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医体结合”公共服务模式的研究

来源 :当代体育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wa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医体结合”是指使用医疗计划与体育运动方式结合促进身体恢复健康的一种模式。一般个人的健康状况和身体素质的评估根据医疗测试和体质测评,制定科学、个性化的运动处方和按照有关指标,实现科学健身运动损伤预防和控制的同时,是康复、疾病、症状、亚健康等人群恢复健康的最佳方式。本文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调查方法,基于对长株潭城市群医体结合公共服务需求现状的调查,探索医体结合的公共服务创新模式构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从管理组织、活动内容两个方面探索构建长株潭医体结合公共服务创新模式,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医体结合 城市社区 公共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11(c)-0005-03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城市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与生活方式和有很大的变化,肥胖、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慢性疾病的发病流行态越来越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医疗服务事业不断加强和完善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们对改善指导建立科学健身概念有了一定的认同,逐渐形成合理的生活方式,科学的锻炼,而科学的锻炼是一种非常经济有效的干预措施。单一的运动,更专注于锻炼,单一的医疗,更注重临床,通过体育和医学紧密结合,使其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因此,“医体结合”公共服务模式的构建成为城市社区发展的客观需要。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长沙、株洲、湘潭各取3个社区总共随机抽取420人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CNKI、维普等相关数据库,收集了大量有关体育社会学、社区体育、统计学、运动处方、社区医疗服务等文献和资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调查问卷采用现场发现场回收的方式。随机向长沙、株洲、湘潭所选取的社区作为发放地点。该问卷共发放420份,回收410份,回收率为98%,有效问卷360份,有效率占86%。
  1.2.3 数据统计法
  本次问卷调查中的多选项问题是根据每个选项所选的人数占所有选项的总人数而得出百分比。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医体结合“的概念与含义
  “医体结合”是指社区医疗服务与社区体育相结合,互相补充、两者互相配合、以求达到增强社区居民抵抗能力、防治疾病、保持健康之目的。通过“医体结合”的途径,有利于将医疗服务、健康教育与全民健身更好的在社区推动,从而使人健康的目标真正得以实现。
  2.2 城市社区“医体结合”服务需求现状调查
  如表1所示,一半以上社区居民对“医体结合”服务模式持积极的态度占73%,不太愿意的仅占27%(见表1),这说明参与调查的社区居民对社区医体结合服务模式这种健康新观念持有比较支持的态度。
  在医体结合服务监测方面(见表2),社区居民还是希望社区可以提供医疗与体育指导为一体的服务机制来监测和保障自己的健康,调查显示居民们选择的监测类型主要集中在体质监测、健身宣传、康复训练指导这三方面(见表3)。
  2.3 城市社区居民“医体结合”服务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推动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措施是对社区居民的体育健身活动进行科学指导。根据调查,只有少部分社区为人们提供了体育指导员进行健身、锻炼等方面指导服务,因此,长株潭社区体育指导工作覆盖范围小并且不专业。目前,造成社区居民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能有效地根据自己身体机能情况、健康水平、服药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活动内容、练习时间与强度的主要原因是社区体育指导员多为兼职人员并非专业人才。因此“医体结合”公共服务模式既成为改变社区体育指导人力资源现状的一条捷径,也符合目前长株潭社区的现实需要,
  2.4 城市社区“医体结合”服务模式的可行性
  2.4.1 健康新观念使“医体结合”具有可行性
  “医体结合”是其中一种促进和实现健康的有效方法,它将医学和体育两个领域的相關方法、手段、技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来实现预防和治疗疾病、保持健康的目的。虽然医疗和体育形式、方法和手段上存在的差异,但其工作都是在为人类健康服务。医疗和体育合作一起为社区居民服务,促进和实现社区居民卫生保健需求。因此,医学和体育结合具有可行性。
  2.4.2 社区卫生服务的不断完善为“医体结合”提供了条件支撑
  社区卫生服务是以社区范围,管辖范围内所有居民为服务对象,重心为人的健康,将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为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这一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为社区构建“医体结合”公共服务奠定了基础,并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医体结合”也为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更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和更大的市场。长株潭社区卫生服务近5年发展运行良好。覆盖率达到85%,大力推进对社区全科医生的培养,不断提高社区医疗服务水平。
  2.5 构建“医体结合”服务模式的探索
  2.5.1 “医体结合”服务模式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指导思想:服务模式的构建需以尊重科学以健康促进、健康管理为主线。
  目标:社区“医体结合”服务模式旨在使我国当前的卫生服务模式与体育服务逐步结合,在知识、人员、技术与设备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并经过社区居民体质测定、运动健身引导和保健康复等公共体育服务参与公共卫生服务模式。
  2.5.2 “医体结合”公共服务模式的管理组织构架探索
  “医体结合”公共服务模式管理组织架构图见图1。
  2.5.3 “医体结合”公共服务模式的活动内容   从对社区居民医体结合的需求来看,康复训练、体质监测和健身宣传将成为社区居民“医体结合“服务模式活动内容的重点,对此,将开展“医体结合”服务活动内容进行更深入的探索(见表4)。
  “医体结合”的个性化运动化处方康复训练针对目前社区居民慢性疾病发生率迅速增长这一状况,在慢性疾病医疗康复中融入体育中的运动处方来进行康复训练,运动处方康复训练一般从运动目的、运动种类、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以及注意事项这6个方面进行康复训练方案的制定。康复运动疗法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不可替代药物治疗,做到二者结合,才能收到好的治疗效果。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社区居民对医体结合服务的认识不多以及人才队伍的缺乏。
  (2)构建社区医体结合公共服务模式的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3)通过实践探索,将“医体结合”的理念在社区进行实践和总结,从居民体质监测、康复训练、健身宣传3个环节摸索筛选有效的适合医疗和体育相結合互补的“医体结合”公共服务创新模式,能够满足社区居民预防和辅助治疗慢性疾病,以及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
  3.2 建议
  (1)共同宣传“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康新理念以及针对社区“医体结合”服务模式进行宣传。政府部门可以制定一定的相关政策引导高校按照社区在相应岗位上的人才需要进行专业建设,为社区培养和输送体育和医学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2)优化社区内体育与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发挥政府领导和市场调节作用,鞭策社会介入,逐步建立构架合理、运行机制灵活、管理体制完善的“医体结合”的社会化网络,使社区老年人能公平享受和利用公共卫生与体育资源。
  (3)社区通过挖掘社区自身资源、动员各方积极加入提供体育公共服务行列,强化政府的领导和服务理念,充分调动基层组织,不断宣传新的社区健康服务理念,从而更有效地实现社区的体育公共服务功能的角度,更好地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参考文献
  [1] 宣海德.我国城市社区体育中“体医结合”问题的研究[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7,26(1):106-108.
