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学课程建设若干问题探讨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ca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民经济学是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课程。通过对国民经济学历史形成的分析,展望了国民经济学未来发展的方向。从历史上看,国民经济学课程的产生与中国传统经济体制密切相关,并随着中国经济改革不断完善。目前,中国进行的政府主导下的以构建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渐进性改革是国民经济学在当前中国存在主要原因,并提出国民经济学研究未来的发展领域。
  关键词:国民经济学;形成;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4-0200-02
  引言
  国民经济学是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课程,它是基于“国家干预主义”即政府作为国民经济运作的管理者、计划制订者的立场,从宏观和国家战略的角度来研究一国的整体社会经济活动运行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国民经济学既研究整个国家经济运行的全过程,还研究国家管理等上层建筑,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方利益协调等。从学科内容来看,该课程对应于西方学界的宏观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政府经济学中的政府行为研究以及发展经济学中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等。国民经济学呈现出集多学科理论于一身的特点,是源于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历史选择。与中国的经济转型相适应,国内的学者对国民经济学这门带有强烈历史和体制色彩的课程建设进行了探索,马昊(2004)与和云(2005)认为应在对国民经济学概念界定的基础上,规范其研究对象,并提出了学科的主攻方向。包学雄(2006)则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应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以适应学科的发展。基于国民经济学发展变化的特征,很有必要从中国社会经济演变的历史与发展角度对国民经济学课程建设进行研究,从而更加清晰地把握该学科的发展方向。
  一、历史因素:国民经济学在中国的形成
  国民经济学在中国最早产生于1950年,这是与当时国家所处国际环境、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与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相适应的,因此,国民经济学课程的产生与中国经济体制密切相关。
  (一)“赶超”发展战略本身要求中国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0世纪50年代初,经历了长期战争的中国百废待兴,面临劳动力丰富但资本极度稀缺的现状,为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聚集新中国凝聚力,并能在短期内迅速实现工业化、现代化,中国政府采取与自身资源禀赋相悖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林毅夫等,1994)。由于资本和自然资源的极度匮乏,这就需要中央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对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实行统一安排调配,从而形成了一套与资本密集型发展方式相适应的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现实中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相应的理论和方法作为指导,国民经济学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但当时的国民经济学被称为“国民经济计划学”,体现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色彩。
  (二)移植于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需要在中国有不断适应的过程
  20世纪50年代,以苏联为代表的计划经济体制为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所推崇。中国也对苏联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模仿,甚至直接“移植”。很显然这种制度的模仿和移植,可以大大减少新体制设计和建设的成本。但由于中国与苏联历史、客观自然因素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把出生于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直接用于中国,则会可能出现诸多不适应的症状,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并对该体制不断地进行修正以适应中国的国情。从国民经济学课程发展历程来看,中国最早的《国民经济计划学》教材就是源自对苏联教材的直接模仿,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不断更新,其课程名称先后以《国民经济管理概论》和《计划经济学》出现,直至发展演变成为今天的《国民经济学》,这显示出国民经济学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中国化”和“本土化”的特征。
  二、逻辑必然:国民经济学在当前中国的存在
  当前,中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与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改革不同,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由政府主导下的以构建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渐进性改革,这也是国民经济学在当前中国存在的逻辑必然。
  (一)逻辑起点:中国正在进行一场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改革
  中国所实行的经济改革是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改革,因此,在经济改革进程中政府行为显得非常重要。政府在改革过程中的定位以及行为方式直接影响着经济改革的进程和效率。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未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因此,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政府行为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界定:
  1.政府“越位”问题的解决
  中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体制惯性,政府在诸多方面还对经济还存在强大干预,这严重干扰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如政府对国有企业经营生产管得过多过死,每年政府对国有企业大量的亏损补贴及政策优惠,对其进行扶持,极不利于市场竞争的形成;长期以来,地方政府为大力发展经济,亲自参与招商引资,将本属于竞争性领域的商业行为纳入政府职责范围之中。这种政府“越位”行为屡见不鮮,极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越位”行为正是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不健全的表现,解决政府“越位”行为是还原市场的过程。因此,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要及时解决政府“越位”问题。政府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恰当的方式退出市场是中国目前所面临的难题,这也是国民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2.政府“缺位”问题的解决
  在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存在垄断、外部性、信息不对称以及公共物品提供不足等因素所造成的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在这些方面提供相应的服务。但目前来来看,中国政府在应该发挥作用的领域,政府职能并没有到位。如中国政府对垄断企业的垄断行为规制不利,垄断企业的价格同盟、价格歧视、供应不足、低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等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同时政府在提供经济制度等公共物品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如对于经济改制中出现的急切需要解决的职工劳动权益保障、经济改革中存在的寻租问题等,都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规制。以建立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改革必须要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因此,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要正确解决政府“缺位”问题。需要寻找合适的方式,令政府有效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是中国当前情况下需要研究的另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国民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必要性:中国经济改革的渐进性与长期性
