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融资是企业持续经营和发展壮大的基础,我国大量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长期面临着融资困难,融资渠道不畅等问题。创新融资方式,拓展企业融资渠道有着现实必要性,而资产证券化就是把缺乏流动性的、但具有预期未来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汇集起来,形成一个资产池,以该资产未来可以预期的、持续稳定的现金流为保证,通过结构性重组,将其转变为能够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据以融资的过程。其可以有效的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与融资风险,因此本文将对资产证券化进行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模式;资产证券化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6-0071-01
1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不同规模企业的融资形式有很大差别,内部融资对大公司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小公司,小公司一般用银行贷款来弥补从企业内部产生资金的不足。由于金融结构的信贷资金主要投向是大型企业,较多的中小企业由于很难得到银行贷款,有时候不得不求助于民间高利贷,由此引起了众多的债务纠纷。
根据国务院发展中心的一项调查,目前中小企业非正规渠道的融资方式大体有以下几种:一是民间借贷。由于民间借贷基本保证了每月1%的利率水平,在银行存款利率不断下调,同时又缺乏其他投资渠道的情况下,许多城乡居民都将手中的资金投入到这一市场上,从而保障了民间金融活动的资金来源。二是拖欠货款。目前大企业拖欠小企业贷款、企业之间相互拖欠的问题相当突出,有的企业甚至全部依靠拖欠占用货款来周转资金。这种融资方式不仅使社会债务链问题更加严重,也导致了竞争环境和信用状况的恶化。三是私募股本。在政府决定设立创业板市场之后,一部分民营企业家利用人们抢创业板上市第一批行情的投机心理,以募集股本的方式筹集了不少资金。四是相互担保。几年前民营企业之间的相互担保比较盛行,但由于风险大,绩优企业已经不愿意为他人承担连带责任。目前在实践中出现了互保加债转股的新形式。
针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是从实施效果来看,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2 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原理与结构
企业资产证券化的本质特征是将证券化资产的交易关系路径与资产支持证券的偿付路径分离开来,用“资产”产生的未来现金流作为偿付证券的资金来源,这也是区别于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根本所在。
2.1 核心原理——现金流分析
传统的融资方式是以融资人的整体信用状况为基础的,而资产证券化是以特定资产的未来收益权为信用基础的,其以可预期的现金流为支持发行证券进行融资。虽然证券化的资产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但这些资产必须具备同一个先决条一一即能产生可预见的未来现金流。因此,现金流分析成为资产证券化理论的核心原理。具体来说,基础资产的现金流分析主要涉及兩个问题:资产的评估,资产的风险与收益分析。资产的价值评估大多以现金流贴现估价法为主,还可用期权估价法和相对估价法对资产价值进行估价;而资产的风险收益的度量可以使用一些相对成熟的模型,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资产套利定价模型(APT)、多因素风险模型以及违约风险模型等确定贴现率。
2.2 三大基本原理
(1)资产重组原理
在资产证券化中,资产重组原理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资产的重新组合实现资产收益的重新分割和重组,它是从资产收益的角度来进一步对现金流进行分析。资产的原始权益人对自己所拥有的能够产生未来现金流的资产进行组合,形成一个资产池。资产重组原理的一个最重要内容是资产的选择。资产证券化不是以某个企业整体资产为支撑,而是将其中某部分适合证券化的资产剥离出来,然后将其真实销售给一家特设工具机构,并由该机构进行证券化。并且,基础资产的范围可能不仅限于一家企业的资产,而可以将许多不同地域、不同企业的资产组合为一个证券化资产池。一般来说,构造资产组合应遵循分散性、规模性、可预测性三个原则。
(2)风险隔离原理
风险隔离原理就是以资产的风险为出发点来考察资产证券化业务,即着重从风险的角度来进一步分析现金流,是关于资产风险重新分割和重组的原理。风险隔离主要以“真实销售”或“信托”方式实现。前者是将资产真实销售给SPV,从而将该项资产从发行人资产负债表中剔除。后者是将资产通过设立信托权益凭证同发行人其他资产相隔离的方式。风险隔离从两方面提高了资产运营的效率:首先,通过风险隔离,把基础资产原始所有人不愿或不能承担的风险转移到愿意而且能够承担的人那里去;其次,证券的投资者能够只承担他们所愿意承担的风险,而不必是资产原始所有人面临的所有风险。
(3)信用增级机制
信用增级就是如何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和金融工具等信用提升方式来保证和提高整个资产证券的信用级别,确保发行人按时支付本息,它是从信用的角度来进一步考察现金流。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降低发行成本,SPV必须对整个资产证券化交易进行信用增级,以提高所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级别。通过信用增级,可以缩小发行人限制与投资者需求之间的差异,使证券的信用质量和现金流的时间性与确定性更好地满足投资者的需要,同时满足发行人在会计、监管和融资目标方面的需求。经信用增级的证券将不再按照原发起人的等级来进行交易,而是按照提高后的信用等级来进行交易。信用增级有外部信用增级和内部信用增级两种形式。外部信用增级是第三方担保机构对一定数量的损失提供的第一损失保护,主要方式包括资产组合保险、信用证、金融(公司)担保、现金担保、流动性便利等。内部信用增级是利用证券化资产的一部分现金流来为资产支持证券提供信用支持,使其能够获得所需要的等级,最常用的形式是优先/次级证券结构,还包括超额抵押、储备基金、利差账户、权益转移等。
参考文献:
