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葫芦秧上嫁接西瓜
周芙华是大连金州区七顶山满族乡朱家村的普通菜农,她善于钻研,敢于创新,从事蔬菜生产20多年,共培育和发明农业新品种新技术10多项并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菜农,被人们称为农业科技创新的女状元。
为了有效利用土地,提高经济效益,周芙华把个人承包的10亩土地全部建成塑料大棚,先后发明和引进的多层膜防寒、以虫治虫,测土配方施肥,黄瓜定型定量保护盒,声波助长等新技术,用新疆野生茄根“吐鲁巴姆”与当地茄子嫁接培育出的新品种茄子都被当地农民普遍采用,成为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周芙华的蔬菜保护地成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田和传播源,在她的带动下,目前仅朱家村蔬菜保护地就发展到3500亩。
当地棚栽吊蔓西瓜因多年连续生产造成“重茬”,导致果实小,质量差,卖不出价钱。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周芙华四处查阅资料,请教专家,从营口购进葫芦种子在2亩地的大棚里进行培育,长成植株后,剪掉上部叶蔓,留其根部。把“早春红玉”吊蔓西瓜芽片嫁接在葫芦根上长成新的西瓜叶蔓。
据周芙华介绍,葫芦秧与“早春红玉”嫁接结出的西瓜最大特点是不怕“重茬”,其次是产量高,比普通吊蔓西瓜产量高出一倍,甜度好,耐储存,耐运输,深受商贩欢迎,每公斤卖到2.6元。因为是棚栽西瓜,不受季节限制,头茬西瓜摘完后,只把老蔓剪掉“平茬”后又可在原来的根上重新长出新的叶蔓,继续开花结果。一茬西瓜的生长周期是3个月,一年可连续结三茬果,每亩地一年可保证6万元的收入。在周芙华的带动下,七顶山满族乡朱家村仅今年就栽植了西瓜1000多亩,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一亩地半年“种”出5000元
一亩地一年能创造多少效益?对于很多传统种植户来说,六、七百元就很不错了,但凤台县钱庙乡张池村农民刘传光和他的两个大学生孩子,用科技方法加上集约化经营模式,半年就平均在一亩地里“种”出5000元。
2004年,划传光在自家责任田搞起了“稻虾共育”实验,从土地的合理设计、龙虾和水稻共育问题、套种的蔬菜品种、成本与产出分析等,他都精打细算,尽量使各类品种平衡生长,特性上趋利避害、相互促进,历经3年,终于摸索出一条“稻虾共育、兼种蔬菜”的高产之路。
今年6月,他以每亩每年1000元的价格承包了张池村农民500亩土地,3年承包费一次付清,建成高效示范田。记者在现场看到,这里的土地利用程度高,种植养殖结构合理:示范园的中间是稻田,四周是养龙虾的水沟,边上则是种朝天椒、蔬菜的坝埂和坡面。每亩地中稻田面积约占5分,水沟占4分,田埂和坡面占1分。由于龙虾对生长环境有要求,所以水稻不能打农药,全施农家肥,灭虫采用频振杀虫灯物理防治;园区运用远程红外线自动监控系统管理,龙虾沟里的水位达到一定高度可以自排;靠近水沟的田埂种上了空心菜,以剩龙虾攀爬晒阳光;由于近水而不漫水,田埂上非常适合朝天椒的生长,构成了一幅立体现代农业的画面。
值得一提的还有老刘的儿子和外甥。他们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城里待遇优厚的工作,回到农村,利用所学的现代知识帮老刘打理农业示范园。对于“稻虾共育、兼种蔬菜”项目,他们进行过精确的成本分析:每亩田的改造费167元,龙虾防逃设施投入30元,种苗40元,饲料80元,蔬菜种植人工费250元……每亩成本总共不到900元。而到今年年底,示范园可稳产绿色优质水稻13万公斤,朝天椒干椒及“绿色”优质蔬菜2.1万公斤,35克以上的龙虾5万公斤,按目前的市场价格计算,总价值超过250万元,平均半年亩产效益5000元。