  [2] 黄彩华.论“医体结合”公共健康服务模式[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专刊,2010(S1):25-27.
  [3] 谢东枚.论养生保健与体育锻炼的效能差异及运动处方干预[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87-89.
  [4] 黄千珍,杨攀,黄莉,等.重庆三峡库区老年人口社区卫生服务利用与满意情况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10(30):2824-2825.
  [5] 谢建山,柯亮.福建省城市社区老年体育健身现状调查分析[J].福建体育科技,2004(2):17-20.
其他文献
摘 要:普通高校建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长效机制是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文件,也是提高《标准》测试质量,保证《标准》测试能够长期良性运转的必然选择。针对普通高校的现状提出了《标准》测试的组织机构模式:《标准》的测试机制、约束机制和营造良好的《标准》测试软环境几方面来实现《标准》测试长效机制的思路。本文针对长效机制实施一年来在大连交通大学本科生体质健康
摘 要:山东省作为1987年以来高校实行试办高水平运动队最早的省份,经历了初期的摸索逐渐走向不断完善、不断健全的轨迹,形成了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在不断探索中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同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高校高水平田径队训练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调研、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性对策,旨在进一步提升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高校 高水平田径队 训练现状 启示  中图分类号:G80
摘 要:该文对河南省洛阳市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针对洛阳市高职院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体育行为制度文化及体育精神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对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体育教学改革,校园体育文化制度建设及体育文化宣传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想法和建议,以期为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供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  关键词:校园 体育文化 高职院校 建设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
摘 要:瑜伽是一门新兴体育运动,它以人的精神、意识、呼吸和肢体动作紧密结合的运动方式,达到强身健体、修养身心的功效,深受广大女生的喜爱。本文以丽江师专瑜伽选项课教学为例,从我校瑜伽选项课的现状出发,发现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这些问题及学生学校实情,提出自己相应的对策,以期促进我校瑜伽选项课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瑜伽选项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普通高校 瑜伽选项课 瑜伽教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
摘 要:随着校园足球的深入开展,以足球为主题的大课间活动改变了目前课间操单一、枯燥、效果不好的状况,它既锻炼了学生的身体,又使每个孩子通过足球大课间活动了解了足球运动,掌握了一定的足球技术。本文从足球大课间活动的有效设计、合理实施、多元化评价入手,使活动具有趣味性、合理性、有效性,让学生学有所成,练有所得。  关键词:足球大课间 设计 实施 评价  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学长制”在我国,香港城市大学于1998年首先试行学长制,并在香港各大、中学校广泛实施。这是一种在国际上普遍推行的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其要点在于通过高年级学生以平等、博爱的精神与新生实现良性互动,帮助他们解决在全新的环境中所必然面临的各种学习、生活以及情感上的困难,以早日适应正规的大学生活。本文阐述了基于“学长制”的高校太极文化传承路径,并以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为例,引出需要注意的问题,旨
摘 要:2013年至今,瓮安县已连续多年举办山地户外赛事。自2016年以来,举办的山地户外赛事已成为国际A级赛事,瓮安国际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在国内乃至在国际上已经有一定的知名度。近几年,随着山地户外赛事的举办,瓮安县得到快速发展。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试图探寻山地户外赛事与瓮安县软实力的关系。  关键词:山地户外赛事 瓮安县 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进程的持续推进,大学生的身体素质逐渐成为体育改革的侧重点。本次研究的根本目的是验证身体素质练习对于大学生身体控制能力方面的影响,以健美操选项课为例,探索大学生通过身体素质练习的方式是否能增强大学生的身体控制能力,以便于适应健美操选项课的发展,挖掘健美操选项课的价值。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身体素质练习的方式来增强大学生在健美操选项课当中的身体控制能力效用显著,实验组在体测成绩、身
摘 要: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频爆发,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还可能持续发生。我市区域内也不同程度受到了雾霾的侵袭,使学校体育教学受到了一定环境影响。因此,本文从轻度、中度、重度雾霾天气开展室外体育教学的可行性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一些相應的对策,以期为在雾霾天气下,进行室外体育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雾霾 室外体育教学 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8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
摘 要:龙舟文化在中国具有独特意义,在高校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龙舟队。龙舟文化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品质。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龙舟文化在高校中并未得到很好的发展。本文以武汉“同城双星”为例,分析研究高校龙舟文化品牌建设的特征,针对高校龙舟文化品牌建设的不足提出多方面筹资,加大经费投入,合理分配资金;注重对龙舟队员的技术培养,创建高水平的龙舟队伍;多管齐下,增强龙舟运动人文环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