  与俄罗斯“休克疗法”的市场化改革不同,中国采用的是市场化改革是渐进性改革,这决定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的经济改革过程是一个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改革国家,也不同于基于“华盛顿共识”的苏联、东欧国家的市场化改革,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渐进性改革(又被称为“北京共识”)。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对中国经济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地进行探寻,对国民经济运行客观规律的研究,更应结合中国经济的实际,总结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规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长期性特征决定了国民经济学学科以及该专业的研究生在目前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国民经济学学科研究发展内容展望
  通过以上的分析,结合中国现实和该学科的发展历史情况,未来国民经济学研究可能将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展开:
  (一)宏观调控与政策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混合经济依然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政府是制度创新的主要提供者,宏观经济计划和管理依然是政府的主要职能。从目前来看,中国金融体系尚不完善,而财政手段运用也不熟练,计划仍是目前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工具。此处的计划已不是原先意义上的计划(高度集权的政治手段),而变为类似管理学意义上的指导性计划和政策性计划。因此,政府要借鉴西方发达市场经济中政府调控的成熟理论与经验,更要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提出符合国情的主张,同时深入研究各个宏观经济政策和调控手段的组合与协同问题。
  (二)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
  战略与规划原本是“国民经济计划”专业的核心方向,现在仍是国民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国民经济学与财政学、金融学相比显得更为宏观。在未来经济发展中,中国政府依然会重视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以规划的方式指导经济的发展。因此,国民经济学应着重突出市场经济中的国家战略和规划基础理论研究,开展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与规划涉及的重大项目课题的研究,比如,城镇化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等。
  (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逐渐扩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中国大经济区域的形成,与“区域经济学”研究重点不同,国民经济学着重研究各个大经济区域之间的社会经济协调问题,同时还有大经济区域内部的区域经济协调问题。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区域经济资源条件约束下的地方政府管理也将会成为国民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马昊.对国民经济学学科发展几个问题的探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8):38-40.
  [2] 和云.推进国民经济学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89-93.
  [3] 包学雄.国民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8):118-121.
  [4]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责任编辑 安世友]
其他文献
摘 要:在终身教育理念下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走出校门,发展社区教育,为社会提供更多层次的学习途径,使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与社区合作过程中转变观念、营造氛围、完善制度保障、开放教育资源、实现教育模式的创新,为社区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创建;学习型社区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
期刊
摘 要:围绕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提出在数学专业课程体系中融入计算机方向课程,构建素质、知识、能力“三位一体”培养的计算机方向课程体系,提升学生计算机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向社会输出“强基础、宽口径、重实际”的应用型人才。教学实践表明,该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可行的。  关键词:以就业为导向;数学专业;课程体系;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
期刊
摘 要:《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必修课的核心课程之一,它的教学成果影响着学校的德育教育实际效果,能够提高学生对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的认知能力以及相应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克服现有的一些弊端,灵活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教育的趣味性、实效性。旨在通过分析当前《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教学方法在该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
期刊
摘 要:二级院系是高校教学工作具体实施者,其教学工作成效决定学校教学工作质量。新建本科院校二级教学单位面临质量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普遍较低、教学质量管理的跟踪反馈环节薄弱、制度建设不完善等问题。后评估时期,新建本科院校二级单位应强化教师的质量保障意识,提高教学质量管理队伍专业水平,完善教研室三级教学质量管理模式,构建全方位立体动态监控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促进新建本科院校的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新
期刊
摘 要: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学者对民族旅游的研究愈多,其中民族旅游对民族文化的影响问题是民族旅游研究的重点。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为例,进行实地观察、访谈,来探析民族旅游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民族旅游;民族文化影响;裕固族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4-0221-02  一、民族旅游影响研究概述  民族旅游影响的研究出现于20世纪
期刊
摘 要: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小贷公司从无到有,在中国巳经具备一定的规模。为更好地服务三农及小微企业,客观了解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现状。以此为出发点,对江苏东台市汇民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等情况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额信贷;服务三农;小微企业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4-0069-06  一、中国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的背景  (一)小额贷款公司的概念 
期刊
摘 要:赣州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和风景秀丽的地方,倚仗这些天然的先天优势,其旅游业也蓬勃发展,但通过对其旅游行业及景点现状梳理、分析之后发现不少旅游路线开发不够或重复开发,配套服务跟不上,不能有效合理分配旅游资源,对赣州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利,基于这一考察结果,提出建设跨景区、跨区域旅游精品线路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赣州;跨景区;跨区域;旅游线路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 要:研究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运用地方医院教学,探讨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招生现状与存在问题与地方医院资源情况和明显优势、附属和地方教学医院合作、地方教学医院建立教学管理系统和运用地方医院教学探索,通过多年的实践得到了四方面体会。  关键词: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地方医院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4-0219-03  佳木
期刊
摘 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少数民族人民智慧的象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对于遗产保护与研究少数民族的文化有着重大的意义。以保靖县土家族摆手舞为例,从其旅游开发现状及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原因提出对策,来保护、传承与发展少数民族艺术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土家族摆手舞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
期刊
摘 要: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国际化发展战略指导下,通过整体布局设计,把国际交流中心项目打造成为“六位一体”的综合实训中心的标杆项目和校内中央商务区项目,使之成为学校培养现代服务业国际化人才的真实岗位实践区。  关键词:国际化;“六位一体”;实训中心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4-0273-03  一、项目背景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