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吹枪运动的学校体育传承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阳光体育背景下,让吹枪走入校园,特别是吹枪起源地地区的校园是具有可行性的。
关键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吹枪;阳光体育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体育以其独异的民族风格和多彩的运动特征丰富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宝库。从1985年至1990年,国家组织了声势浩大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挖掘、整理工作。深入发掘、抢救散落在各地乡野、民间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遗产,苗族吹枪运动就是在这个历史机遇下于1988年经文山麻栗坡县民委、体委深入董干镇马林、麻栗堡、马崩乡发掘的运动项目。1992在文山州第六界民运会上列为比赛项目,1993年文山州举办国际三七节,吹枪作为表演项目登台国际三七节,受中外来宾的好评。1998年吹枪列为云南省民运会比赛项目,1999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作表演项目,亮相于京城;现被列为云南省省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一、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吹枪传承的意义和价值
1.苗族吹枪是云南省仅有的四项体育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有少数民族文化大省之称的云南,拥有25个少数民族,各个民族在其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其伟大的智慧演绎了本民族独具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在琳琅满目少数民族运动中,苗族吹枪,傈僳族“嘟哒哒”,彝族摔跤,傣、佤、彝族的打陀螺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脱颖而出,成为了我省四项省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然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今天,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处理好“原汁原味”保存与实际上的不可能之间的矛盾以及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可以说这两对矛盾是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也是苗族吹枪传承创新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探索一条适合苗族吹枪传承的道路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本文是对其传承模式研究的有益尝试。
2.吹枪是苗族同胞智慧的结晶
吹枪是麻栗坡董干一带苗族群众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项目,是当地青少年用以猎鸟保护庄稼的一种工具,苗语叫“盏炮”发掘前盛行于麻栗坡县董干镇的马林、马崩、麻栗堡等地的苗族村寨,相传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苗族的历史是一个不断迁徒的历史,史书上记载苗族曾经历了五次大迁徙,而生活于麻栗坡境内的苗族则是苗族迁徒史上第五次大迁移时期迁入的。据马林当地苗族老人回忆,他们的祖先在17世纪中叶,由贵州迁入本地,因迁入时本地大多是原始森林,所种之庄稼大部分被野兽、飞鸟所食,为了生存的需要,当地一名叫罗咩平的人看见人们抽旱烟时,用嘴将烟铭巴通过烟杆顺势吹出而得到启示,便利用当地盛产的“通花杆”(苗语叫勒)制作了枪管,用植物的种子作子弹来对付鸟儿和野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取名叫盏炮(苗语)。
3.苗族吹枪已在全省大范围内开展
苗族吹枪运动从1998年被列为云南省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始,经历了2002年(第七届)、2006年(第八届)民运会,至今已顺利走过十余载,参赛队伍由第六届时的9支代表队增加到第八届的13支,既有地州市代表队,又有高校代表队参加。参赛人员由最初的68人增加到115人。值得一提的是,文山州体育局为了保护和发展这项苗族同胞智慧的结晶,已在文山学院、州二中和吹枪起源地麻栗坡董干镇的中学开设了吹枪训练基地。在董干镇的麻栗堡、马林、马崩等地组建吹枪民间组织,聘苗族同胞刘洪明为吹枪运动传承人。
4.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吹枪的保护是在必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资源,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2005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和《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5年12月,国务院就“文化遗产日”的设立下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通知》将文化遗产保护提升到“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2006年9月,成立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过去当地苗族同胞用来守护庄稼的吹枪已经被各种先进武器所代替。尽管近年来吹枪得到了各级有关部门的重视,但随着当地人口增减、拓林开荒面积不断扩大,森林面积锐减,导致老鼠、飞鸟等野兽数量不断较少,对庄稼的威胁逐年降低。现吹枪在民间已渐渐派不上用场,只用于节庆娱乐竞技等。民间保留的吹枪也越来越少,如不注重挖掘开发利用,吹枪将有从民间消失的危险。
二、阳光体育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
1.阳光体育产生的历史背景
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体能素质、肺活量水平连年持续下降,体能素质中的力量和速连续10年下降,而耐力素质则连续20年下降,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城市男生已经达20%。视力不良率也居高不下,小学生为31%、初中生为58%,高中生为67%、大学生为82%。这一结果的公布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广泛关注,如何通过开展有效的体育运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为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2006年12月20日,教育部、国家体育局、共青团中央共同决定,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2007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北京朝阳公园宣布“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而启动。
2.阳光体育的文化内涵
阳光体育是新形势下学校体育的新形态,它具有学校体育的内涵和特点,但也不完全局限学校体育,它还应有强烈的时代性和前瞻性特点。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多重层面对阳光体育进行研究。如杨贵仁从战略高度论述了阳光体育的重要意义。首先,要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其次,要认真开好体育课,切实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第三,深入持久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掀起群众性的体育锻炼热潮;第四,要确保开展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体质的必要条件;第五,要积极主动争取各方支持,形成全社会关心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局面[1]。刘英杰从阳光体育与终身体育的角度阳光体育的本质。“阳光体育是指为切实推动全国亿万学生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2]”。徐学勤从理论构建的角度对阳光体育进行了研究,如果理论上不弄清楚阳光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联系与区别,势必在实践中陷入学校体育代替阳光体育的误区,从而阳光体育失去应有的价值[3]。