现代高效农业的基础是科技知识和创新能力。无论是老刘,还是他的两个孩子,都没有停止从专家、农技人员、专业农民和图书报纸中汲取新的知识和技术,他们也希望更多有志发展现代农业的大学生加入他们的行列。眼下,小刘和小董又在尝试大田改造,就是在原来的田里再开挖出横竖两条沟,这样将增加埂面面积40%,最终使龙虾产量达到每亩300公斤。同时减少水稻面积,扩大辣椒种植,让经济效益再扩大。
养牛大户王东明的成功转型
江苏省无锡锡山区东北塘镇梓旺村农民王东明在过去的十几年中,饲养了20多头奶牛,一直是当地名声很响的养牛专业户。去年,村里为减少养殖奶牛带来的污染,启动了建设农民安置小区的工程;王东明只好处置了奶牛。但如今,他已成功办起了一家机械设备厂。实现了漂亮的“转身”,收入也更高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东北塘镇是全国闻名的平原“奶牛之乡”,全镇有300多户农民饲养了2500余头奶牛,养殖奶牛成为当地农业最大的支柱产业,许多农民因此脱贫致富;大量的牛粪则被用来肥农田和养殖蚯蚓。但是后来牛粪“供大于求”,一些养牛户就将牛粪随意倾倒在河塘沟畔和村道两旁,成为污染源。自2005年开始,东北塘镇规划建设了两个无公害奶牛养殖场。在保留1000头奶牛的同时,他们引导具有一定资金实力和其他技术专长的养牛大户,兴办新的实业。3年前,紧邻无锡城区的锡通村有30多户农民养殖奶牛,自从村里建起不锈钢市场后,除两户养牛户集中到无公害养殖场继续养殖外,其他养牛户们纷纷“洗脚上岸”,有的经商,有的搞运输。奶牛养殖规模的合理“缩水”,使牛粪污染问题迎刃而解。像王东明一样,东北塘镇目前已有120多户养牛大户告别牛棚,重新创业。该镇为帮助养牛户实现顺利创业,重点在资金、厂房、项目等方面予以扶持,引进各类高新技术项目20多个,使全镇养牛户重新创业的成功率达95%以上,户均年收入比养殖奶牛高出三成左右。
桃乡女状元王平霞
在素有“沂蒙蜜桃之乡”的蒙阴县常路镇,有一个出了名的种桃女状元,她不仅因为种桃发了家,而且还带动全村父老乡亲种桃走上了致富路。使昔日到处是荒山秃岭的大常路村变成了遍地桃花的“桃花村”。她就是蒙阴县政协委员、常路镇常路居委农家妇女王平霞。
1993年,这个镇推广反季节种植蔬菜,大多数人对温室大棚这一新鲜事物不了解,王平霞第一个在镇里报了名,率先在全镇建起了占地1亩的蔬菜大棚,当年她的温室黄瓜就收入1.2万元,净赚6000元,在全镇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她的示范带动下,第二年仅大常路居委就新上温室大棚40多个,农民增收20多萬元。
1999年,村里实行土地承包后,村西岭有一块荒地无人承包。王平霞与村里签订了30年的承包合同,共承包了40亩荒地。她投资20多万元,买了10吨有机肥改良土壤,又用挖掘机进行了彻底整治,还到山农大请专家论证,建起 了“特色优质桃园”,架了电,通了水,修了路,从此王平霞把象搬到了果园里。为了解市场信息和科技信息,提高果园科技含量,王平霞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查资料、找专家,还订阅了科技报刊,购买了有关蜜桃管理的科技光盘,认真学习。看到哪里有新技术,她就在自己的桃园子里试验一下,用所学到的新知识给果树定干、拉枝、修剪、施肥、套袋、授粉,还给果树打点滴。她先后引进了沙红、常露蜜等20多个蜜桃优良品种。春去秋来,累累果实挂满枝头。她管理的蜜桃达到了平均单果重300克,单果最重的达到500克。收获季节。客商们指名要买她的桃,一时令人刮目相看。由于她桃园里品种多,技术含量高。成为农民学习的典范,被誉为全镇的“科技样板园”。
王平霞创建“特色优质桃园”的成功,使人们信服了。村里的姐妹们争相找她学技术,王平霞总是有问必答,现身说法,热“传授套袋、人工授粉、疏花疏果等新技术。对于有些想发展果品种植却无资金的姐妹们,王平霞把精心培育的优质苗木送给她们,为她们解决资金20000多元,全村的700亩果园,留下了她的足迹。洒下了她的汗水。
凤台县一农民:一亩地半年“种”出5000元
