热点和重点问题所取得的成果,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研究,研究热点,复印报刊资料  一、2020年度论文转载概况  1.论文来源期刊转载数量  《复印报刊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以下简称《初中语文教与
咏物题材是中国诗词一大宗,可以借物言志,发抒心怀,也可以把不便明言或言之有碍的心头话语,借客观物体曲折传出。苏轼与陆游各有一首《卜算子》,一借大雁曲传自己处境的困危,一借梅花叙说投闲置散、报国无门的苦闷。动植物都成了诗人的化身,物与人融为一体,都写得非常贴己,为^传颂。  一、苏轼《卜算子》咏雁词之主旨  苏轼因不赞成王安石变法的一些条例,有人便在苏诗里寻衅上纲,说他“指斥乘舆”——反对神宗皇帝,
《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教学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能令人满意。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当前的语文教学实际密不可分。我就如何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略陈我的看法。  一、创设良好的交际氛围  要激发学生人人参与交际的热情,良好的氛围是前提。因此,教师要根据每次口语训练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就地取材,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训练效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一目标表明,阅读课要引领学生自读自悟,体验课文丰富的内涵,感受语言的无限魅力。教师有责任引导、启发学生与文本开展对话,通过教师精心、有效的指导,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