【1】彭冰资,资产证券化的法律解释,北京:北京太学出版社,2001
【2】金高军.杨保建.资产证券化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创新.商业研究.2005;4
【3】俞飞雁:实行资产证券化的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浙江金融,2005年。第5期:34—35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模式;资产证券化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6-0071-01
1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不同规模企业的融资形式有很大差别,内部融资对大公司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小公司,小公司一般用银行贷款来弥补从企业内部产生资金的不足。由于金融结构的信贷资金主要投向是大型企业,较多的中小企业由于很难得到银行贷款,有时候不得不求助于民间高利贷,由此引起了众多的债务纠纷。
根据国务院发展中心的一项调查,目前中小企业非正规渠道的融资方式大体有以下几种:一是民间借贷。由于民间借贷基本保证了每月1%的利率水平,在银行存款利率不断下调,同时又缺乏其他投资渠道的情况下,许多城乡居民都将手中的资金投入到这一市场上,从而保障了民间金融活动的资金来源。二是拖欠货款。目前大企业拖欠小企业贷款、企业之间相互拖欠的问题相当突出,有的企业甚至全部依靠拖欠占用货款来周转资金。这种融资方式不仅使社会债务链问题更加严重,也导致了竞争环境和信用状况的恶化。三是私募股本。在政府决定设立创业板市场之后,一部分民营企业家利用人们抢创业板上市第一批行情的投机心理,以募集股本的方式筹集了不少资金。四是相互担保。几年前民营企业之间的相互担保比较盛行,但由于风险大,绩优企业已经不愿意为他人承担连带责任。目前在实践中出现了互保加债转股的新形式。
针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是从实施效果来看,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2 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原理与结构
企业资产证券化的本质特征是将证券化资产的交易关系路径与资产支持证券的偿付路径分离开来,用“资产”产生的未来现金流作为偿付证券的资金来源,这也是区别于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根本所在。
2.1 核心原理——现金流分析
传统的融资方式是以融资人的整体信用状况为基础的,而资产证券化是以特定资产的未来收益权为信用基础的,其以可预期的现金流为支持发行证券进行融资。虽然证券化的资产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但这些资产必须具备同一个先决条一一即能产生可预见的未来现金流。因此,现金流分析成为资产证券化理论的核心原理。具体来说,基础资产的现金流分析主要涉及兩个问题:资产的评估,资产的风险与收益分析。资产的价值评估大多以现金流贴现估价法为主,还可用期权估价法和相对估价法对资产价值进行估价;而资产的风险收益的度量可以使用一些相对成熟的模型,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资产套利定价模型(APT)、多因素风险模型以及违约风险模型等确定贴现率。
2.2 三大基本原理
(1)资产重组原理
在资产证券化中,资产重组原理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资产的重新组合实现资产收益的重新分割和重组,它是从资产收益的角度来进一步对现金流进行分析。资产的原始权益人对自己所拥有的能够产生未来现金流的资产进行组合,形成一个资产池。资产重组原理的一个最重要内容是资产的选择。资产证券化不是以某个企业整体资产为支撑,而是将其中某部分适合证券化的资产剥离出来,然后将其真实销售给一家特设工具机构,并由该机构进行证券化。并且,基础资产的范围可能不仅限于一家企业的资产,而可以将许多不同地域、不同企业的资产组合为一个证券化资产池。一般来说,构造资产组合应遵循分散性、规模性、可预测性三个原则。
(2)风险隔离原理
风险隔离原理就是以资产的风险为出发点来考察资产证券化业务,即着重从风险的角度来进一步分析现金流,是关于资产风险重新分割和重组的原理。风险隔离主要以“真实销售”或“信托”方式实现。前者是将资产真实销售给SPV,从而将该项资产从发行人资产负债表中剔除。后者是将资产通过设立信托权益凭证同发行人其他资产相隔离的方式。风险隔离从两方面提高了资产运营的效率:首先,通过风险隔离,把基础资产原始所有人不愿或不能承担的风险转移到愿意而且能够承担的人那里去;其次,证券的投资者能够只承担他们所愿意承担的风险,而不必是资产原始所有人面临的所有风险。
(3)信用增级机制
信用增级就是如何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和金融工具等信用提升方式来保证和提高整个资产证券的信用级别,确保发行人按时支付本息,它是从信用的角度来进一步考察现金流。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降低发行成本,SPV必须对整个资产证券化交易进行信用增级,以提高所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级别。通过信用增级,可以缩小发行人限制与投资者需求之间的差异,使证券的信用质量和现金流的时间性与确定性更好地满足投资者的需要,同时满足发行人在会计、监管和融资目标方面的需求。经信用增级的证券将不再按照原发起人的等级来进行交易,而是按照提高后的信用等级来进行交易。信用增级有外部信用增级和内部信用增级两种形式。外部信用增级是第三方担保机构对一定数量的损失提供的第一损失保护,主要方式包括资产组合保险、信用证、金融(公司)担保、现金担保、流动性便利等。内部信用增级是利用证券化资产的一部分现金流来为资产支持证券提供信用支持,使其能够获得所需要的等级,最常用的形式是优先/次级证券结构,还包括超额抵押、储备基金、利差账户、权益转移等。
参考文献:
【1】彭冰资,资产证券化的法律解释,北京:北京太学出版社,2001
【2】金高军.杨保建.资产证券化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创新.商业研究.2005;4
【3】俞飞雁:实行资产证券化的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浙江金融,2005年。第5期: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