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来源 :家教世界·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piyou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和学生是构成教学的主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的学起主导作用,教应为学服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发扬全体学生主动精神,自主意识。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读书为主”。
  关键词:兴趣;独立思考;质疑问难;自主意识
  著名科学家杨振宇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留学生在美学习时,学习成绩往往比美国的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的少得多。何以造成这样的差距?杨振宇认为主要是因为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提出问题;中国教育只注意解答问题,而不注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所以,杨振宇向中国科大少年班指出的第一条成功法则就是质疑。实施素质教育要重视培养质疑问难的能力。让学生质疑问难,有利于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和学生是构成教学的主要因素。
  让学生质疑问难,可引发深入学习的动机,发展思维,增强学习的兴趣。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发现问题提出来,即是思维活动的表现形式,也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的发展从问题开始。 “无疑者须教之有疑”。质疑问难能力需要培养和训练。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一、提出要求,促使学生发现问题
  1. 有意识地引导激发,变无疑为有疑。刚开始,学生常常读后无疑,教师可在指导学生读书过程中有选择地让学生的思维在某句上定格,发现问题。如读了“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一句后,问:看到这种现象有疑问吗?又如读了“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中直掉下来。”后,让学生针对这句提出问题。
  2. 授课前让学生先预习,并针对预习提出要求:边读边想,尝试读懂课文,记下没弄懂的问题,提出有困惑、有异议的和自己感兴趣想知道的问题。明确的要求避免了自读的肤浅性,促使学生把“读”和“思”结合起来,把读引向深层。探索属于读书,使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活跃,更易发现问题。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爱问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教师应放下架子,以“先知先觉的朋友”或“服务生”的身体出现,创造一种推心置腹交谈交流的气氛,学生才敢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文章的各种感觉、怀疑带到课堂上来。对于出了问题的学生,教师都有应给予表扬。不管所提的问题是有思维价值的,还是幼稚可笑的,都应肯定学生动了脑,在思考,维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平时向学生强化这样的观念:能提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是爱动脑的孩子。对每一个有思维价值的疑问给予奖励,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封以美名,让学生以能问、善问为荣,从而乐之爱之。
  三、多示范,多比较,使学生善问
  敢问不难,善问不易。一个人的手指也有长短,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水平各不相同,所提问题质量也就高低不同,如学生在自学《“绿色的办公室”》时,提出这些问题:① 办公室为什么是绿色的?② 列宁为什么化装成割草工人?③ 列宁锅里煮的是什么东西?④ 列宁为什么要隐藏起来?⑤ 为什么要盖个人字形的草棚,而不盖其他形状的?这些问题,有的提得较好,有研讨的必要,有的很幼稚,无意义。教师应引导学生比较哪些问题提出得好,为什么?通过比较,使他们认识到提问要围绕中心,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四、教给学生质疑的途径
  在培养质疑能力的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方法,找出途径。
  1. 对题目提出疑问。如《劳动最有滋味》——为什么说劳动最有滋味?《爬山虎的脚》——爬山虎是植物,它的“脚”是指什么呢?
  2. 对不懂的词句提出疑问。如“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三味书屋》)“坚定的信念”指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 对词语的选择运用提出疑问。如上述《“绿色的办公室”》中对“隐蔽”、“化装”、“躺”几个词的运用提出疑问。
  4. 对重复语句提出疑问。如“多么幸福,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泼水节!”(《难忘的泼水节》)为什么要重复说“1961年的泼水节”?
  5. 对句式的选择提出疑问。如:“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不说成“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幸福哇!”(难忘的泼水节》)
  6. 对打比方提出疑问。如“字横着,很像一个还没有开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小的火把。”(《三味书屋》)“字”为什么会又像花骨朵,又像火把呢?
  7. 对反义词的运用提出疑问。如《温暖》一文中,“深秋的早晨是寒泠的,周总理却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为什么是寒冷的,又是温暖的呢?
  8. 对人物的行为提出疑问。如《苦柚》一文中,卖柚子的小姑娘为什么说自己的柚子确实不在好吃,苦味很浓?伯父为什么明知柚子苦,还要买下呢?
  9. 对标点符号提出疑问。如《“绿色的办公室”》的课题为什么要加上引导?
  10. 对时代背景提出疑问。如上述《“绿色的办公室”》一文中,列宁为什么要化装成割草工人,当时的社会情况是怎样的?
  11. 对不明白的现象提出疑问。如为什么水中的石笋在阳光照射上能像折光镜,把阳光折射成不同的色彩?(《五彩石》)
  12. 对景物的描写提出疑问。如《曼谷的小象》一文中,为什么要先描写近郊的景色呢?
  13. 对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提出疑问。如《五彩石》一文中,为什么第一段要写传说中的瑶池。
  五、关于释疑
  学习过程是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由学生提出,最终还应由学生自己解答,教师不地包办代替,全盘端出,而应“疏”、“引”、“拨”,用不同的方法启发和激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浅显的问题个别点悟;普通性的难题组织集体研讨,教师当众点拨讲解;有争议的问题,教师不急于表态,让学生各抒已见的,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答案需具体分析概括的,可把一个大问题分为几个问题,层层剥笋,启发学生一步一步思考,逐渐揭开谜底。
  总之,质疑问难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向“自能读书”迈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应引起重视。
其他文献
摘 要:分层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要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提高。分层教学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每一节课内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 农村初中;分层教学;评价体系  以人为本的分层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按学生数学基础、心理素
摘 要:学会读书要熟悉要求再加强训练,学会读书要重点突出并统筹兼顾,学会读书可以为初三语文阅读教学保驾护航。  关键词: 学会读书;初三语文阅读;保驾护航  只要仔细看一看苏教版初三语文课本的目录,我们就会发现,初三语文课本的编排设计与以往有些不同,最突出的便是多了单元提示“学会读书”和单元小结“综合学习与探究”这两项内容。其中“学会读书”提示了各种读书方法。据了解,很多老师和学生对这些内容视有若
摘 要:在化学教学中应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在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联系环境保护的知识,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可以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关键词: 环保、化学、环境、污染、渗透  环境保护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人口、能源、环境)之一,因为环境是跟人类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地球只有一个,地球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能不能继续生存下去的问题。  环境保护问题已越来越为世界
探究式学习可以说是课改的一个亮点。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式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它更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
期刊
数学教学具有极大的精神道德价值,能够引起人的思想品质、观念和道德价值的深刻变革。比如,通过数学思想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爱国主义思想立场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数学教学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必须渗透德育教育。关于这一点,数学教学大纲中也有明确的规定,可见德育教育在数学教学中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数学本身的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渗透了德育因素,数学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
期刊
摘 要:新一轮高中政治课改首次出现了模块设置。生活化教学是植根于生活,又超载于生活的教学状态。它能够适应模块设置的需要,通过紧扣模块主题,建构真实课堂,呈现现实生活,开展体悟学习,进行科学评价,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实现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凸显政治模块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模块;生活化教学  对于所有的高中政治教师而言,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
摘 要: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已经成为当前教学改革深化的主题,信息技术是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有利工具。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小学语文苏教版为例,就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整合进行探讨分析,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朗读能力培养这四个角度出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旨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改善语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