一亩地一年能创造多少效益?对于很多传统种植户来说,六、七百元就很不错了,但凤台县钱庙乡张池村农民刘传光和他的两个大学生孩子,用科技方法加上集约化经营模式,半年就平均在一亩地里“种”出5000元。
早年,刘传光搞过建筑工程,手中有了一定积蓄,便萌发出返乡创业的念头。但传统农业种植耗时耗力效益低,对于立志发展现代农业、改变家乡面貌的刘传光来说意义不大。
于是他开始搜集信息、购置书籍并到外地考察,2004年,他在自家责任田搞起了“稻虾共育”实验,从土地的合理设计、龙虾和水稻共育问题、套种的蔬菜品种、成本与产出分析等,他都精打细算,尽量使各类品种平衡生长,特性上趋利避害、相互促进。在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研究员丁凤琴的帮助下,刘传光历经3年,终于摸索出一条“稻虾共育、兼种蔬菜”的高产之路。
去年6月,他以每亩每年1000元的价格承包了张池村农民500亩土地,3年承包费一次付清,建成高效示范田。记者在现场看到,这里的土地利用程度高,种植养殖结构合理:示范园的中间是稻田,四周是养龙虾的水沟。边上则是种朝天椒、蔬菜的坝埂和坡面。每亩地中稻田面积约占5分,水沟占4分,田埂和坡面占1分。由于龙虾对生长环境有要求,所以水稻不能打农药,全施农家肥,灭虫采用频振杀虫灯物理防治;园区运用远程红外线自动监控系统管理,龙虾沟里的水位达到一定高度可以自排;靠近水沟的田埂种上了空心菜,以利龙虾攀爬晒阳光;由于近水而不漫水,田埂上非常适合朝天椒的生长,构成了一幅立体现代农业的画面。
农业标准化潜力巨大,小菜卖出肉价钱
看上去普通的红菜薹,农贸市场1公斤卖3元,他们的每公斤卖6元。新长福等大酒店一订就是几百斤。而一种叫抱子甘蓝的小菜,因产量低、味道独特,每公斤卖到20元,最高时甚至卖到28元,与肉价相差无几。
这些蔬菜为什么卖得这样贵还供不应求。就是因为全部按蔬菜标准化种植,保证100%施用有機肥,100%无污染,不使用任何化肥,也不使用任何有机农药,100%保证味道好。蔬菜质量好,不泡水,这就是他们种植的蔬菜常温下能存放一个星期不变黄不发烂的原因。蔬菜全部按标准作业。整地、下种、施肥、除虫、采摘都有标准规定。确保了质量安全和口感,在管理上由于有了标准可循,效益也就出来了。一般蔬菜每亩最高产值5000元,而这里的达到了每亩2万元,在不到300亩的菜地,一年蔬菜销售收入达500多万元。
万亩玉米基地带富六千农户
前几日,两辆载有48吨糯玉米的汽车缓缓驶出密云县,开往天津码头,然后再分别运至韩国仁川、平泽港口。这是该县今年向韩国市场运送的第22批糯玉米,累计出口量近2000余吨,实现销售收入1200万余元。据了解,这2000余吨糯玉米全部产自密云4个乡镇的万亩种植基地,涉及种植农户6000余户。
密云属于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半湿润干旱气候,全年干湿冷暖变化分明,光照充足、有效积温和降水、土壤质地等农业条件适宜玉米生长。为此,他们将糯玉米列入“富民计划”主导实施品种。两年前,他们在高岭镇试种500亩糯玉米,发现亩产值比普通玉米高出近50%,亩均效益近1200元。目前,他们已在河南寨、古北口、西田各庄等镇推广种植1万余亩,尝到甜头后,大批农户加入到这一种植行列。为进一步推动糯玉米产业发展,两年前该县引进了农业龙头企业隆源农嘉禾科技有限公司。采取“公司 合作社 农户”的模式,县内17家糯玉米合作社负责和种植户签订收购合同,提供籽种、技术等“一条龙”服务;利用隆源农嘉禾科技有限公司和17家韩国商社的往来贸易,将所产糯玉米全部出口韩国。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目前韩国进口的糯玉米中有近15%产自密云农民之手。
据介绍,目前,密云糯玉米在韩国市场供不应求,按照韩国商社需求,在扩大种植基地的基础上,公司满负荷生产,今后能占据韩国市场的60%。为提升糯玉米品质,该县已在古北口、高岭、河南寨3个镇建起了2000亩有机糯玉米生产基地。进一步规范生产环境和优化种植品种。目前,这2000亩基地已经通过了有机食品认证。