三、让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吹枪走入中小学
1.体育与健康课
阳光体育运动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从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上看,学校体育就是要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科学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运动技能。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小学的西方现代体育运动场地,大多按正规国际比赛标准设立的,这不符合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一位不到一米一的小学生很难将NBA官方指定用球投进三米零五的国际标准篮框。这也可能是我国体育界即将要解决的问题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吹枪对场地器材要求很灵活,中小学生心肺功能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中小学体育课堂增设吹枪项目具有双重的意义和价值。
2.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组成部分,课外体育活动也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体育是学生将课上所学技术动作付诸联系的最佳时期,因此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学校体育应组织相应的课外体育活动团体,建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吹枪的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3.课余体育竞赛
吹枪是一项竞技性非常强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为课外开展吹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使吹枪在校内得到更好的开展,让学生掌握吹枪的动作技能,在学校开展课余竞赛势在必行。吹枪课余竞赛的开展有利于吹枪在学校的传播。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吹枪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被列为省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且在国外许多发达国家的学校体育里都有吹枪项目的开展,因此做好我国吹枪的学校体育传播,对吹枪的国际性接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杨贵仁.从战略高度认识和加强体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
[2]刘英杰.试论高校阳光体育与终身体育的有效对接[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10)
[3][徐学慧.阳光体育研究评述[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
[4]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
(作者单位:富宁县第二中学云南文山663416)
关键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吹枪;阳光体育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体育以其独异的民族风格和多彩的运动特征丰富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宝库。从1985年至1990年,国家组织了声势浩大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挖掘、整理工作。深入发掘、抢救散落在各地乡野、民间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遗产,苗族吹枪运动就是在这个历史机遇下于1988年经文山麻栗坡县民委、体委深入董干镇马林、麻栗堡、马崩乡发掘的运动项目。1992在文山州第六界民运会上列为比赛项目,1993年文山州举办国际三七节,吹枪作为表演项目登台国际三七节,受中外来宾的好评。1998年吹枪列为云南省民运会比赛项目,1999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作表演项目,亮相于京城;现被列为云南省省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一、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吹枪传承的意义和价值
1.苗族吹枪是云南省仅有的四项体育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有少数民族文化大省之称的云南,拥有25个少数民族,各个民族在其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其伟大的智慧演绎了本民族独具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在琳琅满目少数民族运动中,苗族吹枪,傈僳族“嘟哒哒”,彝族摔跤,傣、佤、彝族的打陀螺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脱颖而出,成为了我省四项省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然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今天,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处理好“原汁原味”保存与实际上的不可能之间的矛盾以及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可以说这两对矛盾是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也是苗族吹枪传承创新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探索一条适合苗族吹枪传承的道路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本文是对其传承模式研究的有益尝试。
2.吹枪是苗族同胞智慧的结晶
吹枪是麻栗坡董干一带苗族群众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项目,是当地青少年用以猎鸟保护庄稼的一种工具,苗语叫“盏炮”发掘前盛行于麻栗坡县董干镇的马林、马崩、麻栗堡等地的苗族村寨,相传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苗族的历史是一个不断迁徒的历史,史书上记载苗族曾经历了五次大迁徙,而生活于麻栗坡境内的苗族则是苗族迁徒史上第五次大迁移时期迁入的。据马林当地苗族老人回忆,他们的祖先在17世纪中叶,由贵州迁入本地,因迁入时本地大多是原始森林,所种之庄稼大部分被野兽、飞鸟所食,为了生存的需要,当地一名叫罗咩平的人看见人们抽旱烟时,用嘴将烟铭巴通过烟杆顺势吹出而得到启示,便利用当地盛产的“通花杆”(苗语叫勒)制作了枪管,用植物的种子作子弹来对付鸟儿和野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取名叫盏炮(苗语)。
3.苗族吹枪已在全省大范围内开展
