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张道刚 王运宝 徐浩程
策划人语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奔流不息的淮水,不仅孕育了多样性、包容性的淮河文化,也给安徽北方烙下了一个家园性符号——皖北。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这块充满灵性、坚韧和血性的土地,给了我们太多的感慨和感动。这里是道家文化的起源地,诞生了老子、庄子、管子等一批影响中国历史的思想家;这里是中国的大粮仓,包括皖北在内的淮河流域以不足全国2.8%的土地面积,生产着占全国13%的粮食,养育着占全国1/8的人口;这里是华东的“工业粮仓”和动力之乡,江浙沪地区的电灯中,有一半是皖北点亮……
这是一片焦灼的土地。
滔滔东流的淮水,在带给这块土地富庶与荣光的同时,也带来了贫穷与苦难。十年九涝的洪灾,战祸连连的蹂躏,谋求生计的迁徙……千百年来,皖北儿女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辛勤劳作,不懈奋斗,书写着波澜壮阔的篇章。
当现代工业文明、城市文明与传统的农耕文化交汇、碰撞之际,由于开放的空间差、改革的时间差等诸多因素的交集,皖北的发展一时滞后于先发地区。发展差距的压力引发了这块土地对快速崛起的渴望与焦灼,而焦灼的背后,则是各界的殷殷厚望和内部长期积蓄的对加快发展的强烈诉求。
这是一片希望的土地。
暂时的落后并不可怕。差距引发出动力,焦灼催生出希望。
经过多年发展能量的积蓄,皖北崛起正呈现出迸发之势:百丽、杉杉等知名企业纷纷落户;“新老十条”、结对帮扶等政策鼓点密集;大片厂房和林立的塔吊散发着一股工业文明的气息;皖北人的工作节奏明显加快,言谈中流露出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突破皖北”已经看到了曙光。
书记省长 纵论加快皖北发展
皖北发展事关全省大局,没有皖北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省的小康。这几年,皖北各地都保持两位数增长,呈现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但总体上看,皖北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仍处于爬坡奋进的关键阶段。实现皖北振兴,根本上要靠皖北广大干部群众自身艰苦奋斗、自立自强,努力探索一条符合皖北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不断缩小与全省的差距。实现皖北振兴,离不开各级各方面的鼎力支持,省里要根据财力的增长,围绕关键环节,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创新帮扶方式,帮助皖北尽快改善发展条件。结对合作是先发地区带动后发地区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既要通过园区共建、项目合作,帮助皖北迅速做大体量,更要通过劳动力对接、科技教育合作、人才交流等方式,解决皖北现代生产要素不足的问题。
——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
皖北是安徽的潜力所在、希望所在。皖北的发展,等不得慢不得,也急不得乱不得。加快皖北发展,根本在农,出路在工,关键是要围绕强基固本,强化政策支持,激发内在动力,强自信自强之基,固实干实效之本。未来五年,皖北地区必须把工业作为区域振兴的突破口,在产业扩展、项目建设、园区共建和劳动力培训上强力突破。在产业扩张上,皖北最大的特色是资源,必须通过本土培育和承接转移,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增强皖北发展的内生动力,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扩大开放来激活,两者是辩证统一的。扩大皖北的开放,一定要是多层面的,既要有经济的开放,也要有社会的开放,既要有思想观念的开放,也要有体制机制的开放。
——安徽省人民政府省长王三运
策划人语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奔流不息的淮水,不仅孕育了多样性、包容性的淮河文化,也给安徽北方烙下了一个家园性符号——皖北。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这块充满灵性、坚韧和血性的土地,给了我们太多的感慨和感动。这里是道家文化的起源地,诞生了老子、庄子、管子等一批影响中国历史的思想家;这里是中国的大粮仓,包括皖北在内的淮河流域以不足全国2.8%的土地面积,生产着占全国13%的粮食,养育着占全国1/8的人口;这里是华东的“工业粮仓”和动力之乡,江浙沪地区的电灯中,有一半是皖北点亮……
这是一片焦灼的土地。
滔滔东流的淮水,在带给这块土地富庶与荣光的同时,也带来了贫穷与苦难。十年九涝的洪灾,战祸连连的蹂躏,谋求生计的迁徙……千百年来,皖北儿女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辛勤劳作,不懈奋斗,书写着波澜壮阔的篇章。
当现代工业文明、城市文明与传统的农耕文化交汇、碰撞之际,由于开放的空间差、改革的时间差等诸多因素的交集,皖北的发展一时滞后于先发地区。发展差距的压力引发了这块土地对快速崛起的渴望与焦灼,而焦灼的背后,则是各界的殷殷厚望和内部长期积蓄的对加快发展的强烈诉求。
这是一片希望的土地。
暂时的落后并不可怕。差距引发出动力,焦灼催生出希望。
经过多年发展能量的积蓄,皖北崛起正呈现出迸发之势:百丽、杉杉等知名企业纷纷落户;“新老十条”、结对帮扶等政策鼓点密集;大片厂房和林立的塔吊散发着一股工业文明的气息;皖北人的工作节奏明显加快,言谈中流露出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突破皖北”已经看到了曙光。
书记省长 纵论加快皖北发展
皖北发展事关全省大局,没有皖北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省的小康。这几年,皖北各地都保持两位数增长,呈现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但总体上看,皖北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仍处于爬坡奋进的关键阶段。实现皖北振兴,根本上要靠皖北广大干部群众自身艰苦奋斗、自立自强,努力探索一条符合皖北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不断缩小与全省的差距。实现皖北振兴,离不开各级各方面的鼎力支持,省里要根据财力的增长,围绕关键环节,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创新帮扶方式,帮助皖北尽快改善发展条件。结对合作是先发地区带动后发地区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既要通过园区共建、项目合作,帮助皖北迅速做大体量,更要通过劳动力对接、科技教育合作、人才交流等方式,解决皖北现代生产要素不足的问题。
——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
皖北是安徽的潜力所在、希望所在。皖北的发展,等不得慢不得,也急不得乱不得。加快皖北发展,根本在农,出路在工,关键是要围绕强基固本,强化政策支持,激发内在动力,强自信自强之基,固实干实效之本。未来五年,皖北地区必须把工业作为区域振兴的突破口,在产业扩展、项目建设、园区共建和劳动力培训上强力突破。在产业扩张上,皖北最大的特色是资源,必须通过本土培育和承接转移,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增强皖北发展的内生动力,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扩大开放来激活,两者是辩证统一的。扩大皖北的开放,一定要是多层面的,既要有经济的开放,也要有社会的开放,既要有思想观念的开放,也要有体制机制的开放。
——安徽省人民政府省长王三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