周芙华是大连金州区七顶山满族乡朱家村的普通菜农,她善于钻研,敢于创新,从事蔬菜生产20多年,共培育和发明农业新品种新技术10多项并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菜农,被人们称为农业科技创新的女状元。
为了有效利用土地,提高经济效益,周芙华把个人承包的10亩土地全部建成塑料大棚,先后发明和引进的多层膜防寒、以虫治虫,测土配方施肥,黄瓜定型定量保护盒,声波助长等新技术,用新疆野生茄根“吐鲁巴姆”与当地茄子嫁接培育出的新品种茄子都被当地农民普遍采用,成为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周芙华的蔬菜保护地成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田和传播源,在她的带动下,目前仅朱家村蔬菜保护地就发展到3500亩。
当地棚栽吊蔓西瓜因多年连续生产造成“重茬”,导致果实小,质量差,卖不出价钱。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周芙华四处查阅资料,请教专家,从营口购进葫芦种子在2亩地的大棚里进行培育,长成植株后,剪掉上部叶蔓,留其根部。把“早春红玉”吊蔓西瓜芽片嫁接在葫芦根上长成新的西瓜叶蔓。
据周芙华介绍,葫芦秧与“早春红玉”嫁接结出的西瓜最大特点是不怕“重茬”,其次是产量高,比普通吊蔓西瓜产量高出一倍,甜度好,耐储存,耐运输,深受商贩欢迎,每公斤卖到2.6元。因为是棚栽西瓜,不受季节限制,头茬西瓜摘完后,只把老蔓剪掉“平茬”后又可在原来的根上重新长出新的叶蔓,继续开花结果。一茬西瓜的生长周期是3个月,一年可连续结三茬果,每亩地一年可保证6万元的收入。在周芙华的带动下,七顶山满族乡朱家村仅今年就栽植了西瓜1000多亩,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一亩地半年“种”出5000元
一亩地一年能创造多少效益?对于很多传统种植户来说,六、七百元就很不错了,但凤台县钱庙乡张池村农民刘传光和他的两个大学生孩子,用科技方法加上集约化经营模式,半年就平均在一亩地里“种”出5000元。
2004年,划传光在自家责任田搞起了“稻虾共育”实验,从土地的合理设计、龙虾和水稻共育问题、套种的蔬菜品种、成本与产出分析等,他都精打细算,尽量使各类品种平衡生长,特性上趋利避害、相互促进,历经3年,终于摸索出一条“稻虾共育、兼种蔬菜”的高产之路。
今年6月,他以每亩每年1000元的价格承包了张池村农民500亩土地,3年承包费一次付清,建成高效示范田。记者在现场看到,这里的土地利用程度高,种植养殖结构合理:示范园的中间是稻田,四周是养龙虾的水沟,边上则是种朝天椒、蔬菜的坝埂和坡面。每亩地中稻田面积约占5分,水沟占4分,田埂和坡面占1分。由于龙虾对生长环境有要求,所以水稻不能打农药,全施农家肥,灭虫采用频振杀虫灯物理防治;园区运用远程红外线自动监控系统管理,龙虾沟里的水位达到一定高度可以自排;靠近水沟的田埂种上了空心菜,以剩龙虾攀爬晒阳光;由于近水而不漫水,田埂上非常适合朝天椒的生长,构成了一幅立体现代农业的画面。
值得一提的还有老刘的儿子和外甥。他们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城里待遇优厚的工作,回到农村,利用所学的现代知识帮老刘打理农业示范园。对于“稻虾共育、兼种蔬菜”项目,他们进行过精确的成本分析:每亩田的改造费167元,龙虾防逃设施投入30元,种苗40元,饲料80元,蔬菜种植人工费250元……每亩成本总共不到900元。而到今年年底,示范园可稳产绿色优质水稻13万公斤,朝天椒干椒及“绿色”优质蔬菜2.1万公斤,35克以上的龙虾5万公斤,按目前的市场价格计算,总价值超过250万元,平均半年亩产效益5000元。