苗族吹枪运动从1998年被列为云南省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始,经历了2002年(第七届)、2006年(第八届)民运会,至今已顺利走过十余载,参赛队伍由第六届时的9支代表队增加到第八届的13支,既有地州市代表队,又有高校代表队参加。参赛人员由最初的68人增加到115人。值得一提的是,文山州体育局为了保护和发展这项苗族同胞智慧的结晶,已在文山学院、州二中和吹枪起源地麻栗坡董干镇的中学开设了吹枪训练基地。在董干镇的麻栗堡、马林、马崩等地组建吹枪民间组织,聘苗族同胞刘洪明为吹枪运动传承人。
4.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吹枪的保护是在必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资源,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2005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和《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5年12月,国务院就“文化遗产日”的设立下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通知》将文化遗产保护提升到“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2006年9月,成立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过去当地苗族同胞用来守护庄稼的吹枪已经被各种先进武器所代替。尽管近年来吹枪得到了各级有关部门的重视,但随着当地人口增减、拓林开荒面积不断扩大,森林面积锐减,导致老鼠、飞鸟等野兽数量不断较少,对庄稼的威胁逐年降低。现吹枪在民间已渐渐派不上用场,只用于节庆娱乐竞技等。民间保留的吹枪也越来越少,如不注重挖掘开发利用,吹枪将有从民间消失的危险。
二、阳光体育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
1.阳光体育产生的历史背景
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体能素质、肺活量水平连年持续下降,体能素质中的力量和速连续10年下降,而耐力素质则连续20年下降,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城市男生已经达20%。视力不良率也居高不下,小学生为31%、初中生为58%,高中生为67%、大学生为82%。这一结果的公布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广泛关注,如何通过开展有效的体育运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为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2006年12月20日,教育部、国家体育局、共青团中央共同决定,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2007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北京朝阳公园宣布“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而启动。
2.阳光体育的文化内涵
阳光体育是新形势下学校体育的新形态,它具有学校体育的内涵和特点,但也不完全局限学校体育,它还应有强烈的时代性和前瞻性特点。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多重层面对阳光体育进行研究。如杨贵仁从战略高度论述了阳光体育的重要意义。首先,要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其次,要认真开好体育课,切实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第三,深入持久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掀起群众性的体育锻炼热潮;第四,要确保开展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体质的必要条件;第五,要积极主动争取各方支持,形成全社会关心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局面[1]。刘英杰从阳光体育与终身体育的角度阳光体育的本质。“阳光体育是指为切实推动全国亿万学生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2]”。徐学勤从理论构建的角度对阳光体育进行了研究,如果理论上不弄清楚阳光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联系与区别,势必在实践中陷入学校体育代替阳光体育的误区,从而阳光体育失去应有的价值[3]。
三、让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吹枪走入中小学
1.体育与健康课
阳光体育运动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从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上看,学校体育就是要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科学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运动技能。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小学的西方现代体育运动场地,大多按正规国际比赛标准设立的,这不符合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一位不到一米一的小学生很难将NBA官方指定用球投进三米零五的国际标准篮框。这也可能是我国体育界即将要解决的问题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吹枪对场地器材要求很灵活,中小学生心肺功能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中小学体育课堂增设吹枪项目具有双重的意义和价值。
2.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要组成部分,课外体育活动也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体育是学生将课上所学技术动作付诸联系的最佳时期,因此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学校体育应组织相应的课外体育活动团体,建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吹枪的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3.课余体育竞赛
吹枪是一项竞技性非常强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为课外开展吹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使吹枪在校内得到更好的开展,让学生掌握吹枪的动作技能,在学校开展课余竞赛势在必行。吹枪课余竞赛的开展有利于吹枪在学校的传播。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吹枪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被列为省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且在国外许多发达国家的学校体育里都有吹枪项目的开展,因此做好我国吹枪的学校体育传播,对吹枪的国际性接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杨贵仁.从战略高度认识和加强体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
[2]刘英杰.试论高校阳光体育与终身体育的有效对接[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10)
[3][徐学慧.阳光体育研究评述[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
[4]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
(作者单位:富宁县第二中学云南文山663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