现代高效农业的基础是科技知识和创新能力。无论是老刘,还是他的两个孩子,都没有停止从专家、农技人员、专业农民和图书报纸中汲取新的知识和技术,他们也希望更多有志发展现代农业的大学生加入他们的行列。眼下,小刘和小董又在尝试大田改造,就是在原来的田里再开挖出横竖两条沟,这样将增加埂面面积40%,最终使龙虾产量达到每亩300公斤。同时减少水稻面积,扩大辣椒种植,让经济效益再扩大。
养牛大户王东明的成功转型
江苏省无锡锡山区东北塘镇梓旺村农民王东明在过去的十几年中,饲养了20多头奶牛,一直是当地名声很响的养牛专业户。去年,村里为减少养殖奶牛带来的污染,启动了建设农民安置小区的工程;王东明只好处置了奶牛。但如今,他已成功办起了一家机械设备厂。实现了漂亮的“转身”,收入也更高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东北塘镇是全国闻名的平原“奶牛之乡”,全镇有300多户农民饲养了2500余头奶牛,养殖奶牛成为当地农业最大的支柱产业,许多农民因此脱贫致富;大量的牛粪则被用来肥农田和养殖蚯蚓。但是后来牛粪“供大于求”,一些养牛户就将牛粪随意倾倒在河塘沟畔和村道两旁,成为污染源。自2005年开始,东北塘镇规划建设了两个无公害奶牛养殖场。在保留1000头奶牛的同时,他们引导具有一定资金实力和其他技术专长的养牛大户,兴办新的实业。3年前,紧邻无锡城区的锡通村有30多户农民养殖奶牛,自从村里建起不锈钢市场后,除两户养牛户集中到无公害养殖场继续养殖外,其他养牛户们纷纷“洗脚上岸”,有的经商,有的搞运输。奶牛养殖规模的合理“缩水”,使牛粪污染问题迎刃而解。像王东明一样,东北塘镇目前已有120多户养牛大户告别牛棚,重新创业。该镇为帮助养牛户实现顺利创业,重点在资金、厂房、项目等方面予以扶持,引进各类高新技术项目20多个,使全镇养牛户重新创业的成功率达95%以上,户均年收入比养殖奶牛高出三成左右。
桃乡女状元王平霞
在素有“沂蒙蜜桃之乡”的蒙阴县常路镇,有一个出了名的种桃女状元,她不仅因为种桃发了家,而且还带动全村父老乡亲种桃走上了致富路。使昔日到处是荒山秃岭的大常路村变成了遍地桃花的“桃花村”。她就是蒙阴县政协委员、常路镇常路居委农家妇女王平霞。
1993年,这个镇推广反季节种植蔬菜,大多数人对温室大棚这一新鲜事物不了解,王平霞第一个在镇里报了名,率先在全镇建起了占地1亩的蔬菜大棚,当年她的温室黄瓜就收入1.2万元,净赚6000元,在全镇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她的示范带动下,第二年仅大常路居委就新上温室大棚40多个,农民增收20多萬元。
1999年,村里实行土地承包后,村西岭有一块荒地无人承包。王平霞与村里签订了30年的承包合同,共承包了40亩荒地。她投资20多万元,买了10吨有机肥改良土壤,又用挖掘机进行了彻底整治,还到山农大请专家论证,建起 了“特色优质桃园”,架了电,通了水,修了路,从此王平霞把象搬到了果园里。为了解市场信息和科技信息,提高果园科技含量,王平霞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查资料、找专家,还订阅了科技报刊,购买了有关蜜桃管理的科技光盘,认真学习。看到哪里有新技术,她就在自己的桃园子里试验一下,用所学到的新知识给果树定干、拉枝、修剪、施肥、套袋、授粉,还给果树打点滴。她先后引进了沙红、常露蜜等20多个蜜桃优良品种。春去秋来,累累果实挂满枝头。她管理的蜜桃达到了平均单果重300克,单果最重的达到500克。收获季节。客商们指名要买她的桃,一时令人刮目相看。由于她桃园里品种多,技术含量高。成为农民学习的典范,被誉为全镇的“科技样板园”。
王平霞创建“特色优质桃园”的成功,使人们信服了。村里的姐妹们争相找她学技术,王平霞总是有问必答,现身说法,热“传授套袋、人工授粉、疏花疏果等新技术。对于有些想发展果品种植却无资金的姐妹们,王平霞把精心培育的优质苗木送给她们,为她们解决资金20000多元,全村的700亩果园,留下了她的足迹。洒下了她的汗水。
凤台县一农民:一亩地半年“种”出5000元
一亩地一年能创造多少效益?对于很多传统种植户来说,六、七百元就很不错了,但凤台县钱庙乡张池村农民刘传光和他的两个大学生孩子,用科技方法加上集约化经营模式,半年就平均在一亩地里“种”出5000元。
早年,刘传光搞过建筑工程,手中有了一定积蓄,便萌发出返乡创业的念头。但传统农业种植耗时耗力效益低,对于立志发展现代农业、改变家乡面貌的刘传光来说意义不大。
于是他开始搜集信息、购置书籍并到外地考察,2004年,他在自家责任田搞起了“稻虾共育”实验,从土地的合理设计、龙虾和水稻共育问题、套种的蔬菜品种、成本与产出分析等,他都精打细算,尽量使各类品种平衡生长,特性上趋利避害、相互促进。在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研究员丁凤琴的帮助下,刘传光历经3年,终于摸索出一条“稻虾共育、兼种蔬菜”的高产之路。
去年6月,他以每亩每年1000元的价格承包了张池村农民500亩土地,3年承包费一次付清,建成高效示范田。记者在现场看到,这里的土地利用程度高,种植养殖结构合理:示范园的中间是稻田,四周是养龙虾的水沟。边上则是种朝天椒、蔬菜的坝埂和坡面。每亩地中稻田面积约占5分,水沟占4分,田埂和坡面占1分。由于龙虾对生长环境有要求,所以水稻不能打农药,全施农家肥,灭虫采用频振杀虫灯物理防治;园区运用远程红外线自动监控系统管理,龙虾沟里的水位达到一定高度可以自排;靠近水沟的田埂种上了空心菜,以利龙虾攀爬晒阳光;由于近水而不漫水,田埂上非常适合朝天椒的生长,构成了一幅立体现代农业的画面。
农业标准化潜力巨大,小菜卖出肉价钱
看上去普通的红菜薹,农贸市场1公斤卖3元,他们的每公斤卖6元。新长福等大酒店一订就是几百斤。而一种叫抱子甘蓝的小菜,因产量低、味道独特,每公斤卖到20元,最高时甚至卖到28元,与肉价相差无几。
这些蔬菜为什么卖得这样贵还供不应求。就是因为全部按蔬菜标准化种植,保证100%施用有機肥,100%无污染,不使用任何化肥,也不使用任何有机农药,100%保证味道好。蔬菜质量好,不泡水,这就是他们种植的蔬菜常温下能存放一个星期不变黄不发烂的原因。蔬菜全部按标准作业。整地、下种、施肥、除虫、采摘都有标准规定。确保了质量安全和口感,在管理上由于有了标准可循,效益也就出来了。一般蔬菜每亩最高产值5000元,而这里的达到了每亩2万元,在不到300亩的菜地,一年蔬菜销售收入达500多万元。
万亩玉米基地带富六千农户
前几日,两辆载有48吨糯玉米的汽车缓缓驶出密云县,开往天津码头,然后再分别运至韩国仁川、平泽港口。这是该县今年向韩国市场运送的第22批糯玉米,累计出口量近2000余吨,实现销售收入1200万余元。据了解,这2000余吨糯玉米全部产自密云4个乡镇的万亩种植基地,涉及种植农户6000余户。
密云属于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半湿润干旱气候,全年干湿冷暖变化分明,光照充足、有效积温和降水、土壤质地等农业条件适宜玉米生长。为此,他们将糯玉米列入“富民计划”主导实施品种。两年前,他们在高岭镇试种500亩糯玉米,发现亩产值比普通玉米高出近50%,亩均效益近1200元。目前,他们已在河南寨、古北口、西田各庄等镇推广种植1万余亩,尝到甜头后,大批农户加入到这一种植行列。为进一步推动糯玉米产业发展,两年前该县引进了农业龙头企业隆源农嘉禾科技有限公司。采取“公司 合作社 农户”的模式,县内17家糯玉米合作社负责和种植户签订收购合同,提供籽种、技术等“一条龙”服务;利用隆源农嘉禾科技有限公司和17家韩国商社的往来贸易,将所产糯玉米全部出口韩国。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目前韩国进口的糯玉米中有近15%产自密云农民之手。
据介绍,目前,密云糯玉米在韩国市场供不应求,按照韩国商社需求,在扩大种植基地的基础上,公司满负荷生产,今后能占据韩国市场的60%。为提升糯玉米品质,该县已在古北口、高岭、河南寨3个镇建起了2000亩有机糯玉米生产基地。进一步规范生产环境和优化种植品种。目前,这2000亩基地已经通过了有机食品认证。